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移督荆梁,荡平巴蜀-《济公传奇》

  却说晋康帝司马岳寝疾,日甚一日,内外诸臣,免不得有些惶急。最紧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储嗣未定,将来晋康帝一病不起,应由何人继承大统?

  朝廷大众遂开紧急会议,一面且遥问庾冰和庾翼,仍欲推立长君,拟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嗣。惟何充在内建议,愿立晋康帝长子司马聃为太子,领司徒蔡谟等人亦皆赞成。

  此时两庾兄弟在外,鞭长莫及,内事统由何充作主,一经议定,便即册定东宫。庾冰和庾翼亦无可奈何,只有暗暗怨恨何充罢了。悔不该出外图功。

  没多久,晋康帝告崩,年仅二十有二,在位只阅两年,何充等奉太子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司马聃年仅二岁,整日里需人保抱,怎能亲揽万几?

  当下由何充、蔡谟,想出一策,尊晋康帝的皇后褚氏为皇太后,即请太后临朝摄政,当下推蔡谟领衔,上奏太后道:

  嗣皇诞哲岐嶷,继承天统,率土宅心,兆庶蒙赖,陛兹坤道,训隆文母,昔涂山光夏,简狄熙殷,实由宣哲以隆休祚。伏惟陛下德侔二妫,淑美关雎,临朝摄政,以宁天下。今社稷危急,兆庶悬命,臣等章惶,一日万几,事运之期,天禄所锺,非复冲虚高让之日。汉和熹顺烈,并亦临朝,近明穆指明帝后庾氏。故事,以为先制。臣等不胜悲怖,谨伏地上请,乞陛下上顺祖宗,下念臣吏,推公弘道,以协天人,则万邦协庆,群黎更生,天下幸甚!臣等幸甚!

  褚太后览奏后,亦下了一道诏旨,无非说是“嗣主幼冲,宜赖群公同心夹辅,今既众谋佥同,恳切上词,当勉从所请,暂遵先后故事”云云。

  于是遂临朝称制。何充希太后旨,独表荐皇后之父褚裒,宜总朝政。太后乃命褚裒为侍中,兼卫将军,录尚书事。偏褚裒以近戚避嫌,固辞内职,坚请外调,乃改授褚裒都督徐兖青三州,并扬州二郡军事,兼徐兖二州刺史,仍官卫将军,出镇京口,另征江州刺史庾冰入朝。

  庾冰适而生有疾病,不便就征,已而病笃,临终时,对长史江虨说道:“我将死了,报国初心,不能终展,岂非天命?我死以后,殓用常服,毋得妄用官物呢!”言讫而逝。

  庾冰雅素垂风,获得世人重视之余亦被庾亮视为庾氏之宝。同时天性清廉谨慎,以俭约自居,一次儿子庾袭借了十匹官绢,庾冰知道后大怒,打了他以后将绢布都送回官府。俭约之风至临死仍坚持,遗命长史江虨要节葬。死后家无妾侍婢女,亦无物资产业,得到当时人的赞许。

  一节之长,亦必备录。讣闻朝廷,追赠侍中司空,予谥忠成。

  庾翼得报,留子庾方之戍襄阳,自还夏口,兼辖庾冰所遗部兵。晋朝廷有诏令庾翼仍督江州,并领豫州刺史。庾翼表辞豫州,又请移镇乐乡,廷议不许。

  庾翼于是缮修军器,大修积谷,勉图后举。但尚遣益州刺史周抚、西阳太守曹据,侵入蜀境,与蜀将李桓接战,得破蜀兵,夺得辎重牲畜,随即还师。

  越年元旦,晋朝廷改年号为永和,皇太后御太极殿,悬设白纱帷,抱帝临轩,颁诏大赦。

  进武陵王曦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军将军顾众,为尚书右仆射,且复召褚裒入辅。吏部尚书刘遐,及长史王胡之,向褚裒进言道:“会稽王令德雅望,可作周公,理宜授以大政,公何弗推德让美,避重就轻呢?”

