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贺岁档风云-《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

  光仙媒体的顶层会议室里,中央空调将温度精准控在 24c,却压不住空气中浮动的焦虑。

  深色红木长桌两端,王常田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桌面上摊开的行业报表边角已被反复摩挲得发卷。

  对面的李晓平刚把热咖啡凑近唇边,就被老板的话打断了动作。

  “王总,您今天突然召集会议,是有什么要紧事?” 李晓平放下咖啡,目光落在报表上那行醒目的 “2012 年制片方平均分账 43%” 上,心里已隐隐有了猜测。

  王常田身体前倾,声音压得比平时低了些,像是怕被窗外的风卷走:“中颖、华亿、伯纳、星梅那几家的老板,上周末约我在茶馆谈了半宿。核心就一件事 —— 联合向院线施压,把票房分账比例从 43% 提到 45%。要是院线不松口,他们就打算集体撤档抗议。”

  李晓平端咖啡的手顿了顿,眉头瞬间拧起。

  她飞快翻到报表最后几页,指着东皇影业的数据说:“王总,这事恐怕行不通。您看,李文东的东皇影业占了全国 20% 的银幕,单是这渠道优势就没人敢小觑。更别说东皇还是我们的股东,去年我们参与投资的电影,要是没东皇的发行资源,票房至少得少三分之一,何况有部分的电影的投资份额是他分给我们的。”

  她顿了顿,语气更沉了些:“而且东皇娱乐的制作能力您是知道的,每年稳定出 4 到 6 部头部项目,从警匪片到奇幻片都能抓得住市场。我们要是这会儿当出头鸟,万一得罪了李文东,下次东皇的项目能不能有我们的份,就难说了。”

  王常田靠回椅背上,指节轻轻按着眉心。他不是没算过这笔账 —— 光仙去年总票房分成刚过 8 亿,要是能涨 2 个点,就能多拿 1600 万,足够支撑两个中小成本项目的前期筹备。可李晓平的顾虑,他比谁都清楚。

  “我知道风险大,但这 2 个点的诱惑实在不小。” 王常田叹了口气,“现在影视行业不好做,上游制作成本涨了15%,下游宣发费用也水涨船高,就靠分账这点利润撑着。”

  “可就怕我们这边还没和李文东谈,那边就有人先松口了。” 李晓平的手指点在 “华艺兄弟” 的名字上,“这次牵头要分账的是华艺,可您忘了前几年的事?他们当时联合几家公司要抵制低价票,结果院线刚放话要减少排片,华艺转头就把自家电影的票价降了 5 块。”

  王常田沉默了,他想起华艺近几年的操作,从 “主旋律商业化” 到 “Ip 改编热潮”,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可一旦遇到阻力就最先妥协。

  “他们应该不会这么无耻吧?这次可是他们主动发起的。” 话虽这么说,他的语气里却没多少底气。

  “在利益面前,底线这东西最靠不住。” 李晓平合上报表,“依我看,咱们不如静观其变。先看看中颖、伯纳他们的动向,等院线那边有了明确态度,咱们再决定站哪边。至少别当第一个出头的,也别当最后一个妥协的。”

  王常田盯着桌面沉思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行,就按你说的来。让市场部盯着其他公司的动作,有消息随时汇报。”

  会议室的门关上时,窗外的阳光正斜斜地照在 “光仙媒体” 的 logo 上,没人知道这场关于 2 个点分账的讨论,只是接下来贺岁档风云的序幕。

  就在光仙还在观望分账事宜时,李文东正带着《将夜》剧组在北方取景拍摄。而内地电影市场,已悄然进入了一年一度的贺岁档混战。

  11 月 22 日,李按执导的《少年派》率先登陆院线。

  作为曾凭《断背山》拿下奥斯卡的导演,李按的作品从筹备起就备受关注。

  影片上映后,那片波光粼粼的海面、少年与老虎的奇幻共生,迅速征服了观众。

  首周票房直接突破 2 亿,豆瓣评分稳定在 8.1 分,不少观众在影评里写道:“李按总能把孤独拍成诗,看完想再去海边走一走。”

  业内普遍认为,《少年派》大概率能垄断 11 月底到 12 月初的市场。

  可谁也没料到,一周后的 11 月 29 日,冯大炮筹备三年的《难民 1942》上映,直接搅乱了战局 —— 只不过是用一种惨烈的方式。

  这部投资 2.1 亿、集结了 30 余位一线明星的灾难题材电影,承载着冯大炮 “突破贺岁档喜剧标签” 的野心。

  上映前,他带着主创跑了 12 个城市路演,反复强调 “这是一部能让观众记住历史的电影”。

  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上映首日票房仅 3800 万,豆瓣评分刚过 6 分,口碑呈两极分化。

