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队上,周皋数着祖大寿亲笔欠条上"四十万两白银"的数字,嘴角咧到耳根——10两一石,35万两,5000两一门红夷大炮,顺手推销了十门红夷大炮,又是5万两,这趟买卖够他吹嘘半辈子!怪不得少爷热心军火生意,现在这哥们终于“悟”了!
与此同时,一万多名农夫和家眷已经顺利登船,按少爷的意见,这些人会被扣在山东屯田。大凌河城头,祖大寿望着运粮队消失的方向,默默盘算:这些粮食,足够支撑四五个月。有了这口气,他就能等到李勇承诺的援军。
八月十六日当周皋完成送粮任务时,在松山古战场,两千明军援军如飞蛾扑火般也正扑向大凌河。他们刚冲出松山堡的隘口,便撞上了后金军早已织好的死亡罗网。骑兵们甚至来不及排出战阵,就被八旗铁骑的冲锋碾成碎片。这场象征性的救援,像场拙劣的滑稽戏——辽西明军集团第一次救援尝试,就这样以荒诞的失败告终。
皇太极上午还郁闷不已,下午就开始抚掌大笑:"天助我也!"他精心设计的围城困局,正将明军逼入绝境:要么等死,要么投降。野战?那是后金铁骑的屠宰场。
此刻,大凌河城头的祖大寿正凝视着松山方向飘散的硝烟。这位辽东(一说宁远)出生的将领,身上流淌着传说中"闻鸡起舞"的晋朝名将祖逖的血脉(虽无从考证,却为他的传奇增添了几分英雄气)。
万历末年,年少的祖大寿便以游击之职崭露头角,熊廷弼曾赞其"骁勇善战,可堪大用"。天启二年,广宁失陷的混乱中,他率残部死里逃生退守觉华岛,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
宁远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当八旗铁骑在红夷大炮前溃不成军时,祖大寿亲自指挥福建炮兵,精准的炮火将数百后金士兵送上西天。皇太极登基后再度来犯,他在袁崇焕帐下屡立战功,最终被提拔为挂征辽前锋将军印的总兵官。
祖家世代簪缨,是辽东望族。史载其母妻皆为巾帼英杰,婆媳二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祖大寿刚烈坚韧的性格。他与何可纲、赵率教并称"辽东三杰",麾下骑兵更是关外最精锐的力量。
祖大寿最令人畏惧的,不仅是他的军事才能,更是他收服人心的本事。史书上记载他认下众多义子,这些生死弟兄在战场上愿为他赴汤蹈火。袁崇焕曾感叹:"明之精兵尽在此!"经过严格训练的关宁铁骑,成为皇太极心头最忌惮的存在。
此刻,皇太极的劝降书正压在祖大寿案头。但经过金山镇运粮队突进和松山救援惨败后,这位老将愈发清醒——朝廷不会放弃大凌河,而他的关宁铁骑,也绝不会向异族低头。
城外的皇太极望着大凌河城头飘扬的明军旗帜,和历史上胜券在握不同,现在皇太极突然第一次对攻心战产生了动摇。他隐约意识到,这座孤城真正的堡垒,不是那些城墙火炮,而是祖大寿和他麾下那群视死如归的将士,外加一个不断在克他的“阴人”--李勇。
当后金军的铁骑如潮水般涌至大凌河城下时,祖大寿站在残缺的城垛上,望着天际线上翻滚的烟尘,嘴角仍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城内万余将士的士气因他的镇定而信心十足,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中仍存着“希望”——孙承宗大人已收到急报,正从辽东或关内调集精锐前来救援。
"当年宁锦之战,不就是靠里应外合击退了金贼吗?"祖大寿望着城下忙碌的士兵,心中盘算着。四年前,正是明军内外夹攻,让皇太极尝到了苦头。如今城内尚有万余精兵,只要坚守待援,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然而,这位老将的乐观如同沙上建塔,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现实。祖大寿没有意识到——此时的明朝,已不是四年前的那个庞然大物。
两年前的己巳之变,如同一记重锤,将大明的脊梁骨几乎击断。赵率教与他那四千精锐骑兵,在遵化城外全军覆没;永定门之战,满桂统领的四万马步军精锐,竟在京城脚下被后金军屠戮殆尽;副将申甫的七千兵马有去无回;就连从后金境内死里逃生的刘兴祚,率领八百骑兵救援时也落得个全军覆没;刘之纶组织万余明军进京勤王,最终被后金铁骑击溃,本人更死于乱箭之下......
