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阳瘟疫肆虐、百姓流离失所之时,恰逢民女归乡祭祖。见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才出手相助;
至于延州之行,则因谢大人当时正在延州。陛下或许不知,谢大人曾于民女有救命之恩。恩未报、义未尽,民女不忍见恩人身陷险境,这才斗胆前往延州。这两件事皆与太子殿下无关,恳请皇上明鉴。”
说罢,凤倾城再次俯身下拜,向座上君王行了一个庄重的叩首大礼。
一直静跪于后的陈素素也随之行礼。
她这一番话不卑不亢,既回应了嘉宁帝的诘问,又巧妙撇清了与太子的干系,只将缘由归于报恩。
至于谢知遥——凤倾城在心中默默和他道了声歉。
如今明轩已去,她不愿再将他牵扯进来。只得委屈谢知遥担下这名,反正他们之间早已满城风雨,也不差再多这一桩。
嘉宁帝凝视她良久,忽然轻笑一声,眼中却无半分暖意:“你倒是伶牙俐齿,满京城的闺秀,怕没一个及得上你能言善辩。你这性子,甚合朕意。”
他话音一转,语气渐沉:“不过,民间女子插手朝堂军政,终究不合规矩。念在你往日有功,朕不予追究,但今后切莫再涉足。
今日朕召你入宫,本欲赏赐于你,如今看来,倒不如为你指一门婚事,教你安分度日,如何?”
凤倾城心头骤然一紧——这哪里是指婚,分明是想将她永远困于那深宅后院。
她垂在袖中的手悄然握紧,面上却依旧恭顺如初:“谢陛下体恤。只是民女此生已立志不嫁,实不敢辜负陛下美意。”
侍立在嘉宁帝身后的福贵儿见这女子表面恭谨,却还敢直言拒婚,背后不由得又渗出涔涔冷汗。
怪不得圣上一心要除去此女,果真非同寻常。
他还是头一回见到有女子在陛下面前对答如流、毫无惧色。
“哦?朕亲自指婚,你竟不愿?”嘉宁帝声线压低,隐隐透出不悦。
“那朕将你赐予太子为侧妃如何?你姐妹二人正好效仿娥皇女英,共侍一夫。将来流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凤倾城几乎要被这番话给恶心吐了。若弑君不犯法,此刻她有一百种方法让座上那人闭嘴。
“陛下,民女不愿。”她依旧摇头,声音清晰坚定。
嘉宁帝听她如此回答,面上寒色稍褪——若她方才真敢答应,他立刻就会赐下一杯毒酒,当场了结她。
“这也不愿,那也不愿,看不出你年纪轻轻,主意倒不小。”嘉宁帝含笑注视她,眼中却掠过一丝势在必得的兴味。
“既然你不情愿,朕也不勉强。”
还不等凤倾城稍松一口气,嘉宁帝接下来的话却几乎将她气晕过去:
“似你这般脾性,寻常人家倒也容你不下。朕看,不如你就入宫为妃罢。普天之下除了朕,怕再无人有朕这般心胸能容得下你。”他语气闲适,仿佛在说一件家常小事。
这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凤倾城耳边。
她猛地抬头,一直维持的平静终于破裂,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震惊。
袖中的手微微发颤,她必须用尽全部力气,才能克制住自己不冲上前去。
陈素素更是气得浑身发抖,若非强自按捺,几乎要当场失态。这是御书房,她绝不能冲动,否则只会给倾城惹来更大的祸。
凤倾城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恶心与愤怒,再次俯首叩拜,声音却比先前更加决绝:“陛下恕罪!民女蒲柳之姿、粗鄙无文,实难匹配九五之尊。
况且民女命格不祥,自幼便被云游高僧批为‘克亲’之命,克父、克母、更克夫。民女自幼双亲离世,刑克之事当是属实,万万不敢损及陛下圣运!”
她故意将“克夫”二字咬得极重,想要断了嘉宁帝的念头。
更是要让他明白,凡与她亲近之人,必遭厄运。
嘉宁帝脸上笑意彻底消失,手指叩击御案的速度加快,语气冷如寒冰:“克父克母克夫?你莫不是为了推拒朕,故意编造的借口罢?
