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坦然让他稍稍安心——至少那个方奎,还没真正走进她的心里,还只是个普通的邻里熟人罢了。
可问题在于,方奎最近表现得太积极了。
几乎隔三差五就来铺子里晃悠,一会儿送山核桃,一会儿拎来野蜂蜜,嘴上总挂着“舒雅姑娘爱吃这个”“听说你身子弱,得补补”之类的话。
时间一久,谁能保证她不会被这份殷勤打动?
谁又能保证,她的心不会一点点偏过去?
得想个法子才行。
沈泽暗自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放任下去。
而与此同时,方奎自从和舒雅熟络之后,确实每天天不亮就摸黑上了山。
他穿着粗布短褂,脚踩旧布鞋,背上挎着竹篮,专挑那些野果子多的地方走。
他不怕辛苦,也不嫌山路难行,只为摘些新鲜的、干净的果子带给舒雅。
这天一大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山林间雾气未散,他就已经攀上了后山的坡道。
那片樱桃树是他前些日子发现的,枝头挂满了红透的果实,像一串串小灯笼。
他小心翼翼地采摘,尽量不伤树枝,足足摘了满满一篮新鲜的樱桃。
山上的樱桃树本就不多,可这些日子被他翻了个遍,有些地方甚至连枝叶都被捋得稀稀拉拉,露出了光秃秃的树干。
但他全然不在意,只想着赶紧把这些果子送到舒雅手上,看她吃的时候会不会笑。
他提着沉甸甸的篮子,沿着小路往街边的铺子走去。
晨风吹动他的衣角,他一边走,一边低头琢磨着:待会儿见了舒雅,得好好问问她,除了樱桃,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爱吃的东西?
下次好专门去找。
可人还没走到铺子门口,半道上忽然从岔路拐出一个白胡子老头,灰扑扑的身影挡住了他的去路。
那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袍,腰间系着一根草绳,背后背着个鼓鼓囊囊的旧包袱,头发和胡须都长而花白,眼神却清亮有神,瞧着仙风道骨,像个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修行人。
“小伙子,能不能耽搁你一会儿?”
老人停下脚步,笑眯眯地望着他,声音温和却不容拒绝。
方奎为人一向热心,见是个老人家,立马停下脚步,恭敬地问道:“师父您说,啥事?只要我能帮上忙的,一定尽力。”
老道笑了笑,捋了捋胡须,神情和蔼:“我想去县城办事,可这乡下路弯弯绕绕的,我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太好,走了半天也没找对方向。你能给指个道吗?”
方奎一听是问路,便爽快地点头答应:“出村先过水码头,过了桥一直往东走一段,等看见一棵大槐树就拐向南,顺着土路再走个三四里地,就能看见城墙了,县城就在那儿。”
话还没说完,老头就摆了摆手,连连叹气:“唉,年纪大了,记性不行咯。你说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左拐右拐的,我这脑瓜子转不过来,怕是一转身就忘了个干净。”
方奎一看他满脸皱纹,胡须全白了,确实是上年纪的人。
那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褶子,像是被岁月一刀刀刻出来的沟壑,两鬓和下巴上的胡须已经全白,如同霜染一般;他的眼神却依旧清亮,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沉静气质。
便说道:“这样吧,我今天也没啥急事,干脆陪您走一趟。不过您得先跟我拐个弯,我把这筐樱桃送到铺子里去。”
方奎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拍了拍肩上的竹筐,那里面装满了鲜红欲滴的樱桃,颗颗饱满,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他语气诚恳,丝毫没有推辞的意思,反倒觉得能帮上这位老人也是件好事。
老道人连连点头:“那真是谢谢你了,麻烦你啦。”
老人一边点头,一边双手合十微微作了个揖,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跟着舒展开来。
他声音虽轻,却透着由衷的谢意,仿佛这小小的帮助对他而言也弥足珍贵。
一路上,方奎随口问起他是从哪儿来的。
两人并肩走在乡间小路上,脚下的石子发出细微的咯吱声,路旁野草随风轻摆,远处鸡鸣犬吠隐约可闻。
方奎觉得闷得慌,便主动搭起了话。
老头说:“我原在终南山住着,一直在林子里清修。前些日子夜里算了一卦,梦见我唯一的侄子要出事,这才下山来找他。”
老人缓缓开口,语调平和而悠远,像是从深山幽谷中传来的风声。
他目光望向远方,神情微凝,似乎还在回想那个梦境的细节。
他说自己在终南山上一处僻静山洞里住了几十年,每日打坐参悟,采药炼丹,与鸟兽为伴,几乎不问世事。
可就在七日前的一个深夜,他忽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竟得一凶兆,当晚更是梦到侄儿浑身是血,跪在荒庙前呼救。
醒来后他坐立难安,思来想去,终于决定破例下山寻人。
“您还会算命?”
