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三别三吏
“杜甫这个人真是太爱写诗了啊,干啥都要写诗纪念,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确实,说不上来的感觉。”
“如果我们的世界有古代人干啥都要写诗纪念,还能流传下来的话,那就好了啊!”
“君子拙于言而敏于行,这一句真好啊,改个性签名……话说,自从复来大神开始写小说,我几乎隔三岔五就换个性签名,就最近换的少了点,上一个个性签名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个故事,杜甫这个人,都太平淡了,没什么好诗句!”
“杜甫这经历还平淡?一点都不平淡好不,只能说是悲惨的很稳定!”
“我还是更喜欢‘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一句,我改这个了……”
“为什么要让别人教杜甫老婆种地啊,为什么杜甫不自已种地,还是男人吗?”
“额……估计是因为杜甫要写诗吧……”
“写诗顶个屁用啊,连老婆孩子都照顾不好,整天光写诗,写诗能当饭吃吗?”
“该说不说,写诗确实能当饭吃。在小说中的背景下,并不是一个男人努力工作,勤苦种田就有饭吃的,世道都乱成什么样了,种地分分钟被人抢光了,但写诗就不一样了。你看看杜甫,虽然穷成那个逼样了,但走到哪都有人接济,还不是因为他写诗的才华吗?就和李白一样,到哪都有人款待。只不过,杜甫没有李白那么牛逼罢了!”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啊……”
“那六首长诗又是个啥情况啊,这种诗我真的欣赏不来!”
“我也是!”
“我大概能看懂,讲的就一个字:太踏马惨了!”
“叼大的教授翻译翻译,让我看看到底是怎么个事,能有多惨!”
京大认证教授:“不忍直视,惨不忍睹,再读一遍,仍旧心有戚戚。既然是叙事诗,那我直接就翻译成故事讲给大家听一下吧,先讲石壕吏的故事。”
“你越说我越好奇,到底有多惨啊……”
京大认证教授:“傍晚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抓壮丁。老翁惊恐地翻墙逃走,只能让老妇人出门查看和周旋。差役的呵斥多么凶暴!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听老妇上前哭诉:她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打仗,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了,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还能苟且偷生,死去的就永远逝去了。家里再没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有孙子还在吃奶,他的母亲并未改嫁,但出门连个完好的衣裙都没有,衣不蔽体。但差役们必须要抓人回去交差,老妇人只好说:我虽年老力衰,愿随差役连夜应征,立刻去河阳军营,还能赶得上做早饭。夜深人静了,再没有说话的声音了,隐约能听到有人低声抽泣。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和我道别的,只有那逃走归来的老翁。”
“额额,所以,那些差役真的把老奶奶抓走了?”
“不是,抓一个老奶奶去打仗吗?这科学吗!这合理吗?”
“不科学也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
京大认证教授:“是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差役领了任务来的,他不管你是七老八十还是男女老幼,能走到军营就算一个人头,人头数够了,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老奶奶死不死,能不能打仗,打不打得赢这些,他统统不理会。”
“卧槽,这踏马还是人吗?”
“那老头子也是个窝囊废,听到官差来了直接翻墙逃走了,把老奶奶一个人丢下了,简直不配做男人!”
“这个……既然是抓壮丁,抓的就是男的。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家里没有壮丁了,那就不抓了,估计老爷子也是这么想的。谁能想到,连老奶奶都抓啊!”
“三个儿子都被抓走了,还有两个已经战死了,另一个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还有老奶奶,怕是更活不了多久了,太惨了,幸好我没活在古代!”
“剩下一个衣不蔽体的媳妇,带着一个还在吃奶的娃娃,还能活下去吗?”
“还有老爷子呢,能翻墙逃走,老爷子身体应该还行……”
“虽然不应该,但我还是忍不住有点想歪了……”
“我们现代人,不愁吃不愁穿,这叫温饱思淫欲。古代的人,那个差役连老奶奶都能给抓壮丁弄去军营,还有什么事是他干不出来的?但他听到家里还有个小媳妇,也没起什么坏心思,就想着怎么抓壮丁,为什么?因为那个时期的人,饭都吃不饱了,谁还想那些事啊。”
“感觉有点像动物了一样,只想活着,努力求生。”
“这么一说,杜甫还是挺好的啊,虽然开始饿死了一个儿子,但其他两个儿子都好好长大了,还有精力再生一个女儿!”
“就是说啊,老杜这两年都穷成这样了,饭都吃不上了,竟然还能再生一个!”
