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萱在一片刺骨的寒意中睁开眼,雨水正顺着檐角滴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腹还残留着短刀划破皮肉的触感——那是影卫统领的血,温热粘稠,和此刻淋在身上的冷雨形成鲜明对比。
“姑娘,您怎么蹲在这儿淋雨啊?”一个提着食盒的小太监路过,怯生生地递过一把油纸伞,“刚听管事说,新来的秀女都在坤宁宫偏殿等着领牌子呢,您再不去,怕是要误了时辰。”
李萱接过伞的手指微微发颤。秀女?领牌子?她猛地抬头,看见宫墙上“洪武三年”的石刻字样被雨水打湿,晕出深色的印记。心口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她竟真的回到了刚入宫的这一天——比上次重启还要早半个月,早到她还没来得及因“聪慧”被朱元璋注意,早到马皇后还在为太子朱雄英的痘症忧心忡忡。
“多谢公公。”她撑开伞,伞骨撑开时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和记忆里无数次重启的声音重合。雨水顺着伞沿滑落,在她眼前织成一道水幕,她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映在水洼里的脸——眉梢还带着未脱的稚气,鬓角的碎发被雨水粘在脸颊,正是十四岁的模样。
偏殿里已经挤满了人,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混着雨水敲打窗棂的声音,让李萱有些恍惚。她找了个角落站定,目光扫过人群,很快就锁定了几个熟悉的面孔:郭宁妃正踮着脚和管事嬷嬷搭话,鬓边那支珍珠钗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光;郭惠妃坐在靠窗的绣墩上,手里绞着一方手帕,眼神却在偷偷打量着来往的太监,显然在盘算着如何攀附;达定妃则被几个秀女围着,正得意地说着自家父兄在军中的官职,嘴角的笑藏不住。
“李萱?”一个轻柔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李萱回头,看见常氏抱着一个暖手炉站在身后,眉眼弯弯,“我刚才就看见你了,喊了好几声都没应,在想什么呢?”
李萱心口一暖。常氏总是这样,无论在哪一世,都是第一个对她释放善意的人。她压下喉咙口的哽咽,扯出个浅笑道:“在想这雨下得真大,怕是要下到天黑。”
“可不是嘛。”常氏往她身边凑了凑,压低声音,“我听我爹说,马皇后这几日都没怎么合眼,朱雄英小殿下的痘症总不见好,太医们都急得团团转呢。”她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暖手炉上的花纹,“说起来,你也是江南来的?听你的口音像。”
李萱点头,正想说话,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管事嬷嬷拔高了声音:“都安静些!陛下和皇后娘娘要过来看看新选的秀女,谁要是敢失了规矩,仔细你们的皮!”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轻了许多。李萱下意识地挺直脊背,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望向门口——朱元璋穿着藏青色常服,袖口的金线在昏暗的光线下若隐若现,他身边的马皇后一身素色宫装,眼下的青黑遮不住,握着朱元璋衣袖的手指关节泛白,显然是忧心过度。
“都抬起头来,让陛下瞧瞧。”管事嬷嬷谄媚地笑着,眼神却像刀子一样扫过众人,“谁要是敢低着头,就是对陛下不敬!”
