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古人看卧龙用兵之道,嬴政:记录-《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末将每次训练部队,都能感受到将士们精神面貌的变化。”“我就说孔明不一般!”

  刘备拍案而起。

  “光是这份治军的本事,就知道他日后必成大事。”

  “这些年他在军中劳心劳力,如今总算要派上用场了。”

  “况且魏军虽强,但要过这样的山路来攻打我们,怕是也要掂量掂量。”关羽沉声道。

  “孔明这些年在军中的威望,可不是靠耍小聪明得来的。”刘备语气中满是自豪。

  “你们说,他这次北伐,会不会·赵云望着天幕中的秦岭山路。

  “主公放心,以孔明的能力,必然能带领大军平安通过这些险地。“哈哈哈!我倒不担心这个。”

  刘备笑得开怀。

  “就是想着,等孔明凯旋归来,我得好好给他摆一桌庆功宴才是。”大汉位面。

  “原来如此!”

  刘彻一掌拍在案几上。

  “我大汉军队虽然骁勇善战,但在军纪上确实还有不足。难怪每次远征匈奴,总有将士掉队。”

  霍去病眼中精光闪烁。

  “陛下,末将之前只顾着追击敌军,倒忽略了这军纪的(赵赵好)重要性。原来行军打仗,首要之事是治军。”

  “青儿,你看看。”刘彻转向卫青

  “我们每次出兵,路上损失的将士比打仗死的还多。”

  “若是能像诸葛亮这般治军,单是这一点就能省下多少粮草。”卫青沉思片刻。

  “末将受教了。以前总觉得打仗就是要勇猛精进,现在看来,治军才是根本。”“你们说得对。”

  刘彻站起身来。在殿中踱步。

  “我大汉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若是没有好的军纪,又有何用?这次北征,就按这个方法练兵。”

  霍去病兴奋地说。

  “末将这就去调教士卒,一定要把军纪练得比诸葛亮更好。”

  “慢着。”

  卫青提醒道。

  “治军之道不是一日之功。陛下,依末将之见,不如先从小队开始练起。”

  刘彻连连点头。

  “对对对,就该这么办。等军纪上了轨道,打匈奴就不用总担心将士们半路生病冻死了。霍去病意犹未尽。

  “陛下,那此次北征···”“不急,先把军纪练好。”刘彻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到时候就算翻过阴山,大军也能保持战力。这才是真正的强军之道......”

  ......

  “这才是真正的行军打仗啊!平日里看话本,尽是说什么大将冲阵、智谋百出,今日才知道都是哄人的。”

  “可不是嘛,谁能想到打仗最难的竟是让士兵好好走路、整整齐齐地扎营。”酒桌边有人摇头晃脑。

  “我看啊,诸葛亮比那些个杀敌万千的猛将都厉害。”

  “你们想想,就咱们这儿的官兵,平日里在城里走都歪歪扭扭的,更别说翻山越岭了。”

  “我倒是见过行军,那叫一个乱啊!各自找各自的路,后面的跟不上前面的,没走多远队伍就散了。”

  “你这么一说,我可算明白为啥咱们这儿的军队老打不赢了。光会喊打喊杀有什么用,连队形都站不齐。”

  楼上雅座里传来一阵感叹。

  “这么说来,我们平时看的那些戏文里的名将,怕是有不少都是徒有虚名。”“对啊对啊,整天就知道讲什么神机妙算,结果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好。”

  “这么看来,打仗真不是那么好玩的事。光是让几万人在山路上走得整整齐齐,就够让人头疼的了。”

  “诸位,你们说咱们要不要给本地大营送个建议,让他们也这么练兵?”此言一出顿时引来一片哄笑。

  “得了吧,就咱们这些当兵的,能把军服穿整齐就不错了,还想学人家蜀汉军队呢!”