“跑到肃宗那的时候,当那个左拾遗的官职还是可以的,吃穿不愁的,应该就是那个时候生的。”
(《无家别》写出了原文,《垂老别》详细翻译了一遍,剩余两篇吏是大概翻译了一下。)
京大认证教授:“新婚别我也翻译一下吧,这是一个,以刚结婚的新婚妻子的视角写的故事——菟丝子缠绕在蓬麻上,它的藤蔓自然长不好。把女儿嫁给即将出征的人,还不如把她抛弃在路边。刚成年就做了你的妻子,还没睡暖你的床铺呢,晚上结婚,清晨就要分别,岂不是太匆忙?你虽不去远方,只是到河阳驻守。我的身份还未明确,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结婚礼仪,要如何拜见公婆?父母养育我时,日夜让我深居闺中。我生为女子终须嫁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现在前往死地,让我痛断肝肠。本想誓死跟随你,又怕反而添乱。夫君啊,不要挂念新婚,努力作战吧,妇人在军中,恐怕影响士气。可叹我这贫家女,多年才备好嫁衣。嫁衣不再穿了,当着你的面洗去红妆。抬头看百鸟飞翔,无论大小都成双成对。世间事总不如意,但我,永远等着你。”
“这么个意思啊……”
“感觉这个比那个老奶奶的故事要好一点,没那么悲惨。”
“也是够悲惨的,刚结婚,连婚礼仪式都没搞完呢,丈夫就上战场去了……就那时候的战场,能活着回来可能性太小了。”
“婚礼还没办完是啥意思啊?征兵的官吏来了,丈夫连忙先和老婆洞房?知道自已可能要死了,留个后?”
“ 额额,说不定还真是这个意思呢……”
“这样的话,这个男的也太下头了吧,你死了,让一个大闺女怀孕了给你家生孩子,还要自已照顾孩子,真是太下头了!”
“这里也能混进来田园仙女?”
“大姐,老奶奶都被抓去打仗了,你还在搞男女对立?”
“哎,古代的人真是可怜啊……”
“还好是写小说,如果真的历史也是这样的话,不敢想啊……”
看着评论的韩复来轻叹一声:这,就是真的历史啊!
《石壕吏》和《新婚别》让网友们颇为震撼。
在网友们的要求下,叼大的教授又把《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潼关吏》都翻译了出来。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天宝之乱后,故乡只剩一片荒芜,长满野草。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我的家乡原本有百余户人家,如今因战乱四散逃亡。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活着的人杳无音信,死去的人化为尘土。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我因军队溃败逃回,试图寻找故乡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走了许久只见空巷,连日光都显得惨淡凄凉。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只有野狐对我竖起毛发,凶狠地对我嚎叫,把我当作是外来闯入者。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四周邻居还剩什么?仅存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鸟儿尚知留恋旧枝,我虽贫穷也要暂居于此。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春日里独自扛锄耕作,傍晚仍浇灌菜地。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县吏得知我回来,又征召我去练兵,训练作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虽在本州服役,但回头一看,家中已无人可告别。
【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在近处服役尚能苟活,若远行终将迷失他乡。
【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家乡已毁灭殆尽,去近去远又有何区别?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永远心痛那久病的母亲,五年前弃尸沟壑,无处安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她生我未能享福,母子一生皆在痛苦中。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人生到了无家可别的境地,还算什么百姓?乱世之中,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垂老别》则写的是一位老人的自述:“四方战乱未平,我虽年老仍不得安宁。子孙都已战死,我独活还有什么意义?扔掉拐杖毅然从军,同行者无不心酸。庆幸牙齿尚在,可悲骨髓已枯,年老多病。既已披上铠甲,便向长官拱手告别。老妻倒在路边痛哭,寒冬里衣衫单薄。明知此番是永别,仍心疼她受冻。我此去必不能生还,却听见她劝我多吃饭。土门关城墙坚固,杏园渡口也难攻破。形势不同于邺城之败,即便死也还能拖延些时日。人生总有聚散,哪管你年轻或衰老。回想年少时意气风发,如今只剩徘徊长叹。天下处处征战,烽火燃遍山野。尸骨堆积草木染腥,鲜血染红山河。哪里还有乐土?我怎敢再徘徊不前?诀别这茅草屋,使我肝肠寸断。”
《新安吏》写的是杜甫和新安一个小吏的对话:里面提到了,官府下达文书,未成年的男子也要征召入伍,孩子们瘦弱矮小,母亲的相送不舍,最后写到了朝廷大军攻打相州,日夜盼望捷报,但没曾想,官军溃败如星散。招募来的新兵就在洛阳附近训练,训练不重,劳役也轻,朝廷是正义之师,会优待士兵,大官们会像父兄一般照顾这些新兵……颇具讽刺感。
《潼关吏》则写的是杜甫看到士兵们在潼关紧急修筑城防,他问潼关守吏修关是要防备叛军吗?守吏让他下马,带他看了防御体系,工事严密,飞鸟都不能过。险要之处,只能通过一辆车,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后嘱咐守卫,千万不要学当年的哥舒翰啊。
“杜甫这个人真是太爱写诗了啊,干啥都要写诗纪念,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确实,说不上来的感觉。”
“如果我们的世界有古代人干啥都要写诗纪念,还能流传下来的话,那就好了啊!”
