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山路被马车轱辘碾得吱呀乱响。汤若望窝在车里晃得七荤八素,戴着羊皮手套翻着利玛窦的手稿,毛笔字都晕开了墨疙瘩。车轮碾过冰棱刺啦一声,惊得崖边的乌鸦扑棱棱乱飞,黑压压一片遮得天空更阴沉了。
他用冻得发紫的手指掀开粗布帘子,碎冰混着雪粒子劈头盖脸砸下来,刺鼻的马粪味裹着高原的寒气直往喉咙里钻。远处的栈道在峭壁间盘旋,灰扑扑的麻绳和木板像条垂死挣扎的蛇,紧贴着陡峭崖壁蜿蜒而上。挑夫们赤着脚,肩上压着沉重的货物,每走一步都要喊出号子给自己打气。可呼啸的狂风像把锋利的剪刀,将号子撕成零星的碎片,转眼间就消失在茫茫天地间。
他下意识抱紧怀中的《天主实义》,牛皮封面上利玛窦的名字被摩挲得有些模糊。记得书里写着,利玛窦当年试图用儒家经典阐释上帝教义,却被满腹经纶的书生们批得体无完肤,那些激烈的辩论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马车颠簸着前行,他对着车窗轻轻哈出一口气,想用手指在结霜的玻璃上画个十字,可指尖刚触到玻璃,白雾就迅速凝结成冰,勾勒出的十字歪歪扭扭,如同他在这片陌生土地上摇摇欲坠的传教梦想——表面看着还有些光亮,可稍受些风吹草动,就消散得无影无踪。
到了成都巡抚衙门,朱漆大门跟老虎嘴似的。门口石狮子看着威风,可走近了一股子腐朽味。汤若望踩着雪水和烂泥往里走,青布鞋转眼糊满黑泥,裤腿子也溅得不成样子。门房靠着石狮子斜着眼,嘴里叼着铜烟杆,烟灰掉得哪儿都是,盯着他袖子里鼓囊囊的包裹直放光。
深褐色门扉半掩着青苔,门房佝偻的脊背突然绷直如弓弦,黄铜烟锅重重砸在腐朽的门槛上,溅起几点火星。"站住!这地儿是你说进就进的?"他浑浊的眼珠在眼窝里转了转,烟杆顺着来人胸膛往上挑,烟嘴几乎要戳进对方瞳孔,"想见大人?懂不懂规矩?"
潮湿的霉味混着劣质烟丝的刺鼻气息扑面而来,门房枯树皮般的手指摩挲着烟杆上斑驳的包浆,忽然将烟杆横在胸前,露出缺了半颗的黄牙。
暮色中的锦官城飘着细雨,汤若望的灰布长衫早已被淋得透湿,补丁摞补丁的衣摆还在往下滴水。他抱紧怀里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包袱,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包袱里藏着刚译完的《天主实义》和利玛窦留下的传教手记。官靴踩过青石板的积水,在陈府朱漆大门前顿住身形。
“劳烦通禀,钦天监监正汤若望求见陈大人。”他用带着异域腔调的官话开口,从怀中掏出黄铜浑天仪造型的腰牌。门房斜睨着这个高鼻深目的洋人,肥厚的嘴唇撇出一抹冷笑,后槽牙咬着草茎晃悠:“监正?穿得比城西乞丐还寒酸,当老子没见过世面?”"听说钦天监的月钱比别家衙门多不少?"烟锅在来人眼前晃了晃,暗沉沉的铜锈泛着冷光,"意思意思,我就给你通融。"他身后朱漆剥落的门柱上,褪色的"肃静"二字在暮色里忽明忽暗。
话音未落,门房突然欺身上前,布满老茧的手掌如鹰爪般直扑汤若望怀中的包袱。油布被扯得发出刺耳的撕裂声,几片碎布随着晚风飘落:“哟呵,裹得严实,莫不是藏着洋人的宝贝?没拜帖没孝敬,这就是过路费!”
汤若望踉跄着后退半步,后腰重重撞上石狮子冰凉的兽爪,脊椎传来的剧痛让他闷哼一声。怀中包袱被拽得几乎脱手,他慌忙用双臂死死护住,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暮色中,他湛蓝的眼睛燃起怒火,脖颈处青筋暴起:“放肆!这是关乎大明历法修订的机密,延误了节气推演,你们担得起罪责?”
