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难道就不为这些人的污蔑感到愤慨吗?“主公,这些评论不过是后人闲谈。”
诸葛亮神色平静。
“倒是这北伐之事······臣必须好好里量,若能提前知晓失败的原因,或许还能及时调整。赵云听后不禁感叹。
“丞相就是丞相,这般气度,难怪能服众刘备终究按捺不住。
“孔明于朕何其重要,这些人竟敢如此口无遮拦。待他日天下一统,定要“主公。”
诸葛亮打断道
“不如随臣一起思考,要如何避免这北伐的失败。”
“臣以为,补给线过长,或许是个大问题...”
同样是东汉位面。
“诸葛亮,哼。”曹操扬起嘴角。
“连后世之人都看出他的短板,看来朕当初对他的判断没错。这等人,终究成不了大事。荀彧轻声分析。
“但丞相您看,后人虽说诸葛亭北伐无功,却也承认带兵出汉中已是难事,恐怕此人确有过人之处。”
“父亲,这些人说得对,区区武都阴平,不过是些无人之地罢了。”曹丕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连陇右都拿不下,还谈什么复兴汉室?”
“子桓说得好。”
曹操大笑。
“你看那些人说的,什么斩了张郃王双,不过是些小胜罢了。
“诸葛亮也就会耍些小聪明。真要论起带兵打仗,他哪里比得上朕?”荀彧却道。
“丞相,臣倒觉得不可小觑。能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维持军心,已是不易。”“文若啊文若,你总是这般谨慎
曹操摇了摇头。
“不过是个会摇扇子的书生罢了,若是让朕来打,定能一举拿下陇右。”
“父亲英明。”
曹丕附和道。
“诸葛亮连后勤补给都处理不好,还敢妄称军师。”
“这等人若是与父亲对阵,怕是连一个时辰都撑不过。”“看来这天意,终究是在魏国这边。”
曹操负手而立。
“就让他们蜀汉,在那偏安一隅之地苦苦挣扎吧。荀彧欲言又止。
最终只是默默注视着天幕中不断滚动的评论。
“要是换了我们朝廷的将军,恐怕连山都爬不上去。”
连普通百姓都知晓。
带兵出征最怕的就是补给不足。
诸葛亮能在那般险峻的地形中调度千军万马。光是想想就令人心惊
这些后人坐在家中指点江山。怕是连带兵十人都做不到。更令人不解的是。
后人竟然说占领无人区没有价值大军所过之处。
若无人区就代表容易占领那当年匈奴为何不南下?吐蕃为何不东进?
分明是不懂军事要地的重要性。
“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征辽之战。”
“可不是么,光说补给线就让多少将军吃尽苦头。”
军中老兵最是感慨。
行军打仗岂是纸上谈兵?
光靠一腔热血就想收复失地。怕不是得累死在半路上。
诸葛亮能在蜀中积累粮草。训练军队。
已是难能可贵。
这些人还嫌他动作太慢。真是不知兵事艰难。
“我倒觉得,诸葛丞相能在那种条件下打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就是,你看咱们朝廷打仗,哪次不是耗费数年?”
更有人感叹。这些评论之人。
想必是不知道军队调度之难。
仅仅维持军心就要耗费多少心力。更别说还要在险峻山地中开辟道路。建立据点。
若真有他们说的这般简单。
天下诸国又何必争战数百年之久?这些后人坐而论道。
怕是连带兵百人都做不到。
又如何能理解一代军师的用心良苦?
