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草原发展-《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当经济制裁最终解除时,不仅是虞元国的牧民,连国际上不少关注此事的人都惊讶地发现,虞元国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这个曾经需要依靠虞国援助才能推进现代化的草原国家,如今已经能独立规划产业布局,自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真正成长为一个能够自主发展、多元共存的现代化国家。

  制裁解除的消息传来时,边境部落的牧民们正在忙着打包即将出口的羊毛制品。之前受制裁影响,这些产品只能在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内销售,如今恢复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订单量一下子多了起来。

  但政府并没有因为贸易恢复就放松警惕,朱见明专门召开了贸易部门的会议,强调要坚持自主定价,不能因为对方是曾经的制裁国就降低标准,更不能让他们再像以前那样用低价掠夺草原资源。

  “咱们的羊毛制品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质量也经过了市场检验,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 朱见明在会上说,“和他们做生意可以,但必须按照咱们的规则来,要是想搞压价、掺假那一套,咱们宁可不做这笔生意。”

  贸易部门的人按照这个原则,和前来洽谈的资本主义国家商人对接。一开始,确实有商人想沿用以前的低价策略,甚至提出要垄断虞元国的羊毛出口,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见虞元国态度坚决,且有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作为后盾,这些商人不得不接受了虞元国的定价和条款。

  在推进贸易的同时,政府也没有停下十年规划的脚步。钢铁厂已经能稳定生产多种钢材,不仅能满足国内建设需求,还开始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炼油厂建成投产后,解决了国内部分燃油短缺问题,原本依赖进口的农机用油、发电机用油,现在大多能自给自足。

  新建的农产品加工厂开发出了更多新产品,除了传统的肉干、奶豆腐,还推出了真空包装的熟食、添加了草原草药的营养奶粉,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成了虞元国新的出口增长点。

  国际舞台上,虞元国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以前提到虞元国,不少国家只会联想到 “草原”“游牧”“依赖援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它的发展模式。

  有几个同样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专门派代表团来虞元国考察,想学习他们如何在外部制裁下实现自主发展,如何平衡传统游牧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

  朱昭熙接待这些代表团时,没有讲太多理论,而是带着他们去部落里看牧民的生活,去工厂看生产流程,去学堂看孩子们的课程。

  “我们的经验很简单,就是不依赖别人,也不丢掉自己。” 朱昭熙对代表团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别人的模式不能照搬,但只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发展起来。”

  这些代表团回去后,纷纷在国内介绍虞元国的经验,有的还和虞元国签订了合作协议,从虞元国引进农机设备、农产品加工技术,也向虞元国出口他们的特色产品,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这一天,朱昭熙来到新建的草原大学校园。这所大学是十年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不仅有传统的文科、理科专业,还开设了草原生态保护、畜牧技术、机械制造等特色专业,专门培养适合虞元国发展的人才。

  此时正是课间,操场上满是奔跑的孩子,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讨论课堂上的问题,还有的围在一起,听老师讲草原上的历史故事。

  朱昭熙站在操场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这只是虞元国发展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还会遇到新的制裁、新的冲突,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心。

  因为她看到,草原上的人们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如何争取自己的利益,也知道了如何在发展中守住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朱昭熙也越来越清楚,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虞元国的发展始终是靠整个虞元国乃至整个熙洲大陆上两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推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自己这个虞国的皇帝,虽然也是虞元国的上国皇帝,但终究不是虞元国的皇帝,虞元国的皇帝是朱见沽。

  给朱见沽培养的助手朱见明现在已经能独立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从制定贸易政策到协调部落矛盾,都做得井井有条。

  之前有一次,宁国商人想通过贿赂他获取矿产开采权,被他严词拒绝,还把这件事公开通报,让所有商人都知道,虞元国的官员不会为了利益出卖国家资源。

  刘志远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教育和文化传承上。他组织编写了一套完整的草原文化教材,从草原的历史、传统习俗到放牧技巧,都收录其中,让孩子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他还在大学里开设了草原文化研究专业,吸引了不少对草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国家来的留学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昭熙看着他们的成长,很是欣慰。“草原的未来终究是你们的。” 她不止一次对朱见明和刘志远说,“我能做的,就是给你们铺好路,剩下的,要靠你们自己走下去。”

  朱见明和刘志远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他们经常深入部落,听牧民的想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

  草原的风依旧每天吹拂着大地,牛羊依旧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但熟悉草原的人都知道,草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草原了。

  以前,牧民们靠天吃饭,遇到灾年就只能忍饥挨饿;现在,他们有了学堂、医院,有了工厂、公路,遇到问题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以前,草原上只有游牧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有人当工人,有人当教师,有人做商人,还有人研究草原生态,多元的生活方式让草原充满了活力。

  这种从传统游牧社会向现代多元社会的转型,过程并不容易。一开始,有不少老牧民不适应,觉得机器取代了手工,定居取代了游牧,丢掉了草原的根。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变好,他们也慢慢接受了这种变化。现在,不少老牧民会主动去学堂听历史课,了解草原的过去和现在;会去工厂看机器生产,感叹科技的力量;甚至会用政府发放的补贴,给家里买一台电视机,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虞元国选择了一条开放胸怀,放开眼界的道路。它没有因为害怕制裁就依附于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因为依赖过虞国的援助就失去自主发展的意识。

  面对外部压力,它没有退缩;面对内部矛盾,它没有回避。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个小国、一个曾经落后的国家,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团结一心,就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这种精神,成了草原上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草原上的孩子们从小就听着先辈们在制裁中坚持发展的故事长大,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是靠奋斗才走到今天的。在学堂里,老师会告诉他们:“草原的辉煌不是天生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双手创造的。未来,你们也要接过这个担子,让草原变得更加强大。”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