朕乃真龙天子,岂是凡夫俗子可比?朕不惧你刑克之说。若你入宫为妃,朕必赐你荣华富贵、无上尊荣,你还有何不满?”
“陛下的尊荣与富贵,乃天下人之福,却非民女所愿。”凤倾城依旧叩首不起,“民女只求平淡度此一生,粗茶淡饭,甘之如饴。天家太高,民女卑微,实不敢高攀。恳请陛下成全,收回成命!”
一旁的福贵听得胆战心惊,他从未见过有人敢如此直白而一再地拒绝皇上。
他悄悄抬眼,见嘉宁帝面色铁青,拳头已暗自攥紧,忙低下头不敢再看,只盼这场僵局能早日化解。
他今日当差是当得心惊肉跳,唯恐遭池鱼之殃。
凤倾城伏在地上,清晰感受到御书房内越发压抑的气氛,却依旧未有半分退让——她知道,此刻若退一步,等待她的便是永囚牢笼的命运。
“福贵,还愣着做什么!”嘉宁帝眼中已有风暴在涌动,“即刻带凤美人下去安置,择日朕便下诏册封!”
这女子若再敢拒绝,他便直接赐一杯鸩酒了事。
她竟敢屡次违逆圣意,就这都够她死八百回了。
凤倾城闻言,缓缓直起身,不再叩首哀求,只定定望向御座上那自以为可翻云覆雨之人,嘴角扬起一抹极淡的笑。
好,她便要看看,这位皇帝要如何将她纳为后宫美人。
福贵颤步上前,搀扶起跪地已久的凤倾城。她的双腿早已麻木,半晌才借力站起。
她步履微跛,任由福贵搀扶着走出御书房。
在下阶之时,正与匆匆入宫的谢景安擦身而过。
“请谢太傅安!您这时怎的匆匆入宫?”福贵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招呼道。
谢景安致仕后仍领太子太傅衔,享一品俸禄。
“老臣有些要事需面见陛下。福公公这是……”谢景安见到凤倾城这般情状,心中暗惊,面上却不露分毫。
---
“安阳瘟疫肆虐、百姓流离失所之时,恰逢民女归乡祭祖。见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才出手相助;
至于延州之行,则因谢大人当时正在延州。陛下或许不知,谢大人曾于民女有救命之恩。恩未报、义未尽,民女不忍见恩人身陷险境,这才斗胆前往延州。这两件事皆与太子殿下无关,恳请皇上明鉴。”
说罢,凤倾城再次俯身下拜,向座上君王行了一个庄重的叩首大礼。
一直静跪于后的陈素素也随之行礼。
她这一番话不卑不亢,既回应了嘉宁帝的诘问,又巧妙撇清了与太子的干系,只将缘由归于报恩。
至于谢知遥——凤倾城在心中默默和他道了声歉。
如今明轩已去,她不愿再将他牵扯进来。只得委屈谢知遥担下这名,反正他们之间早已满城风雨,也不差再多这一桩。
嘉宁帝凝视她良久,忽然轻笑一声,眼中却无半分暖意:“你倒是伶牙俐齿,满京城的闺秀,怕没一个及得上你能言善辩。你这性子,甚合朕意。”
他话音一转,语气渐沉:“不过,民间女子插手朝堂军政,终究不合规矩。念在你往日有功,朕不予追究,但今后切莫再涉足。
今日朕召你入宫,本欲赏赐于你,如今看来,倒不如为你指一门婚事,教你安分度日,如何?”
