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甲方刑部-《穿成荒年女县令,带家国走向繁荣》

  马车卷起尘土经过,车厢内寂静不已。

  沈筝将草纸放回小案,看着垂眸不语的骆必知:“骆大人?”

  骆必知回过神来,目光穿过车厢门,望向西郊。

  “本官听闻,同安印坊设于西郊,可大批印制书册,一日百册?”

  沈筝随他看去,眸光一转,“大人是想......将这些随笔印制成书?”

  印好了给谁?

  给刑部众官?

  还是......

  “没错。”骆必知的话印证了她猜想:“实不相瞒,刑部欲将这些随笔编写为书,分发至各地州府衙署,以增补《凶证考》与《缉凶要术》的不足之处,事关民生,便耽误不得。”

  “各地衙署?”沈筝微讶,下意识问道:“县衙也有份吗?”

  “自然。”骆必知点头,又忍不住多说两句:“同安县衙也是有的,且书封着作处,还会题上你与李时源的名字。”

  沈筝眼前恍惚半瞬,仿似已经看到了印好的书——沈筝、李时源、刑部合着。

  嘶——

  朝廷出版,多有面儿啊。

  她假意推辞一句:“下官和李大夫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哪里好意思.......”

  “.......”骆必知嘴唇抿成了一条线,不再接话,而是道:“我大周大小衙署数千,需要印制的书册也数以大千计。若印坊能接下这笔生意,刑部编纂完成,便将原本送至印坊。”

  顿了顿,他又说:“印制价格,由印坊定,刑部不会讨价还价。但若印出来的书达不到刑部要求.......”

  随着他目光扫视而来,沈筝声音变得干巴:“......达不到要求,刑部一个铜板都不会给?”

  以为是财主上门,没想到是甲方来袭。

  如此直白的话语,听得骆必知一愣。

  “正是。”

  沈筝抿了抿唇,看着印坊方向道:“还劳大人先说说要求。上京印坊初立,许多方面亦在摸索,下官不敢贸然保证,耽误刑部时间。”

  骆必知点头,语气是不容置疑的郑重:“其一,纸张三耐。书要送西北,需耐风沙,书要送东南,需耐湿热与虫蛀。”

  沈筝手指下意识摩挲,脑子飞速转动。

  对于刑部这些要求,寻常纸张是万万不行。

  想要既耐风沙又耐湿热,最好的办法是纸张覆膜。但如今大周并无覆膜技术,只能退而求其次——刷桐油与浸药碱。

  覆有桐油的纸张,耐干耐湿,浸过药碱的纸张,别说防虫蛀了,甚至能驱虫。

  恰好,第五家的制纸坊就在上京,这点小小的要求,对他们来说不难。

  就是吧......

  斟酌一番,沈筝再一次确定:“如此纸张成本较高,约莫是寻常竹纸的三至五番,您那边......”

  她其实不是怕刑部不给钱,而是怕户部不批钱。

  骆必知面露无奈:“......刑部不会赊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也不知怎的,他总感觉在沈筝身上瞧见了季本昌的影子。

  得了他许诺,沈筝呵呵一笑,一副生意人嘴脸:“不知大人还有何要求?”

  骆必知正了神色:“其二,书中图示,必须做到精准无差。例如,足迹深浅图、伤口形状图,是验尸断案的关键。刑部要求,印书时,每个图示的比例都得按‘工部铜斛’校准,相差半毫都不行。”

  这一要求不可谓不高,但绝非无的放矢。

  早在之前,沈筝便有所耳闻——数年前,送往西北的《凶证考》中,有一凶器图示画偏,西北仵作也跟着验偏,差点误了要案。

  缉凶探案本就无小事,她立刻应下:“图示之处,坊中会单独刻模,若印模达不到要求,坊中则......手绘,若有错漏之处,损失由印坊承担。”

  骆必知眼中闪过一缕赏识,“不嫌要求高?”

  “不嫌。”沈筝心口如一:“这对印坊来说,只是一时的辛苦。可对天下衙署来说,却是往后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断案好帮手。用一时辛苦换掉错案冤案,下官认为无比值得。”

  当然,手绘图示是另外的价钱。

  谁让刑部财大气粗呢。

  “如此,刑部还有第三个要求。”骆必知从怀中取出一本《凶证考》,让沈筝看其书脊处。

  “缉凶之书是各地衙署最常用的书籍,时有翻看,且常被官员与仵作携带出门,难免磨损。故刑部要求,每本书都用三股麻线装订,书脊处加一层桑皮纸。”

  看着那本书的书脊,沈筝微微皱眉。

  见她不语,骆必知问道:“可有何为难之处?”

  他言语困惑,目露不解。

  分明前面两个要求更高,实施起来也更加困难,沈筝都能一口应下。

  怎的到了这颇为简单的装订要求,她反而还皱了眉头?

  “倒不是为难。”沈筝道。

  ——是嫌弃。

  “下官知晓一装订封边之法,比三股装订、书脊加纸更加稳固耐用,且成本更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是她想和骆必知叫板,而是三股装订之法操作繁琐,还容易拉破纸页,早就......过时了。

  说难听点,印坊随随便便装订的书册,估计都比这三股装订结实。

  好在骆必知不是个老顽固,主动询问:“是何装订之法?”

  实物的说服力永远高于言语,沈筝也不善无实物表演,故思索后道:“大人看如此可否?明日,下官派人送一本书到刑部,您一看便知。若您觉得不妥,印坊便依照刑部要求,做三股装订、桑皮覆脊。”

  骆必知点头应下,只觉跟聪明人说话是如此省心。

  二人又商讨了一番印书细则,刑部差役寻来,沈筝识相告退。

  下车后,她目送骆必知马车离去,自己却站在原地许久未动。

  她在琢磨骆必知这个人。

  经今日之事,她才发现,对方并不似传闻中那般冷漠无情,相反,他甚至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

  河坝收工后,她乘车去了印坊,还没进门,便听余时章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

  “不错!不错!不错!”

  连着三个“不错”,昭示他心情真的很好。

  紧接着,他高声表扬:“名师出高徒,本伯瞧着你们很有前途!”

  “.......”沈筝懂了。

  她当是什么好事,原来是余时章又在“以夸代激”。

  喜欢穿成荒年女县令,带家国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