  褚裒于是辞不就征,即上表称会稽王司马昱,可当大任。晋朝廷有诏令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司马昱乃是晋元帝司马睿之幼子,晋明帝司马绍之异母弟。)

  (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五民号为六条。)

  司马昱清虚寡欲,好为玄辞,曾经引刘惔、王蒙、韩伯为谈客,郗超为抚军掾,谢万为从事中郎,清谈遗俗,至此复盛,这也是司马家的气运了。

  会由江州都督庾翼上表,报称患病甚剧,特荐次子庾爰之为荆州刺史,委以后任。晋朝廷之旨尚未答复,接连是讣状上闻,乃追赠庾翼为车骑将军,予谥曰肃。

  当时廷臣会议,谓:“诸庾世在西藩,人心向附,不如从庾翼所请,即令爰之继任。”独何充驳斥道:“荆楚为我国西门,户口百万,北控强胡,西邻劲蜀,难道可用一白面少年,当此重任么?我看现在牧守,只有徐州刺史桓温,才略过人,足守西藩,外此恐皆未及呢。”会稽王昱,亦以为然。

  独丹阳尹刘惔,私下对司马昱说道:“温原有大才,可惜心术未纯,此人得志,适为国忧。荆州地控上游,夙号形胜,怎可令他往镇,酿成后患?为大王计,不如自请出守。惔虽不敏,粗具智识,若以军司马见委,效劳麾下,谅亦不至偾事呢。”

  言人所未言,不为无智。司马昱未信刘惔之言,竟遣使传诏,命桓温代庾翼,都督荆梁诸州军事。

  刘惔,字真长,沛国相县(今安徽省宿州市朱仙庄镇)人,出身世宦家庭,他的祖父刘宏,在西晋颇有名声,与其兄刘粹、其弟刘潢被时人称赞为:“洛中雅雅有三嘏。”刘惔之父刘耽,官至晋陵太守,亦颇有名声,在中年的时候去世,家无遗留财物给他们母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惔年少时清明远达,有风度才气,与母亲任氏寄居京口,他家中贫穷,靠编草鞋为生。刘惔虽住在荜门陋巷,但却怡然自得。他起初未被人重视,唯独丞相王导十分器重他。后来刘惔日渐知名,被时论比作袁乔。刘惔听说后很高兴,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任氏。任氏是个聪明的人,她说:“你无法与他相比,不要接受。”又有人拿他与范汪比,他又很高兴,但任氏还是不许他接受。

  刘惔成年后,被时论比作三国时期的名士荀粲。他后来娶晋明帝的女儿庐陵公主司马南弟为妻。

  永和元年(345年),会稽王司马昱获授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参与朝政。而司马昱以刘惔向来擅长言理,于是与王蒙同为谈客,很受司马昱倚重,二人并号为入室之宾。后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

  同年,征西将军庾翼去世,由庾翼所任的荆州刺史出缺。庾翼原本将刺史一职交了给儿子庾爰之,并上奏求许;而辅政大臣何充推举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刘惔十分欣赏桓温的才干,但却明白他有不臣之心,于是向司马昱进言,称桓温不可以居于荆州这个制胜的位置,而且要常抑其位号。如此刘惔反对让桓温出任荆州刺史一职,更劝司马昱自任荆州刺史,以自己为他的军司,但司马昱不听从;刘惔于请求自任荆州刺史,但司马昱又不听。

  晋朝廷便于同年八月任命桓温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但同时命刘惔监沔中诸军事,领义成太守,以代替前太守庾方之。

  刘惔性格简傲高贵,如一次好友王羲之十分喜爱郗愔的一个由北方南渡的奴仆,更常向刘惔称赞他。刘惔问:“那人比起郗愔如何?”王羲之答:“他只是小人物,怎比起上郗愔呀!”

