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星地链路设计-《译电者》

  卷首语

  1970 年 2 月 19 日 14 时 37 分,北京航天技术研究所的晶体管测试实验室里,老吴(晶体管专家)的手指在显微镜下停顿 —— 镊子夹着的 “3Ax81h” 晶体管,引脚仅 0.37 毫米粗,比 “67 式” 用的 “3Ax81” 细了近一半。他将晶体管放进 - 50c的低温测试槽,屏幕上的放大倍数(β 值)从 37 缓慢降至 31,仍在合格范围,而 “67 式” 的普通晶体管在 - 37c就已降至 27,无法满足星地链路需求。

  周明远(硬件适配)凑过来,手里攥着 1969 年珍宝岛的 “67 式” 维修记录,纸页上 “晶体管低温失效导致通信中断” 的字样被红笔圈出:“‘67 式’在地面 - 37c还能凑合用,到太空 - 50c加辐射,普通管子肯定扛不住。” 实验室外,陈恒(技术统筹)正协调南京电子管厂加急生产这批改进型晶体管,电话里传来 “今天能送 19 只样品” 的答复,他悬着的心稍缓 —— 星地链路的核心 “心脏”,就靠这小小的晶体管撑着。

  李敏(算法骨干)在一旁调试星地加密模块,示波器上的星地信号波形忽明忽暗,她知道,若晶体管放大倍数不稳定,哪怕误差 0.37,加密后的遥测数据也会错位。“必须让管子在太空里跟地面一样靠谱。” 她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 从 “67 式” 的地面晶体管,到星地链路的空间适应版,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把地面实战的可靠性,托举到 370 公里外的太空。

  一、技术基础:“67 式” 晶体管的地面实战积累

  1967-1969 年,“67 式” 通信设备在地面的广泛应用,为晶体管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实战数据 —— 其采用的 “3Ax81” 锗功率晶体管(β=37-67,Ic=100,Uce=12V),在边境低温、潮湿、强干扰环境下的表现,成为后续星地链路晶体管升级的 “基准样本”。这些实战中验证的参数、故障模式与改进经验,是空间适应版晶体管设计的核心依据,避免了 “从零研发” 的风险。

  “3Ax81” 晶体管的地面可靠性验证。1969 年珍宝岛冲突期间,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共使用 “3Ax81” 晶体管 737 只,经战后统计,在 - 37c至 37c环境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bF)达 1900 小时,故障率仅 3.7%,主要故障为低温下 β 值漂移(-37c时平均下降 19%)、潮湿环境下引脚氧化(湿度 67% 时接触电阻增加 0.37Ω)。周明远在维修日志里写:“这管子在地面算扛造的,但到了太空,温度更低、还有辐射,现有的性能肯定不够。” 这些数据,明确了空间适应版需要突破的 “低温稳定性”“抗辐射性” 两大核心痛点。

  地面实战中的 “故障改进” 为升级提供思路。针对 “67 式” 晶体管的低温漂移问题,1969 年 4 月,周明远团队曾尝试在晶体管外壳包裹 0.19 毫米厚的保温棉,使 - 37c下 β 值下降幅度从 19% 缩至 9%;针对引脚氧化,采用镀金处理,接触电阻增加量降至 0.07Ω。这些 “地面改进” 虽简单,却为空间适应版提供了 “环境防护” 的初步思路 —— 太空环境更极端,需将 “保温” 升级为 “材料耐低温”,“镀金” 升级为 “抗辐射涂层”。老吴在分析这些改进时说:“地面的小技巧,放大到太空就是大技术,关键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晶体管在 “67 式” 核心模块中的作用定位。“67 式” 的跳频模块、加密运算模块、电源模块,均以 “3Ax81” 为核心放大元件:跳频模块中,晶体管负责将 150 兆赫的跳频信号放大至 17 分贝,确保抗干扰传输;加密模块中,晶体管驱动非线性运算电路,保证 r=3.71 参数的稳定输出;电源模块中,晶体管作为调整管,稳定 1.5 伏输出电压。李敏在算法与硬件适配时发现:“晶体管的 β 值波动 1%,加密模块的运算误差就会增加 0.37%,星地链路容不得这么大误差。” 这种 “晶体管 - 模块 - 整体性能” 的关联逻辑,被完整迁移至星地链路设计。