李萱随着人群缓缓抬头,目光与朱元璋对上的瞬间,她清晰地看见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审视。这眼神和裂隙里那充满杀意的目光截然不同,此刻的他,眼神里更多的是帝王对新鲜人事物的淡漠好奇,像在打量一件待价而沽的器物。
“皇后觉得哪个看着顺眼?”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刚从御书房出来的疲惫,却依旧有不容置疑的威严。
马皇后的目光缓缓扫过人群,在常氏身上停留了片刻,微微点头:“常遇春的女儿,眉眼周正,看着就稳重。”她的视线继续移动,最终落在李萱身上,眉头微蹙,“这丫头看着太瘦了,怕不是个能担事的。”
李萱的心猛地一沉。她记得这一幕,上一世马皇后也是这么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她最初被分到了浣衣局,直到三个月后偶然在御花园为朱元璋讲解《孙子兵法》,才得以脱离杂役身份。
“瘦点好,看着清净。”朱元璋却突然开口,手指漫不经心地敲击着腰间的玉佩,“就她吧,分到乾清宫当值,伺候笔墨。”
满殿哗然。谁都知道,乾清宫当值的宫女离陛下最近,多少人挤破头都想抢这个位置。郭宁妃的脸瞬间涨红,捏着帕子的手指都在抖;郭惠妃垂下眼帘,掩去眼底的不甘;达定妃则直接别过脸,装作没听见。
李萱也愣住了,雨水带来的寒意还没散去,心口却突然涌起一股热流。她飞快地屈膝行礼:“谢陛下,谢皇后娘娘。”声音因惊讶微微发颤,却比记忆里多了几分沉稳。
马皇后的脸色沉了沉,却没再说什么,只是淡淡道:“既如此,就让刘嬷嬷带她去领衣裳吧。”语气里的疏离显而易见。
跟着刘嬷嬷走出偏殿时,李萱回头望了一眼,常氏冲她无声地比了个加油的手势,郭宁妃却狠狠瞪了她一眼,那眼神像淬了毒的针,扎得人皮肤发疼。李萱收回目光,握紧了手里的油纸伞——她知道,这一世的争斗,从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乾清宫的差事比想象中更清闲,也更危险。李萱每日的工作不过是研墨、递纸、收拾案几,可朱元璋的目光总像带着钩子,时不时落在她身上,让她浑身不自在。
“你叫李萱?”这日午后,朱元璋放下朱笔,突然开口。
李萱正收拾着散落的奏章,闻言立刻停下动作:“是。”
“江南人?”
“回陛下,是。”
“听说你父亲是个秀才?”
李萱心里一惊,她从未提过家世,他怎么会知道?转念一想,以朱元璋的眼线,查清一个秀女的底细再容易不过。她垂着眼帘回道:“是,家父曾在乡学任教。”
朱元璋“嗯”了一声,没再追问,拿起一本奏折继续批阅。李萱松了口气,刚要转身,就听见他又说:“昨天马皇后说你瘦,你今日的晚膳多领一份糕点,送到朕的书房来。”
李萱愣在原地,一时没反应过来。
“怎么?听不懂?”朱元璋抬眼看向她,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还是怕皇后怪罪?”
“奴才不敢。”李萱连忙屈膝,“奴才这就去。”
提着食盒回到书房时,雨已经停了。夕阳透过窗棂斜照进来,在朱元璋的侧脸投下一道金边。他正专注地看着地图,手指在上面轻轻点着,眉头微蹙,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李萱将糕点摆在案几一角,刚要退开,却被他叫住:“过来。”
她依言走到他身边,一股淡淡的墨香混合着龙涎香扑面而来。
“你看这里。”朱元璋指着地图上的江南地区,“朕打算在这儿设几个新的盐场,你觉得可行吗?”
李萱怔住了。她没想到他会问自己这个,下意识地看向地图,那些熟悉的地名瞬间唤醒了记忆——洪武三年的这场盐场改革,正是因为急于求成,任用了几个贪官,最终引发了盐商暴动,还牵连了不少无辜官员。
“陛下,”她定了定神,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江南水网密布,设盐场本是好事,只是……”她顿了顿,小心地组织着语言,“选官时需格外谨慎,最好用那些家世清白、在地方上有口碑的小吏,莫要轻信朝中大臣推荐的人。”
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地看向她:“你怎么知道会有人推荐不妥的人?”
