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刚停,青石板上热气直冒。柳如烟轻轻推开书房门,就见林宇背对着她,盯着墙上挂的《坤舆万国全图》发呆,桌上摊着本《几何原本》,密密麻麻全是小字批注。
“主人,您真打算死磕着帮那洋和尚传教?”柳如烟随手把湿漉漉的斗笠往架子上一扔,上面的珍珠串跟着晃悠,一脸不解,“重庆老百姓刚吃上饱饭,谁家乐意让孩子浪费时间听他念叨上帝?”她攥紧袖子,想起前几天汤若望在码头传教,被几个扛大包的当成疯子,差点挨揍的样子,急得直跺脚,“您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何苦把人脉和精力砸在这注定打水漂的事儿上?还不如多拉拢点朝廷大官实在!”
林宇转过身,烛光照得他半边脸明半边脸暗。他慢悠悠合上书,似笑非笑地说:“如烟,你真以为我想在这巴山蜀水间立十字架?”他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江上的潮气裹着码头的喧闹一股脑灌进来,“汤若望就是块敲门砖,敲开西洋学问大门用的。那些看着精巧的天文仪器,背后藏着传教士渗透知识的小心思;改历法的书里,日心说和地心说吵得不可开交。等这德国传教士抱着浑天仪踏进紫禁城,带来的可不只是准到分秒的日历,还有拿数学公式包装的神学密码——就靠这砖,才能打破那些老学究‘奇技淫巧’的老观念。”
柳如烟皱着眉头,满脸怀疑:“可他天天念叨《圣经》,能有啥真本事?”
“糊涂!”林宇猛地转身,折扇“啪”地拍在桌上,砚台里的墨汁都溅出来了,“你当利玛窦、徐光启耗尽心血合译《几何原本》是闹着玩?那套前六卷字字珠玑的译本,用严谨的公理体系推开了科学之门!还有汤若望,他带来的《远镜说》能教人造望远镜观测天象,《坤舆格致》里藏着采矿冶金的妙法。这些传教士肚子里装的,是能造铁甲巨舰破浪远洋、设计水渠灌溉万顷良田的真本事!”他抓起书哗啦啦翻着,“就说这几何,学会了能精准量地、设计堤坝,比那些只会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强多了!”
柳如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可这和传教有啥关系?万一他发现咱们就想利用他……”
“所以得先画个大饼吊着他。”林宇眼睛一转,坐回太师椅慢悠悠摇扇子,“让他觉得咱们真心帮他传教,他才会把压箱底的本事全掏出来。等老百姓见识到这些西洋学问能实实在在改善生活,愿不愿意听上帝的福音,还不是老百姓说了算?”
柳如烟突然想起什么,追着问:“可老百姓真会为了这些洋学问改信上帝?”
林宇一听,笑得前仰后合:“老百姓信啥,从来和教义精不精妙没关系。”他拿扇柄指着窗外,“闹饥荒那年月,树皮被啃得见了白茬,观音土填得人腹胀如鼓。我亲眼见着李寡妇攥着半块掺了麸皮的窝窝头,跪在城隍庙前磕头,额头磕出血印子,求菩萨赏口吃食。可最后还是把女儿卖给粮贩子换了三升糙米——你说,那满殿的金身罗汉,怎就没听到她的哭喊?到了兵荒马乱的时节更荒唐,邻村王铁匠铸了面绣着“护佑苍生”的杏黄旗,挂在村口老槐树上。说是谁从旗底下过三遭,枪子儿就会绕着走。那些扛着锄头的庄稼汉,白天躲在战壕里念叨这面旗,晚上却偷偷往怀里揣符咒——你看,他们拜的到底是神佛,还是心里那点虚妄的念想?说到底,人在绝境里抓的哪是信仰,不过是攥紧了能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哪怕这稻草是庙里的香灰,还是村口的破旗。”他收起笑,眼神冷得像冰,"记住了——当树皮都被剥光,观音像能熬成粥?教堂的十字架能掰碎了换两斤糙米?这世道,没饭吃的时候,谁还管上帝在不在?"