【咱们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感觉就是宣誓北伐以后大军开拔,很快就到了曹魏境内了,然后就是吊打夏侯骂死王朗。】
【但事实上,蜀汉大军出师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翻越秦岭,他这种爬山还不是咱们认知里的那种普通爬山。】
【我们爬山走的是人工修的山路,牛一点的几个小时爬到山顶就已经累到虚脱了,诸葛亮大军当时可是横穿秦岭。】
【秦岭可不是一两座山,而是南北仅直线距离就至少宽一百公里,实际路程少说一百五十公里的绵延群山。】
【深入秦岭很多时候要死人的,最近就有情侣深入秦岭结果去世的新闻。】
【不光是山间道路崎岖难行,补给路上也是非常费力的,诸葛亮大军几万人,人、马、牛都要吃东西,这补给数量不容小觑。】
【所以单单能成功的把军队从秦岭里带出来,带出来还有战斗力,能攻城能野战,就已经非常牛了。】
——“看完秦岭的介绍我腿已经软了”
一—“带着几万人翻山,光想想就头大”
一—“演义里写得轻松,现实也太难了”
一—“看到150公里群山我傻了,这咋过啊”
一—“几万人的后勤补给,现代军队都费劲”
——“突然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很少有人走这条路”
——“现在再看北伐,才知道有多难”
一—“难度系数直接拉满,服气了”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二与秦琼、程咬金正在太极殿观看天幕。“秦岭啊···”
李二摸着下巴。目光闪烁。
“朕当年渡过秦岭时,也不过带了数千精兵。诸葛亮竟能带着数万大军横穿,确实是个人物。
秦琼回想起当年征战经历。
“陛下说得是。末将年轻时曾穿越秦岭运送粮草,仅仅三百人马,都走了快一个月。”“诸葛亮带着大军过山,光是协调前后部队就是件难事。”
“老秦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当年咱们打长安的时候,大军过山时马匹都摔死了不少。程咬金挠了挠头。
“诸葛亮能保持军队战斗力,确实了不得。”“不止如此。”
李二站起身来。
“你们看这补给线,从汉中到秦岭,再到关中。”
“如此漫长的补给线,还要穿过这般险地,就算是朕也感到头疼。”
“这么说来,那些说诸葛亮无能的人,怕是连行军打仗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程咬金叹道。
“老程难得说了句明白话。”秦琼点点头。
“就算是陛下统一天下时,也是走的平原大道。”
“诸葛亮选了最难的路,却能完成最基本的军事调度,已经很不简单了”。”李二深以为然。
“朕年轻时也曾小觑诸葛亮,如今看来,此人确实不凡。”
“能在这种地形下指挥大军,光是这份胆略和能力,就不是常人能及。”
“那陛下觉得,如果是您来带兵过秦岭···”
程咬金话未说完。
“莫要妄加揣测。”李二摆手。
“朕虽有平定天下之功,但若处在诸葛亮的位置,未必能做得更好。”后梁位面。
朱温与朱友珪、张宗爽在汴梁宫中观看天幕。“这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朱温一脸轻蔑。
“带着大军在山里爬来爬去,有什么用?朕当年打天下,就知道要占据平原要地。”朱友珪献媚附和。
“父皇英明。这诸葛亮只会在山沟里打转,最后不还是被困死在剑阁?”“真要论打仗,哪里比得上父皇您。”
“陛下,这秦岭确实难行。”
张宗爽面露忧色。
“当年我军征讨时绕过秦岭走大路,都损失了不少兵马。诸葛亮能带·..”“住口!”
朱温拍案而起。
“什么难不难的!朕早就看出来了,这诸葛亮就是个装模作样的书生。”“真要打仗,他连朕的一个将领都比不上。”
“父皇说得对。您看这补给线,拉得这么长,不是找死吗?”朱友珪笑道。
“就这还想北伐?也不撤泡尿照照自己什么本事。”
“陛下,末将以为”
张宗爽还想解释。
“你懂什么!”朱温大笑。
“朕打了一辈子仗,什么场面没见过?就这点难度,也值得后人夸来夸去?”“真要说艰难,朕当年在黄巢手下讨生活那才叫艰难。”
朱友珪继续恭维。
“父皇您说得是,这些人怎么能理解您的功绩?”