李萱的心跳漏了一拍,连忙低下头:“奴才……奴才只是听家父说过,地方上的事,往往是本地人才最清楚底细。”她不敢抬头,只能感觉到朱元璋的目光在她头顶停留了许久,久到她的后背都渗出了细汗。
“说得有道理。”他终于移开目光,重新看向地图,语气听不出喜怒,“你下去吧。”
李萱如蒙大赦,几乎是逃也似的退出了书房。站在廊下,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她才发现手心已经全是汗。刚才那一瞬间,她几乎以为自己要暴露了——一个普通的秀女,怎么会懂这些朝堂之事?
“哟,这不是李萱妹妹吗?”一个尖利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李萱回头,看见郭宁妃带着两个宫女站在不远处,脸上挂着假惺惺的笑,“刚从陛下书房出来?妹妹可真能干,这才几天,就敢在陛下面前提建议了。”
李萱不想与她争执,屈膝行了个礼就要走,却被郭宁妃的宫女拦住。
“妹妹急什么?”郭宁妃上前一步,故意撞了撞她的肩膀,“听说妹妹昨天领了双份糕点?陛下可真是疼你。”她压低声音,语气里的嫉妒几乎要溢出来,“只是妹妹要当心,有些人啊,爬得太快,摔下来的时候会更疼。”
李萱抬眼看向她,目光平静:“宁妃娘娘说笑了,奴才只是做好分内之事。”她轻轻推开拦路的宫女,“奴才还要去浣衣局取陛下的常服,先行告退。”
看着李萱挺直脊背离开的背影,郭宁妃气得攥紧了帕子:“走着瞧!”
李萱并不知道,她刚才在书房的一番话,已经被朱元璋记在了心里。当晚,朱元璋便密令心腹去江南查访,果然发现几位大臣推荐的盐场官员中,有三人曾因贪腐被弹劾过。他看着密报,眼神深沉,想起那个站在地图前,说话时带着几分紧张却条理清晰的小姑娘,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而此时的李萱,正在浣衣局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块碎玉——那是双鱼玉佩的一角,上一世在裂隙中没能握紧,没想到重启后竟还藏在她的梳妆匣底层。冰凉的玉面贴着掌心,她轻声呢喃:“这一世,我一定要找齐所有碎片。”
冷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敲打着窗棂,像是在为这刚刚拉开序幕的后宫争斗,奏响了序曲。
“姑娘,您怎么蹲在这儿淋雨啊?”一个提着食盒的小太监路过,怯生生地递过一把油纸伞,“刚听管事说,新来的秀女都在坤宁宫偏殿等着领牌子呢,您再不去,怕是要误了时辰。”
李萱接过伞的手指微微发颤。秀女?领牌子?她猛地抬头,看见宫墙上“洪武三年”的石刻字样被雨水打湿,晕出深色的印记。心口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她竟真的回到了刚入宫的这一天——比上次重启还要早半个月,早到她还没来得及因“聪慧”被朱元璋注意,早到马皇后还在为太子朱雄英的痘症忧心忡忡。
“多谢公公。”她撑开伞,伞骨撑开时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和记忆里无数次重启的声音重合。雨水顺着伞沿滑落,在她眼前织成一道水幕,她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映在水洼里的脸——眉梢还带着未脱的稚气,鬓角的碎发被雨水粘在脸颊,正是十四岁的模样。
偏殿里已经挤满了人,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混着雨水敲打窗棂的声音,让李萱有些恍惚。她找了个角落站定,目光扫过人群,很快就锁定了几个熟悉的面孔:郭宁妃正踮着脚和管事嬷嬷搭话,鬓边那支珍珠钗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光;郭惠妃坐在靠窗的绣墩上,手里绞着一方手帕,眼神却在偷偷打量着来往的太监,显然在盘算着如何攀附;达定妃则被几个秀女围着,正得意地说着自家父兄在军中的官职,嘴角的笑藏不住。
“李萱?”一个轻柔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李萱回头,看见常氏抱着一个暖手炉站在身后,眉眼弯弯,“我刚才就看见你了,喊了好几声都没应,在想什么呢?”