"历法?能当银子使?"门房斜睨着来人,喉间溢出两声短促的嗤笑。他将双臂随意地叠在胸前,粗布袖口下露出半截晒得黧黑的小臂,倚着门前威武的石狮,故意将镶铁的靴底重重蹭过汉白玉基座,刺耳的沙沙声在寂静的门廊回荡。"上个月礼部侍郎来见老爷,都得乖乖给老子塞二两银子茶水钱。您呐,"他拖长尾音,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弧度,"要么乖乖掏银子打点,要么——"
话音未落,门房突然挺直腰身,扯着嗓子朝门内吆喝起来,声如破锣:"来人呐!有化外之人闹事!"随着他的喊声,门内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几个手持棍棒的家丁已影影绰绰出现在回廊拐角。门房得意地瞟了眼来人,似笑非笑地摩挲着腰间的铜烟袋,仿佛早已胜券在握。
墙头上的鸱吻在雨幕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汤若望望着紧闭的朱门,喉结滚动咽下怒火,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包袱上利玛窦亲手绣的拉丁文箴言,在心底盘算着如何才能见到这位掌管四川军政的陈大人。
其实这事儿搁明朝官场太常见了。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六部衙门的朱漆大门前整日车水马龙。守门的小吏为了维持秩序,渐渐形成了“门包”规矩——递拜帖时,得往门房铜盆里搁几枚铜钱。起初不过是意思意思,后来却成了明码标价的买卖。到了正德年间,苏州府一位七品知县进京述职,因囊中羞涩只给门房塞了五文钱,结果在暴雨倾盆的青石板上,顶着衙役的冷脸跪足三个时辰,等见到上司时,官服上的补子都泡得发了白。
嘉靖年间更离谱,时任浙江巡抚衙门的门房王二,靠着“门包”生意,每月竟能入账百两纹银。他腰间总挂着个算盘,见人先打量衣着冠带:蟒袍玉带的,至少二十两;蓝绸布衫的,三两起步。有次给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使绊子,生生扣下推荐信,逼得那寒门书生典当了传家玉佩才得以进门。为啥会这样?朱元璋定下的官俸低得可怜,正七品知县月俸不过七石米,折成银子还不到五两,而衙门里吏员多如过江之鲫,不捞点外快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更要命的是监察形同虚设,层层盘剥的风气就像江南梅雨时节的霉菌,从门房这个最不起眼的角落开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整个官场。*
汤若望的玄色官袍被汗水浸透,褶皱里沾着赶路时溅上的泥浆。他颤抖着手指将象牙腰牌举到门房鼻尖,鎏金刻的“钦赐”二字在暮色中泛着冷光:“这是顺治三年圣上亲授的腰牌,见牌如见圣驾!”话音未落,腰牌已被门房粗粝的手掌拍开,黄铜护甲在汤若望腕上划出一道血痕。