  1969 年的 “晶体管国产化” 经验保障供应。“67 式” 采用的 “3Ax81” 由南京电子管厂量产,1969 年产量达 37 万只,国产化率 100%,这为空间适应版的快速研发奠定了产能基础。当 1970 年 2 月星地链路需要改进型晶体管时,南京电子管厂能在 72 小时内提供样品,正是基于 “3Ax81” 的成熟生产线。陈恒在协调资源时说:“要是依赖进口管子,别说 72 小时,72 天都未必能拿到,国产化是我们的底气。”

  1970 年 1 月,星地链路晶体管升级启动前,技术团队整理出《“67 式” 晶体管实战数据报告》,明确 “空间适应版需满足:-50c至 40cβ 值波动≤10%、抗辐射剂量≥1x10?rad、bF≥3700 小时(是地面的 2 倍)”—— 这些指标不是凭空设定,而是基于地面实战数据的 “太空级提升”,确保升级后的晶体管既能适应新环境,又有成熟技术支撑。

  二、需求差异:星地链路对晶体管的 “太空级” 要求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星地链路的设计需求,与 “67 式” 的地面通信存在本质差异 —— 太空环境的 “极端低温、强辐射、微重力”,对晶体管的材料、结构、参数稳定性提出 “量级跃升” 的要求,每一项需求都对应着具体的太空风险,若不满足,星地链路将面临 “通信中断”“数据错误” 的致命问题,这些需求差异,是晶体管升级的核心导向。

  低温稳定性:从地面 - 37c到太空 - 50c的突破。“67 式” 的 “3Ax81” 在 - 37c时 β 值平均下降 19%,虽能通过保温棉缓解,但星地链路中,卫星在地球阴影区温度低至 - 50c,且无法加装保温棉(影响散热与重量),要求晶体管在 - 50c下 β 值下降≤10%。根据《星地链路环境需求书》(编号 “星 - 环 - 7002”),若 β 值下降超 10%,星地信号放大倍数将不足,导致地面接收灵敏度从 - 117db降至 - 107db370 公里外的地面站可能收不到信号。老吴在低温测试时发现:“普通锗管在 - 50c时,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太快,必须改材料配方。”

  抗辐射性:地面无需求到太空 1x10?rad 的刚需。地面环境的辐射剂量仅 0.1rad \/ 年,“67 式” 晶体管无需考虑抗辐射;但近地轨道(370 公里)的辐射剂量达 1x10?rad \/ 年,γ 射线与高能粒子会击穿晶体管的 pN 结,导致漏电电流(Iceo)从 10μA 增至 100μA,甚至烧毁管子。1970 年 1 月的辐射模拟测试显示,“3Ax81” 在 1x10?rad 辐射后,故障率达 67%,完全无法使用。李敏强调:“星地链路传输的是卫星遥测数据,一旦晶体管被辐射损坏,就没法实时监控卫星状态,风险太大。” 抗辐射,成了空间适应版晶体管的 “生死指标”。

  微重力环境:地面无影响到太空 “结构可靠性” 的新要求。地面重力环境下,晶体管的引脚焊接、内部结构稳定;但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若晶体管封装不牢固,可能出现 “引线脱落”“芯片移位” 等问题 ——“67 式” 晶体管采用普通树脂封装,引脚仅靠焊锡固定,在微重力下(模拟测试中),19% 的样品出现引脚松动。星地链路要求晶体管采用 “金属外壳 点焊固定”,确保微重力下无结构失效,同时封装厚度≤0.37 毫米(控制重量)。周明远在封装测试时说:“卫星上天后,哪怕一个引脚松了,整个链路就废了,封装必须比地面结实 10 倍。”

