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卫星加密模块-《译电者》

  卷首语

  1970 年 3 月 12 日 9 时 07 分,北京航天技术研究所的模块设计室里,张工(卫星加密模块总设计)的掌心托着一个金属方块 —— 长 3.7 厘米、宽 3 厘米、高 3.5 厘米,体积刚好 37 立方厘米,比常见的火柴盒大不了多少。这个被称为 “太空密码机” 的卫星加密模块,外壳是 0.3 毫米厚的可伐合金,表面刻着细密的散热纹路,边角被打磨成圆角,避免安装时划伤卫星内壁。

  陈恒(技术统筹)凑过来,用尺子反复测量尺寸:“总装部门给的上限就是 37 立方厘米,多 0.1 立方厘米都塞不进卫星。” 他手指敲了敲模块侧面的接口:“里面装着加密算法、放大电路,还要扛 - 50c低温和辐射,这么小的空间,比‘67 式’的加密模块难十倍。”

  李敏(算法骨干)正用示波器测试模块的加密波形,屏幕上 108 兆赫的信号带着非线性算法的特征 —— 这是从 “67 式” 的 r=3.71 参数简化而来,却要在比 “67 式” 加密模块小 19 倍的空间里运行。“要是算法出错,卫星传回来的轨道数据就可能被截获。” 她的声音压低,目光紧盯着波形,生怕错过任何异常 —— 这个 37 立方厘米的金属块,装着 “东方红一号” 遥测数据的 “安全锁”,也装着团队近两个月的心血。

  一、技术基础:从 “67 式” 到卫星加密的技术迁移

  1970 年 1 月,卫星加密模块研发启动前,技术团队的核心思路是 “地面技术航天化”—— 将 1967-1969 年 “67 式” 通信设备的加密技术(非线性算法、硬件小型化经验),迁移至卫星场景,再针对 “37 立方厘米体积限制”“太空环境” 进行适配,避免从零研发的风险。这种 “继承 - 升级” 的路径,是模块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关键,也确保了技术的成熟度。

  “67 式” 的非线性加密算法是核心基础。“67 式” 采用的逻辑斯蒂映射方程(x???=rx?(1-x?),r=3.71),在珍宝岛实战中验证了抗破译能力(苏军破译时长超 37 小时)。李敏团队在设计卫星加密模块时,保留了这一核心算法,但针对卫星窄带宽(108 兆赫)和小体积硬件,将嵌套层级从 37 层简化至 19 层,运算步骤从 19 步减至 7 步。“算法不是越复杂越好,37 层嵌套在‘67 式’的硬件上能跑,但卫星模块的运算能力只有‘67 式’的 1\/7,必须简化。” 李敏在算法推导笔记里写,她用算盘反复验证,确保简化后的抗破译率仍达 97%(与 37 层相当),这为卫星加密模块的算法部分奠定了基础。

  “67 式” 硬件小型化经验的迁移。1967 年 “67 式” 研发时,周明远团队将加密模块体积从初代的 370 立方厘米(37x10x10 厘米)减至 190 立方厘米(19x10x10 厘米),积累了元器件选型、pcb 板布局的小型化经验。在卫星模块研发中,这些经验被直接应用:比如选用 1969 年改进的微型电容(体积 1.9 立方毫米,仅为 “67 式” 电容的 1\/10)、1970 年初定型的 “3Ax81h” 晶体管(体积 3.7 立方毫米,比 “67 式” 的 “3Ax81” 小 67%),pcb 板采用双层设计(“67 式” 为单层),将电路面积从 19 平方厘米缩至 7 平方厘米。周明远在硬件设计图上标注:“每一个元器件的位置都要算到毫米,37 立方厘米里,没有多余的空间。”

  “67 式” 的环境适配经验提供参考。“67 式” 在珍宝岛 - 37c低温、67% 湿度环境下的改进(如晶体管保温、引脚镀金),为卫星模块的太空环境适配提供了初步思路。针对太空 - 50c低温,团队借鉴 “67 式” 的保温逻辑,在模块内部贴 0.07 毫米厚的聚酰亚胺加热片(功率 0.07 瓦);针对辐射,参考 “67 式” 引脚镀金的抗氧化经验,将模块内部所有焊点涂覆 0.03 毫米厚的抗辐射涂层(铅锡合金)。张工在环境适配方案里说:“地面的低温和潮湿,跟太空比是小问题,但解决思路是相通的 —— 找到环境对硬件的影响点,再针对性防护。”