门房倚着朱漆剥落的门柱,腰间铜铃随着晃动叮当作响。他慢条斯理地把玩着檀木烟斗,烟锅里明明灭灭的火星映得眼白发红:“洋和尚,这锦官城的规矩您怕是还没摸透。”烟杆突然重重戳在青砖地上,惊起几只灰雀,“上个月吴藩使的亲随带着尚方宝剑来,还不是乖乖孝敬了十两纹银?”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掌,掌心几条纵横交错的伤疤泛着诡异的青紫色,“您这洋玩意儿,换不了酒喝啊。”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城西方向突然传来三长两短的铜锣声,声浪裹挟着潮湿的江风扑面而来。打头的开道兵卒身着玄色短打,腰间系着猩红汗巾,手中熟铜大锣足有面盆大小,每一击都震得沿街商铺的铜环叮当作响。锣声过后,二十四名护院如墙般推进,手中水火棍裹着玄铁倒钩,棍头缠着浸过桐油的麻布,在火把映照下泛着森冷的光。他们踏着鼓点齐声高呼:“回——避——”声浪层层叠叠,惊起护城河边成群的白鹭。
八抬大轿碾过青石板路,紫檀木轿厢在火把照耀下泛着深沉的紫光。轿杆缠着九道朱漆铜环,每环悬着鎏金铃铛,随着步伐轻响,恍若隐雷。轿身雕刻的麒麟瑞兽张牙舞爪,龙须处嵌着细碎的东珠,行走间珠光流转。那蜀锦轿帘上的獬豸补子更是巧夺天工,金线绣就的独角神兽怒目圆睁,四爪下踩着翻滚的云海,补子边缘还用孔雀羽线绣出十二道暗纹,正是二品文官独有的制式。
轿前随从高举的虎头牌足有两人高,牌面朱砂新填未干,在灯笼摇曳的光影里渗出暗红,仿佛凝结的血渍。随着队伍渐近,牌上“肃静”“回避”四字的金粉被夜风卷起,簌簌落在围观百姓的肩头。
大轿在巡抚衙门前稳稳落下。
管家远远望见轿子的影子,便跌跌撞撞小跑着迎上去,油光水滑的发髻都跑出几缕碎发。他弓着背几乎要弯成虾米,哆嗦着双手掀开轿帘,嘴角堆起讨好的笑纹:“大人安好!小人特来请安,家中老小皆安,老太爷的旧疾经郎中调养已有起色,小儿读书亦勤勉。”陈茂撩起绣着暗纹的锦袍下摆,缓缓迈出轿子,脸色不虞。管家顺着陈茂的目光望去,这才发现门口的争执,立刻弓着背凑到陈茂耳边低语几句。“老爷,一些**而已,我马上让人去赶走。”
汤若望见轿帘微动,心中一急,挥舞着手中的腰牌奋力高喊:“陈大人,我是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特来拜访!”他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突兀,带着几分嘶哑,却又充满急切。腰牌在火把的映照下泛着金光,随着他的动作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闪亮的弧线。
陈茂的瞳孔猛地收缩,喉结上下滚动了两下。他僵在原地好半晌,才突然一把揪住管家的衣领,青筋暴起的手不住颤抖:"你他妈找死!"话音未落,他已转过身,脸上堆起比哭还难看的谄媚笑:"汤大人!我管教无方,让下人有眼无珠冲撞了您,求您大人不计小人过!"说罢,又照着管家踹了一脚:"瞎了你的狗眼!这是钦天监汤大人!"管家被踹得摔在地上,捂着肚子大气都不敢出。
陈茂马上换了副笑脸,下马就给汤若望作揖:“不知道汤大人来了,罪过罪过!”转头又瞪门房,“还不快给汤大人赔罪!”
门房扑通一声栽倒在地,青砖磕得额角渗出血珠。他像被抽了脊梁的虾子般蜷着身子,浑浊的涕泪糊了满脸:“汤大人饶命!小的有眼无珠冲撞了您,您大人不记小人过......”颤抖的手指死死抠住青石板缝隙,指甲缝里嵌满泥屑,“昨儿新来的杂役说有贵人到访,小的以为是行脚商......”话音未落又是三个响头,额头红痕间已渗出点点血渍,“求大人开恩!城东的老母亲还等着小的送米下锅......”
陈茂的蟒纹补服随着动作泛起暗金涟漪,肥厚手掌重重拍在汤若望肩头,带着体温的汗渍在西洋教士的玄色长袍上洇出深色印记。他半拥着人往朱漆大门里拽,金丝绣着云纹的袖口扫过汤若望腰间铜壳怀表,发出细碎碰撞声:“汤大人快请!屋里备好了蒙顶甘露,正是今春头茬新茶!”
