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
天色依旧被浓重的墨黑彻底包裹,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都沉入了最深沉的睡眠。
华侨公寓内,刘青山正沉浸在温暖的梦乡深处。
突然,一阵急促而略显克制的敲门声骤然响起,瞬间打破了这片宁静。
“笃笃笃…笃笃笃……”
声音并不响亮,却带着一种很强的穿透力,敲击在刘青山的耳膜上。
他猛地从睡梦中惊醒。
睁开眼,室内一片漆黑,只有窗帘缝隙透进一丝极微弱的、不知是残月清辉还是远处路灯的光晕,勉强勾勒出家具的模糊轮廓。
他下意识地摸向枕边的手表,冰凉的金属表壳触碰到指尖。
他费力地将表盘凑到眼前,借着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光线,艰难地辨认着夜光指针的方位。
凌晨四点整!
“听错了?还是隔壁的动静?”
他睡意朦胧的大脑本能地抗拒着这个极不合时宜的打扰,翻了个身,将头埋进枕头,试图将这声音归入梦境或错觉。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对睡眠的渴望。
然而,
那敲门声再次响起!
比刚才更清晰、也更坚持,节奏稳定,力度加重,带着一种催促,彻底击碎了他残存的侥幸心理。
“谁啊?这大半夜的……”
他带着一丝被强行吵醒的烦躁和浓浓的不解,嘟囔着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
深冬凌晨的寒意瞬间侵袭了他只穿着单薄睡衣的身体,让他打了个激灵。
他趿拉着冰冷的塑料拖鞋,摸索着走向门口。,心里暗自嘀咕:不会是刘伟民吧?昨天不是说一早出发吗?这离天亮还早着呢!难道军人的“一早”都是这种凌晨摸黑的概念?这未免也太…雷厉风行了吧!
走到门口,凑近猫眼向外望去。
楼道里昏暗的灯光下,果然清晰地映出刘伟民那张棱角分明、毫无倦意、甚至带着一丝出发前兴奋的脸庞。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没有肩章但熨烫得极其平整的军绿色常服,站得如松般挺直,仿佛早已整装待发多时。
刘青山深吸一口气,压下被打扰的不满和满腹疑惑,打开了门。
一股凌晨特有的、冰冷而清新的空气立刻涌入温暖的室内。
刘伟民见他开门,目光锐利地扫了他一眼,没有任何寒暄,语气干脆利落,直接说道:“青山,收拾一下,现在出发!”
“现在?!”
刘青山的睡意瞬间被这句话驱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惊讶和一丝尚未完全清醒的懵懂,他几乎是脱口而出:“这才四点!天还没亮呢!伟民哥,是不是太急了点?”
“路上再说,抓紧时间!爷爷他们已经先过去了!”刘伟民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用眼神示意他动作必须快,语气中的紧迫感不容置疑。
刘青山见状,只好立刻收敛了情绪,他立刻转身走回屋内。
最快的速度套上毛衣和厚实的外裤,穿上袜子。冲进卫生间,拧开水龙头,用冰冷刺骨的自来水猛地扑在脸上。冰冷的水刺激得他浑身一颤,残存的睡意瞬间被驱散得无影无踪,大脑彻底清醒过来。
他用毛巾胡乱擦了一把脸,对着镜子看了一眼,又抓了几下头发。
抓起早已准备好的、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重要物品的绿色帆布挎包,穿上棉外套,最后检查了一下钥匙和钱包。
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好了,走吧!”
“走!”
刘伟民点头,二话不说,转身率先下楼。刘青山紧随其后,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显得格外清晰。
楼下,
那辆军绿色吉普车已经发动,引擎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排气管冒着淡淡的白气,在寒冷的凌晨空气中格外显眼。
两人迅速上车,关上车门。
刘伟民利落地挂挡、给油,车子如同离弦之箭般驶出静谧的华侨公寓,融入凌晨空旷无人的街道。
只有引擎的低吼和车轮压过冰冷路面的轻微声响,打破这黎明前最深的宁静。
直到车子平稳地行驶在空旷的大街上,路旁昏暗的路灯飞速向后掠去,刘青山才终于有机会问出心中巨大的疑惑,他侧过头,看向专注开车的刘伟民:“伟民哥,我们这是去火车站?几点的火车?怎么这么早?”
刘伟民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闻言侧头看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抹神秘而略带促狭的笑意,摇了摇头:“不,我们不坐火车。”
“不坐火车?”
