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超过1000我就不喜欢了-《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从木制品区域离开后,两人接下来逛着的区域是金属材料艺术品展区。

  在这个区域,常顺并没有看见特别有意思、稀少的物件。

  这可能跟他接触的金属物品太多,见识有一定的关系。

  那些鎏金佛像、铜镜、部分铜制兵器、香炉以及其它的杂件,他基本上都见到过相似的。

  虽然它们看上去很精美,但只要自己以后寻找,总能够遇到。

  并且遇到的比这里展出的还要多,还要全面。

  档次有高低,但无所谓。

  每件藏品都有它的独特性。

  看到这些物件,他突然间又想到了真假问题。

  普通人,不是经常玩这类金属杂项的,出去买东西,很少买到真货。

  毕竟不是所有人会去一线,去接触真正的真品。

  只有一线寻宝触摸的铜钱、铜元、其它铜器类杂件上手的多了,有了那种强烈的第六感,才会变得“火眼金睛”。

  当然,这里不是说拍卖会。

  拍卖会的物件,虽然不保真,但真品比例很大。

  在字画区域,常顺倒是仔细观看了起来。

  可惜现在没有高清智能手机,不然他完全可以对这些名家真品进行拍照。

  特别是那些名家印章。

  判断一幅字画,首先看印章,印章不对,字画肯定就不会对。

  当然,有人说万一收购到了名家印章,然后找人制作仿品,盖上真章。

  这样的情况,基本上不会有。

  新仿做旧的年代感,大多数人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笔墨新画做不了假。

  仔细查看印章,真迹,认知全面点,以后在拆迁区遇到那些名家字画,他就能够初步的进行鉴定。

  “我觉得民间有些人的作品,画的画,写的书法不比这上面展示的人画的或者写的差!”

  常顺刚看完黄宾虹的《日暮归宿图》,往其它展品走去时,听见一位40多岁的男人说话的声音。

  “民间当然有,并且还很多,但那又有什么用,书法、字画这类东西,靠的是名气。

  一个人只要足够出名,哪怕他画的一般、写的一般,都会有人追捧。

  因为追捧的人太多,写的、画的有限,购买的人多会供不应求。

  所谓“人抬人高,人踩人低”,“名者愈强”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一名年龄50岁左右的男人道。

  “我还是认为不少民间高人都被埋没了!”

  “那也没办法,要是人人写写画画的作品都那么值钱,那些书法家、画家不都是亿万富翁了!

  所以还是要有名气!名气是无形的资产!”

  两人聊着就离开了。

  类似他们的对话,常顺并不是第一次听见,民间确实不缺乏各种各样的人才。

  就拿踢足球的人来说,难道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真找不出来几十个足球踢的好的人吗?

  完全是能够找出来的。

  但为啥民间的人才却不被重用?

  …………

  在傅抱石《千山云起》书画前,常顺又看了起来。

  画面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伴着山脉延伸至无尽的远方,大气磅礴。

  他个人自然很喜欢这样的书画。

  当然,喜欢归喜欢,不一定就要拥有。

  价格不便宜!

  以常顺自己个人的观念,有花几十万、几百万买东西的钱,自己出去旅游,身处真正的大自然中,感受那种意境、那种美景。

  一样很好。

  “阿顺,这幅油画可是我们沪市名家之作。”

  两人逛到一处《水乡》布上油画位置时,田斌道。

  这是俞中保的作品。

  之前在拆迁区,他似乎也遇到过他的一幅作品。

  “是啊!画面很梦幻,非写实。”

  油画,有写实的,比如说冷军的作品,画出来的人物,跟照相机照出来的一样。

  “你喜欢油画吗?”

  对方又问他道。

  “喜欢!不管是书法、国画还是油画,我都喜欢,但前提是,它们的价格不是太贵。

  超过1000我就不喜欢了。”

  常顺笑着道。

  不是说他没格局,一件东西,哪怕再好,对于他来说,只是个东西。

  太珍贵了,怕丢失、又怕损坏。

  想看、想欣赏,去博物馆、去一些古玩城、去一些会展,都能看到,还不需要自己找地方存放,也不用担心其它很多复杂性的问题。

  这代表的又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人跟人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就是想拥有,那是人家的自由。

  “1000块钱以内,如果操作的好,能捡到漏,在拆迁区也能买到好藏品。”

  “不只是拆迁区,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都有可能!”

  两人说着,继续向前走去。

  展示出来的书画,它们虽然不同,但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每一份好的创作,都有书画家付出的劳动与心血。

  或许对于真正有了名利,不缺钱的大师级人物来说,人家在乎的只是创作。

  而那些运作、炒作的人,反而更加在乎经济价值。

  “这可是最好的书啊!这次我想把它拍下来,也不知道竞拍的人多不多?”

  常顺走到古籍、手札区域时,听见一名60多岁的老者说话的声音。

  “爷爷!《道德经》有那么好吗?”

  说话的是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女。

  “当然有了!这书可是阐述了世间万物的本质,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你要是能把它看上十遍、二十遍或者经常看,就能悟出很多的道理。

  不过你现在还年轻,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再仔细看这本书,感悟会更多!”

  老者又说道。

  “我听说过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少女想了想,说了一句。

  对于《道德经》,常顺自然也不会陌生,在拆迁区那些搞回收废旧的人手里、在废品回收站选购旧书,都遇到过。

  但那些跟这里的完全不一样。

  那些是后来大量印刷的。

  这里展出的是明潞藩藏,年份很早,属于明朝时期。

  这种古籍,本身的年代价值就很大。

  估计拍卖的话,不会便宜。

  《道德经》,确实是一本好书。

  老者跟少女又看了一会儿就离开了那边。

  常顺走过去也看了会儿。

  书被装在了一个木盒里,但能从外面看见书很旧,岁月沧桑感很足。

  这样的古籍,很多人喜欢,他当然也不例外。

  既然听老者提到、自己也看到了这本书,回去之后,有时间的话,他打算翻开那些印刷本看看,肯定也会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