穿过垂花门时,檐角铜铃被穿堂风撞出清响。陈茂的孔雀补子蹭过廊下悬挂的翡翠鸟笼,惊得白鹦鹉扑棱着翅膀,用半生不熟的官话叫嚷:“大人吉祥——”汤若望望着对方后颈因肥胖堆积的褶皱,突然意识到明朝官场这腐烂,远比利玛窦神父书信里记载的更触目惊心:从门房指尖的蝇营狗苟,到三品大员转瞬即逝的怒容,这庞大帝国的每处肌理,都在无声无息地溃烂。
转过九曲回廊,雕花槅扇后飘来龙涎香的气息。陈茂忽然压低声音,肥厚的耳垂几乎擦着汤若望耳畔:“听说汤大人有能观星象的千里镜?改日定要让陈某开开眼......”话音未落,他已率先挑起湘妃竹帘,露出屋内青玉茶案上袅袅升腾的热气。
他用冻得发紫的手指掀开粗布帘子,碎冰混着雪粒子劈头盖脸砸下来,刺鼻的马粪味裹着高原的寒气直往喉咙里钻。远处的栈道在峭壁间盘旋,灰扑扑的麻绳和木板像条垂死挣扎的蛇,紧贴着陡峭崖壁蜿蜒而上。挑夫们赤着脚,肩上压着沉重的货物,每走一步都要喊出号子给自己打气。可呼啸的狂风像把锋利的剪刀,将号子撕成零星的碎片,转眼间就消失在茫茫天地间。
他下意识抱紧怀中的《天主实义》,牛皮封面上利玛窦的名字被摩挲得有些模糊。记得书里写着,利玛窦当年试图用儒家经典阐释上帝教义,却被满腹经纶的书生们批得体无完肤,那些激烈的辩论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马车颠簸着前行,他对着车窗轻轻哈出一口气,想用手指在结霜的玻璃上画个十字,可指尖刚触到玻璃,白雾就迅速凝结成冰,勾勒出的十字歪歪扭扭,如同他在这片陌生土地上摇摇欲坠的传教梦想——表面看着还有些光亮,可稍受些风吹草动,就消散得无影无踪。
到了成都巡抚衙门,朱漆大门跟老虎嘴似的。门口石狮子看着威风,可走近了一股子腐朽味。汤若望踩着雪水和烂泥往里走,青布鞋转眼糊满黑泥,裤腿子也溅得不成样子。门房靠着石狮子斜着眼,嘴里叼着铜烟杆,烟灰掉得哪儿都是,盯着他袖子里鼓囊囊的包裹直放光。
深褐色门扉半掩着青苔,门房佝偻的脊背突然绷直如弓弦,黄铜烟锅重重砸在腐朽的门槛上,溅起几点火星。"站住!这地儿是你说进就进的?"他浑浊的眼珠在眼窝里转了转,烟杆顺着来人胸膛往上挑,烟嘴几乎要戳进对方瞳孔,"想见大人?懂不懂规矩?"
潮湿的霉味混着劣质烟丝的刺鼻气息扑面而来,门房枯树皮般的手指摩挲着烟杆上斑驳的包浆,忽然将烟杆横在胸前,露出缺了半颗的黄牙。
暮色中的锦官城飘着细雨,汤若望的灰布长衫早已被淋得透湿,补丁摞补丁的衣摆还在往下滴水。他抱紧怀里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包袱,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包袱里藏着刚译完的《天主实义》和利玛窦留下的传教手记。官靴踩过青石板的积水,在陈府朱漆大门前顿住身形。
“劳烦通禀,钦天监监正汤若望求见陈大人。”他用带着异域腔调的官话开口,从怀中掏出黄铜浑天仪造型的腰牌。门房斜睨着这个高鼻深目的洋人,肥厚的嘴唇撇出一抹冷笑,后槽牙咬着草茎晃悠:“监正?穿得比城西乞丐还寒酸,当老子没见过世面?”"听说钦天监的月钱比别家衙门多不少?"烟锅在来人眼前晃了晃,暗沉沉的铜锈泛着冷光,"意思意思,我就给你通融。"他身后朱漆剥落的门柱上,褪色的"肃静"二字在暮色里忽明忽暗。
话音未落,门房突然欺身上前,布满老茧的手掌如鹰爪般直扑汤若望怀中的包袱。油布被扯得发出刺耳的撕裂声,几片碎布随着晚风飘落:“哟呵,裹得严实,莫不是藏着洋人的宝贝?没拜帖没孝敬,这就是过路费!”
汤若望踉跄着后退半步,后腰重重撞上石狮子冰凉的兽爪,脊椎传来的剧痛让他闷哼一声。怀中包袱被拽得几乎脱手,他慌忙用双臂死死护住,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暮色中,他湛蓝的眼睛燃起怒火,脖颈处青筋暴起:“放肆!这是关乎大明历法修订的机密,延误了节气推演,你们担得起罪责?”