刘青山一愣,眉头微蹙,更加困惑了,“从燕京到华阳,足有两三千里地呢!路途遥远,山路又多。不坐火车,那怎么去?难道…咱们是要开车去?这吉普车跑长途?”
“这一路上的国道、省道可不好走,坑坑洼洼的,得开多久啊?两天?三天?”
“我们能受得了,二爷爷三爷爷就遭罪了……”
他已经开始想象漫长、颠簸、疲惫不堪的越野旅程了,甚至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坐姿。
刘伟民又被他的猜测逗笑了,再次摇了摇头,语气肯定:“也不开车。”
“也不开车?!”
刘青山的惊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声音都不自觉地提高了一些,在这封闭的车厢里显得格外清晰,“不坐火车,也不开车?那…那怎么去?总不能走着去吧?或者骑自行车?”
他实在想不出第三种在这个时代常见的、能跨越如此漫漫长路的交通方式了,甚至开了个自己都觉得荒谬的玩笑。
说到这儿,
他脑中猛地闪过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超越这个时代认知的念头!
这个念头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心脏猛地一跳,眼睛不由自主地睁大了,他猛地转向刘伟民,身体都前倾了些,语气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小心翼翼的试探:“难道…难道咱们是要坐…坐飞机回去?!”
“哈哈哈哈哈!”
刘伟民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在狭小的车厢里回荡,冲淡了凌晨的寒意,“恭喜你!答对了!就是坐飞机!”
坐飞机!!!
这两个字像是一道真正的惊雷,在刘青山心中轰然炸响!
在1979年的中国,乘坐飞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件难以想象、极其奢侈且手续繁琐到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个需要单位开具高级别介绍信、经过严格政治审查、仅限于极少数因公出差的高级干部和涉外人员的出行方式。
甚至很多大城市的人一辈子都没亲眼见过真正的客机!
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这次认亲归乡,两位爷爷竟然动用了如此超规格、如此震撼的交通方式!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便捷”的范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权势和决心!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惊涛骇浪,声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是军用飞机吧?”
他几乎可以肯定答案。
刘伟民收敛了笑容,点了点头,语气变得稍显正式和低沉:“嗯,调用军机方便一些,也更快捷,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民航那边协调起来手续太多,关卡重重,太耽误时间。”
他说的轻描淡写,但刘青山完全明白这“方便”二字背后所代表的巨大能量和特权。
刘树义、刘树茂两人身为坐镇一方、手握重兵的军方大佬,临时紧急调用一架隶属于自己军区内的非作战用途飞机,确实可能只是一道命令的事情。
军队的效率和平格保密的特性,也完美契合了此刻刘家不希望过分张扬的需求。
至于民航?
刘青山的思绪飞快转动。
是的,1979年的国内已经有民航了,但远未企业化运营,仍由空军管辖。
航线稀少,班次有限,机型老旧,购票极其困难,需要高级别介绍信和层层审批,普通百姓根本无从问津。
选择军机,无疑是最高效、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
吉普车没有驶向燕京站或任何民用机场的方向,而是拐上了一条刘青山并不熟悉的道路,最终通过层层岗哨的严格检查和身份核验后,驶入了一个戒备极其森严、标识着军事管理区的机场。
这里的气氛与民用机场截然不同,肃穆、安静,却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感。
车子最终在一片开阔的停机坪边缘停下。
远处,一架草绿色涂装、型号为直-5的军用直升机已经静静地等候在那里。
巨大的旋翼正在缓缓开始旋转,发出越来越响的、低沉有力的轰鸣声,搅动着凌晨清冷稀薄的空气,带起阵阵强风。
几束探照灯的巨大光柱交叉照射在飞机和周围区域,将一切照得雪亮,可以看到地面保障人员穿着棉军大衣,正在做最后的检查和手势交流。
一种临战前的紧张有序感弥漫在空气中。
车刚停稳,一名地面军官立刻小跑上前,对着刚下车的刘伟民“啪”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地报告:“报告!司令员和刘副司令员已经登机!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
他的呵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
刘伟民面色严肃地回了个利落的军礼,干脆地回应:“好!”
随即对身后的刘青山一招手,语气急促:“青山,跟我来!快!”