李萱心口一暖。常氏总是这样,无论在哪一世,都是第一个对她释放善意的人。她压下喉咙口的哽咽,扯出个浅笑道:“在想这雨下得真大,怕是要下到天黑。”
“可不是嘛。”常氏往她身边凑了凑,压低声音,“我听我爹说,马皇后这几日都没怎么合眼,朱雄英小殿下的痘症总不见好,太医们都急得团团转呢。”她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暖手炉上的花纹,“说起来,你也是江南来的?听你的口音像。”
李萱点头,正想说话,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管事嬷嬷拔高了声音:“都安静些!陛下和皇后娘娘要过来看看新选的秀女,谁要是敢失了规矩,仔细你们的皮!”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轻了许多。李萱下意识地挺直脊背,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望向门口——朱元璋穿着藏青色常服,袖口的金线在昏暗的光线下若隐若现,他身边的马皇后一身素色宫装,眼下的青黑遮不住,握着朱元璋衣袖的手指关节泛白,显然是忧心过度。
“都抬起头来,让陛下瞧瞧。”管事嬷嬷谄媚地笑着,眼神却像刀子一样扫过众人,“谁要是敢低着头,就是对陛下不敬!”
李萱随着人群缓缓抬头,目光与朱元璋对上的瞬间,她清晰地看见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审视。这眼神和裂隙里那充满杀意的目光截然不同,此刻的他,眼神里更多的是帝王对新鲜人事物的淡漠好奇,像在打量一件待价而沽的器物。
“皇后觉得哪个看着顺眼?”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刚从御书房出来的疲惫,却依旧有不容置疑的威严。
马皇后的目光缓缓扫过人群,在常氏身上停留了片刻,微微点头:“常遇春的女儿,眉眼周正,看着就稳重。”她的视线继续移动,最终落在李萱身上,眉头微蹙,“这丫头看着太瘦了,怕不是个能担事的。”
李萱的心猛地一沉。她记得这一幕,上一世马皇后也是这么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她最初被分到了浣衣局,直到三个月后偶然在御花园为朱元璋讲解《孙子兵法》,才得以脱离杂役身份。
“瘦点好,看着清净。”朱元璋却突然开口,手指漫不经心地敲击着腰间的玉佩,“就她吧,分到乾清宫当值,伺候笔墨。”
满殿哗然。谁都知道,乾清宫当值的宫女离陛下最近,多少人挤破头都想抢这个位置。郭宁妃的脸瞬间涨红,捏着帕子的手指都在抖;郭惠妃垂下眼帘,掩去眼底的不甘;达定妃则直接别过脸,装作没听见。
李萱也愣住了,雨水带来的寒意还没散去,心口却突然涌起一股热流。她飞快地屈膝行礼:“谢陛下,谢皇后娘娘。”声音因惊讶微微发颤,却比记忆里多了几分沉稳。
马皇后的脸色沉了沉,却没再说什么,只是淡淡道:“既如此,就让刘嬷嬷带她去领衣裳吧。”语气里的疏离显而易见。
跟着刘嬷嬷走出偏殿时,李萱回头望了一眼,常氏冲她无声地比了个加油的手势,郭宁妃却狠狠瞪了她一眼,那眼神像淬了毒的针,扎得人皮肤发疼。李萱收回目光,握紧了手里的油纸伞——她知道,这一世的争斗,从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乾清宫的差事比想象中更清闲,也更危险。李萱每日的工作不过是研墨、递纸、收拾案几,可朱元璋的目光总像带着钩子,时不时落在她身上,让她浑身不自在。
“你叫李萱?”这日午后,朱元璋放下朱笔,突然开口。
李萱正收拾着散落的奏章,闻言立刻停下动作:“是。”
“江南人?”
“回陛下,是。”
“听说你父亲是个秀才?”