"历法?能当银子使?"门房斜睨着来人,喉间溢出两声短促的嗤笑。他将双臂随意地叠在胸前,粗布袖口下露出半截晒得黧黑的小臂,倚着门前威武的石狮,故意将镶铁的靴底重重蹭过汉白玉基座,刺耳的沙沙声在寂静的门廊回荡。"上个月礼部侍郎来见老爷,都得乖乖给老子塞二两银子茶水钱。您呐,"他拖长尾音,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弧度,"要么乖乖掏银子打点,要么——"
话音未落,门房突然挺直腰身,扯着嗓子朝门内吆喝起来,声如破锣:"来人呐!有化外之人闹事!"随着他的喊声,门内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几个手持棍棒的家丁已影影绰绰出现在回廊拐角。门房得意地瞟了眼来人,似笑非笑地摩挲着腰间的铜烟袋,仿佛早已胜券在握。
墙头上的鸱吻在雨幕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汤若望望着紧闭的朱门,喉结滚动咽下怒火,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包袱上利玛窦亲手绣的拉丁文箴言,在心底盘算着如何才能见到这位掌管四川军政的陈大人。
其实这事儿搁明朝官场太常见了。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六部衙门的朱漆大门前整日车水马龙。守门的小吏为了维持秩序,渐渐形成了“门包”规矩——递拜帖时,得往门房铜盆里搁几枚铜钱。起初不过是意思意思,后来却成了明码标价的买卖。到了正德年间,苏州府一位七品知县进京述职,因囊中羞涩只给门房塞了五文钱,结果在暴雨倾盆的青石板上,顶着衙役的冷脸跪足三个时辰,等见到上司时,官服上的补子都泡得发了白。
嘉靖年间更离谱,时任浙江巡抚衙门的门房王二,靠着“门包”生意,每月竟能入账百两纹银。他腰间总挂着个算盘,见人先打量衣着冠带:蟒袍玉带的,至少二十两;蓝绸布衫的,三两起步。有次给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使绊子,生生扣下推荐信,逼得那寒门书生典当了传家玉佩才得以进门。为啥会这样?朱元璋定下的官俸低得可怜,正七品知县月俸不过七石米,折成银子还不到五两,而衙门里吏员多如过江之鲫,不捞点外快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更要命的是监察形同虚设,层层盘剥的风气就像江南梅雨时节的霉菌,从门房这个最不起眼的角落开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整个官场。*
汤若望的玄色官袍被汗水浸透,褶皱里沾着赶路时溅上的泥浆。他颤抖着手指将象牙腰牌举到门房鼻尖,鎏金刻的“钦赐”二字在暮色中泛着冷光:“这是顺治三年圣上亲授的腰牌,见牌如见圣驾!”话音未落,腰牌已被门房粗粝的手掌拍开,黄铜护甲在汤若望腕上划出一道血痕。
门房倚着朱漆剥落的门柱,腰间铜铃随着晃动叮当作响。他慢条斯理地把玩着檀木烟斗,烟锅里明明灭灭的火星映得眼白发红:“洋和尚,这锦官城的规矩您怕是还没摸透。”烟杆突然重重戳在青砖地上,惊起几只灰雀,“上个月吴藩使的亲随带着尚方宝剑来,还不是乖乖孝敬了十两纹银?”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掌,掌心几条纵横交错的伤疤泛着诡异的青紫色,“您这洋玩意儿,换不了酒喝啊。”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城西方向突然传来三长两短的铜锣声,声浪裹挟着潮湿的江风扑面而来。打头的开道兵卒身着玄色短打,腰间系着猩红汗巾,手中熟铜大锣足有面盆大小,每一击都震得沿街商铺的铜环叮当作响。锣声过后,二十四名护院如墙般推进,手中水火棍裹着玄铁倒钩,棍头缠着浸过桐油的麻布,在火把映照下泛着森冷的光。他们踏着鼓点齐声高呼:“回——避——”声浪层层叠叠,惊起护城河边成群的白鹭。