刘青山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和震撼,紧了紧衣领,跟着刘伟民,微微躬身,顶着直升机旋翼带来的越来越强的强大气流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快步走向那架等待他们的钢铁巨鸟。
登机梯旁,一名战士扶了他们一把。
机舱内并不宽敞,光线柔和,弥漫着淡淡的航空燃油味和金属的气息。
果然,刘树义和刘树茂已经端坐在机舱靠前的座椅上。
两人都穿着呢子军大衣,没有戴军帽,但坐姿挺拔如松,面色沉静,眼神锐利。
然而,在那份军人固有的沉稳之下,刘青山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眼中难以完全抑制的激动、期盼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急切。
他们身旁各坐着一位神情精干、目光如炬、时刻保持警惕的年轻军官,显然是随行的副官或警卫人员。
看到刘青山和刘伟民上来,刘树茂立刻对着前方的驾驶员舱方向用力打了一个清晰的“起飞”手势,洪亮的声音穿透引擎的巨大噪音:“人齐了!起飞!”
几乎在同一时间,刘树义对着刘青山拍了拍自己身边空着的座椅,语气沉稳关切道:“青山,过来坐这儿,系好安全带,坐稳当些。”
刘青山依言在刘树义身边坐下,刚笨拙地系好那陌生的直升机安全带,就感觉到机身猛地一震,引擎的轰鸣声陡然加大到极致,强大的推背感瞬间传来。
透过小小的舷窗,他看到地面缓缓下降,机场的灯光和房屋迅速变小、远去,最终融入下方无边的黑暗之中。
直升机轻盈地攀升,灵活地调整方向,然后朝着西北方向,破开黎明前最深的黑暗,呼啸着疾驰而去。
机舱内,
巨大的引擎轰鸣声与高速旋转的旋翼噪音交织在一起,形成持续不断的声浪,充斥着每一寸空间,震耳欲聋。
这是直升飞机与生俱来的特性,源于其独特的动力系统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即便再过数十年技术进步,这种舱内噪音问题也难以根本解决。
不过在此刻的1979年,这轰鸣更显原始而强烈。
巨大的噪音使得任何交谈都变得几乎不可能,众人只能保持着沉默,默契地安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在一片震动的轰鸣声中,耐心等待着目的地抵达的时刻。
刘树义与刘树茂两人并排而坐,不约而同地凝望着舷窗之外。
窗外,辽阔的大地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沉睡,山川河流的轮廓在微光中依稀可辨,正被飞机飞速地抛向后方。
仪表盘发出的微弱荧光映照在他们的侧脸上,勾勒出他们刚毅而深邃的面部线条,那是历经烽火岁月洗礼、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特有气质。
他们此刻的眼神复杂得难以化开,那里面有即将见到阔别数十载兄长的、难以自抑的激动,那激动几乎要破开他们军人惯有的沉稳外壳;有对跨越了几乎半生烽火、离散与寻找,最终得以踏上归家之路的无限感慨……
刘青山紧挨着刘伟民坐着,
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能感受到来自机身结构的持续而轻微的震颤,耳中充斥着飞机引擎全速运转时发出的巨大轰鸣。
他透过小小的舷窗望出去,看到机翼下方广袤的土地仍浸染在黎明前的墨色之中,但遥远的天际线已经隐约透出一丝朦胧的、预示着白昼即将来临的鱼肚白。
蜿蜒的河流与起伏的山脉在微弱的光线下勾勒出模糊而壮丽的轮廓,飞速地向后掠去。
眼前的景象与他内心的澎湃相互映照,那份震撼之情,犹如窗外翻涌的无边云海,浩瀚而难以平息。
动用军用直升机,千里奔袭,只为早日见到失散多年的兄长…
这早已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省亲探友。
这非同寻常的排场,这份近乎于“奢侈”的、不惜代价的急切,这深深植根于威严身份与铁血纪律之下,却愈发显得真挚灼热的赤子之情与沉甸甸的家族使命感,给予刘青山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冲击。
在这一刻,
他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如此直观、如此深切地体会到“刘家”这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惊人分量与能量,以及这份突如其来、却又血脉相连的亲情,所能为他带来的、远超他所有想象的、足以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巨大际遇。
就在这震耳的轰鸣与无声的震撼交织中,天际线处,曙光微露,晨曦初现。
它静静地宣告着新的一天的来临,也仿佛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开始。
不过,
仅仅激动兴奋了一小会儿,刘青山就有点犯困,本来今天就起的很早,再加上现在耳边不断响着的螺旋桨轰鸣声,听着听着,简直就像是催眠。
反正干坐着也没事,还没法聊天。
那干脆睡吧。
他就闭上了眼睛,很快就迷糊着睡着了……
……
天色依旧被浓重的墨黑彻底包裹,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都沉入了最深沉的睡眠。
华侨公寓内,刘青山正沉浸在温暖的梦乡深处。
突然,一阵急促而略显克制的敲门声骤然响起,瞬间打破了这片宁静。
“笃笃笃…笃笃笃……”
声音并不响亮,却带着一种很强的穿透力,敲击在刘青山的耳膜上。
他猛地从睡梦中惊醒。
睁开眼,室内一片漆黑,只有窗帘缝隙透进一丝极微弱的、不知是残月清辉还是远处路灯的光晕,勉强勾勒出家具的模糊轮廓。
他下意识地摸向枕边的手表,冰凉的金属表壳触碰到指尖。
他费力地将表盘凑到眼前,借着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光线,艰难地辨认着夜光指针的方位。
凌晨四点整!