凤倾城心头骤然一紧——这哪里是指婚,分明是想将她永远困于那深宅后院。
她垂在袖中的手悄然握紧,面上却依旧恭顺如初:“谢陛下体恤。只是民女此生已立志不嫁,实不敢辜负陛下美意。”
侍立在嘉宁帝身后的福贵儿见这女子表面恭谨,却还敢直言拒婚,背后不由得又渗出涔涔冷汗。
怪不得圣上一心要除去此女,果真非同寻常。
他还是头一回见到有女子在陛下面前对答如流、毫无惧色。
“哦?朕亲自指婚,你竟不愿?”嘉宁帝声线压低,隐隐透出不悦。
“那朕将你赐予太子为侧妃如何?你姐妹二人正好效仿娥皇女英,共侍一夫。将来流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凤倾城几乎要被这番话给恶心吐了。若弑君不犯法,此刻她有一百种方法让座上那人闭嘴。
“陛下,民女不愿。”她依旧摇头,声音清晰坚定。
嘉宁帝听她如此回答,面上寒色稍褪——若她方才真敢答应,他立刻就会赐下一杯毒酒,当场了结她。
“这也不愿,那也不愿,看不出你年纪轻轻,主意倒不小。”嘉宁帝含笑注视她,眼中却掠过一丝势在必得的兴味。
“既然你不情愿,朕也不勉强。”
还不等凤倾城稍松一口气,嘉宁帝接下来的话却几乎将她气晕过去:
“似你这般脾性,寻常人家倒也容你不下。朕看,不如你就入宫为妃罢。普天之下除了朕,怕再无人有朕这般心胸能容得下你。”他语气闲适,仿佛在说一件家常小事。
这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凤倾城耳边。
她猛地抬头,一直维持的平静终于破裂,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震惊。
袖中的手微微发颤,她必须用尽全部力气,才能克制住自己不冲上前去。
陈素素更是气得浑身发抖,若非强自按捺,几乎要当场失态。这是御书房,她绝不能冲动,否则只会给倾城惹来更大的祸。
凤倾城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恶心与愤怒,再次俯首叩拜,声音却比先前更加决绝:“陛下恕罪!民女蒲柳之姿、粗鄙无文,实难匹配九五之尊。
况且民女命格不祥,自幼便被云游高僧批为‘克亲’之命,克父、克母、更克夫。民女自幼双亲离世,刑克之事当是属实,万万不敢损及陛下圣运!”
她故意将“克夫”二字咬得极重,想要断了嘉宁帝的念头。
更是要让他明白,凡与她亲近之人,必遭厄运。
嘉宁帝脸上笑意彻底消失,手指叩击御案的速度加快,语气冷如寒冰:“克父克母克夫?你莫不是为了推拒朕,故意编造的借口罢?
朕乃真龙天子,岂是凡夫俗子可比?朕不惧你刑克之说。若你入宫为妃,朕必赐你荣华富贵、无上尊荣,你还有何不满?”
“陛下的尊荣与富贵,乃天下人之福,却非民女所愿。”凤倾城依旧叩首不起,“民女只求平淡度此一生,粗茶淡饭,甘之如饴。天家太高,民女卑微,实不敢高攀。恳请陛下成全,收回成命!”
一旁的福贵听得胆战心惊,他从未见过有人敢如此直白而一再地拒绝皇上。
他悄悄抬眼,见嘉宁帝面色铁青,拳头已暗自攥紧,忙低下头不敢再看,只盼这场僵局能早日化解。
他今日当差是当得心惊肉跳,唯恐遭池鱼之殃。
凤倾城伏在地上,清晰感受到御书房内越发压抑的气氛,却依旧未有半分退让——她知道,此刻若退一步,等待她的便是永囚牢笼的命运。
“福贵,还愣着做什么!”嘉宁帝眼中已有风暴在涌动,“即刻带凤美人下去安置,择日朕便下诏册封!”
这女子若再敢拒绝,他便直接赐一杯鸩酒了事。
她竟敢屡次违逆圣意,就这都够她死八百回了。
凤倾城闻言,缓缓直起身,不再叩首哀求,只定定望向御座上那自以为可翻云覆雨之人,嘴角扬起一抹极淡的笑。
好,她便要看看,这位皇帝要如何将她纳为后宫美人。
福贵颤步上前,搀扶起跪地已久的凤倾城。她的双腿早已麻木,半晌才借力站起。
她步履微跛,任由福贵搀扶着走出御书房。
在下阶之时,正与匆匆入宫的谢景安擦身而过。
“请谢太傅安!您这时怎的匆匆入宫?”福贵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招呼道。
谢景安致仕后仍领太子太傅衔,享一品俸禄。
“老臣有些要事需面见陛下。福公公这是……”谢景安见到凤倾城这般情状,心中暗惊,面上却不露分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