第75章 韩改韦:一脉相承的隐秘往事-《一万个小故事》

  在九州西陲的蒙水河畔,世代居住着韦姓族人。鲜有人知,他们的先祖本姓韩,这“韩改韦”的往事,藏在族谱最古老的几页纸里,沾着烽火与迁徙的烟尘。

  那是三百多年前,中原战乱,韩氏一族本是镇守边关的将门,却因卷入朝堂纷争,被诬陷通敌。一夜之间,韩家满门抄斩的圣旨自京城传来,领军的校尉是韩家旧部,念及昔日恩情,偷偷放走了韩家仅存的幼子韩屿,塞给他一块刻着家族徽记的青铜令牌,只道:“往西行,寻蒙水,那里有韩家先祖的故交,可保你一命。”

  韩屿那时才十二岁,揣着令牌,混在逃难的人群中,一路向西。他不敢用“韩”姓,逢人问起,只说自己叫“阿屿”。途中染了风寒,高烧不退,倒在蒙水岸边的破庙里。迷糊中,他感觉有人喂自己喝药,睁眼时,看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拿着他那块青铜令牌端详。

  “你是韩家的孩子?”老者声音沙哑,眼神却锐利。韩屿浑身一紧,刚想否认,老者却叹了口气,“别怕,我姓韦,是你祖父的旧友。当年你祖父戍边,曾救过我全家性命。”

  原来,韦老是蒙水河畔的船工头领,祖上曾与韩家先祖一同在军中效力。他将韩屿带回自家船坞,藏在柴房里养伤。可风声还是传了过来——朝廷追兵查到了韩屿的踪迹,正往蒙水方向来。

  “这‘韩’字太扎眼了,”韦老看着韩屿,眉头紧锁,“若想活下去,就得换个身份。”他摩挲着手中的船桨,桨柄上刻着一个“韦”字,“我膝下无子,你若不嫌弃,便认我作祖父,改随我姓韦吧。韩家的根不能断,但眼下,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韩屿望着韦老布满老茧的手,又摸了摸怀里的青铜令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重重叩首,声音哽咽):“孙儿……韦屿,谢祖父救命之恩!”

  从此,世上再无韩屿,只有韦屿。韦老教他撑船、辨水情,教他在蒙水两岸的芦苇荡里隐藏踪迹。韦屿学得极快,不出三年,便成了蒙水河畔最会看水势的船工,只是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拿出那块青铜令牌,摩挲着上面的韩家徽记,默默记着家族的冤屈。

  二十年后,韦老病逝,韦屿已成了蒙水河畔的新头领。他为人仗义,带领船工们疏通河道、救助遇险的商旅,威望日增。此时,当年诬陷韩家的奸臣早已倒台,朝廷下了罪己诏,为韩家平反。有人劝韦屿改回韩姓,认祖归宗。

  韦屿站在蒙水岸边,望着往来的船只,手中握着那块磨得发亮的令牌(沉默良久,缓缓摇头):“韩家的血在我身上,但韦家的恩,我不能忘。当年若不是韦老,韩家早已断了根。就叫韦吧,韩韦本是一家,这姓氏里,有祖宗的骨血,也有救命的恩情。”

  他将韩家的令牌妥善收好,在族谱的扉页写下:“韩氏之后,因恩改韦,世代铭记,韩韦同源。”

  如今,蒙水河畔的韦姓族人,依旧保留着两个习俗:一是家家船桨上都刻着“韦”字,却在暗处藏着一个小小的“韩”字印记;二是每逢祭祖,除了供奉韦氏先祖,还会在香炉旁摆一块青铜令牌的仿品。

  老人们给孩童讲起这段往事时,总会说:“姓氏是个记号,记着从哪来,记着谁的恩,比记号本身更重要。”韩改韦的故事,就像蒙水的流水,不疾不徐,却在韦姓族人的血脉里,流淌了一代又一代。

  喜欢一万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