“听错了?还是隔壁的动静?”
他睡意朦胧的大脑本能地抗拒着这个极不合时宜的打扰,翻了个身,将头埋进枕头,试图将这声音归入梦境或错觉。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对睡眠的渴望。
然而,
那敲门声再次响起!
比刚才更清晰、也更坚持,节奏稳定,力度加重,带着一种催促,彻底击碎了他残存的侥幸心理。
“谁啊?这大半夜的……”
他带着一丝被强行吵醒的烦躁和浓浓的不解,嘟囔着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
深冬凌晨的寒意瞬间侵袭了他只穿着单薄睡衣的身体,让他打了个激灵。
他趿拉着冰冷的塑料拖鞋,摸索着走向门口。,心里暗自嘀咕:不会是刘伟民吧?昨天不是说一早出发吗?这离天亮还早着呢!难道军人的“一早”都是这种凌晨摸黑的概念?这未免也太…雷厉风行了吧!
走到门口,凑近猫眼向外望去。
楼道里昏暗的灯光下,果然清晰地映出刘伟民那张棱角分明、毫无倦意、甚至带着一丝出发前兴奋的脸庞。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没有肩章但熨烫得极其平整的军绿色常服,站得如松般挺直,仿佛早已整装待发多时。
刘青山深吸一口气,压下被打扰的不满和满腹疑惑,打开了门。
一股凌晨特有的、冰冷而清新的空气立刻涌入温暖的室内。
刘伟民见他开门,目光锐利地扫了他一眼,没有任何寒暄,语气干脆利落,直接说道:“青山,收拾一下,现在出发!”
“现在?!”
刘青山的睡意瞬间被这句话驱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惊讶和一丝尚未完全清醒的懵懂,他几乎是脱口而出:“这才四点!天还没亮呢!伟民哥,是不是太急了点?”
“路上再说,抓紧时间!爷爷他们已经先过去了!”刘伟民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用眼神示意他动作必须快,语气中的紧迫感不容置疑。
刘青山见状,只好立刻收敛了情绪,他立刻转身走回屋内。
最快的速度套上毛衣和厚实的外裤,穿上袜子。冲进卫生间,拧开水龙头,用冰冷刺骨的自来水猛地扑在脸上。冰冷的水刺激得他浑身一颤,残存的睡意瞬间被驱散得无影无踪,大脑彻底清醒过来。
他用毛巾胡乱擦了一把脸,对着镜子看了一眼,又抓了几下头发。
抓起早已准备好的、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重要物品的绿色帆布挎包,穿上棉外套,最后检查了一下钥匙和钱包。
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好了,走吧!”
“走!”
刘伟民点头,二话不说,转身率先下楼。刘青山紧随其后,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显得格外清晰。
楼下,
那辆军绿色吉普车已经发动,引擎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排气管冒着淡淡的白气,在寒冷的凌晨空气中格外显眼。
两人迅速上车,关上车门。
刘伟民利落地挂挡、给油,车子如同离弦之箭般驶出静谧的华侨公寓,融入凌晨空旷无人的街道。
只有引擎的低吼和车轮压过冰冷路面的轻微声响,打破这黎明前最深的宁静。
直到车子平稳地行驶在空旷的大街上,路旁昏暗的路灯飞速向后掠去,刘青山才终于有机会问出心中巨大的疑惑,他侧过头,看向专注开车的刘伟民:“伟民哥,我们这是去火车站?几点的火车?怎么这么早?”
刘伟民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闻言侧头看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抹神秘而略带促狭的笑意,摇了摇头:“不,我们不坐火车。”
“不坐火车?”