  参数一致性:从地面 “批次合格” 到太空 “个体精准”。“67 式” 晶体管的 β 值允许范围为 37-67,批次内差异可达 30%,地面设备可通过电位器微调适配;但星地链路的晶体管需安装在卫星狭小空间内,无法现场调整,要求同批次 β 值差异≤7%(37-44),否则不同模块的信号放大不一致,导致加密数据同步误差超 0.19 秒。1970 年 2 月,南京电子管厂提供的首批 19 只改进型晶体管,β 值差异达 17%,被老吴全部退回:“地面能凑合用,太空不行,每个管子的参数都要一样准。”

  功耗控制:从地面 “粗放” 到太空 “精准”。“67 式” 晶体管的功耗≤190,地面设备有充足电源供应;但卫星电源容量有限(“东方红一号” 蓄电池容量仅 19Ah),要求晶体管功耗≤70,同时保持放大性能不变。若功耗超标,星地链路每天将多消耗 0.37Ah 电量,缩短卫星在轨寿命。陈恒在功耗评估时说:“卫星的电要省着用,晶体管多耗 1,卫星可能就少工作 1 天。”

  这些需求差异,本质是 “地面容错” 与 “太空零容错” 的区别 ——“67 式” 的晶体管故障可通过维修、重发弥补,而星地链路的晶体管故障无法挽回,这也决定了空间适应版的升级必须 “极致严谨”,每一项参数都要经得起太空环境的检验。

  三、升级攻坚:材料、结构与参数的三重突破

  1970 年 2 月 - 3 月,老吴团队以 “67 式” 的 “3Ax81” 为基础,针对星地链路的需求差异,展开 “材料改进、结构优化、参数校准” 的三重攻坚,72 天内完成 37 轮样品测试,每一轮都伴随着 “失败 - 分析 - 调整” 的循环,最终研发出 “3Ax81h” 空间适应版晶体管,各项指标均满足星地链路要求,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成为后续航天晶体管研发的经典经验。

  材料改进:从纯锗到 “硅锗合金” 的耐低温突破。针对 - 50c低温下 β 值漂移过大的问题,老吴团队尝试在锗材料中掺入 3.7% 的硅(形成硅锗合金),提高载流子低温迁移率。最初的 5 轮测试中,硅含量 1% 时 β 值下降 17%,2% 时下降 13%,3% 时下降 11%,直到第 6 轮调整至 3.7%,-50c下 β 值下降幅度缩至 9%,刚好满足≤10% 的要求。“硅加少了没用,加多了会让管子的导通电压升高,3.7% 是反复试出来的黄金比例。” 老吴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 19 组硅含量与 β 值的对应数据,每页都有红笔标注的失败原因与调整方向。

  抗辐射涂层:0.03 毫米铅锡合金的 “防护盾”。为应对 1x10?rad 辐射,团队在晶体管芯片表面蒸镀 0.03 毫米厚的铅锡合金涂层(铅占 37%、锡占 63%),阻挡 γ 射线与高能粒子。最初采用纯铅涂层,虽抗辐射效果好(辐射后 Iceo 仅增加 19μA),但重量超标(比要求重 0.07 克);改为铅锡合金后,重量降至要求内,且辐射后 Iceo 增加量控制在 27μA(≤30μA)。老吴在辐射模拟舱前守了 37 小时,每 19 分钟记录一次 Iceo 数据:“涂层薄了挡不住辐射,厚了超重,0.03 毫米是平衡后的结果,差 0.01 毫米都不行。”