这话像一闷棍敲得柳如烟脑子“嗡”地一下,她突然明白,在林宇眼里,汤若望的价值压根不在传教,而在他那些能改变蜀地命运的学问。
“那咱们下一步……”柳如烟刚开口,就被林宇抬手拦住。
“明天起,让汤若望着手办新式学堂。”林宇眼里闪着野心的光,“先教天文历法,让老百姓知道西洋学问能精准预测节气。每月朔望,在文庙前竖起浑天仪模型,当着众人面推演月食时刻,误差不超过半盏茶功夫。"他抬手比划着仪器运转的轨迹,"再教几何算术,用勾股定理丈量田地边界,算得比老账房先生快三倍,学了就能盖出冬暖夏凉的洋楼。"
说到此处,他将折扇重重拍在八仙桌上:"还有,整个重庆府,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免费上学!"窗外蝉鸣突然歇了声,他踱步到窗边,望着街巷里嬉闹的孩童继续道:"凡送孩子入学的,按人数减免赋税——一个孩子减三成,两个减六成,三个直接免徭役!但谁敢不送,除了加倍征税,还要把姓名刻在城门口的黑榜上,让十里八乡都知道这户人家耽误子孙前程!"”
柳如烟瞪大了眼睛:“主人,这么大动静……”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林宇将茶盏搁在窗台上,青瓷与青石相触发出清响,惊飞了檐下栖着的夜枭。他凝视着窗外浓稠如墨的夜色,烛火在背后将身影拉得老长,"你看那些私塾里摇头晃脑的孩童,现在种下知识的种子,十年后这些孩子就是咱们革新蜀地的主力军。"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杯沿烫出的云纹,他声音渐沉,"西洋的蒸汽轮船能破浪千里,留洋归来的学生却发现故土连条像样的铁路都没有。咱们要建新式学堂,既教他们测算星辰轨迹、绘制机械图纸,更要让他们从小浸润蜀地风骨。等这些吃着岷江米长大的孩子,既能用洋人的学问开眼看世界,又把经世济民的根扎在故土,将来蜀地才能真正站起来,在朝堂上争得一席之地。"
柳如烟看着意气风发的林宇,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一场拿知识当诱饵、拿利益当钩子的博弈,已经悄悄开场了。而汤若望这个漂洋过海来的传教士,还不知道自己马上要变成这场博弈里最重要的棋子。
夜越来越深,书房里的烛火还亮着。林宇重新拿起《几何原本》,眼神里又贪婪又坚定。在他的盘算里,蜀地的将来不该只有烧香拜佛的寺庙道观,更得有书声琅琅的学堂,还有靠西洋学问建起的坚固城池。至于上帝的福音能不能在这儿传开,早就不在他考虑范围内了。
当林宇命人将推行义务教育的告示贴满重庆府的城墙时,晨雾还未散尽。告示边角被露水洇湿,墨迹晕染开来,但上面工整的字迹依然清晰夺目:
“重庆府义务教育令:凡十二岁及以下孩童,均须入新式学堂就读。即日起,送学家庭可享三重厚惠——其一,按入学孩童数量减免赋税,最多可免全年税赋半数;其二,学堂免费提供笔墨纸砚与书籍,三餐皆备温热饭食;其三,学业优异者,可获官府颁发‘勤学章’,凭此章可优先获得工坊学徒名额、参与官府差事选拔。
或问:读书于百姓何益?答曰:学堂教授格物算术,可助丈量田亩、计算盈亏;天文历法之学,能精准预测节气,不误农时;更有西洋先进之术,日后可建造坚船利炮,保我巴渝平安。昔时读书乃富贵专享,今官府倾尽全力,只为让寒门子弟亦能通古今、晓中外,他日成为栋梁之材,改换门庭。
另有严令:拒学者赋税翻倍,且于乡邻间公示批评;阻挠他人送学者,以扰乱教化论处。教育乃强国根本,望我府百姓,莫失此千载良机!”
挑着菜担的老农伸长脖子辨认,竹扁担压得咯吱作响,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困惑与不安。
不出三日,朝天门码头的茶馆里就炸开了锅。“家里的娃不去学堂,税赋就要翻番?这不是要人命吗!”满脸沟壑的李老汉拍着八仙桌,震得茶碗里的茶叶上下翻飞,“我家虎娃七岁就跟着我下河摸鱼,十岁能撑船过险滩,去学堂能学这些本事?”他的话引发一片附和声,茶客们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
“就是!女娃子读什么书?迟早要嫁人,不如在家学些针线活!”张婶用围裙擦着手,尖细的嗓音穿透嘈杂,“再说了,学堂里教的那些洋玩意儿,什么日心说、几何图,听得人脑袋都大了,哪有《三字经》实在!”