“诸葛亮在山里打游击也能被称为军事家,那父皇您岂不是···”“哈哈哈!”
朱温得意地摸着胡须。
“朕早就说过,这些读书人就会说大话。”
“真要打仗,还得看我们这些行伍出身的。区区秦岭,也值得大惊小怪?”张宗爽欲言又止。
只能默默低头。不再多言。春秋位面。
“此人行军之法,当真令人叹服。”孔子捋着长须。
“带兵之道,不在于一时之快,而在于持久之计。”
“诸葛亮能在如此恶劣的地形中维持军心,已显大才。”子路神色激动。
“夫子,弟子以为诸葛亮太过谨慎。秦岭虽险,但若一鼓作气,或可·.·.”“由啊,你还是太过急躁。”
孔子摇头。
“军队若是铁打的,自然可以强行突击。”
“但将帅用兵,当以万民性命为重。诸葛亮能在如此艰难之地保全军队,已是难得。”子贡思索片刻。
“夫子所言极是。弟子观后世评说,多言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军队若无法安全通过秦岭,遑论其他?”
“正是此理。为将者,不仅要有锐气,更要有智谋。”孔子面露赞许。
“诸葛亮能在敌强我弱之时,带领军队穿越这般险地,已显大智。”子路仍有疑惑。
“可是夫子,蜀汉最终不是···”
“由啊,你只看结果,却不明其中道理。”孔子语重心长。
“治国如同行军,贵在审时度势。诸葛亮明知山川险阻,补给艰难,却仍能率军前行,此乃大勇。”
子贡若有所悟。
“夫子的意思是,诸葛亮即便知道前路艰难,也要尽已所能,这才是真正的仁者之举?”“你总算明白了。”
孔子欣慰的点点头。
“为政者,当以民生为本。”
“诸葛亮北伐虽艰,却能将士兵性命放在首位,此乃明君之道。后世之人轻议其功过,却不知其中艰辛。”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走的都是祁山道和陈仓道,第五次走的褒斜道,这些秦岭里的道路基本大同小异。】
【南段地理位置属于南方河谷,平坦,水量比较丰富,可以沿着河谷行军。】
【翻过秦岭最高处就到北方了,尤其是靠近关中平原的秦岭北段,山势险峻,水流稀少,基本和黄土高原差不多。】
【蜀汉军队在山里行军就已经比魏军沿着官道走难多了,这也是魏军明明国力强大却不敢轻易伐蜀的原因。】
【大家不要觉得军队统帅就一定要冲锋陷阵攻城掠地,或者出奇谋打仗什么的,其实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军阵,也就是行军和作战时军队能保持不乱。】
【古代打仗很多人失败都是因为军纪不行,一打起来军阵直接乱了。】
【所以军队统帅最重要的首先是治军,能让军队服从命令,指挥调度井井有条,让军队保持战斗力。】
【如果一支军队军纪很差,打起仗来乱糟糟的,那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名将来指挥都没卵用。】
【诸葛亮最牛的就是,他把只有几万人的蜀汉军队带出了远超当时一般军队的军纪。】
——“这才是真正的教科书级统帅”
——“看来打仗不是动画片那样冲就完事了”
一—“军纪不好=输一半”
——“难怪魏国不敢南下,这地形太变态了”
——“诸葛亮治军有术,执行力拉满”
一—“南北差异这么大,补给压力更大了”
——“越看越觉得诸葛亮厉害,军纪建设太强了”
东汉位面。“真是难以置信!”刘备盯着天幕。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这秦岭地势如此险峻,孔明竟然有把握率军通过。”关羽认真分析。
“主公,依末将看,孔明治军确实有独到之处。”
“单单是这几年,军中的将士们精气神就大为改观了许多。”
“正是如此,你们还记得当年长坂坡时军队的样貌如何吗?”