遵永大捷虽为明朝挽回些许颜面,但与萨尔浒之战相比,己巳之变的损失更为惨烈——大明的精锐部队几乎被一扫而空。短短两年过去,这个伤痕累累的帝国根本无力再组织一支规模化的救援兵团。
孙承宗纵有通天之能,面对国库空虚、军队残破的局面,又能从何处调来救兵?辽东镇自顾不暇,关内明军疲于应付农民起义,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哪还有余力组织一场跨越千里的大规模救援?
祖大寿站在城头,望着远方。他或许还在等待着那支永远不会到来的援军,却不知——今天李勇送来的粮食,才是真正逆转大凌河城命运的神来之笔。
八月二十六日,晨雾如厚重的帷幕笼罩着辽西大地。总兵吴襄、宋伟率六千锦州精兵,踏着潮湿的草地悄然向大凌河城进发。他们希望借助大雾的掩护,突破后金军的封锁线。然而,命运却在这一天与明军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会大雾,对面不相识。"《清史稿》中这句轻描淡写的记载,背后却是明军的一场灾难。浓雾中,忽然有一道青色雾气冲天而起,仿佛一道神秘的门扉在敌营上空开启——那是清军记载中的吉兆。阿济格率部乘雾突袭,如虎入羊群。明军阵型在雾中混乱不堪,指挥失灵。
"擒游击一,尽获其甲仗马匹。"清军轻松击溃了这支救援部队,阿济格因此战功获得皇太极嘉奖。大凌河城头的祖大寿望着雾气中若隐若现的败军旗帜,心中第一次泛起了不祥的预感。
二十天后,希望再次燃起。金兵哨探报告,吴襄和宋伟又率大军来援。皇太极亲率大军迎击,沿着山麓悄然行进。明军哨探发现了这支行进中的小股队伍——皇太极仅率二百亲兵在前探路。
"杀!"六千明军如潮水般涌来,企图一举歼灭这股"孤军"。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皇太极身边的二百亲兵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如利刃般插入明军阵中,搅得六千大军阵脚大乱。
这简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二百对六千,竟将对手冲得溃不成军!当后续大军赶到时,明军已如惊弓之鸟,争先恐后地逃回锦州。
第三次救援失败,成了压在祖大寿胸口大石头,让他总是闷得发慌。
皇太极洞悉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理,设下了一个精妙绝伦的陷阱。他命士兵穿上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高喊着震天动地的杀声,向大凌河城方向挺进。
与此同时,一万多名农夫和家眷已经顺利登船,按少爷的意见,这些人会被扣在山东屯田。大凌河城头,祖大寿望着运粮队消失的方向,默默盘算:这些粮食,足够支撑四五个月。有了这口气,他就能等到李勇承诺的援军。
八月十六日当周皋完成送粮任务时,在松山古战场,两千明军援军如飞蛾扑火般也正扑向大凌河。他们刚冲出松山堡的隘口,便撞上了后金军早已织好的死亡罗网。骑兵们甚至来不及排出战阵,就被八旗铁骑的冲锋碾成碎片。这场象征性的救援,像场拙劣的滑稽戏——辽西明军集团第一次救援尝试,就这样以荒诞的失败告终。
皇太极上午还郁闷不已,下午就开始抚掌大笑:"天助我也!"他精心设计的围城困局,正将明军逼入绝境:要么等死,要么投降。野战?那是后金铁骑的屠宰场。
此刻,大凌河城头的祖大寿正凝视着松山方向飘散的硝烟。这位辽东(一说宁远)出生的将领,身上流淌着传说中"闻鸡起舞"的晋朝名将祖逖的血脉(虽无从考证,却为他的传奇增添了几分英雄气)。
万历末年,年少的祖大寿便以游击之职崭露头角,熊廷弼曾赞其"骁勇善战,可堪大用"。天启二年,广宁失陷的混乱中,他率残部死里逃生退守觉华岛,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
宁远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当八旗铁骑在红夷大炮前溃不成军时,祖大寿亲自指挥福建炮兵,精准的炮火将数百后金士兵送上西天。皇太极登基后再度来犯,他在袁崇焕帐下屡立战功,最终被提拔为挂征辽前锋将军印的总兵官。
祖家世代簪缨,是辽东望族。史载其母妻皆为巾帼英杰,婆媳二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祖大寿刚烈坚韧的性格。他与何可纲、赵率教并称"辽东三杰",麾下骑兵更是关外最精锐的力量。
祖大寿最令人畏惧的,不仅是他的军事才能,更是他收服人心的本事。史书上记载他认下众多义子,这些生死弟兄在战场上愿为他赴汤蹈火。袁崇焕曾感叹:"明之精兵尽在此!"经过严格训练的关宁铁骑,成为皇太极心头最忌惮的存在。