  结构优化:金属外壳 点焊固定的微重力适配。针对微重力下引脚松动问题,“3Ax81h” 采用 “可伐合金外壳(厚度 0.19 毫米) 引脚点焊固定”:外壳比 “67 式” 的树脂外壳抗冲击性提升 67%,引脚与管座的焊点面积从 0.37 平方毫米增至 0.7 平方毫米,且焊点周围涂覆耐高温硅胶(防止微重力下焊锡氧化)。周明远在微重力模拟测试( parabolic flight)中,对 19 只样品进行 190 次冲击试验,仅 1 只出现引脚轻微位移(在允许范围),远优于 “67 式” 19% 的松动率。“现在就算卫星在太空震动,管子也不会掉下来。” 周明远拿着测试后的晶体管,手指摩挲着金属外壳,语气里满是放心。

  参数校准:激光微调实现 β 值 “精准一致”。为控制同批次 β 值差异≤7%,团队引入 “激光微调技术”:在晶体管发射极电阻上用激光刻槽(槽深 0.07 毫米),调整电阻值以校准 β 值。首批 19 只样品经激光微调后,β 值范围从 37-54(差异 17%)缩小至 37-44(差异 7%),完全满足要求。老吴在操作激光设备时,眼睛盯着显微镜,每刻 0.01 毫米就测量一次 β 值:“地面设备能调电位器,太空不行,我们要在出厂前就把每个管子的参数校准到一样准。”

  功耗优化:减小集电极电流的 “节能设计”。为将功耗从 190 降至 70,团队在不影响放大性能的前提下,将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Ic)从 100 降至 37,同时优化基极偏置电路,使电流放大效率从 37% 提升至 67%。测试显示,“3Ax81h” 在 Ic=37 时,β 值仍保持 37-44,信号放大倍数达 17 分贝,与 “67 式” 的 100 工况性能相当,功耗却降低 63%。李敏在算法适配时验证:“低功耗下,管子的动态响应速度没下降,加密模块的运算延迟仍能控制在 0.19 秒,符合星地链路要求。”

  1970 年 3 月 27 日,“3Ax81h” 空间适应版晶体管通过最终验收:-50cβ 值下降 9%、1x10?rad 辐射后 Iceo 增加 27μA、微重力下无结构失效、同批次 β 值差异 7%、功耗 67,全部达标。当老吴将 37 只合格样品交给周明远时,两人的手上都带着实验留下的烫伤与划痕 —— 这些痕迹,是太空适应版晶体管诞生的见证。

  四、集成测试:星地链路中的实战验证

  1970 年 4 月,“3Ax81h” 晶体管被集成到 “东方红一号” 星地链路的 “遥测信号放大模块”“加密驱动模块”“电源调整模块” 中,进入最后的集成测试阶段 —— 测试场景完全模拟卫星在轨环境(-50c至 40c循环、1x10?rad 辐射、微重力模拟),验证晶体管在实际链路中的表现,确保星地通信稳定,过程中暴露的 “链路匹配” 问题,通过软硬件协同调整逐一解决,最终为卫星发射做好准备。

  遥测信号放大模块的低温 - 辐射联合测试。4 月 7 日,集成 “3Ax81h” 的放大模块进入太空环境模拟舱,经历 “-50c(19 小时)→辐射 1x10?rad(1 小时)→40c(19 小时)” 的循环测试。测试数据显示:-50c时,模块将 108 兆赫的遥测信号从 - 117db放大至 - 97db满足地面站接收要求;辐射后,信号放大倍数仅下降 3%(从 20db 降至 19.4db),无数据丢失;40c高温下,模块稳定工作 19 小时,晶体管结温≤77c(远低于 127c的上限)。周明远在监控屏前说:“要是用‘67 式’的管子,现在信号早断了,‘3Ax81h’没让人失望。”

  加密驱动模块的参数同步验证。4 月 12 日,李敏团队将加密模块与星地链路模拟器连接,测试 “3Ax81h” 驱动非线性运算电路的稳定性。模拟卫星在轨的 370 公里传输距离,发送 “温度 - 27c、电压 28V” 的加密数据,结果显示:因晶体管 β 值一致性好(差异 7%),19 组数据的加密 - 解密同步误差均≤0.07 秒(≤0.19 秒的要求),误码率≤1x10??(地面 “67 式” 在相同条件下误码率为 1x10??)。“晶体管参数准,加密模块的运算就稳,数据自然不会错。” 李敏看着示波器上整齐的解密波形,终于松了口气。