巴县学宫的青砖灰瓦间,压抑的气氛如乌云般笼罩。屋檐下悬挂的“万世师表”匾额落满灰尘,廊柱上镌刻的“克己复礼”字样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文庙大殿前的青铜香炉中,香灰被风卷得漫天飞舞,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晨读时分,本该响起的朗朗书声被此起彼伏的拍案声取代。
“荒谬!简直荒谬至极!”王秀才一脚踢开半掩的书房门,洗得发白的青衫下摆扫过门槛,扬起一片灰尘。他手中的折扇狠狠砸在雕花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飞溅,在刚写好的《论语》批注上晕开一片漆黑,“林宇这竖子,竟敢公然践踏祖宗成法!”他脖颈青筋暴起,山羊胡随着怒吼剧烈抖动,眼中满是被冒犯的怒火。
“夫子息怒!”一旁的书生刚要开口劝阻,就被王秀才挥手打断。“息怒?如何能息!”王秀才抓起案头手抄的《朱子家训》,纸张在他颤抖的手中哗哗作响,“‘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如今倒好,不教四书五经,却去搞什么西洋算术、日心说!这不是要断我华夏千年文脉,让黄口小儿都去做那数典忘祖的蛮夷吗!”
“正是!”学宫山长李淳风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来,雪白的胡须气得直颤,“前些日子我去府衙打探,听闻那新式学堂的教材,竟将《几何原本》与《格物》之书并排摆放!”他重重地将拐杖杵在地上,青砖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格物之学虽出自华夏,却被他们曲解乱用,与西洋奇技混为一谈,这是要让圣人之道蒙羞啊!想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钻研经史子集,如今却要被这些旁门左道取而代之,老夫绝不答应!”
王秀才突然举起手中泛黄的《论语》,书页在他剧烈的抖动下哗啦作响,布满血丝的双眼扫视着众人:“诸位可知孔圣人早有明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自春秋以降,这句话便是治国安邦的至理!”他猛地将书摔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再次迸溅,“上古三代,百姓只需遵循礼乐制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何曾需要知晓天地运行的道理?秦始皇焚书坑儒,看似残暴,实则是不让黔首妄议朝政!”说着,他用干枯的手指用力戳着书页,“汉高祖于灞上驻军时,面对秦末苛政导致的民心惶惶,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简约至极的约法三章,迅速收揽关中民心。此法虽未深究其法理渊源,却以雷霆之势荡涤秦朝繁杂律法,让百姓在战乱初定之际,于混沌中寻得行为准则,进而奠定四百年汉室基业。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时,深谙礼教对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他以儒家纲常为核心,修订《贞观律》,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融入治国方略。通过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礼制规范社会各阶层行为,使万民在礼教框架下安居乐业,终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
一名儒生激动地站起身,手中的戒尺重重敲在书案上:“"夫子所言极是!自仓颉造字以来,文字便该是士大夫的圭臬。若让庶民知晓天文地理、西洋奇术,岂不是要乱了尊卑贵贱的秩序?就像田间的耕牛,只需要知道低头拉犁,何必了解日月星辰?昔日商鞅徙木立信,终究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可见变革之术万不可轻启。这些泥腿子若识了洋文,读了西书,必然生出非分之想?届时,朝堂之上臣子直视龙颜而不知避讳,街市之间孩童嬉笑竟对尊长失了礼数,市井流言妄议朝政成风,士绅之家嫡庶颠倒纲常尽乱。'君君臣臣'的纲常若崩,便如大厦断梁、江河溃堤,天子威严扫地,社稷根基动摇;'天地君亲师'的礼法若废,恰似日月蒙尘、乾坤失序,上不敬天,下不畏法,亲不慈孝,师无尊严,此等乱象一旦蔓延,我朝千年传承的礼乐文明恐将毁于一旦!"