刘青山一愣,眉头微蹙,更加困惑了,“从燕京到华阳,足有两三千里地呢!路途遥远,山路又多。不坐火车,那怎么去?难道…咱们是要开车去?这吉普车跑长途?”
“这一路上的国道、省道可不好走,坑坑洼洼的,得开多久啊?两天?三天?”
“我们能受得了,二爷爷三爷爷就遭罪了……”
他已经开始想象漫长、颠簸、疲惫不堪的越野旅程了,甚至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坐姿。
刘伟民又被他的猜测逗笑了,再次摇了摇头,语气肯定:“也不开车。”
“也不开车?!”
刘青山的惊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声音都不自觉地提高了一些,在这封闭的车厢里显得格外清晰,“不坐火车,也不开车?那…那怎么去?总不能走着去吧?或者骑自行车?”
他实在想不出第三种在这个时代常见的、能跨越如此漫漫长路的交通方式了,甚至开了个自己都觉得荒谬的玩笑。
说到这儿,
他脑中猛地闪过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超越这个时代认知的念头!
这个念头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心脏猛地一跳,眼睛不由自主地睁大了,他猛地转向刘伟民,身体都前倾了些,语气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小心翼翼的试探:“难道…难道咱们是要坐…坐飞机回去?!”
“哈哈哈哈哈!”
刘伟民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在狭小的车厢里回荡,冲淡了凌晨的寒意,“恭喜你!答对了!就是坐飞机!”
坐飞机!!!
这两个字像是一道真正的惊雷,在刘青山心中轰然炸响!
在1979年的中国,乘坐飞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件难以想象、极其奢侈且手续繁琐到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个需要单位开具高级别介绍信、经过严格政治审查、仅限于极少数因公出差的高级干部和涉外人员的出行方式。
甚至很多大城市的人一辈子都没亲眼见过真正的客机!
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这次认亲归乡,两位爷爷竟然动用了如此超规格、如此震撼的交通方式!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便捷”的范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权势和决心!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惊涛骇浪,声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是军用飞机吧?”
他几乎可以肯定答案。
刘伟民收敛了笑容,点了点头,语气变得稍显正式和低沉:“嗯,调用军机方便一些,也更快捷,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民航那边协调起来手续太多,关卡重重,太耽误时间。”
他说的轻描淡写,但刘青山完全明白这“方便”二字背后所代表的巨大能量和特权。
刘树义、刘树茂两人身为坐镇一方、手握重兵的军方大佬,临时紧急调用一架隶属于自己军区内的非作战用途飞机,确实可能只是一道命令的事情。
军队的效率和平格保密的特性,也完美契合了此刻刘家不希望过分张扬的需求。
至于民航?
刘青山的思绪飞快转动。
是的,1979年的国内已经有民航了,但远未企业化运营,仍由空军管辖。
航线稀少,班次有限,机型老旧,购票极其困难,需要高级别介绍信和层层审批,普通百姓根本无从问津。
选择军机,无疑是最高效、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
吉普车没有驶向燕京站或任何民用机场的方向,而是拐上了一条刘青山并不熟悉的道路,最终通过层层岗哨的严格检查和身份核验后,驶入了一个戒备极其森严、标识着军事管理区的机场。
这里的气氛与民用机场截然不同,肃穆、安静,却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感。
车子最终在一片开阔的停机坪边缘停下。
远处,一架草绿色涂装、型号为直-5的军用直升机已经静静地等候在那里。
巨大的旋翼正在缓缓开始旋转,发出越来越响的、低沉有力的轰鸣声,搅动着凌晨清冷稀薄的空气,带起阵阵强风。
几束探照灯的巨大光柱交叉照射在飞机和周围区域,将一切照得雪亮,可以看到地面保障人员穿着棉军大衣,正在做最后的检查和手势交流。
一种临战前的紧张有序感弥漫在空气中。
车刚停稳,一名地面军官立刻小跑上前,对着刚下车的刘伟民“啪”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地报告:“报告!司令员和刘副司令员已经登机!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
他的呵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
刘伟民面色严肃地回了个利落的军礼,干脆地回应:“好!”
随即对身后的刘青山一招手,语气急促:“青山,跟我来!快!”
