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贺岁档混战-《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

  2012 年的冬天,北京的寒风裹着霾,却没吹凉贺岁档电影市场的热度 —— 每年 12 月都是华语电影的 “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年尤甚。

  早在 11 月,业内就传开消息:程龙主演的《生肖》、众星云集的《血滴》、王京执导的《上海》要在 12 月 20 日 “三强撞档”,再加上此前已经上映、票房一路飘红的《人在泰囧》,一场票房混战似乎已成定局。

  彼时的《人在泰囧》正处于 “高光时刻”。

  这部由徐征自导自演、成本仅 3000 万的喜剧片,12 月初上映后凭借 “接地气的笑点” 和 “异域冒险 公路喜剧” 的新鲜组合,迅速点燃观众热情,排片率一度冲到 45%,上映 10 天票房就破了 5 亿。

  影院经理们对它的态度很直接:“只要有《人在泰囧》的场次,上座率最少能保证 60%,周末更是场场满座。”

  但 12 月 20 日一到,格局还是变了。

  《生肖》《血滴》《上海》三部 “大片” 同日登场,影院不得不调整排片 ——《人在泰囧》的排片率从 45% 降到了 38%,虽然仍是第一,但幅度不算小。

  当时不少媒体预测:“《人在泰囧》的势头可能要被打断了,毕竟程龙、王京、周大发都是‘贺岁档常客’,《血滴》还有黄小明、阮京天这些年轻演员,受众覆盖面更广。”

  可谁也没料到,这场 “三强围剿”,最后竟成了 “三部大片的集体翻车”。

  最先被关注的是《十二生肖》。

  作为程龙 “最后一部动作片”,这部电影从筹备期就自带热度 ——程龙不仅主演,还身兼导演、编剧、制片,甚至亲自完成了 “从飞机上跳下来抓古董” 的高危动作。

  上映前的点映会上,不少观众为 “程龙的敬业” 鼓掌,首日票房也不负众望,拿下了 5350 万,是三部新片里最高的。

  但口碑的下滑来得比想象中快。12 月 21 日,也就是上映第二天,《生肖》的票房直接跌到了 3670 万,跌幅近 30%;猫眼评分也从首日的 7.2 分,掉到了 6.5 分。

  观众的吐槽集中在两点:“动作设计老套” 和 “剧情单薄”。

  “看的时候总觉得似曾相识,” 北京某影院的散场出口,一位刚看完《生肖》的观众对同伴说,“程龙还是翻跟头、耍小聪明,但没有以前《警察故事》那种眼前一亮的设计;剧情更简单,就是找古董,中间插几个笑料,看完记不住什么细节。”

  还有观众更直接:“感觉程龙在‘吃老本’,靠情怀撑着,故事本身没新意。”

  如果说《生肖》是 “差强人意”,那《血滴》就是 “彻底拉胯”。

  这部投资 1.5 亿、主打 “武侠 科幻” 的电影,上映前喊出 “颠覆传统武侠” 的口号,排片率也拿到了 20%,仅次于《人在泰囧》。

  可首日票房出来,所有人都傻了眼:只有 665 万,连《生肖》的零头都不到。

  更尴尬的是上座率 —— 不足 10%,不少影院的下午场,整个影厅只有十几个人,座位空得能躺平。

  观众的差评几乎是 “全方位” 的。

  首先是 “伪 3d”:“明明是 2d 拍的,后期硬转 3d,画面模糊,看久了眼睛疼,还不如看 2d 版。”

  其次是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把清朝的‘血滴子’写成‘反清复明的英雄’,时间线混乱,人物动机也说不清,看得云里雾里。

  最出圈的吐槽是 “清朝版杀马特团战”—— 影片里的 “血滴子小队” 穿着夸张的黑色盔甲,头发染成各种颜色,打斗时还加了科幻感的光效,被网友调侃 “像是从网游里走出来的,和‘清朝’一点都不搭”。

  上映1天后,《血滴》的排片率从 20% 骤降到 5% 以下,有些影院甚至直接撤了档。

  按照票房分账规则,这部 1.5 亿投资的电影,最终票房不足3000 万,投资方亏得底朝天,被业内评为 “2012 年亏损最严重的华语片之一”。

  而王京执导的《上海》,则是 “预期与现实反差最大” 的一部。

  这部电影原本定在 12 月 8 日上映,为了避开冯大炮的《难民 1942》,临时改档到 12 月 21 日 —— 结果正好撞上《泰囧》的 “票房洪流” 和另外两部新片的冲击。

  单看阵容,《上海》本该是 “王炸”:周大发、黄小明、洪金保、吴宇领衔主演,王京此前拍《赌城风云》系列时,还顶着 “商业电影不亏钱” 的标签。

  可上映后,票房和口碑双双 “扑街”,首日票房仅 34 万元,排片率 14%,远低于《血滴子》的 20%,猫眼评分 5.2 分,观众的评价集中在 “剧情老套”“节奏拖沓”。

  “就是老掉牙的黑帮传奇故事,” 一位影评人在社交平台上写道,“周大发演的黑帮大佬,黄小明演的小弟,从冲突到和解,全是套路。”

  “洪金保的打戏没亮点,吴宇的反派也没张力。王京好像还活在十年前,不知道现在年轻观众不爱看这种‘大哥故事’了。”

  更有意思的是,有观众发现,影片里有不少 “凑时长” 的镜头:“比如黄小明和女主在上海街头散步,拍了五分钟的街景,剧情一点没推进,看得人犯困。”

  短短 72 小时,三部 “大明星 大制作” 的电影全部折戟。

  业内开始反思:“为什么这些看似‘稳赚不赔’的大片,会输给成本只有 3000 万的《泰囧》?”

  最终结论很一致:缺乏类型创新。

  《血滴》想融合武侠与科幻,却成了 “四不像”;《上海》固守 “黑帮传奇” 套路,没抓住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生肖》靠程龙的情怀撑场,却没拿出新的故事内核。

  反观《泰囧》,用 “公路喜剧” 的新形式,讲了一个 “普通人追梦” 的简单故事,反而更贴近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