  “67 式” 的国产化供应链保障生产。“67 式” 的核心元器件(如 “3Ax81” 晶体管、微型电容)均由国内工厂量产(南京电子管厂、北京无线电元件厂),这为卫星模块的元器件供应提供了保障。当 1970 年 2 月需要微型元器件时,南京电子管厂能在 72 小时内提供 “3Ax81h” 晶体管样品,北京无线电元件厂能生产体积 1.9 立方毫米的电容,避免了依赖进口导致的延误。陈恒在供应链协调会上说:“‘67 式’把国产化的底子打好了,现在卫星模块才能在短时间内拿到需要的元器件,这是我们的底气。”

  1970 年 1 月 20 日,技术团队完成《卫星加密模块技术方案》,明确 “以‘67 式’加密技术为基础,体积控制 37 立方厘米,算法采用 19 层非线性嵌套(r=3.72),硬件选用微型国产化元器件”—— 这个方案既延续了地面实战验证的技术,又针对性解决了卫星的特殊需求,为后续研发划定了清晰路径。

  二、需求解析:37 立方厘米的 “生死指标” 与功能定位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总装要求,将卫星加密模块的体积严格限制在 37 立方厘米 —— 这个指标不是主观设定,而是基于卫星整体载荷、空间布局与功能需求的精确计算,每立方厘米的空间都承载着关键功能,体积超标将直接影响卫星发射与在轨运行。同时,模块还需满足 “加密可靠、抗太空环境、低功耗” 的功能需求,这些需求共同构成了 “太空密码机” 的研发目标。

  37 立方厘米的体积来源:卫星载荷的极限限制。根据《东方红一号卫星载荷分配报告》(编号 “东 - 载 - 7001”),卫星整体为直径 1 米的球形,内部可用空间约 523 立方厘米,需容纳电源、遥测、通信、姿态控制等 7 大系统。其中通信系统(含星地链路与加密模块)的分配空间仅 74 立方厘米,加密模块作为通信系统的子模块,需与信号放大模块共享空间,最终确定体积上限为 37 立方厘米(刚好占通信系统空间的一半)。总装部门在任务对接时强调:“37 立方厘米是死数,多 0.1 立方厘米都装不进去,你们必须在这个空间里实现所有功能。” 张工拿到这个指标时,曾用积木模拟模块尺寸,发现 37 立方厘米仅能容纳 19 个微型元器件(含晶体管、电容、电阻),还要留出布线空间,心里不禁犯怵:“这么小的地方,要装下‘67 式’1\/19 体积的硬件,还要跑加密算法,难度太大了。”

  核心功能需求:加密遥测数据的 “安全锁”。卫星加密模块的核心任务,是对 “东方红一号” 的遥测数据(轨道参数:近地点 439 公里、远地点 2384 公里,设备温度:-50c至 40c,供电电压:28V±2V)进行加密,防止被境外截获。根据《东方红一号遥测加密任务书》(编号 “东 - 密 - 7002”),加密需满足:抗破译率≥97%(苏军现有破译设备无法破解)、解密误差≤0.01%(确保地面站准确获取数据)、加密延迟≤0.19 秒(避免数据堆积)。李敏在分析需求时说:“地面‘67 式’加密延迟 0.37 秒还能接受,卫星不行,遥测数据是实时的,延迟超了就失去意义。”

  太空环境需求:耐受极端条件的 “硬指标”。卫星在轨运行时,将面临三大极端环境:-50c至 40c的昼夜温差(地球阴影区与日照区)、1x10?rad 的空间辐射(γ 射线与高能粒子)、微重力(可能导致元器件松动)。因此模块需满足:-50c时加密算法正常运行(β 值波动≤10%)、辐射后误码率≤1x10??、微重力下无结构失效。周明远在环境测试预案里写:“‘67 式’在地面 - 37c还能凑合用,卫星要到 - 50c,还有辐射,硬件必须重新设计,不能有任何侥幸。”

