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测量土地,规划新田-《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格物学院的年轻学子们,如同帝国撒向灾区的希望种子,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勘探技术和科学的规划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们为那两片被天灾摧残得满目疮痍的土地,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源于知识的强大生命力。

  在天南,当滔天的洪水,在张柱子设计的泄洪渠和蒸汽水泵的双重作用下,终于渐渐退去,露出了那片被淤泥覆盖的、狼藉不堪的土地时,一场更为深刻的“土地再造”工程,便在营造司和农学司学子们的共同主导下,无缝展开了。

  传统的做法,不过是让灾民们各自回到那早已被冲得界限不清的田地里,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毫无章法的耕作。

  但张柱子和他的团队,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地方官员都为之震惊的决定——重新清丈,统一规划!

  “禀报督办大人,”张柱子在那份由军民合力绘制出的、崭新的《天南水乡灾后重建总舆图》前,对着前来视察的父亲张大山,侃侃而谈,“孩儿以为,此次洪灾,虽是浩劫,却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它冲毁了旧有的、犬牙交错、零碎不堪的田亩界限,也冲垮了那些只顾自家灌排、而罔顾全局水利的地方恶霸和宗族势力。”

  “这,给了我们一张白纸,一张可以让我们,按照最科学、最合理的原则,去重新描绘天南未来农业蓝图的……白纸!”

  在他的规划之中,整个天南灾区的土地,将被打破原有的村、社界限,进行一次全面的、以“水利灌排系统”为核心的重新划分。

  ——所有被洪水淹没的土地,都将被重新测量,并根据其地势高低、土壤肥瘦,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地势最低洼、最易积水的区域,不再强行种植水稻,而是将被改造为连片的“蓄洪湖泊”与“养殖水塘”,并栽种上可以净化水质的荷花、菱角。此为“以水养水”,变水患为水利。

  地势稍高、土壤肥沃的区域,则将被规划为集中连片的“核心稻米产区”。其间的田埂、沟渠、道路,都将被重新修建成笔直的、便于耕作的网格状。

  而那些地势更高、灌溉稍有不便的坡地,则将被改造为“桑基鱼塘”或“果木林地”,发展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

  这套充满了现代农业区划色彩的宏伟蓝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天南地区千百年来“涝时一片汪洋,旱时无水可用”的水利顽疾。

  更以一种无可辩驳的、着眼于未来的远见卓识,为这片土地,规划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

  而在云梦旱区,另一场同样深刻的“土地革命”,也在安国公七女张丫丫和农学司学子们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展开。

  她们的工作,更为细致,也更为“对症下药”。

  那份由她们亲手绘制出的《云梦地区土壤及水文勘测详图》,成了指导所有重建工作的“第一手病历”。

  “此区域,土壤盐碱化严重,不宜再种稻麦。”丫丫指着地图上一片被标为赤红色的区域,对当地的“以工代赈”民夫营管事,用她那特有的、温柔却又坚定的声音说道,“当务之急,是深挖排碱渠,引江水反复冲刷。待来年开春,可试种我们从青石村带来的、新培育出的耐盐碱‘黑豆’与‘甜高粱’。”

  “而这片区域,”她又指向另一片被标为土黄色的沙化土地,“土层太薄,保水能力差。除了要大量施用我们后方正在加紧制作的堆肥之外,还必须先种植一年‘紫云英’和‘苜蓿’这样的绿肥作物,用来固沙养地。待地力恢复之后,方可再种粟米。”

  “至于那些被我们勘探出拥有丰富地下水脉的‘宝地’……”她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则必须作为‘战略水源地’加以保护。其周边,严禁建造任何可能污染水源的工坊或民居。其井水,则应优先供应人畜饮用,以及作为育种、育秧的‘精贵之水’。”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丫丫和她的团队,就像最高明的医生,为这片病入膏肓的土地,开出了一张张精准而又充满希望的“药方”。

  ……

  然而,无论是天南的“重新规划”,还是云梦的“对症下药”。

  都面临着一个最根本,也最核心的问题——种子。

  土地再好,规划再科学,若是没有优良的、能适应新环境的种子,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而此刻,安国-公府那早已闻名天下的“青石农庄”,便成了这场“复兴之战”中,最坚实、也最不可或-缺的……“军火库”!

  在张大山的亲自主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良种培育与推广”行动,早已提前几年,便在青石村那片充满了奇迹的土地上,悄然展开。

  他将从帝国各地,乃至是通过赵四海商队从海外搜集来的数百种不同的稻、麦、豆、粟等作物的种子,在格物学院农学司的试验田里,进行了反复的、系统的杂交、选育和性能测试。

  最终,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数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级种子”。

  ——有根系极其发达,耐涝性极强,即便在被水淹没数日之后,依旧能顽强恢复生机的“镇水稻一号”。

  ——有极度耐旱,需水量极少,且生长期短,能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获得稳定产量的“抗旱粟三号”。

  ——更有那专门针对盐碱地改良的、既能固氮养地、又能提供饲料和豆类的“黑金豆”。

  这些凝聚了“格物之学”最高智慧的良种,便是张大山为这两片灾区,准备的……最强大的武器!

  当新规划的田地,刚刚平整完毕。

  当新开挖的沟渠,刚刚引来第一股清泉。

  无数艘满载着这些“希望之种”的龙舟和火车,便日夜兼程,抵达了灾区。

  在格物学院学子们的手把手指导下。

  那些曾经绝望的灾民们,亲手,将这些饱满的、充满了生命力量的种子,播撒进了那片刚刚获得新生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里。

  他们跪倒在田埂之上,用最虔诚的姿态,祈祷着,期盼着。

  而这些神奇的种子,也并未辜负他们的期望。

  仅仅半个月后。

  天南那被洪水荡涤过的土地上,便重新,抽出了一片片整齐划一的、鲜亮欲滴的嫩绿色秧苗。

  而在云梦那片刚刚得到江水滋润的龟裂大地上,也同样,冒出了一簇簇顽强的、迎着烈日昂然生长的粟苗。

  看着田野间那重新出现的、久违的生机。

  看着灾民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劫后余生的喜悦笑容。

  张柱子和张丫丫,这对年轻的兄妹,在不同的地方,却同时,感受到了同一种,前所未有的、源于“创造”与“拯救”的……巨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