他捻着稀疏的山羊胡连连摇头,袖口绣着的金线云纹随着动作微微起伏,"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乃千年不易的治世良方啊!"正是如此!”王秀才佝偻着背,如同一只炸毛的公鸡,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袍角扫落案头堆放的《孝经》抄本,“百姓生来就该安安分分种地做工,学那些格物算术有何用?这格物之道,讲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若泥腿子学会丈量田亩,知晓了勾股定理,岂不是要拿着皮尺去丈量士绅家的祖田?那些世代相传的田契上,多是模糊记载着“东至山涧,西抵官道”,亦或是“南北长三十丈,东西阔二十丈”,却无精确测绘。可当粗鄙农人拿着丈杆逐寸量过,发现契约上写着百亩的田产,实际竟不足八十亩,他们岂会善罢甘休?届时,乡野间必是流言四起,佃户们难免生出质疑之心,士绅们苦心经营的田产岂不是要生出变数?再说那算术,精于计算之人能算出钱粮出入,若是让那些目不识丁的百姓掌握了,更是后患无穷。以往征收赋税,不过是账房先生大笔一挥,“每亩税银三钱”,百姓们即便觉得沉重,也只能默默承受。可一旦他们学会了加减乘除,便能算出自家收成与赋税之间的悬殊。若发现官府多征了半成税银,或是地主在租子上做了手脚,这些泥腿子们定会群起而争。长此以往,赋税制度摇摇欲坠,这岂不是动摇了朝廷根基?教他们天文历法,更是万万使不得。钦天监观测星象、制定历法,那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容不得半点差错,也容不得他人置喙。这些百姓若是知晓了日月运行之理,学会了推算节气,恐怕就要对钦天监颁布的历书指指点点,甚至挑战钦天监的权威。到那时,天象异变,吉凶祸福的解释权一旦落入百姓手中,朝廷的威严何在?天下岂不是要乱了套?”他突然停住脚步,捶打着墙壁上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林宇推行义务教育,分明是要搅乱这传承千年的安稳世道!自周公制礼作乐,孔圣传经授道,诗书教化向来是世家大族手中的圭臬,寒门子弟若想窥得学问门径,非得依附于高门之下不可。如今竟要让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浆洗妇人都能读书识字,这与将虎兕放归山林何异?一旦民智大开,他们知晓了《诗》中“伐檀”之怨、《书》中“汤武革命”之事,便会生出不该有的欲望,不再甘心被士大夫阶层管束。田间的农夫会质疑赋税之重,市井的商贾会不满抑商之策,织机旁的织女会抱怨劳役之苦。长此以往,纲常伦纪何存?礼乐教化何用?到那时,天下必乱!”。
“绝不答应!”一众儒生齐声怒吼,声浪震得房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有人将手中的《孟子》摔在地上,书页被愤怒的脚步踩得稀烂;有人扯下墙上悬挂的《孝经》条幅,撕成碎片抛向空中,纸片如雪花般纷纷扬扬。
“主人,您真打算死磕着帮那洋和尚传教?”柳如烟随手把湿漉漉的斗笠往架子上一扔,上面的珍珠串跟着晃悠,一脸不解,“重庆老百姓刚吃上饱饭,谁家乐意让孩子浪费时间听他念叨上帝?”她攥紧袖子,想起前几天汤若望在码头传教,被几个扛大包的当成疯子,差点挨揍的样子,急得直跺脚,“您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何苦把人脉和精力砸在这注定打水漂的事儿上?还不如多拉拢点朝廷大官实在!”
林宇转过身,烛光照得他半边脸明半边脸暗。他慢悠悠合上书,似笑非笑地说:“如烟,你真以为我想在这巴山蜀水间立十字架?”他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江上的潮气裹着码头的喧闹一股脑灌进来,“汤若望就是块敲门砖,敲开西洋学问大门用的。那些看着精巧的天文仪器,背后藏着传教士渗透知识的小心思;改历法的书里,日心说和地心说吵得不可开交。等这德国传教士抱着浑天仪踏进紫禁城,带来的可不只是准到分秒的日历,还有拿数学公式包装的神学密码——就靠这砖,才能打破那些老学究‘奇技淫巧’的老观念。”
柳如烟皱着眉头,满脸怀疑:“可他天天念叨《圣经》,能有啥真本事?”
“糊涂!”林宇猛地转身,折扇“啪”地拍在桌上,砚台里的墨汁都溅出来了,“你当利玛窦、徐光启耗尽心血合译《几何原本》是闹着玩?那套前六卷字字珠玑的译本,用严谨的公理体系推开了科学之门!还有汤若望,他带来的《远镜说》能教人造望远镜观测天象,《坤舆格致》里藏着采矿冶金的妙法。这些传教士肚子里装的,是能造铁甲巨舰破浪远洋、设计水渠灌溉万顷良田的真本事!”他抓起书哗啦啦翻着,“就说这几何,学会了能精准量地、设计堤坝,比那些只会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强多了!”