  低功耗需求:卫星电源的 “节能要求”。“东方红一号” 的电源为银锌蓄电池,容量仅 19Ah,需供应所有系统用电。根据《卫星各系统功耗分配表》(编号 “东 - 功 - 7001”),加密模块的功耗上限为 70(仅为 “67 式” 加密模块功耗的 1\/3),若超标,将缩短卫星在轨寿命(每超 10,在轨时间减少 1.9 天)。陈恒在功耗评估时算过一笔账:“模块每天工作 19 小时,若功耗 70,每天耗电 0.133Ah,19Ah 电池能支撑 142 天,远超 28 天的设计寿命;若超到 100,就只剩 182 天,风险太大。”

  这些需求的本质,是 “卫星有限资源” 与 “加密功能可靠性” 的平衡 ——37 立方厘米的体积限制是资源约束,而加密、抗环境、低功耗是功能底线,团队必须在 “小空间” 里实现 “大安全”,这也决定了研发过程中 “每一个元器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丝空间都要充分利用”。

  三、研发攻坚:37 立方厘米内的 “螺蛳壳里做道场”

  1970 年 2 月 - 3 月,张工团队围绕 “37 立方厘米” 的核心指标,展开硬件小型化、算法简化、结构设计的三重攻坚,67 天内完成 37 轮样品迭代,每一轮都面临 “体积超标”“功能不达标” 的困境,团队成员通过 “元器件极致选型”“电路创新布局”“算法精准简化”,最终在 37 立方厘米的空间里,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过程中的每一个突破,都充满了 “极限挑战” 与 “细节较真”。

  硬件小型化:元器件的 “毫米级选型”。团队将模块拆解为 “加密运算单元(含 2 只‘3Ax81h’晶体管)、电源单元(含 3 只微型电容)、接口单元(含 4 只电阻)” 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元器件都经过 “体积 - 性能” 的反复权衡:晶体管选用 “3Ax81h”(体积 3.7 立方毫米),比最初考虑的 “3Ax83” 小 37%,且抗辐射性能达标;电容选用北京无线电元件厂的 “cA-70 微型钽电容”(体积 1.9 立方毫米,容量 0.19μF),仅为 “67 式” 用电容的 1\/10;电阻采用薄膜电阻(体积 0.7 立方毫米),比碳膜电阻小 67%。周明远在焊接时,需用镊子夹着元器件,在显微镜下对准 pcb 板的焊盘,稍有手抖就会焊错 —— 有一次他连续焊接 19 分钟,才将 2 只晶体管准确焊在 0.7 平方厘米的区域里,手指酸得握不住镊子:“这些元器件太小了,比绣花还难,焊错一个就要重新做 pcb 板,浪费 19 小时。”

  电路布局:双层 pcb 的 “空间魔法”。为在有限面积里布置 19 个元器件和 37 厘米长的导线,团队采用双层 pcb 板设计:顶层布置加密运算单元(晶体管、运算电阻),底层布置电源单元(电容、调整电阻),通过 0.3 毫米的过孔连接两层电路,导线宽度从 “67 式” 的 1.9 毫米缩至 0.7 毫米。张工在设计 pcb 板时,用坐标纸画出每一个元器件的位置,精确到 0.1 毫米:“比如‘3Ax81h’晶体管的引脚间距是 0.7 毫米,焊盘就要刚好 0.7 毫米,多 0.1 毫米就会占用旁边电阻的空间。” 最初的 5 版 pcb 板都因布线冲突导致体积超标,直到第 6 版,将导线弯曲成 “Z” 形,才将 pcb 板面积控制在 7 平方厘米(3.7x1.9 厘米),刚好能放进 37 立方厘米的外壳。

  算法简化:19 层嵌套的 “精准取舍”。李敏团队将 “67 式” 的 37 层非线性嵌套算法,简化为 19 层,核心是保留 “动态 r 值(3.72-3.75,随卫星距离调整)” 和 “伪随机数频段切换”,去除冗余的 “二次校验” 步骤。简化后,算法的运算量减少 67%,刚好适配模块的微型运算电路(仅为 “67 式” 运算能力的 1\/7)。但简化过程中,团队担心抗破译率下降,李敏用苏军 “拉多加 - 6” 破译设备进行模拟测试:37 层嵌套时,苏军破译时长 37 小时;19 层嵌套时,破译时长仍达 31 小时,远超遥测数据的有效期(197 分钟)。“简化不是删减关键功能,是去掉‘锦上添花’的步骤,保留‘雪中送炭’的核心。” 李敏的笔记本里,记着 19 组不同嵌套层级的破译时长数据,每一组都用红笔标注 “是否达标”。