刘备望着天幕中的地形图。
“如今再看咱们的将士,各个令行禁止,军容齐整,军纪优良。”
赵云补充道。
“主公,孔明这些年整肃军纪的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诸葛亮神色平静。
“倒是这北伐之事······臣必须好好里量,若能提前知晓失败的原因,或许还能及时调整。赵云听后不禁感叹。
“丞相就是丞相,这般气度,难怪能服众刘备终究按捺不住。
“孔明于朕何其重要,这些人竟敢如此口无遮拦。待他日天下一统,定要“主公。”
诸葛亮打断道
“不如随臣一起思考,要如何避免这北伐的失败。”
“臣以为,补给线过长,或许是个大问题...”
同样是东汉位面。
“诸葛亮,哼。”曹操扬起嘴角。
“连后世之人都看出他的短板,看来朕当初对他的判断没错。这等人,终究成不了大事。荀彧轻声分析。
“但丞相您看,后人虽说诸葛亭北伐无功,却也承认带兵出汉中已是难事,恐怕此人确有过人之处。”
“父亲,这些人说得对,区区武都阴平,不过是些无人之地罢了。”曹丕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连陇右都拿不下,还谈什么复兴汉室?”
“子桓说得好。”
曹操大笑。
“你看那些人说的,什么斩了张郃王双,不过是些小胜罢了。
“诸葛亮也就会耍些小聪明。真要论起带兵打仗,他哪里比得上朕?”荀彧却道。
“丞相,臣倒觉得不可小觑。能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维持军心,已是不易。”“文若啊文若,你总是这般谨慎
曹操摇了摇头。
“不过是个会摇扇子的书生罢了,若是让朕来打,定能一举拿下陇右。”
“父亲英明。”
曹丕附和道。
“诸葛亮连后勤补给都处理不好,还敢妄称军师。”
“这等人若是与父亲对阵,怕是连一个时辰都撑不过。”“看来这天意,终究是在魏国这边。”
曹操负手而立。
“就让他们蜀汉,在那偏安一隅之地苦苦挣扎吧。荀彧欲言又止。
最终只是默默注视着天幕中不断滚动的评论。
“要是换了我们朝廷的将军,恐怕连山都爬不上去。”
连普通百姓都知晓。
带兵出征最怕的就是补给不足。
诸葛亮能在那般险峻的地形中调度千军万马。光是想想就令人心惊
这些后人坐在家中指点江山。怕是连带兵十人都做不到。更令人不解的是。
后人竟然说占领无人区没有价值大军所过之处。
若无人区就代表容易占领那当年匈奴为何不南下?吐蕃为何不东进?
分明是不懂军事要地的重要性。
“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征辽之战。”
“可不是么,光说补给线就让多少将军吃尽苦头。”
军中老兵最是感慨。
行军打仗岂是纸上谈兵?
光靠一腔热血就想收复失地。怕不是得累死在半路上。
诸葛亮能在蜀中积累粮草。训练军队。
已是难能可贵。
这些人还嫌他动作太慢。真是不知兵事艰难。
“我倒觉得,诸葛丞相能在那种条件下打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就是,你看咱们朝廷打仗,哪次不是耗费数年?”
更有人感叹。这些评论之人。
想必是不知道军队调度之难。
仅仅维持军心就要耗费多少心力。更别说还要在险峻山地中开辟道路。建立据点。
若真有他们说的这般简单。
天下诸国又何必争战数百年之久?这些后人坐而论道。
怕是连带兵百人都做不到。
又如何能理解一代军师的用心良苦?