方奎来了精神。
方奎一听这话,顿时眼睛一亮,脚步都不自觉地加快了些。
他早就听说过终南山上有隐士高人,能通阴阳、晓吉凶,没想到今天居然真的遇上了。
老头笑道:“粗通皮毛罢了,瞎蒙的也能碰准几个。”
老人呵呵一笑,摆了摆手,神情谦逊,并未居功自傲。
他眯着眼睛看向天空飘过的云朵,仿佛那些天机就藏在其中,只是常人看不见罢了。
方奎一听,赶紧抓住机会:“那您既然会算,也帮我瞅一眼,看看我这一年有没有希望娶上媳妇?”
方奎急忙凑近一步,语气中带着几分紧张和期待。
他今年已过二十有五,村里同龄人都成家立室,唯独他还孤身一人。
每逢年节亲戚问起婚事,他总是讪讪而笑,心里却憋着一股说不出的苦闷。
老道上下上下把他打量了一遍,慢悠悠开口:“你父母走得早,原先定的亲事,还没进门姑娘就没了。照命格来看,本该一辈子孤身一人。”
老人的目光在他眉心停留片刻,又扫过他的手掌纹路,最后落在他腰间的旧荷包上——那是未婚妻生前送他的唯一信物。
他语气低缓,每一个字都像敲在方奎心上,说得分毫不差,仿佛亲身经历过一般。
可问题在于,方奎最近表现得太积极了。
几乎隔三差五就来铺子里晃悠,一会儿送山核桃,一会儿拎来野蜂蜜,嘴上总挂着“舒雅姑娘爱吃这个”“听说你身子弱,得补补”之类的话。
时间一久,谁能保证她不会被这份殷勤打动?
谁又能保证,她的心不会一点点偏过去?
得想个法子才行。
沈泽暗自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放任下去。
而与此同时,方奎自从和舒雅熟络之后,确实每天天不亮就摸黑上了山。
他穿着粗布短褂,脚踩旧布鞋,背上挎着竹篮,专挑那些野果子多的地方走。
他不怕辛苦,也不嫌山路难行,只为摘些新鲜的、干净的果子带给舒雅。
这天一大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山林间雾气未散,他就已经攀上了后山的坡道。
那片樱桃树是他前些日子发现的,枝头挂满了红透的果实,像一串串小灯笼。
他小心翼翼地采摘,尽量不伤树枝,足足摘了满满一篮新鲜的樱桃。
山上的樱桃树本就不多,可这些日子被他翻了个遍,有些地方甚至连枝叶都被捋得稀稀拉拉,露出了光秃秃的树干。
但他全然不在意,只想着赶紧把这些果子送到舒雅手上,看她吃的时候会不会笑。
他提着沉甸甸的篮子,沿着小路往街边的铺子走去。
晨风吹动他的衣角,他一边走,一边低头琢磨着:待会儿见了舒雅,得好好问问她,除了樱桃,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爱吃的东西?
下次好专门去找。
可人还没走到铺子门口,半道上忽然从岔路拐出一个白胡子老头,灰扑扑的身影挡住了他的去路。
那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袍,腰间系着一根草绳,背后背着个鼓鼓囊囊的旧包袱,头发和胡须都长而花白,眼神却清亮有神,瞧着仙风道骨,像个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修行人。
“小伙子,能不能耽搁你一会儿?”