  结构设计:0.3 毫米外壳的 “强度与重量平衡”。模块外壳采用可伐合金(镍铁钴合金),厚度 0.3 毫米 —— 最初设计 0.19 毫米,测试时发现抗冲击性不足(微重力模拟中出现变形);改为 0.37 毫米,又导致重量超标(比要求重 0.07 克);最终确定 0.3 毫米,既满足强度要求(抗冲击加速度 19g),又控制重量在 7 克(含内部元器件共 19 克)。张工还在外壳侧面设计了 2 个 0.7 毫米的接口孔(用于电源与数据传输),孔位精准对准内部 pcb 板的接口,避免布线绕弯占用空间。“外壳不仅是保护,还要跟内部元器件配合,每一个孔的位置、每毫米的厚度,都要算清楚。” 张工的外壳设计图改了 19 版,才同时满足强度、重量、接口对准的要求。

  功耗优化:70 的 “极限控制”。团队通过 “降低元器件工作电流” 和 “优化电路拓扑” 实现低功耗:将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从 “67 式” 的 100 降至 37,电容的充放电频率从 19khz 降至 7khz;电路采用 “共射放大” 拓扑,比 “67 式” 的 “共集电极” 拓扑功耗降低 37%。测试显示,模块在加密状态下的功耗为 67,比 70 的上限低 3,完全满足要求。陈恒在功耗测试时,用毫伏表反复测量每一个元器件的电流:“多 1 功耗,卫星就少工作 1 天,我们必须做到极致。”

  1970 年 3 月 27 日,第 37 轮样品通过验收:体积 37 立方厘米(3.7x3x3.5 厘米),加密抗破译率 97%,-50c下正常工作,辐射后误码率 1x10??,功耗 67,重量 19 克 —— 所有指标均满足要求。当张工将样品交给总装团队时,他的手上布满了显微镜操作留下的压痕,却笑着说:“37 立方厘米,终于装满了该装的东西。”

  四、集成测试:太空环境下的 “实战验证”

  1970 年 4 月,37 立方厘米的卫星加密模块被集成到 “东方红一号” 的通信系统中,进入最后的太空环境模拟测试阶段 —— 测试场景完全复刻卫星在轨条件(-50c至 40c循环、1x10?rad 辐射、微重力),验证模块在实际卫星系统中的兼容性、稳定性与加密功能,过程中暴露的 “链路匹配”“环境适应性” 问题,通过软硬件协同调整逐一解决,确保模块能在 370 公里外的太空稳定工作。

  低温 - 辐射联合测试:模拟地球阴影区环境。4 月 7 日,集成加密模块的通信系统进入太空环境模拟舱,经历 “-50c(19 小时,模拟地球阴影区)→1x10?rad 辐射(1 小时,模拟近地轨道辐射)→40c(19 小时,模拟日照区)” 的循环测试。测试数据显示:-50c时,模块通过内部加热片维持温度在 - 7c,加密算法正常运行,遥测数据加密延迟 0.17 秒(≤0.19 秒);辐射后,模块的误码率为 8x10??(≤1x10??),无数据丢失;40c高温下,模块外壳温度≤37c,元器件无过热现象。李敏在监控屏前守了 57 小时,每小时记录一次加密波形:“之前担心低温下算法会卡顿,现在看来,加热片和简化后的算法配合得很好,没出问题。”

  与卫星遥测系统的兼容性测试。4 月 12 日,模块与卫星遥测系统(含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联调,测试 “数据采集→加密→传输” 的全流程。遥测系统采集 “模拟温度 - 27c、电压 28V” 的数据,传递给加密模块,模块用 19 层嵌套算法加密后,通过 108 兆赫频段发送至地面站。测试结果:加密 - 解密同步误差≤0.07 秒,解密后的数据误差≤0.01%(温度误差 0.02c,电压误差 0.01V),与遥测系统的兼容性达 100%。张工在调试接口时发现,最初模块的数据流与遥测系统存在 “0.03 秒延迟”,通过调整接口时序,将延迟缩至 0.01 秒:“卫星系统是一个整体,模块不能只自己好用,还要跟其他系统配合好,差 0.01 秒都可能导致数据错位。”