此刻,皇太极的劝降书正压在祖大寿案头。但经过金山镇运粮队突进和松山救援惨败后,这位老将愈发清醒——朝廷不会放弃大凌河,而他的关宁铁骑,也绝不会向异族低头。
城外的皇太极望着大凌河城头飘扬的明军旗帜,和历史上胜券在握不同,现在皇太极突然第一次对攻心战产生了动摇。他隐约意识到,这座孤城真正的堡垒,不是那些城墙火炮,而是祖大寿和他麾下那群视死如归的将士,外加一个不断在克他的“阴人”--李勇。
当后金军的铁骑如潮水般涌至大凌河城下时,祖大寿站在残缺的城垛上,望着天际线上翻滚的烟尘,嘴角仍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城内万余将士的士气因他的镇定而信心十足,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中仍存着“希望”——孙承宗大人已收到急报,正从辽东或关内调集精锐前来救援。
"当年宁锦之战,不就是靠里应外合击退了金贼吗?"祖大寿望着城下忙碌的士兵,心中盘算着。四年前,正是明军内外夹攻,让皇太极尝到了苦头。如今城内尚有万余精兵,只要坚守待援,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然而,这位老将的乐观如同沙上建塔,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现实。祖大寿没有意识到——此时的明朝,已不是四年前的那个庞然大物。
两年前的己巳之变,如同一记重锤,将大明的脊梁骨几乎击断。赵率教与他那四千精锐骑兵,在遵化城外全军覆没;永定门之战,满桂统领的四万马步军精锐,竟在京城脚下被后金军屠戮殆尽;副将申甫的七千兵马有去无回;就连从后金境内死里逃生的刘兴祚,率领八百骑兵救援时也落得个全军覆没;刘之纶组织万余明军进京勤王,最终被后金铁骑击溃,本人更死于乱箭之下......
遵永大捷虽为明朝挽回些许颜面,但与萨尔浒之战相比,己巳之变的损失更为惨烈——大明的精锐部队几乎被一扫而空。短短两年过去,这个伤痕累累的帝国根本无力再组织一支规模化的救援兵团。
孙承宗纵有通天之能,面对国库空虚、军队残破的局面,又能从何处调来救兵?辽东镇自顾不暇,关内明军疲于应付农民起义,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哪还有余力组织一场跨越千里的大规模救援?
祖大寿站在城头,望着远方。他或许还在等待着那支永远不会到来的援军,却不知——今天李勇送来的粮食,才是真正逆转大凌河城命运的神来之笔。
八月二十六日,晨雾如厚重的帷幕笼罩着辽西大地。总兵吴襄、宋伟率六千锦州精兵,踏着潮湿的草地悄然向大凌河城进发。他们希望借助大雾的掩护,突破后金军的封锁线。然而,命运却在这一天与明军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会大雾,对面不相识。"《清史稿》中这句轻描淡写的记载,背后却是明军的一场灾难。浓雾中,忽然有一道青色雾气冲天而起,仿佛一道神秘的门扉在敌营上空开启——那是清军记载中的吉兆。阿济格率部乘雾突袭,如虎入羊群。明军阵型在雾中混乱不堪,指挥失灵。
"擒游击一,尽获其甲仗马匹。"清军轻松击溃了这支救援部队,阿济格因此战功获得皇太极嘉奖。大凌河城头的祖大寿望着雾气中若隐若现的败军旗帜,心中第一次泛起了不祥的预感。
二十天后,希望再次燃起。金兵哨探报告,吴襄和宋伟又率大军来援。皇太极亲率大军迎击,沿着山麓悄然行进。明军哨探发现了这支行进中的小股队伍——皇太极仅率二百亲兵在前探路。
"杀!"六千明军如潮水般涌来,企图一举歼灭这股"孤军"。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皇太极身边的二百亲兵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如利刃般插入明军阵中,搅得六千大军阵脚大乱。
这简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二百对六千,竟将对手冲得溃不成军!当后续大军赶到时,明军已如惊弓之鸟,争先恐后地逃回锦州。
第三次救援失败,成了压在祖大寿胸口大石头,让他总是闷得发慌。
皇太极洞悉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理,设下了一个精妙绝伦的陷阱。他命士兵穿上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高喊着震天动地的杀声,向大凌河城方向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