柳如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可这和传教有啥关系?万一他发现咱们就想利用他……”
“所以得先画个大饼吊着他。”林宇眼睛一转,坐回太师椅慢悠悠摇扇子,“让他觉得咱们真心帮他传教,他才会把压箱底的本事全掏出来。等老百姓见识到这些西洋学问能实实在在改善生活,愿不愿意听上帝的福音,还不是老百姓说了算?”
柳如烟突然想起什么,追着问:“可老百姓真会为了这些洋学问改信上帝?”
林宇一听,笑得前仰后合:“老百姓信啥,从来和教义精不精妙没关系。”他拿扇柄指着窗外,“闹饥荒那年月,树皮被啃得见了白茬,观音土填得人腹胀如鼓。我亲眼见着李寡妇攥着半块掺了麸皮的窝窝头,跪在城隍庙前磕头,额头磕出血印子,求菩萨赏口吃食。可最后还是把女儿卖给粮贩子换了三升糙米——你说,那满殿的金身罗汉,怎就没听到她的哭喊?到了兵荒马乱的时节更荒唐,邻村王铁匠铸了面绣着“护佑苍生”的杏黄旗,挂在村口老槐树上。说是谁从旗底下过三遭,枪子儿就会绕着走。那些扛着锄头的庄稼汉,白天躲在战壕里念叨这面旗,晚上却偷偷往怀里揣符咒——你看,他们拜的到底是神佛,还是心里那点虚妄的念想?说到底,人在绝境里抓的哪是信仰,不过是攥紧了能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哪怕这稻草是庙里的香灰,还是村口的破旗。”他收起笑,眼神冷得像冰,"记住了——当树皮都被剥光,观音像能熬成粥?教堂的十字架能掰碎了换两斤糙米?这世道,没饭吃的时候,谁还管上帝在不在?"
这话像一闷棍敲得柳如烟脑子“嗡”地一下,她突然明白,在林宇眼里,汤若望的价值压根不在传教,而在他那些能改变蜀地命运的学问。
“那咱们下一步……”柳如烟刚开口,就被林宇抬手拦住。
“明天起,让汤若望着手办新式学堂。”林宇眼里闪着野心的光,“先教天文历法,让老百姓知道西洋学问能精准预测节气。每月朔望,在文庙前竖起浑天仪模型,当着众人面推演月食时刻,误差不超过半盏茶功夫。"他抬手比划着仪器运转的轨迹,"再教几何算术,用勾股定理丈量田地边界,算得比老账房先生快三倍,学了就能盖出冬暖夏凉的洋楼。"
说到此处,他将折扇重重拍在八仙桌上:"还有,整个重庆府,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免费上学!"窗外蝉鸣突然歇了声,他踱步到窗边,望着街巷里嬉闹的孩童继续道:"凡送孩子入学的,按人数减免赋税——一个孩子减三成,两个减六成,三个直接免徭役!但谁敢不送,除了加倍征税,还要把姓名刻在城门口的黑榜上,让十里八乡都知道这户人家耽误子孙前程!"”
柳如烟瞪大了眼睛:“主人,这么大动静……”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林宇将茶盏搁在窗台上,青瓷与青石相触发出清响,惊飞了檐下栖着的夜枭。他凝视着窗外浓稠如墨的夜色,烛火在背后将身影拉得老长,"你看那些私塾里摇头晃脑的孩童,现在种下知识的种子,十年后这些孩子就是咱们革新蜀地的主力军。"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杯沿烫出的云纹,他声音渐沉,"西洋的蒸汽轮船能破浪千里,留洋归来的学生却发现故土连条像样的铁路都没有。咱们要建新式学堂,既教他们测算星辰轨迹、绘制机械图纸,更要让他们从小浸润蜀地风骨。等这些吃着岷江米长大的孩子,既能用洋人的学问开眼看世界,又把经世济民的根扎在故土,将来蜀地才能真正站起来,在朝堂上争得一席之地。"
柳如烟看着意气风发的林宇,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一场拿知识当诱饵、拿利益当钩子的博弈,已经悄悄开场了。而汤若望这个漂洋过海来的传教士,还不知道自己马上要变成这场博弈里最重要的棋子。
夜越来越深,书房里的烛火还亮着。林宇重新拿起《几何原本》,眼神里又贪婪又坚定。在他的盘算里,蜀地的将来不该只有烧香拜佛的寺庙道观,更得有书声琅琅的学堂,还有靠西洋学问建起的坚固城池。至于上帝的福音能不能在这儿传开,早就不在他考虑范围内了。
当林宇命人将推行义务教育的告示贴满重庆府的城墙时,晨雾还未散尽。告示边角被露水洇湿,墨迹晕染开来,但上面工整的字迹依然清晰夺目:
“重庆府义务教育令:凡十二岁及以下孩童,均须入新式学堂就读。即日起,送学家庭可享三重厚惠——其一,按入学孩童数量减免赋税,最多可免全年税赋半数;其二,学堂免费提供笔墨纸砚与书籍,三餐皆备温热饭食;其三,学业优异者,可获官府颁发‘勤学章’,凭此章可优先获得工坊学徒名额、参与官府差事选拔。
或问:读书于百姓何益?答曰:学堂教授格物算术,可助丈量田亩、计算盈亏;天文历法之学,能精准预测节气,不误农时;更有西洋先进之术,日后可建造坚船利炮,保我巴渝平安。昔时读书乃富贵专享,今官府倾尽全力,只为让寒门子弟亦能通古今、晓中外,他日成为栋梁之材,改换门庭。
另有严令:拒学者赋税翻倍,且于乡邻间公示批评;阻挠他人送学者,以扰乱教化论处。教育乃强国根本,望我府百姓,莫失此千载良机!”