【咱们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感觉就是宣誓北伐以后大军开拔,很快就到了曹魏境内了,然后就是吊打夏侯骂死王朗。】
【但事实上,蜀汉大军出师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翻越秦岭,他这种爬山还不是咱们认知里的那种普通爬山。】
【我们爬山走的是人工修的山路,牛一点的几个小时爬到山顶就已经累到虚脱了,诸葛亮大军当时可是横穿秦岭。】
【秦岭可不是一两座山,而是南北仅直线距离就至少宽一百公里,实际路程少说一百五十公里的绵延群山。】
【深入秦岭很多时候要死人的,最近就有情侣深入秦岭结果去世的新闻。】
【不光是山间道路崎岖难行,补给路上也是非常费力的,诸葛亮大军几万人,人、马、牛都要吃东西,这补给数量不容小觑。】
【所以单单能成功的把军队从秦岭里带出来,带出来还有战斗力,能攻城能野战,就已经非常牛了。】
——“看完秦岭的介绍我腿已经软了”
一—“带着几万人翻山,光想想就头大”
一—“演义里写得轻松,现实也太难了”
一—“看到150公里群山我傻了,这咋过啊”
一—“几万人的后勤补给,现代军队都费劲”
——“突然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很少有人走这条路”
——“现在再看北伐,才知道有多难”
一—“难度系数直接拉满,服气了”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二与秦琼、程咬金正在太极殿观看天幕。“秦岭啊···”
李二摸着下巴。目光闪烁。
“朕当年渡过秦岭时,也不过带了数千精兵。诸葛亮竟能带着数万大军横穿,确实是个人物。
秦琼回想起当年征战经历。
“陛下说得是。末将年轻时曾穿越秦岭运送粮草,仅仅三百人马,都走了快一个月。”“诸葛亮带着大军过山,光是协调前后部队就是件难事。”
“老秦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当年咱们打长安的时候,大军过山时马匹都摔死了不少。程咬金挠了挠头。
“诸葛亮能保持军队战斗力,确实了不得。”“不止如此。”
李二站起身来。
“你们看这补给线,从汉中到秦岭,再到关中。”
“如此漫长的补给线,还要穿过这般险地,就算是朕也感到头疼。”
“这么说来,那些说诸葛亮无能的人,怕是连行军打仗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程咬金叹道。
“老程难得说了句明白话。”秦琼点点头。
“就算是陛下统一天下时,也是走的平原大道。”
“诸葛亮选了最难的路,却能完成最基本的军事调度,已经很不简单了”。”李二深以为然。
“朕年轻时也曾小觑诸葛亮,如今看来,此人确实不凡。”
“能在这种地形下指挥大军,光是这份胆略和能力,就不是常人能及。”
“那陛下觉得,如果是您来带兵过秦岭···”
程咬金话未说完。
“莫要妄加揣测。”李二摆手。
“朕虽有平定天下之功,但若处在诸葛亮的位置,未必能做得更好。”后梁位面。
朱温与朱友珪、张宗爽在汴梁宫中观看天幕。“这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朱温一脸轻蔑。
“带着大军在山里爬来爬去,有什么用?朕当年打天下,就知道要占据平原要地。”朱友珪献媚附和。
“父皇英明。这诸葛亮只会在山沟里打转,最后不还是被困死在剑阁?”“真要论打仗,哪里比得上父皇您。”
“陛下,这秦岭确实难行。”
张宗爽面露忧色。
“当年我军征讨时绕过秦岭走大路,都损失了不少兵马。诸葛亮能带·..”“住口!”
朱温拍案而起。
“什么难不难的!朕早就看出来了,这诸葛亮就是个装模作样的书生。”“真要打仗,他连朕的一个将领都比不上。”
“父皇说得对。您看这补给线,拉得这么长,不是找死吗?”朱友珪笑道。
“就这还想北伐?也不撤泡尿照照自己什么本事。”
“陛下,末将以为”
张宗爽还想解释。
“你懂什么!”朱温大笑。
“朕打了一辈子仗,什么场面没见过?就这点难度,也值得后人夸来夸去?”“真要说艰难,朕当年在黄巢手下讨生活那才叫艰难。”
朱友珪继续恭维。
“父皇您说得是,这些人怎么能理解您的功绩?”
“诸葛亮在山里打游击也能被称为军事家,那父皇您岂不是···”“哈哈哈!”