“君子拙于言而敏于行,这一句真好啊,改个性签名……话说,自从复来大神开始写小说,我几乎隔三岔五就换个性签名,就最近换的少了点,上一个个性签名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个故事,杜甫这个人,都太平淡了,没什么好诗句!”
“杜甫这经历还平淡?一点都不平淡好不,只能说是悲惨的很稳定!”
“我还是更喜欢‘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一句,我改这个了……”
“为什么要让别人教杜甫老婆种地啊,为什么杜甫不自已种地,还是男人吗?”
“额……估计是因为杜甫要写诗吧……”
“写诗顶个屁用啊,连老婆孩子都照顾不好,整天光写诗,写诗能当饭吃吗?”
“该说不说,写诗确实能当饭吃。在小说中的背景下,并不是一个男人努力工作,勤苦种田就有饭吃的,世道都乱成什么样了,种地分分钟被人抢光了,但写诗就不一样了。你看看杜甫,虽然穷成那个逼样了,但走到哪都有人接济,还不是因为他写诗的才华吗?就和李白一样,到哪都有人款待。只不过,杜甫没有李白那么牛逼罢了!”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啊……”
“那六首长诗又是个啥情况啊,这种诗我真的欣赏不来!”
“我也是!”
“我大概能看懂,讲的就一个字:太踏马惨了!”
“叼大的教授翻译翻译,让我看看到底是怎么个事,能有多惨!”
京大认证教授:“不忍直视,惨不忍睹,再读一遍,仍旧心有戚戚。既然是叙事诗,那我直接就翻译成故事讲给大家听一下吧,先讲石壕吏的故事。”
“你越说我越好奇,到底有多惨啊……”
京大认证教授:“傍晚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抓壮丁。老翁惊恐地翻墙逃走,只能让老妇人出门查看和周旋。差役的呵斥多么凶暴!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听老妇上前哭诉:她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打仗,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了,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还能苟且偷生,死去的就永远逝去了。家里再没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有孙子还在吃奶,他的母亲并未改嫁,但出门连个完好的衣裙都没有,衣不蔽体。但差役们必须要抓人回去交差,老妇人只好说:我虽年老力衰,愿随差役连夜应征,立刻去河阳军营,还能赶得上做早饭。夜深人静了,再没有说话的声音了,隐约能听到有人低声抽泣。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和我道别的,只有那逃走归来的老翁。”
“额额,所以,那些差役真的把老奶奶抓走了?”
“不是,抓一个老奶奶去打仗吗?这科学吗!这合理吗?”
“不科学也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
京大认证教授:“是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差役领了任务来的,他不管你是七老八十还是男女老幼,能走到军营就算一个人头,人头数够了,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老奶奶死不死,能不能打仗,打不打得赢这些,他统统不理会。”
“卧槽,这踏马还是人吗?”
“那老头子也是个窝囊废,听到官差来了直接翻墙逃走了,把老奶奶一个人丢下了,简直不配做男人!”
“这个……既然是抓壮丁,抓的就是男的。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家里没有壮丁了,那就不抓了,估计老爷子也是这么想的。谁能想到,连老奶奶都抓啊!”
“三个儿子都被抓走了,还有两个已经战死了,另一个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还有老奶奶,怕是更活不了多久了,太惨了,幸好我没活在古代!”
“剩下一个衣不蔽体的媳妇,带着一个还在吃奶的娃娃,还能活下去吗?”
“还有老爷子呢,能翻墙逃走,老爷子身体应该还行……”
“虽然不应该,但我还是忍不住有点想歪了……”
“我们现代人,不愁吃不愁穿,这叫温饱思淫欲。古代的人,那个差役连老奶奶都能给抓壮丁弄去军营,还有什么事是他干不出来的?但他听到家里还有个小媳妇,也没起什么坏心思,就想着怎么抓壮丁,为什么?因为那个时期的人,饭都吃不饱了,谁还想那些事啊。”
“感觉有点像动物了一样,只想活着,努力求生。”
“这么一说,杜甫还是挺好的啊,虽然开始饿死了一个儿子,但其他两个儿子都好好长大了,还有精力再生一个女儿!”
“就是说啊,老杜这两年都穷成这样了,饭都吃不上了,竟然还能再生一个!”