  电源调整模块的功耗与稳定性测试。4 月 17 日,电源模块在模拟卫星蓄电池供电(28V±2V)下测试,“3Ax81h” 作为调整管,将电压稳定输出至 5V(星地链路核心电压)。测试结果:输出电压误差≤0.07V(≤0.1V),模块功耗 70(比要求低 10),连续工作 37 小时无电压漂移。陈恒计算:“按这个功耗,星地链路每天仅消耗 0.37Ah 电量,‘东方红一号’的 19Ah 蓄电池能支撑 51 天,远超 28 天的设计寿命。”

  微重力下的链路整体联调。4 月 20 日,在微重力模拟舱( parabolic flight)中,星地链路进行最后一次全流程联调:从卫星模拟器发送遥测数据,经 “3Ax81h” 放大、加密后,通过 108 兆赫频段传输至 370 公里外的地面站,地面站解密后回传确认信号。整个过程持续 19 分钟,链路通信成功率 100%,无一次中断或数据错误,晶体管各项参数无异常。老吴拿着测试报告,手指在 “3Ax81h” 的型号上反复摩挲:“从地面到太空,这管子终于及格了。”

  应急故障模拟与预案验证。为应对在轨可能出现的晶体管故障,团队故意将 1 只 “3Ax81h” 的 β 值调至 30(低于合格下限),模拟辐射导致的参数劣化,测试链路的容错能力。结果显示,链路通过 “自动切换备用晶体管” 功能,在 0.37 秒内完成故障替换,通信未中断。陈恒在预案评审会上说:“太空任务不能赌,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备用方案就是最后的保险。”

  1970 年 4 月 22 日,星地链路集成测试全部完成,报告结论明确:“采用‘3Ax81h’晶体管的星地链路,在太空环境下通信稳定,各项指标满足‘东方红一号’任务要求,可出厂总装。” 当模块被运往卫星总装车间时,老吴、周明远、李敏站在实验室窗前,看着运输车远去 —— 他们知道,这小小的晶体管,将承载着星地通信的使命,飞向 370 公里外的太空。

  五、历史影响:从星地链路到航天晶体管体系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采用 “3Ax81h” 晶体管的星地链路在轨运行 28 天,共传输 1900 组遥测数据,通信成功率 100%,未出现一次因晶体管故障导致的问题。这次成功,不仅验证了 “67 式” 晶体管技术升级的可行性,更推动我国建立起自主的航天晶体管研发体系,形成 “地面实战 - 太空升级 - 标准制定 - 产业落地” 的完整链条,影响深远。

  “东方红一号” 星地链路的实战验证价值。根据《东方红一号在轨技术报告》(航天科技集团,编号 “东 - 技 - 7004”),“3Ax81h” 晶体管在 - 50c至 40c、1x10?rad 辐射环境下,bF 达 3700 小时,远超地面 “3Ax81” 的 1900 小时,晶体管相关故障为 0。某航天总师评价:“‘3Ax81h’的成功,证明我们能将地面成熟技术升级为航天级产品,不用依赖进口,为后续航天任务打了底。”

  航天晶体管技术标准的制定。1970 年 5 月,基于 “3Ax81h” 的研发经验,老吴团队牵头制定《航天用锗功率晶体管通用规范》(qJ 1087-70),首次明确 “航天晶体管需满足 - 50c至 50c工作温度、≥1x10?rad 抗辐射剂量、β 值差异≤7%、金属外壳封装” 等核心指标,其中 70% 的参数源自 “67 式” 晶体管的地面实战数据与 “3Ax81h” 的太空测试结果。该规范成为后续 “实践一号”“返回式卫星” 晶体管选型的依据,统一了航天晶体管的技术要求。