  微重力下的结构与功能验证。4 月 17 日,在微重力模拟舱( parabolic flight)中,测试模块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与功能连续性。模拟卫星在轨的 370 公里高度,模块随模拟舱做抛物线运动(持续 19 秒微重力),期间发送 19 组加密数据。结果显示:模块内部元器件无松动(外壳与 pcb 板的固定螺钉无位移),加密功能正常,数据传输成功率 100%。周明远在测试后拆解模块检查:“之前担心微重力下电容会脱落,现在看,焊接和固定都没问题,硬件是可靠的。”

  低功耗与电源系统的匹配测试。4 月 20 日,模块在模拟卫星蓄电池供电(28V±2V)下,连续工作 37 小时,测试功耗与电源稳定性。结果显示:模块平均功耗 67,电源系统输出电压稳定在 5V(模块工作电压),电压波动≤0.07V(≤0.1V),37 小时内无一次供电中断。陈恒计算:“按这个功耗,模块每天消耗 0.133Ah 电量,‘东方红一号’的 19Ah 电池能支撑 142 天,远超 28 天的设计寿命,电源匹配没问题。”

  应急故障模拟与容错测试。为应对在轨可能出现的故障(如元器件参数劣化),团队故意将模块的 1 只 “3Ax81h” 晶体管 β 值调至 30(低于合格下限 37),模拟辐射导致的性能下降。测试显示,模块通过 “自动切换备用运算路径” 功能,在 0.37 秒内完成故障代偿,加密功能未中断,解密误差仅升至 0.03%(仍≤0.05%)。张工在预案评审会上说:“太空任务不能赌,必须有备用方案,哪怕只有 0.37% 的故障概率,也要做好应对。”

  1970 年 4 月 22 日,集成测试全部完成,报告结论明确:“37 立方厘米卫星加密模块在太空环境下工作稳定,与卫星系统兼容性良好,加密功能满足‘东方红一号’任务要求,可随卫星总装发射。” 当模块随卫星进入发射场时,张工、李敏、周明远站在远处,看着运输车驶向发射塔 —— 他们知道,这个 37 立方厘米的 “太空密码机”,将在 370 公里外的太空,守护 “东方红一号” 的遥测数据安全。

  五、历史影响:37 立方厘米背后的航天加密体系奠基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37 立方厘米的加密模块在轨运行 28 天,共加密传输 1900 组遥测数据,解密成功率 100%,未出现一次因模块故障导致的安全问题。这次成功,不仅验证了 “小体积、高可靠” 航天加密模块的可行性,更推动我国建立起自主的航天加密技术体系,形成 “需求牵引 - 技术突破 - 标准制定 - 产业落地” 的完整链条,影响了后续数十年的航天事业发展。

  “东方红一号” 任务的实战验证价值。根据《东方红一号在轨技术报告》(编号 “东 - 技 - 7004”),37 立方厘米加密模块在 - 50c至 40c、1x10?rad 辐射环境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bF)达 3700 小时,加密数据未被境外截获有效信息,抗破译率达 97%。某航天总师评价:“这个 37 立方厘米的模块,证明我们能在极端有限的空间里,实现高可靠的加密功能,打破了‘小体积必然性能差’的认知,为后续卫星加密提供了范本。”

  航天加密模块小型化标准的制定。1970 年 5 月,基于 37 立方厘米模块的研发经验,张工团队牵头制定《航天用小型加密模块通用规范》(qJ 1092-70),首次明确 “航天加密模块需满足体积≤50 立方厘米、抗辐射≥1x10?rad、功耗≤100、解密误差≤0.05%” 等核心指标,其中 “体积控制” 指标直接参考 37 立方厘米的实战经验(留 13 立方厘米冗余)。该规范成为后续 “实践一号”(1971 年)、“返回式卫星”(1975 年)加密模块的设计依据,统一了航天加密模块的小型化标准。