挑着菜担的老农伸长脖子辨认,竹扁担压得咯吱作响,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困惑与不安。
不出三日,朝天门码头的茶馆里就炸开了锅。“家里的娃不去学堂,税赋就要翻番?这不是要人命吗!”满脸沟壑的李老汉拍着八仙桌,震得茶碗里的茶叶上下翻飞,“我家虎娃七岁就跟着我下河摸鱼,十岁能撑船过险滩,去学堂能学这些本事?”他的话引发一片附和声,茶客们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
“就是!女娃子读什么书?迟早要嫁人,不如在家学些针线活!”张婶用围裙擦着手,尖细的嗓音穿透嘈杂,“再说了,学堂里教的那些洋玩意儿,什么日心说、几何图,听得人脑袋都大了,哪有《三字经》实在!”
巴县学宫的青砖灰瓦间,压抑的气氛如乌云般笼罩。屋檐下悬挂的“万世师表”匾额落满灰尘,廊柱上镌刻的“克己复礼”字样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文庙大殿前的青铜香炉中,香灰被风卷得漫天飞舞,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晨读时分,本该响起的朗朗书声被此起彼伏的拍案声取代。
“荒谬!简直荒谬至极!”王秀才一脚踢开半掩的书房门,洗得发白的青衫下摆扫过门槛,扬起一片灰尘。他手中的折扇狠狠砸在雕花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飞溅,在刚写好的《论语》批注上晕开一片漆黑,“林宇这竖子,竟敢公然践踏祖宗成法!”他脖颈青筋暴起,山羊胡随着怒吼剧烈抖动,眼中满是被冒犯的怒火。
“夫子息怒!”一旁的书生刚要开口劝阻,就被王秀才挥手打断。“息怒?如何能息!”王秀才抓起案头手抄的《朱子家训》,纸张在他颤抖的手中哗哗作响,“‘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如今倒好,不教四书五经,却去搞什么西洋算术、日心说!这不是要断我华夏千年文脉,让黄口小儿都去做那数典忘祖的蛮夷吗!”
“正是!”学宫山长李淳风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来,雪白的胡须气得直颤,“前些日子我去府衙打探,听闻那新式学堂的教材,竟将《几何原本》与《格物》之书并排摆放!”他重重地将拐杖杵在地上,青砖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格物之学虽出自华夏,却被他们曲解乱用,与西洋奇技混为一谈,这是要让圣人之道蒙羞啊!想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钻研经史子集,如今却要被这些旁门左道取而代之,老夫绝不答应!”