朱温得意地摸着胡须。
“朕早就说过,这些读书人就会说大话。”
“真要打仗,还得看我们这些行伍出身的。区区秦岭,也值得大惊小怪?”张宗爽欲言又止。
只能默默低头。不再多言。春秋位面。
“此人行军之法,当真令人叹服。”孔子捋着长须。
“带兵之道,不在于一时之快,而在于持久之计。”
“诸葛亮能在如此恶劣的地形中维持军心,已显大才。”子路神色激动。
“夫子,弟子以为诸葛亮太过谨慎。秦岭虽险,但若一鼓作气,或可·.·.”“由啊,你还是太过急躁。”
孔子摇头。
“军队若是铁打的,自然可以强行突击。”
“但将帅用兵,当以万民性命为重。诸葛亮能在如此艰难之地保全军队,已是难得。”子贡思索片刻。
“夫子所言极是。弟子观后世评说,多言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军队若无法安全通过秦岭,遑论其他?”
“正是此理。为将者,不仅要有锐气,更要有智谋。”孔子面露赞许。
“诸葛亮能在敌强我弱之时,带领军队穿越这般险地,已显大智。”子路仍有疑惑。
“可是夫子,蜀汉最终不是···”
“由啊,你只看结果,却不明其中道理。”孔子语重心长。
“治国如同行军,贵在审时度势。诸葛亮明知山川险阻,补给艰难,却仍能率军前行,此乃大勇。”
子贡若有所悟。
“夫子的意思是,诸葛亮即便知道前路艰难,也要尽已所能,这才是真正的仁者之举?”“你总算明白了。”
孔子欣慰的点点头。
“为政者,当以民生为本。”
“诸葛亮北伐虽艰,却能将士兵性命放在首位,此乃明君之道。后世之人轻议其功过,却不知其中艰辛。”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走的都是祁山道和陈仓道,第五次走的褒斜道,这些秦岭里的道路基本大同小异。】
【南段地理位置属于南方河谷,平坦,水量比较丰富,可以沿着河谷行军。】
【翻过秦岭最高处就到北方了,尤其是靠近关中平原的秦岭北段,山势险峻,水流稀少,基本和黄土高原差不多。】
【蜀汉军队在山里行军就已经比魏军沿着官道走难多了,这也是魏军明明国力强大却不敢轻易伐蜀的原因。】
【大家不要觉得军队统帅就一定要冲锋陷阵攻城掠地,或者出奇谋打仗什么的,其实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军阵,也就是行军和作战时军队能保持不乱。】
【古代打仗很多人失败都是因为军纪不行,一打起来军阵直接乱了。】
【所以军队统帅最重要的首先是治军,能让军队服从命令,指挥调度井井有条,让军队保持战斗力。】
【如果一支军队军纪很差,打起仗来乱糟糟的,那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名将来指挥都没卵用。】
【诸葛亮最牛的就是,他把只有几万人的蜀汉军队带出了远超当时一般军队的军纪。】
——“这才是真正的教科书级统帅”
——“看来打仗不是动画片那样冲就完事了”
一—“军纪不好=输一半”
——“难怪魏国不敢南下,这地形太变态了”
——“诸葛亮治军有术,执行力拉满”
一—“南北差异这么大,补给压力更大了”
——“越看越觉得诸葛亮厉害,军纪建设太强了”
东汉位面。“真是难以置信!”刘备盯着天幕。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这秦岭地势如此险峻,孔明竟然有把握率军通过。”关羽认真分析。
“主公,依末将看,孔明治军确实有独到之处。”
“单单是这几年,军中的将士们精气神就大为改观了许多。”
“正是如此,你们还记得当年长坂坡时军队的样貌如何吗?”
刘备望着天幕中的地形图。
“如今再看咱们的将士,各个令行禁止,军容齐整,军纪优良。”
赵云补充道。
“主公,孔明这些年整肃军纪的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