  刘惔就说:“若果连郗愔也比不上,那不过是平凡的奴仆而已。”

  又一次桓温问他:“会稽王司马昱他清谈技巧又更进一步吗?”

  刘惔答:“大有进步,不过仍是第二流。”桓温于是问:“第一流是谁?”刘惔就答:“就是我辈呀。”

  更有一次,殷浩到刘惔处与他清谈,但殷浩及后稍见辞屈,于是只能继续说些虚浮不实的言辞。刘惔见此亦不再回答他。殷浩走了后,刘惔就说:“农家子,硬是学人去清谈议”。

  前时叙及桓温,但说为宣城内史桓彝之子,就中尚有许多故事,尚未详细说道,在此应该撮要申明。

  在桓温还不满周岁时,竟然有幸偶遇了辅佐刘琨的名士温峤,这让桓温尚在襁褓之中就已声名在外。当时温峤是刘琨平北将军府的参军。

  温峤见到桓温后便对其父说:“这孩子骨骼清奇,来,你们让他哭几声我来听听。”

  等到桓温哭了起来,声音很是洪亮,温峤大为惊叹:“真英物也!”(《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

  因为受到温峤的欣赏,桓彝便给孩子起名为“温”,温峤得知后大笑:“既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跟我姓呢!”

  自此以后,人们便知道了桓家有个长子叫桓温,从小就异于常人。

  当时桓彝年长,以州主簿入仕,拜骑都尉。晋元帝时(317年~323年),得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后来因王敦擅政,愤而弃职。太宁二年(324年),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桓彝为散骑常侍。

  平定王敦之乱后,桓彝以功被封为万宁县男。时宣城境内常有变乱发生,有人举荐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开始时,晋明帝不允,后有人再次举荐,遂补桓彝为宣城内史,史称其颇有政声,治下郡内生产发展,百姓生活安定。

  当时咸和二年(327年),镇将苏峻以朝臣庾亮擅权专制为由,举兵反叛,进攻南京,史称“苏峻之乱”。桓彝得悉,当即率领义众欲赴南京讨伐叛军。他一面派遣朱绰前往芜湖讨伐叛军,一面向朝廷报告军情。坐镇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将司马流赶往慈湖与叛军交战,遭到惨败。司马流战死后,又命桓彝进击讨伐。

  桓彝考虑到宣城城防脆弱,难以防守,于是,先退据到广德,然后,又退据泾县,在乌溪岭修筑工事抵抗。当时,不少州郡都惧怕叛军势力强大,纷纷派人向叛军求和投降。

  桓彝手下部将也劝他佯装与叛军议和,以避开叛军的势头,保存实力,遭到痛斥:“吾受国厚恩,义当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于是,桓彝选择了奋力抵抗,派遣将军俞纵坚守泾城门户石兰。哪知,苏峻却派兵从东南方向包抄过来,攻破了石兰防线,进逼泾城。桓彝死守城池,叛军派人劝降,他坚守不从,终因势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军苏峻部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参与谋划,时年五十三岁。

  桓彝遇难后,宣城人纪世和收其遗骸葬于城北小镇东门渡。

  当时桓温年方十五岁,枕戈泣血,誓复父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随即自首。

  晋朝廷嘉桓温孝义,不复论罪,桓温以此得名。及桓温年逾冠,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刘惔曾经和别人说道:“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是孙仲谋司马宣王的流亚呢。”语有分寸,与对会稽王司马昱语相符。

  既而桓温得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乃是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晋成帝司马衍长姐。

  桓温累任至荆梁都督,他本是个豪爽不羁、睥睨一切的人物。既得盘踞上游,手握重兵,当然想做些事业,显些威风。

  到了永和二年,何充又复病殁,晋朝廷予谥文穆,特进前国子祭酒顾和为尚书令,前司徒长史殷浩为扬州刺史。这两人为褚裒所推荐。和以孝着名,正直有余,干济不足。

  殷浩之父殷羡,曾经为豫章太守,就是不肯寄书、掷诸流水的殷洪乔,殷羡字洪乔。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着书立说则胜过殷浩。