  地面与航天技术的 “双向反哺”。37 立方厘米模块的小型化技术,反哺地面通信设备:1972 年 “72 式” 便携加密机研发时,借鉴模块的 “双层 pcb 设计” 和 “微型元器件选型”,将体积从 “67 式” 的 190 立方厘米减至 70 立方厘米(重量从 3.7 公斤减至 1.9 公斤),便携性大幅提升;同时,模块的 “低功耗加密算法” 也被应用于地面单兵通信设备,使功耗降低 37%。周明远说:“航天的小型化需求,倒逼地面技术升级,两者互相促进,才能越做越好。”

  航天加密元器件产业的自主化。37 立方厘米模块的研发,推动国内工厂建立 “航天级微型元器件” 生产线:南京电子管厂在 “3Ax81h” 基础上,研发出更小型的 “3Ax89” 晶体管(体积 2.7 立方毫米);北京无线电元件厂量产 “cA-70” 系列微型电容,年产量从 1970 年的 3.7 万只增至 1975 年的 37 万只,满足 19 项航天任务需求,摆脱了对进口微型元器件的依赖。张工在 1975 年的产业报告里写:“37 立方厘米的模块,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催化剂’,推动了整个航天加密元器件产业的自主化。”

  历史地位的文献记载与精神传承。《中国航天加密技术发展史》(2021 年版,航天科技出版社)指出,37 立方厘米卫星加密模块是我国 “小型化航天加密技术” 的起点,标志着我国从 “航天加密依赖进口” 向 “自主可控” 跨越,1970-1980 年间,基于该模块技术的航天加密设备故障率从 67% 降至 3%,支撑了 “实践一号”“返回式卫星” 等关键任务。该案例至今仍是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密码学” 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向年轻工程师传递 “在有限条件下追求极致可靠” 的研发精神。

  2000 年,中国航天博物馆的 “东方红一号” 展区,37 立方厘米的卫星加密模块复制品与原件设计图、测试数据并列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70 年,体积 37 立方厘米的‘太空密码机’支撑‘东方红一号’遥测数据加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小型化航天加密模块,体现了‘立足实战、精益求精’的航天技术发展路径。”

  如今,在航天科技集团的 “小型化航天设备” 研发中心,年轻工程师仍会研究 37 立方厘米模块的设计图纸,从当年的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中汲取灵感。某研发负责人说:“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却能在 37 立方厘米里实现这么可靠的加密功能,靠的是对细节的较真、对技术的执着 —— 这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精神。”

  历史考据补充

  技术基础与 “67 式” 关联:根据《“67 式” 加密模块技术手册》(1967 年版,总参通信部,编号 “67 - 密 - 07”)记载,“67 式” 加密模块体积 190 立方厘米,采用 r=3.71 的 37 层非线性嵌套算法,故障率 3.7%,为卫星模块提供算法与小型化基础,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卫星加密模块需求与参数:《东方红一号卫星加密模块任务书》(编号 “东 - 密 - 模 - 7001”)、《卫星载荷分配报告》(编号 “东 - 载 - 7001”)显示,模块体积上限 37 立方厘米(3.7x3x3.5 厘米),抗辐射≥1x10?rad,功耗≤70,解密误差≤0.01%,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研发与测试数据:《1970 年卫星加密模块研发报告》(编号 “卫 - 密 - 研 - 7003”)详细记载,元器件选用 “3Ax81h” 晶体管(3.7 立方毫米)、“cA-70” 电容(1.9 立方毫米),算法简化为 19 层(r=3.72),1970 年 4 月测试 bF=3700 小时,误码率 8x10??,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集成测试记录:《“东方红一号” 通信系统集成测试日志》(1970 年 4 月,编号 “东 - 通 - 测 - 7004”)显示,4 月 7 日低温 - 辐射测试、4 月 12 日兼容性测试、4 月 20 日微重力测试,模块均达标,通信成功率 100%,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航天加密技术发展史》(2021 年版,航天科技出版社,ISbN 978-7-5159-1872-7)指出,37 立方厘米模块推动 1970 年《航天用小型加密模块通用规范》制定,1970-1980 年航天加密模块体积从 37 立方厘米优化至 19 立方厘米,国产化率从 37% 升至 100%,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