老人停下脚步,笑眯眯地望着他,声音温和却不容拒绝。
方奎为人一向热心,见是个老人家,立马停下脚步,恭敬地问道:“师父您说,啥事?只要我能帮上忙的,一定尽力。”
老道笑了笑,捋了捋胡须,神情和蔼:“我想去县城办事,可这乡下路弯弯绕绕的,我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太好,走了半天也没找对方向。你能给指个道吗?”
方奎一听是问路,便爽快地点头答应:“出村先过水码头,过了桥一直往东走一段,等看见一棵大槐树就拐向南,顺着土路再走个三四里地,就能看见城墙了,县城就在那儿。”
话还没说完,老头就摆了摆手,连连叹气:“唉,年纪大了,记性不行咯。你说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左拐右拐的,我这脑瓜子转不过来,怕是一转身就忘了个干净。”
方奎一看他满脸皱纹,胡须全白了,确实是上年纪的人。
那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褶子,像是被岁月一刀刀刻出来的沟壑,两鬓和下巴上的胡须已经全白,如同霜染一般;他的眼神却依旧清亮,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沉静气质。
便说道:“这样吧,我今天也没啥急事,干脆陪您走一趟。不过您得先跟我拐个弯,我把这筐樱桃送到铺子里去。”
方奎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拍了拍肩上的竹筐,那里面装满了鲜红欲滴的樱桃,颗颗饱满,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他语气诚恳,丝毫没有推辞的意思,反倒觉得能帮上这位老人也是件好事。
老道人连连点头:“那真是谢谢你了,麻烦你啦。”
老人一边点头,一边双手合十微微作了个揖,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跟着舒展开来。
他声音虽轻,却透着由衷的谢意,仿佛这小小的帮助对他而言也弥足珍贵。
一路上,方奎随口问起他是从哪儿来的。
两人并肩走在乡间小路上,脚下的石子发出细微的咯吱声,路旁野草随风轻摆,远处鸡鸣犬吠隐约可闻。
方奎觉得闷得慌,便主动搭起了话。
老头说:“我原在终南山住着,一直在林子里清修。前些日子夜里算了一卦,梦见我唯一的侄子要出事,这才下山来找他。”
老人缓缓开口,语调平和而悠远,像是从深山幽谷中传来的风声。
他目光望向远方,神情微凝,似乎还在回想那个梦境的细节。
他说自己在终南山上一处僻静山洞里住了几十年,每日打坐参悟,采药炼丹,与鸟兽为伴,几乎不问世事。
可就在七日前的一个深夜,他忽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竟得一凶兆,当晚更是梦到侄儿浑身是血,跪在荒庙前呼救。
醒来后他坐立难安,思来想去,终于决定破例下山寻人。
“您还会算命?”
方奎来了精神。
方奎一听这话,顿时眼睛一亮,脚步都不自觉地加快了些。
他早就听说过终南山上有隐士高人,能通阴阳、晓吉凶,没想到今天居然真的遇上了。
老头笑道:“粗通皮毛罢了,瞎蒙的也能碰准几个。”
老人呵呵一笑,摆了摆手,神情谦逊,并未居功自傲。
他眯着眼睛看向天空飘过的云朵,仿佛那些天机就藏在其中,只是常人看不见罢了。
方奎一听,赶紧抓住机会:“那您既然会算,也帮我瞅一眼,看看我这一年有没有希望娶上媳妇?”
方奎急忙凑近一步,语气中带着几分紧张和期待。
他今年已过二十有五,村里同龄人都成家立室,唯独他还孤身一人。
每逢年节亲戚问起婚事,他总是讪讪而笑,心里却憋着一股说不出的苦闷。
老道上下上下把他打量了一遍,慢悠悠开口:“你父母走得早,原先定的亲事,还没进门姑娘就没了。照命格来看,本该一辈子孤身一人。”
老人的目光在他眉心停留片刻,又扫过他的手掌纹路,最后落在他腰间的旧荷包上——那是未婚妻生前送他的唯一信物。
他语气低缓,每一个字都像敲在方奎心上,说得分毫不差,仿佛亲身经历过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