刘青山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和震撼,紧了紧衣领,跟着刘伟民,微微躬身,顶着直升机旋翼带来的越来越强的强大气流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快步走向那架等待他们的钢铁巨鸟。
登机梯旁,一名战士扶了他们一把。
机舱内并不宽敞,光线柔和,弥漫着淡淡的航空燃油味和金属的气息。
果然,刘树义和刘树茂已经端坐在机舱靠前的座椅上。
两人都穿着呢子军大衣,没有戴军帽,但坐姿挺拔如松,面色沉静,眼神锐利。
然而,在那份军人固有的沉稳之下,刘青山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眼中难以完全抑制的激动、期盼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急切。
他们身旁各坐着一位神情精干、目光如炬、时刻保持警惕的年轻军官,显然是随行的副官或警卫人员。
看到刘青山和刘伟民上来,刘树茂立刻对着前方的驾驶员舱方向用力打了一个清晰的“起飞”手势,洪亮的声音穿透引擎的巨大噪音:“人齐了!起飞!”
几乎在同一时间,刘树义对着刘青山拍了拍自己身边空着的座椅,语气沉稳关切道:“青山,过来坐这儿,系好安全带,坐稳当些。”
刘青山依言在刘树义身边坐下,刚笨拙地系好那陌生的直升机安全带,就感觉到机身猛地一震,引擎的轰鸣声陡然加大到极致,强大的推背感瞬间传来。
透过小小的舷窗,他看到地面缓缓下降,机场的灯光和房屋迅速变小、远去,最终融入下方无边的黑暗之中。
直升机轻盈地攀升,灵活地调整方向,然后朝着西北方向,破开黎明前最深的黑暗,呼啸着疾驰而去。
机舱内,
巨大的引擎轰鸣声与高速旋转的旋翼噪音交织在一起,形成持续不断的声浪,充斥着每一寸空间,震耳欲聋。
这是直升飞机与生俱来的特性,源于其独特的动力系统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即便再过数十年技术进步,这种舱内噪音问题也难以根本解决。
不过在此刻的1979年,这轰鸣更显原始而强烈。
巨大的噪音使得任何交谈都变得几乎不可能,众人只能保持着沉默,默契地安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在一片震动的轰鸣声中,耐心等待着目的地抵达的时刻。
刘树义与刘树茂两人并排而坐,不约而同地凝望着舷窗之外。
窗外,辽阔的大地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沉睡,山川河流的轮廓在微光中依稀可辨,正被飞机飞速地抛向后方。
仪表盘发出的微弱荧光映照在他们的侧脸上,勾勒出他们刚毅而深邃的面部线条,那是历经烽火岁月洗礼、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特有气质。
他们此刻的眼神复杂得难以化开,那里面有即将见到阔别数十载兄长的、难以自抑的激动,那激动几乎要破开他们军人惯有的沉稳外壳;有对跨越了几乎半生烽火、离散与寻找,最终得以踏上归家之路的无限感慨……
刘青山紧挨着刘伟民坐着,
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能感受到来自机身结构的持续而轻微的震颤,耳中充斥着飞机引擎全速运转时发出的巨大轰鸣。
他透过小小的舷窗望出去,看到机翼下方广袤的土地仍浸染在黎明前的墨色之中,但遥远的天际线已经隐约透出一丝朦胧的、预示着白昼即将来临的鱼肚白。
蜿蜒的河流与起伏的山脉在微弱的光线下勾勒出模糊而壮丽的轮廓,飞速地向后掠去。
眼前的景象与他内心的澎湃相互映照,那份震撼之情,犹如窗外翻涌的无边云海,浩瀚而难以平息。
动用军用直升机,千里奔袭,只为早日见到失散多年的兄长…
这早已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省亲探友。
这非同寻常的排场,这份近乎于“奢侈”的、不惜代价的急切,这深深植根于威严身份与铁血纪律之下,却愈发显得真挚灼热的赤子之情与沉甸甸的家族使命感,给予刘青山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冲击。
在这一刻,
他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如此直观、如此深切地体会到“刘家”这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惊人分量与能量,以及这份突如其来、却又血脉相连的亲情,所能为他带来的、远超他所有想象的、足以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巨大际遇。
就在这震耳的轰鸣与无声的震撼交织中,天际线处,曙光微露,晨曦初现。
它静静地宣告着新的一天的来临,也仿佛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开始。
不过,
仅仅激动兴奋了一小会儿,刘青山就有点犯困,本来今天就起的很早,再加上现在耳边不断响着的螺旋桨轰鸣声,听着听着,简直就像是催眠。
反正干坐着也没事,还没法聊天。
那干脆睡吧。
他就闭上了眼睛,很快就迷糊着睡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