  更糟的是,为了挽救口碑,片方竟私下联系外媒记者,塞钱要求对方撰写 “观影时感动落泪” 的报道,再把这些内容翻译成中文,在国内社交平台营销。

  可这种拙劣的公关手段,很快被网友扒了出来。

  加上观众对影片 “冗长的苦难叙事” 越来越厌倦 —— 有观众吐槽 “两个半小时里全是饿肚子、逃荒,看不到一点希望,看完心里堵得慌”——《难民 1942》的票房一路下滑。

  雪上加霜的是,11 月 30 日,《人在泰囧》突然宣布提档上映。

  这部由徐征首次执导、黄博和王保强主演的中小成本喜剧,起初根本没被业内放在眼里。

  毕竟在贺岁档,冯氏喜剧才是观众的首选,谁会在意一部 “演员没流量、制作没规模” 的喜剧片?

  可市场永远充满意外。《人在泰囧》首日票房 4300 万,看似平平无奇,却在 12 月 1 日到 2 日迎来爆发 —— 两天票房狂揽 2.3 亿,场均人次比《难民 1942》高出 3 倍。

  观众走出影院时的笑声,成了最好的宣传:“徐征、黄博、王保强的组合太逗了,从开头笑到结尾,贺岁档就该看这样的电影!”

  首周下来,《人在泰囧》票房累计 5.75 亿,直接把《难民 1942》远远甩在身后。

  跟《难民 1942》同期上映的路太君作品《霸王的盛宴》,也没能逃过市场的冷遇。

  这部以 “解构鸿门宴” 为卖点的电影,因 “过度文艺化” 的叙事让观众直呼 “看不懂”—— 碎片化的镜头、晦涩的台词,甚至有观众看到一半就离场:“明明是历史故事,却拍得像意识流电影,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

  最终,《霸王的盛宴》票房不足 5000 万,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两部影片的惨败,直接导致投资方华艺兄弟的股价在 12 月 5 日跌停,市值一天蒸发 23 亿。

  股民在股吧里炸开了锅:“华艺连押两部烂片,管理层到底在干什么?”“早知道当初不该买华艺的股票,现在血本无归!”

  就在华艺陷入困境时,东皇影业出品的《寒战》异军突起。

  这部集结了黎名、梁加辉等影帝的警匪片,凭借紧凑的剧情、精良的制作,拿下了超高排片率。

  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最终突破 14 亿。即便到了下映当天,仍有 1 千万的票房收入,实力碾压《难民 1942》和《霸王的盛宴》,成为当年贺岁档的第一匹黑马。

  《少年派》原本以为能在《难民 1942》和《霸王的盛宴》失利后,顺利称霸 12 月份的市场。

  可《人在泰囧》的持续发力,让它的票房走势急转直下。

  《人在泰囧》上映半个月后,票房突破 10 亿,成为继《寒战》后,票房再次破 10 亿的国产电影。

  影院经理们纷纷调整排片,把最好的场次留给了这部 “现象级喜剧”。

  直到 12 月 20 日,《生肖》、《血滴子》、《大上海》三部大片同日上映,《人在泰囧》的排片率才从 45% 降至 38%。

  可即便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人在泰囧》仍以日均 4600 万的票房,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这部成本仅 3000 万的喜剧片,最终票房定格在 12.6 亿,成为当年贺岁档的最大赢家。

  徐征、黄博、王保强三位主创,也彻底爆火 —— 徐征从 “电视剧演员” 转型为 “亿元导演”,黄博摆脱了 “文艺片小众演员” 的标签,王保强则从 “草根演员” 变成了 “国民喜剧明星”。

  更重要的是,《人在泰囧》打破了 “贺岁档 = 冯氏喜剧” 的传统格局,开创了 “中小成本喜剧 异域冒险” 的新范式。

  此后,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关注中小成本喜剧。

  当王常田和李晓平在会议室里看到《人在泰囧》的票房数据时,两人相视一笑。

  当初关于分账的纠结,在市场的变化面前,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毕竟在影视行业,能抓住观众的心,才是真正的王道。

  而那场未成型的 “分账联盟”,最终也随着贺岁档的落幕,悄无声息地消散在行业的浪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