王秀才突然举起手中泛黄的《论语》,书页在他剧烈的抖动下哗啦作响,布满血丝的双眼扫视着众人:“诸位可知孔圣人早有明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自春秋以降,这句话便是治国安邦的至理!”他猛地将书摔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再次迸溅,“上古三代,百姓只需遵循礼乐制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何曾需要知晓天地运行的道理?秦始皇焚书坑儒,看似残暴,实则是不让黔首妄议朝政!”说着,他用干枯的手指用力戳着书页,“汉高祖于灞上驻军时,面对秦末苛政导致的民心惶惶,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简约至极的约法三章,迅速收揽关中民心。此法虽未深究其法理渊源,却以雷霆之势荡涤秦朝繁杂律法,让百姓在战乱初定之际,于混沌中寻得行为准则,进而奠定四百年汉室基业。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时,深谙礼教对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他以儒家纲常为核心,修订《贞观律》,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融入治国方略。通过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礼制规范社会各阶层行为,使万民在礼教框架下安居乐业,终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
一名儒生激动地站起身,手中的戒尺重重敲在书案上:“"夫子所言极是!自仓颉造字以来,文字便该是士大夫的圭臬。若让庶民知晓天文地理、西洋奇术,岂不是要乱了尊卑贵贱的秩序?就像田间的耕牛,只需要知道低头拉犁,何必了解日月星辰?昔日商鞅徙木立信,终究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可见变革之术万不可轻启。这些泥腿子若识了洋文,读了西书,必然生出非分之想?届时,朝堂之上臣子直视龙颜而不知避讳,街市之间孩童嬉笑竟对尊长失了礼数,市井流言妄议朝政成风,士绅之家嫡庶颠倒纲常尽乱。'君君臣臣'的纲常若崩,便如大厦断梁、江河溃堤,天子威严扫地,社稷根基动摇;'天地君亲师'的礼法若废,恰似日月蒙尘、乾坤失序,上不敬天,下不畏法,亲不慈孝,师无尊严,此等乱象一旦蔓延,我朝千年传承的礼乐文明恐将毁于一旦!"他捻着稀疏的山羊胡连连摇头,袖口绣着的金线云纹随着动作微微起伏,"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乃千年不易的治世良方啊!"正是如此!”王秀才佝偻着背,如同一只炸毛的公鸡,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袍角扫落案头堆放的《孝经》抄本,“百姓生来就该安安分分种地做工,学那些格物算术有何用?这格物之道,讲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若泥腿子学会丈量田亩,知晓了勾股定理,岂不是要拿着皮尺去丈量士绅家的祖田?那些世代相传的田契上,多是模糊记载着“东至山涧,西抵官道”,亦或是“南北长三十丈,东西阔二十丈”,却无精确测绘。可当粗鄙农人拿着丈杆逐寸量过,发现契约上写着百亩的田产,实际竟不足八十亩,他们岂会善罢甘休?届时,乡野间必是流言四起,佃户们难免生出质疑之心,士绅们苦心经营的田产岂不是要生出变数?再说那算术,精于计算之人能算出钱粮出入,若是让那些目不识丁的百姓掌握了,更是后患无穷。以往征收赋税,不过是账房先生大笔一挥,“每亩税银三钱”,百姓们即便觉得沉重,也只能默默承受。可一旦他们学会了加减乘除,便能算出自家收成与赋税之间的悬殊。若发现官府多征了半成税银,或是地主在租子上做了手脚,这些泥腿子们定会群起而争。长此以往,赋税制度摇摇欲坠,这岂不是动摇了朝廷根基?教他们天文历法,更是万万使不得。钦天监观测星象、制定历法,那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容不得半点差错,也容不得他人置喙。这些百姓若是知晓了日月运行之理,学会了推算节气,恐怕就要对钦天监颁布的历书指指点点,甚至挑战钦天监的权威。到那时,天象异变,吉凶祸福的解释权一旦落入百姓手中,朝廷的威严何在?天下岂不是要乱了套?”他突然停住脚步,捶打着墙壁上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林宇推行义务教育,分明是要搅乱这传承千年的安稳世道!自周公制礼作乐,孔圣传经授道,诗书教化向来是世家大族手中的圭臬,寒门子弟若想窥得学问门径,非得依附于高门之下不可。如今竟要让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浆洗妇人都能读书识字,这与将虎兕放归山林何异?一旦民智大开,他们知晓了《诗》中“伐檀”之怨、《书》中“汤武革命”之事,便会生出不该有的欲望,不再甘心被士大夫阶层管束。田间的农夫会质疑赋税之重,市井的商贾会不满抑商之策,织机旁的织女会抱怨劳役之苦。长此以往,纲常伦纪何存?礼乐教化何用?到那时,天下必乱!”。
“绝不答应!”一众儒生齐声怒吼,声浪震得房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有人将手中的《孟子》摔在地上,书页被愤怒的脚步踩得稀烂;有人扯下墙上悬挂的《孝经》条幅,撕成碎片抛向空中,纸片如雪花般纷纷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