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还有这么长的算盘啊-《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阿顺,那边围着的人很多,有人讲解,我们过去看看!”

  常顺正看着一件清朝乾隆时期的韦陀木刻造型像时,田斌说道。

  这个韦陀护法神像是彩绘的,看不出来木头的材质。

  神像带底座高约40公分,气势凶狠,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

  韦陀是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守护佛法的。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雕刻的气势跟其它佛像慈眉善目不同。

  人怕恶人,其它妖魔鬼怪类似。

  曾经他还看到过木刻钟馗像,同样凶神恶煞,要是想辟邪,家里放韦陀或者钟馗都很好。

  “行!”

  说着,他俩就一起向人多、工作人员讲解的地方走去。

  那名讲解的人,是位年龄25岁左右的女子,容貌较好。

  大家围着观看的,是一个比较大的梳妆盒。

  梳妆盒整体是长方形,长约半米,高度、宽度约40公分。

  距离近了,他发现这个梳妆盒是紫檀材质。

  梳妆盒被打开了,一个镜子呈倾斜状露了出来,另外还能看见盒子侧面的多个小抽屉。

  盒子素面,不过拉手以及镶嵌在面上的金属类物件的造型,看着是鎏金的。

  这些鎏金金属物品,有蝙蝠、葫芦、蝴蝶之类的形状。

  “木头制品这类物件,首先看的是材质,另外看年代,再次看工艺、品相。

  这个梳妆盒,紫檀制作,材质不用说,肯定是最好的几种材料之一。

  它的年代也比较早,是清中期。这样精美,制作它的人,肯定也是当时技术高超的木匠。

  品相大家也能看见,由于之前用它的人很爱惜,保存的很完好。”

  女子的言语,应该是专门对这个梳妆盒做过详细的了解。

  来这里看展的人,虽然大多数都是内行人,但也有一些外行,他们只是跟着朋友过来玩。

  “我家里就有类似的梳妆盒,面上镶嵌的还有贝壳,图案是花鸟,看着比这个还要好看多了。”

  围观的人,一名30多岁的女人说道。

  “你那个是啥木头的,镶嵌贝壳是一方面,还是要看木头的材料。

  如果只是一般的木头,也不值钱。”

  另外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问她道。

  “我也不知道是啥木头。”

  女人这样说,说明她不是内行人。

  梳妆盒,包括梳妆台以及其它木制生活用品,在拆迁区,经常能够遇见。

  不过真正高档的,木头材质好的同样不多。

  “美女,你有男朋友吗?”

  忽然间,一名30岁左右的男人笑着问讲解的女子道。

  “我都结婚了,你说我有没有?”

  她笑着对问话的男人说道。

  “哎!那我没机会了。”

  男人说完离开了这边。

  常顺看了几眼梳妆盒跟田斌两人又逛向了其它木制品。

  “还有这么长的算盘啊!”

  在最后几个木制品跟前,他听见一个十五六岁女孩的惊呼声。

  算盘刚刚他也看见了,长度约2米,高度约25公分。

  “有!这样的算盘,在古代一般是钱庄用的。”

  一名年龄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道。

  “好像真的是钱庄,我看见字了。”

  女孩靠近之后看了看,然后说道。

  “这么长,一般是几个人一起打,然后确认最后计算的数值是否一样。”

  男人又说道。

  “阿顺,你在拆迁区遇到过这么长的算盘没?”

  跟田斌二人走到它的跟前时,对方问他道。

  “目前没有,这样的算盘比较少,一般人用不上。”

  说着话,他仔细查看着这个长算盘。

  它有73档,木头材质是黄花梨,面上刻着文字——“某某钱庄,精打细算”。

  “那你应该收到过稍微长一些或者材质好些的算盘吧!”

  “是收到过,不过也不多。”

  说着话,他离开了这边,看起了另外的木制品。

  最后两样展品,一件是金丝楠木“机关盒”,另外一件是紫檀木“百寿”图挂屏。

  到了后面,跟门口一样,也是高档、压轴式的藏品。

  金丝楠木机关盒,是收纳盒,皇家用品,怎么也是王爷、贝勒级别的人用过了的。

  看介绍,盒子有三层,需要按照特定的操作才能打开盒子。

  紫檀木“百寿”图挂屏,不仅木头的材质好,制作它的人,也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名人。

  “我听说以前我们国家在条件艰苦的年代,制作原子弹就是用了算盘,应该就有这样的大算盘。”

  两人准备离开去其它区域继续欣赏,经过算盘那边时,他听见一名五十岁左右的男人说话的声音。

  “是啊!那时科技落后,计算基本上都是靠它,当年我国的科研人员,能把国之重器研发出来,真的很不容易。”

  另外一名年龄跟他差不多的男人道。

  “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计算机,当年还是有的,只不过很落后。

  计算机处理过一部分问题,人力也处理过一些问题。”

  又有人说道。

  是一名戴着眼镜,年龄看上去六十岁左右学者样子的人。

  “你咋知道的?你参加过那样伟大的事情?”

  之前说话的五十岁左右的男人问道。

  五十多岁的男人也看向了他。

  “我没有,不过我认识的人有。”

  六十岁左右的男人道。

  “那你能跟我们简单说说吗?”

  五十岁左右的男人又问道。

  “这也没啥不能说的,制作材料都是公开的,但真正安全的制作出来,并且还能够控制,有效的保存,非众多专业人士无法操作。

  当年条件十分艰苦…………

  就算在那样贫穷、技术封锁严重的情况下,我国的科研人员,依旧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它制作出来了。”

  六十岁左右的男人把他听说的讲了出来。

  讲述的也只是边边角角,虽然只是边角,但依然很振奋人心。

  “主要还是国人清朝时期没有真正重视人才,如果我国能够在古代的时候就大力发展科技,其它任何国家的人,都是比不上我们国家的。”

  五十多岁的男人感叹道。

  “是啊!如果真论起聪明才智,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我们聪明。

  只是国人都把聪明劲尽用在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面了。

  真发展科技,用对了地方,其它国家确实是比不上的!”

  “谁说不是,不过我相信我们国家现在已经重视科技发展了,未来,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后,必然超过其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