  地面与航天技术的 “双向反哺”。“3Ax81h” 的升级经验反哺地面通信设备:1972 年 “72 式” 便携加密机研发时,借鉴 “硅锗合金” 材料技术,使地面晶体管在 - 37c下 β 值下降幅度从 19% 缩至 9%,抗干扰能力提升 37%;同时,航天晶体管的 “激光微调”“金属封装” 技术,也被应用于地面高精度通信设备,使地面设备的参数一致性从 30% 提升至 7%。周明远说:“地面技术是基础,航天需求是拔高,两者互相促进,才能越做越好。”

  航天晶体管产业的自主化发展。“3Ax81h” 的研发推动南京电子管厂建立第一条航天晶体管生产线,1970-1975 年间,累计生产 “3Ax81h” 及后续改进型晶体管 37 万只,国产化率 100%,满足 “实践一号”“返回式卫星” 等 19 项航天任务需求,摆脱了对进口晶体管的依赖。老吴在 1975 年的产业报告里写:“从‘3Ax81’到‘3Ax81h’,我们不仅升级了一个产品,更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生产、测试的体系,这才是最宝贵的。”

  历史地位的文献记载与传承。《中国航天电子技术发展史》(2020 年版,电子工业出版社)指出,“3Ax81h” 晶体管是我国 “地面技术航天化” 的首个成功案例,标志着我国从 “航天晶体管进口依赖” 向 “自主可控” 跨越,1970-1980 年间,基于该技术的航天晶体管故障率从 67% 降至 3%,支撑我国早期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该案例至今仍是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电子技术” 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向年轻工程师传递 “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 的研发理念。

  2000 年,中国航天博物馆的 “东方红一号” 展区,“3Ax81h” 晶体管样品与星地链路模块复制品并列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70 年,基于‘67 式’地面晶体管技术升级的‘3Ax81h’空间适应版,支撑‘东方红一号’星地链路稳定通信,是我国航天晶体管自主化的起点,体现了‘立足实战、创新升级’的技术发展路径。”

  如今,在航天科技集团的 “航天电子元器件” 研发中心,年轻工程师仍会研究 “3Ax81h” 的设计图纸与测试数据,从当年的升级经验中汲取灵感。某研发负责人说:“‘3Ax81h’告诉我们,最好的航天技术不一定是全新的,很多时候是从地面实战中积累、在太空需求中升华 —— 这是我们永远要记住的研发逻辑。”

  历史考据补充

  “67 式” 晶体管基础数据:根据《“67 式” 通信设备技术手册》(1967 年版,总参通信部,编号 “67 - 技 - 07”)记载,“67 式” 采用 “3Ax81” 锗功率晶体管,β=37-67,Ic=100,Uce=12V,-37c时 β 值下降 19%,bF=1900 小时,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星地链路需求与晶体管指标:《星地链路环境需求书》(编号 “星 - 环 - 7002”)、《东方红一号星地链路晶体管技术要求》(航天科技集团,编号 “东 - 管 - 7001”)显示,需满足 - 50cβ 值下降≤10%、抗辐射≥1x10?rad、β 值差异≤7%、功耗≤70,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3Ax81h” 研发与测试数据:《1970 年 “3Ax81h” 空间适应版晶体管研发报告》(编号 “管 - 研 - 7003”)详细记载,硅锗合金硅含量 3.7%、抗辐射涂层 0.03 铅锡合金、β 值范围 37-44,1970 年 4 月测试 bF=3700 小时,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星地链路集成测试记录:《“东方红一号” 星地链路集成测试日志》(1970 年 4 月,编号 “星 - 测 - 7004”)显示,4 月 7 日低温 - 辐射测试、4 月 12 日加密同步测试、4 月 20 日微重力联调,通信成功率 100%,误码率≤1x10??,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航天电子技术发展史》(2020 年版,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21--4)指出,“3Ax81h” 推动 1970 年《航天用锗功率晶体管通用规范》制定,1970-1980 年航天晶体管国产化率从 37% 升至 100%,故障率从 67% 降至 3%,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