  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殷浩精通医术,到中年的时候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曾经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忽然给他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殷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件人命事,不过终究不该说。”

  追问了很久,这才说道:“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就有办法活下去。事成以后,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

  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就叫他把母亲抬来,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才服了一付药,病就好了。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

  殷浩之前为庾亮参军,得庾亮信任。

  庾亮殁后,屏居墓侧,屡征不起。

  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

  王蒙、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

  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

  庾翼于是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

  殷浩看庾翼的书信后,还是执意不出山。

  到了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昱(后来的晋简文帝)当时为会稽王,以皇叔的身份开始入朝执掌朝政。

  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司马昱,陈明心愿。会稽王司马昱答复道:“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由此说来,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

  殷浩再三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桓温亦曾经轻视殷浩,谓少时曾经与殷浩玩游戏,共骑竹马,我将竹马弃去,殷浩会取归,可见殷浩出我下。至是朝廷命殷浩为扬州刺史,殷浩尚固辞。会稽王司马昱,贻书劝勉,至有“足下去就,关系兴废”二语,于是殷浩才授命就职。

  伪嘉宁二年,略阳李势,叩头死罪,伏维大将军节下:先人播流,恃险因衅,窃有双蜀,势以闇弱,复统末储,偷安荏苒,未能改图。猥烦朱轩,践冒险阻,将士狂愚,干犯天威,仰惭俯愧,精魂飞散,甘受斧鑕,以衅军鼓。伏惟大晋,天网恢宏,泽及四海,恩过阳日,逼迫仓卒,自投草野。

  即日到白水城,谨遣私署散骑常侍王幼,奉笺以闻,并敕州郡投戈释仗,穷池之鱼,待命漏刻,诸乞矜鉴!温既得降书,便令王幼还报,准他投诚,不加罪责。

  王幼奉令去后,果然看见李势不久就用车拉着棺木而捆绑起来到军营门前,桓温解开他的绑绳,焚烧他的棺木,将李势和他的弟弟李福、从兄李权等亲族十多人迁到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所有汉司空谯献之等,仍用为参佐,举贤旌善,蜀人大悦。没有了李势这个昏君残害百姓,蜀地百姓当然欢喜了。

  惟汉尚书仆射王誓,镇东将军邓定,平南将军王润,将军隗文等,复纠众抗拒桓温。

  桓温与袁乔、周抚等,分头扑灭,阵斩王誓、王润,惟邓定、隗文遁去。桓温留成都三十日,振旅还江陵,留盖州刺史周抚,镇守彭模。既而邓定、隗文,复入据成都,迎立故国师范长生子范贲为帝,捏造妖言,煽动蜀境。

  蜀人多半趋附,也猖獗了一两年。嗣经益州刺史周抚,引兵往剿,围攻多日,方得破入成都,擒斩范贲等人,蜀土复平。李势到了建康,受封为归义侯。总计李氏据蜀,自李特为始,至李势被灭,共得六世,凡四十六年。李势后来居建康十二年乃死,有诗叹道:

  笮桥一败蜀中休,面缚迎降也足羞。

  试问十年天子贵,何如百世作诸侯?

  桓温既平定蜀地,晋朝廷论功行赏,拟封桓温为豫章郡公。忽然有一人出来谏阻,欲知他姓甚名谁,容待下回再表。

  本章叙桓温之发迹,以及桓温之建功,当其时头角不凡,英才卓荦,固俨然一忠臣子也。杀江彪而报父仇,无惭孝义,轻殷浩而加鄙薄,不愧灵明。至引兵伐蜀,一鼓荡平,举四十六年之蜀土,重还晋室,此固庾冰庾翼之所不能逮,何充、司马昱之所未及料也。

  喜欢济公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