“跑到肃宗那的时候,当那个左拾遗的官职还是可以的,吃穿不愁的,应该就是那个时候生的。”
(《无家别》写出了原文,《垂老别》详细翻译了一遍,剩余两篇吏是大概翻译了一下。)
京大认证教授:“新婚别我也翻译一下吧,这是一个,以刚结婚的新婚妻子的视角写的故事——菟丝子缠绕在蓬麻上,它的藤蔓自然长不好。把女儿嫁给即将出征的人,还不如把她抛弃在路边。刚成年就做了你的妻子,还没睡暖你的床铺呢,晚上结婚,清晨就要分别,岂不是太匆忙?你虽不去远方,只是到河阳驻守。我的身份还未明确,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结婚礼仪,要如何拜见公婆?父母养育我时,日夜让我深居闺中。我生为女子终须嫁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现在前往死地,让我痛断肝肠。本想誓死跟随你,又怕反而添乱。夫君啊,不要挂念新婚,努力作战吧,妇人在军中,恐怕影响士气。可叹我这贫家女,多年才备好嫁衣。嫁衣不再穿了,当着你的面洗去红妆。抬头看百鸟飞翔,无论大小都成双成对。世间事总不如意,但我,永远等着你。”
“这么个意思啊……”
“感觉这个比那个老奶奶的故事要好一点,没那么悲惨。”
“也是够悲惨的,刚结婚,连婚礼仪式都没搞完呢,丈夫就上战场去了……就那时候的战场,能活着回来可能性太小了。”
“婚礼还没办完是啥意思啊?征兵的官吏来了,丈夫连忙先和老婆洞房?知道自已可能要死了,留个后?”
“ 额额,说不定还真是这个意思呢……”
“这样的话,这个男的也太下头了吧,你死了,让一个大闺女怀孕了给你家生孩子,还要自已照顾孩子,真是太下头了!”
“这里也能混进来田园仙女?”
“大姐,老奶奶都被抓去打仗了,你还在搞男女对立?”
“哎,古代的人真是可怜啊……”
“还好是写小说,如果真的历史也是这样的话,不敢想啊……”
看着评论的韩复来轻叹一声:这,就是真的历史啊!
《石壕吏》和《新婚别》让网友们颇为震撼。
在网友们的要求下,叼大的教授又把《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潼关吏》都翻译了出来。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天宝之乱后,故乡只剩一片荒芜,长满野草。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我的家乡原本有百余户人家,如今因战乱四散逃亡。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活着的人杳无音信,死去的人化为尘土。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我因军队溃败逃回,试图寻找故乡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走了许久只见空巷,连日光都显得惨淡凄凉。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只有野狐对我竖起毛发,凶狠地对我嚎叫,把我当作是外来闯入者。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四周邻居还剩什么?仅存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鸟儿尚知留恋旧枝,我虽贫穷也要暂居于此。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春日里独自扛锄耕作,傍晚仍浇灌菜地。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县吏得知我回来,又征召我去练兵,训练作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虽在本州服役,但回头一看,家中已无人可告别。
【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在近处服役尚能苟活,若远行终将迷失他乡。
【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家乡已毁灭殆尽,去近去远又有何区别?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永远心痛那久病的母亲,五年前弃尸沟壑,无处安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她生我未能享福,母子一生皆在痛苦中。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人生到了无家可别的境地,还算什么百姓?乱世之中,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垂老别》则写的是一位老人的自述:“四方战乱未平,我虽年老仍不得安宁。子孙都已战死,我独活还有什么意义?扔掉拐杖毅然从军,同行者无不心酸。庆幸牙齿尚在,可悲骨髓已枯,年老多病。既已披上铠甲,便向长官拱手告别。老妻倒在路边痛哭,寒冬里衣衫单薄。明知此番是永别,仍心疼她受冻。我此去必不能生还,却听见她劝我多吃饭。土门关城墙坚固,杏园渡口也难攻破。形势不同于邺城之败,即便死也还能拖延些时日。人生总有聚散,哪管你年轻或衰老。回想年少时意气风发,如今只剩徘徊长叹。天下处处征战,烽火燃遍山野。尸骨堆积草木染腥,鲜血染红山河。哪里还有乐土?我怎敢再徘徊不前?诀别这茅草屋,使我肝肠寸断。”
《新安吏》写的是杜甫和新安一个小吏的对话:里面提到了,官府下达文书,未成年的男子也要征召入伍,孩子们瘦弱矮小,母亲的相送不舍,最后写到了朝廷大军攻打相州,日夜盼望捷报,但没曾想,官军溃败如星散。招募来的新兵就在洛阳附近训练,训练不重,劳役也轻,朝廷是正义之师,会优待士兵,大官们会像父兄一般照顾这些新兵……颇具讽刺感。
《潼关吏》则写的是杜甫看到士兵们在潼关紧急修筑城防,他问潼关守吏修关是要防备叛军吗?守吏让他下马,带他看了防御体系,工事严密,飞鸟都不能过。险要之处,只能通过一辆车,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后嘱咐守卫,千万不要学当年的哥舒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