八抬大轿碾过青石板路,紫檀木轿厢在火把照耀下泛着深沉的紫光。轿杆缠着九道朱漆铜环,每环悬着鎏金铃铛,随着步伐轻响,恍若隐雷。轿身雕刻的麒麟瑞兽张牙舞爪,龙须处嵌着细碎的东珠,行走间珠光流转。那蜀锦轿帘上的獬豸补子更是巧夺天工,金线绣就的独角神兽怒目圆睁,四爪下踩着翻滚的云海,补子边缘还用孔雀羽线绣出十二道暗纹,正是二品文官独有的制式。
轿前随从高举的虎头牌足有两人高,牌面朱砂新填未干,在灯笼摇曳的光影里渗出暗红,仿佛凝结的血渍。随着队伍渐近,牌上“肃静”“回避”四字的金粉被夜风卷起,簌簌落在围观百姓的肩头。
大轿在巡抚衙门前稳稳落下。
管家远远望见轿子的影子,便跌跌撞撞小跑着迎上去,油光水滑的发髻都跑出几缕碎发。他弓着背几乎要弯成虾米,哆嗦着双手掀开轿帘,嘴角堆起讨好的笑纹:“大人安好!小人特来请安,家中老小皆安,老太爷的旧疾经郎中调养已有起色,小儿读书亦勤勉。”陈茂撩起绣着暗纹的锦袍下摆,缓缓迈出轿子,脸色不虞。管家顺着陈茂的目光望去,这才发现门口的争执,立刻弓着背凑到陈茂耳边低语几句。“老爷,一些**而已,我马上让人去赶走。”
汤若望见轿帘微动,心中一急,挥舞着手中的腰牌奋力高喊:“陈大人,我是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特来拜访!”他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突兀,带着几分嘶哑,却又充满急切。腰牌在火把的映照下泛着金光,随着他的动作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闪亮的弧线。
陈茂的瞳孔猛地收缩,喉结上下滚动了两下。他僵在原地好半晌,才突然一把揪住管家的衣领,青筋暴起的手不住颤抖:"你他妈找死!"话音未落,他已转过身,脸上堆起比哭还难看的谄媚笑:"汤大人!我管教无方,让下人有眼无珠冲撞了您,求您大人不计小人过!"说罢,又照着管家踹了一脚:"瞎了你的狗眼!这是钦天监汤大人!"管家被踹得摔在地上,捂着肚子大气都不敢出。
陈茂马上换了副笑脸,下马就给汤若望作揖:“不知道汤大人来了,罪过罪过!”转头又瞪门房,“还不快给汤大人赔罪!”
门房扑通一声栽倒在地,青砖磕得额角渗出血珠。他像被抽了脊梁的虾子般蜷着身子,浑浊的涕泪糊了满脸:“汤大人饶命!小的有眼无珠冲撞了您,您大人不记小人过......”颤抖的手指死死抠住青石板缝隙,指甲缝里嵌满泥屑,“昨儿新来的杂役说有贵人到访,小的以为是行脚商......”话音未落又是三个响头,额头红痕间已渗出点点血渍,“求大人开恩!城东的老母亲还等着小的送米下锅......”
陈茂的蟒纹补服随着动作泛起暗金涟漪,肥厚手掌重重拍在汤若望肩头,带着体温的汗渍在西洋教士的玄色长袍上洇出深色印记。他半拥着人往朱漆大门里拽,金丝绣着云纹的袖口扫过汤若望腰间铜壳怀表,发出细碎碰撞声:“汤大人快请!屋里备好了蒙顶甘露,正是今春头茬新茶!”
穿过垂花门时,檐角铜铃被穿堂风撞出清响。陈茂的孔雀补子蹭过廊下悬挂的翡翠鸟笼,惊得白鹦鹉扑棱着翅膀,用半生不熟的官话叫嚷:“大人吉祥——”汤若望望着对方后颈因肥胖堆积的褶皱,突然意识到明朝官场这腐烂,远比利玛窦神父书信里记载的更触目惊心:从门房指尖的蝇营狗苟,到三品大员转瞬即逝的怒容,这庞大帝国的每处肌理,都在无声无息地溃烂。
转过九曲回廊,雕花槅扇后飘来龙涎香的气息。陈茂忽然压低声音,肥厚的耳垂几乎擦着汤若望耳畔:“听说汤大人有能观星象的千里镜?改日定要让陈某开开眼......”话音未落,他已率先挑起湘妃竹帘,露出屋内青玉茶案上袅袅升腾的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