  【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本人搞依法治国,而且他又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整个蜀汉团队都极度廉洁,这就是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的原因。】

  【诸葛亮善于治军,那肯定发挥军队令行禁止的优点,大军开拔陇右,靠所谓的气势把陇西诸郡围起来逼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损失最小。】

  【事实如此,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直接投降,何况诸葛亮又不是结硬寨打呆仗。】

  【几次北伐过程中有疑兵,有围点打援,只是因为蜀汉国力输不起,所以诸葛亮一直求稳

  【咱们开国十大元帅也不是个个都靠打仗出名的对吧,领导力才是最重要的,像陆允杜预也类似这种情况。】

  【诸葛亮就是个统帅型军事家,有了他一次次在秦岭里来回穿梭的经验,后面姜维等人维承诸葛亮的行军思路,一次次的在秦岭里来回穿梭。】

  一—“统帅型军事家就是不一样,稳得很”

  一—“诸葛亮:走过最多的路,翻过最高的山”

  一—“廉洁这一条太关键了,难怪军心这么稳”

  一—“以身作则确实是最好的领导方式”

  一—“姜维:感谢诸葛亮开通秦岭山路打卡攻略”

  一一“三个郡直接投降,这战绩也太顶了”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波操作太强了”

  大秦位面。

  “这才是治军之道!”秦始皇站起身来。目光炯炯。

  “以身作则,法度分明,难怪能让军队令行禁止。李斯,你看看人家这个廉洁的制度。”李斯连忙回应。

  “陛下明见。臣观此人治军,确实与我大秦军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赏罚之间,似乎更多了几分仁义。”

  “仁义?”秦始皇摆手。

  “朕倒觉得这是真正的法治。”

  “你看他带兵打仗,不是靠一时血勇,而是靠军纪和治军之道。王翦将军,你觉得如何?王翦思索片刻。

  “臣在统帅六国之战时,深知军纪之重要。”

  “这诸葛亮能让大军在秦岭山道中来去自如,确实非同小可。”

  “朕终于明白了。”

  秦始皇来回踱步。

  “原来打仗不只是要勇猛精进,更要懂得治军之道。这三个郡不战而降,就是最好的明证

  “陛下所言极是。这诸葛亮能在军中立下如此规矩,让将士心服口服,确实值得我们借鉴李斯附和道。

  “不过是借鉴而已吗?”秦始皇眼中闪着光芒。

  “朕要把这些好办法都用在我大秦军中。法度要更明确,赏罚要更分明。”王翦沉声提醒。

  “只是陛下,臣以为最难得的是他能以身作则。”“这正是朕要说的!治军先治己,这才是真本事。”秦始皇拍案。

  “李斯,你把这些都记下来,朕要好好研究研究。”大隋位面。

  “简直可笑!”

  杨广把茶杯往地上一摔。

  “这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朕征高句丽的大军难道不比他的更加气派?”虞世基连忙奉承。

  “陛下圣明。区区蜀汉军队,怎么比得我大隋百万雄师。”

  “那些投降的郡县,想必也是一时被吓破了胆。”

  “就是,就是。”杨广不屑一顾。

  “什么叫以身作则,什么叫统帅型军事家?朕的大军开到哪里,哪里就要臣服。”宇文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陛下,末将觉得···”

  “你觉得什么?莫非你也认为这种小打小闹值得称道?”杨广瞪大眼睛。

  “朕的行军才叫气势磅礴。他在秦岭里转来转去,朕可是要开运河、走海路!”虞世基赶紧圆场。

  “陛下说得是。那诸葛亮讲什么军纪,不过是拘泥于小节罢了。”“我大隋将士个个骁勇,何需这些繁文缛节。”

  “这才对嘛。”杨广有些得意洋洋。

  “你们看看朕的御驾巡游,那才叫排场。区区蜀汉,也配跟朕比?”宇文述欲言又止。

  “只是陛下,军中物资···”“物资?朕要多少就有多少。”杨广开始不耐烦了。

  “什么廉洁不廉洁的,真是可笑。朕现在就要扩建行宫,再多征些民夫来。”虞世基拍手称快。

  “陛下英明。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气度,岂是那诸葛亮能比的。”杨广大手一挥。

  “传旨下去,明年征高句丽,要比上次声势更大。”

  “什么治军之道,朕的军队难怪还需要管教不成?”