李萱心里一惊,她从未提过家世,他怎么会知道?转念一想,以朱元璋的眼线,查清一个秀女的底细再容易不过。她垂着眼帘回道:“是,家父曾在乡学任教。”
朱元璋“嗯”了一声,没再追问,拿起一本奏折继续批阅。李萱松了口气,刚要转身,就听见他又说:“昨天马皇后说你瘦,你今日的晚膳多领一份糕点,送到朕的书房来。”
李萱愣在原地,一时没反应过来。
“怎么?听不懂?”朱元璋抬眼看向她,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还是怕皇后怪罪?”
“奴才不敢。”李萱连忙屈膝,“奴才这就去。”
提着食盒回到书房时,雨已经停了。夕阳透过窗棂斜照进来,在朱元璋的侧脸投下一道金边。他正专注地看着地图,手指在上面轻轻点着,眉头微蹙,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李萱将糕点摆在案几一角,刚要退开,却被他叫住:“过来。”
她依言走到他身边,一股淡淡的墨香混合着龙涎香扑面而来。
“你看这里。”朱元璋指着地图上的江南地区,“朕打算在这儿设几个新的盐场,你觉得可行吗?”
李萱怔住了。她没想到他会问自己这个,下意识地看向地图,那些熟悉的地名瞬间唤醒了记忆——洪武三年的这场盐场改革,正是因为急于求成,任用了几个贪官,最终引发了盐商暴动,还牵连了不少无辜官员。
“陛下,”她定了定神,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江南水网密布,设盐场本是好事,只是……”她顿了顿,小心地组织着语言,“选官时需格外谨慎,最好用那些家世清白、在地方上有口碑的小吏,莫要轻信朝中大臣推荐的人。”
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地看向她:“你怎么知道会有人推荐不妥的人?”
李萱的心跳漏了一拍,连忙低下头:“奴才……奴才只是听家父说过,地方上的事,往往是本地人才最清楚底细。”她不敢抬头,只能感觉到朱元璋的目光在她头顶停留了许久,久到她的后背都渗出了细汗。
“说得有道理。”他终于移开目光,重新看向地图,语气听不出喜怒,“你下去吧。”
李萱如蒙大赦,几乎是逃也似的退出了书房。站在廊下,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她才发现手心已经全是汗。刚才那一瞬间,她几乎以为自己要暴露了——一个普通的秀女,怎么会懂这些朝堂之事?
“哟,这不是李萱妹妹吗?”一个尖利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李萱回头,看见郭宁妃带着两个宫女站在不远处,脸上挂着假惺惺的笑,“刚从陛下书房出来?妹妹可真能干,这才几天,就敢在陛下面前提建议了。”
李萱不想与她争执,屈膝行了个礼就要走,却被郭宁妃的宫女拦住。
“妹妹急什么?”郭宁妃上前一步,故意撞了撞她的肩膀,“听说妹妹昨天领了双份糕点?陛下可真是疼你。”她压低声音,语气里的嫉妒几乎要溢出来,“只是妹妹要当心,有些人啊,爬得太快,摔下来的时候会更疼。”
李萱抬眼看向她,目光平静:“宁妃娘娘说笑了,奴才只是做好分内之事。”她轻轻推开拦路的宫女,“奴才还要去浣衣局取陛下的常服,先行告退。”
看着李萱挺直脊背离开的背影,郭宁妃气得攥紧了帕子:“走着瞧!”
李萱并不知道,她刚才在书房的一番话,已经被朱元璋记在了心里。当晚,朱元璋便密令心腹去江南查访,果然发现几位大臣推荐的盐场官员中,有三人曾因贪腐被弹劾过。他看着密报,眼神深沉,想起那个站在地图前,说话时带着几分紧张却条理清晰的小姑娘,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而此时的李萱,正在浣衣局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块碎玉——那是双鱼玉佩的一角,上一世在裂隙中没能握紧,没想到重启后竟还藏在她的梳妆匣底层。冰凉的玉面贴着掌心,她轻声呢喃:“这一世,我一定要找齐所有碎片。”
冷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敲打着窗棂,像是在为这刚刚拉开序幕的后宫争斗,奏响了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