  大明位面。

  “诸葛亮也不过如此。”朱厚照玩弄着手中的玉佩。

  “什么领导力、什么以身作则,朕看都是虚的。”

  刘瑾立刻迎合。

  “陛下圣明。依奴婢看来,这诸葛亮就是个迂腐之人,整天讲究这些繁文缛节。”“就是说啊。”

  朱厚照站起来转了个圈。

  “你们看朕练的这一身武艺,随便一个都比他强。打仗嘛,不就是要威风凛凛吗?”

  张永小心翼翼地提醒。

  “陛下,军中纪律···”朱厚照哈哈大笑。

  “朕的八虎骑兵个个威武雄壮,这才是真本事。什么南安、天水,投降就投降呗,有什么大不了的。”

  刘瑾赶紧附和。

  “陛下英明。那诸葛亮不过是个书呆子,整天想些没用的。”“您要是去打仗,一定比他厉害多了。”

  “说得好!”

  朱厚照兴奋地挥舞着手臂。

  “朕最近练了新招式,比么军事统帅强多了。”“走,咱们去武场,朕让你们见识见识真功夫。”张永试图劝阻。

  “陛下,朝中还有要事···”

  “有什么事能比得上朕的功夫重要?”朱厚照不以为然。

  “什么廉洁治军,听着就烦。”

  “刘瑾,你去把御马牵来,朕要去城外狩猎。”刘瑾献媚道。

  “陛下说得对。您这一身武艺,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那诸葛亮在您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只是后期蜀汉国力下降太多,姜维发挥也不稳定,一个段谷之败就让蜀汉整体布局大乱

  【蜀汉地小人少,军队根本蒙受不了重大损失,但凡失败一次就是伤筋动骨了。】

  【就像姜维的段谷之败,死了几千人就已经被记录成“死者甚众”,而曹魏那边家大业大,死点人从中原抽调就行了。】

  【其次,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也没啥问题,核心策略永远是占据陇右,阻挡曹魏从长安来的援军,这个策略是对的。】

  【但诸葛亮再牛,他打的也是古代战争,战场变化还有信息传输效率都不是现代战争能比的。】

  【教员用兵如神了吧,一个四渡赤水玩出了调动敌人为我所用这种战争的最高艺术,但也是建立在我们破获敌人电报的基础上。】

  【诸葛亮无论如何也无法提前知道魏军如何行动,古代有个靠谱斥候能汇报军情、预判敌人动向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情况都是靠猜。】

  【整部诸葛亮传里,有关诸葛亮对于军事的发言对话几乎没有,基本就是个故事梗概。】——“古代斥候就是最原始的情报系统”

  ——“蜀汉这人力资源储备确实太吃亏了”

  一—“这情报传递效率,现代人表示看不下去”

  一—“没有即时通讯真是太难带兵了”

  一—“陇右战略没错,就是执行难度太大了”

  一一“古代打仗全靠蒙,太难了”

  ——“魏国:我们人多,死几个不心疼”

  ——“蜀汉就像创业公司,经不起失败啊”大唐位面。

  李二看着天幕。眉头微皱。

  “蜀汉若早些遇到朕就好了。”

  “诸葛亮为相,蜀汉便是再小,也不至于如此困顿。”魏征不假思索地回应。

  “陛下,这蜀汉之弊不仅在于地小人少,更在于后继无人。”“姜维一战之败,便动摇国本,实在可叹。”

  “朕最清楚大战之难,每一仗都要权衡利弊,算计得失。”李二目光深远。

  “诸葛亮能以弱制强,已是难得。可惜他没有更多时间去培养接班人。”房玄龄附和道。

  “陛下明见。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所谋划的,不就是要让江山永固吗?诸葛亮确实对蜀汉尽心尽力了。”

  “不止如此啊。”李二站起身来。

  “你们看这天幕所言,他连情报都难以及时获取,每次行军都如同摸着石头过河。”

  “换做是朕,也未必会做得更好。”

  “陛下,不得不说,这便是天时的差异啊!!”魏征不由得直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