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的浪潮,自庙堂奔涌,顷刻席卷江湖。
江南苏州,园林雅致难掩愁云。茶楼酒肆,人声鼎沸,尽为议论所据。
说书先生将津门签约编成段子,醒木震响,痛斥“奸王卖国”。听者扼腕,怒骂不绝。
绸缎庄的老掌柜立于码头,望着堆积如山的廉价洋布,面色如灰。
他对同行喟叹:“五厘税(即5%)?与白送何异?洋布如水银泻地,江南千万织户的生计,怕是要断送在这纸条约上了!恭亲王…唉!”
他沉重地摇头,未尽之语化作一声叹息,眼中尽是前路茫茫的忧惧。
岭南广州,气氛更为凝肃。此地百姓,对洋人坚船利炮刻骨铭心。
茶馆内,几位乡绅模样的老者围坐,面色铁青。一位须发如雪的老者颤巍巍放下茶杯,嗓音嘶哑:
“九龙租界九十九年?那是我新安县的祖地!毗邻港岛,洋人这是要连成一片,彻底锁死珠江口啊!恭亲王他…这是把岭南的命门,拱手送人!”
愤怒与绝望交织,茶馆里死寂一片,唯有粗重的喘息。
消息传至军营,立时炸开了锅。绿营兵勇未必深谙条约,然“割地”、“洋人管洋人,朝廷管不了”的字眼,如利刃刺穿那些尚存家国情怀的军人。
江北大营残兵败退未定,又闻此噩耗。一个脸上带刀疤的老兵,双目赤红,猛地将酒碗掼在地上,瓷片四溅:
“他娘的!老子们在前头跟长毛拼命,流血流汗!后面王爷倒好,把地盘送给红毛夷!这叫什么事儿?这仗还他娘的怎么打?!”
周遭士兵沉默着,眼底屈辱的火焰无声燃烧。
江南大营统帅福兴接到消息,抬眼望向营外大平军隐约的旌旗,再思及这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觉胸口血气翻涌,几欲喷出。
军心,已然浮动难安。
这悲愤的洪流,最终汇聚于帝国心脏——京师。
那些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先期抵京,备考明年春闱的举子,以及国子监的年轻监生,成为最激烈、最无畏的发声者。
他们饱读诗书,深明华夷之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条约内容,尤以九龙租借与租界领事裁判权,彻底碾碎了“天朝上国”的最后一丝尊严。
初时的议论悲愤,在深秋寒风中迅速发酵、升腾。
不知是谁振臂高呼,数百名青衿学子,如同寻到宣泄之口,怀揣连夜写就、字字泣血的奏章,从国子监、从各省会馆涌出。
他们神情肃穆悲怆,无视侍卫呵斥阻拦,齐刷刷跪倒在午门前冰冷的金水桥畔。寒风卷起枯叶,抽打着他们单薄的衣衫。
“皇上!诛国贼奕欣,以谢天下啊!”
“皇上!祖宗疆土,尺寸不可与人!请废辱约!”
“国家养士百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悲怆的呼喊起初零落,旋即汇聚成撼人心魄的声浪。
有人以额抢地,青紫渗血;有人咬破手指,在素白绢帛上奋书“诛国贼”三个血淋淋的大字,高高擎起。
那刺目的殷红,映着午门灰暗的城墙,惊心动魄。泪水混着额血,从年轻激愤的脸颊滑落,砸在皇城根下的尘埃里。
这“伏阙泣血”的悲壮一幕,成了压垮奕欣声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顷刻间,“恭亲王奕欣”五字,从朝廷柱石、救时能臣,彻底沦为举国口诛笔伐的“国贼”。
昔日因通晓洋务、推动变革积攒的人望,在这滔天民怨与士林清议前,烟消云散。变得如过街之鼠,人人唾弃。
茶肆街巷的议论唾骂,奏章里的弹劾攻讦,皆指向那座煊赫一时的恭王府。
舆情汹汹,如沸油滚烫。
深宫中的贤丰帝,亦被这山呼海啸震得坐卧不宁。
加之病体稍愈,他只得强撑视事,平息这几乎掀翻屋顶的怒火。
谕旨颁下,以奕欣“与洋人谈判期间,擅权妄为,签此丧权辱国之约,铸成大错”为由,将其亲王爵降为郡王,褫夺一切职务——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衔尽解。
勒令其于王府闭门思过,无旨不得擅离,形同软禁。
然而,对于那纸掀起滔天巨浪的《天津条约》,贤丰帝的处置却异常谨慎,甚至暧昧。
他在谕旨及发往各地的塘报中竭力安抚:
“……国事维艰,内忧未靖,实不宜再启外衅。津门之约,虽多权宜,然亦换取洋人承诺不助内贼,允我购置枪炮以自强。此乃忍一时之辱,图万世之安也。”
“天下臣民,当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志,忍辱负重,同仇敌忾。”
“待我朝扫清寰宇,平定内贼,国库充盈,兵甲犀利之日,自当励精图治,徐图更张,必有越甲吞吴、雪耻复土之时!”
“望中外臣工,体念时难,共克时艰!”
此谕如沸油锅中泼入一瓢温水,虽未能尽熄怒火,却也暂时压住了要求废约开战的声浪。
朝廷定调“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矛头重指心腹大患——内乱。
朝野上下,弹章与辩驳齐飞,悲愤与无奈交织,纷扰争论持续近两月。
直至前线传来更紧迫、更窒息的惊雷:西军悍然打破对峙,猛攻南阳府!与此同时,江北大营防线被大平军彻底撕破,江南大营亦岌岌可危,倾覆在即!
这两道战报如霹雳炸响,瞬间将所有人的目光,从津门条约的争吵中强行拽回。青庭上下的神经,再次被内战的烽火死死攫住。
京师关于恭亲王是“功臣”还是“国贼”的喧嚣,关于条约是“权宜”还是“卖国”的激辩,在这迫在眉睫的危机前,终渐低沉、消散,被更暴烈直接的战报所取代。
风波,似乎暂歇。唯余满地狼藉的争议,与一颗深埋的、名为屈辱的种子。
喜欢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江南苏州,园林雅致难掩愁云。茶楼酒肆,人声鼎沸,尽为议论所据。
说书先生将津门签约编成段子,醒木震响,痛斥“奸王卖国”。听者扼腕,怒骂不绝。
绸缎庄的老掌柜立于码头,望着堆积如山的廉价洋布,面色如灰。
他对同行喟叹:“五厘税(即5%)?与白送何异?洋布如水银泻地,江南千万织户的生计,怕是要断送在这纸条约上了!恭亲王…唉!”
他沉重地摇头,未尽之语化作一声叹息,眼中尽是前路茫茫的忧惧。
岭南广州,气氛更为凝肃。此地百姓,对洋人坚船利炮刻骨铭心。
茶馆内,几位乡绅模样的老者围坐,面色铁青。一位须发如雪的老者颤巍巍放下茶杯,嗓音嘶哑:
“九龙租界九十九年?那是我新安县的祖地!毗邻港岛,洋人这是要连成一片,彻底锁死珠江口啊!恭亲王他…这是把岭南的命门,拱手送人!”
愤怒与绝望交织,茶馆里死寂一片,唯有粗重的喘息。
消息传至军营,立时炸开了锅。绿营兵勇未必深谙条约,然“割地”、“洋人管洋人,朝廷管不了”的字眼,如利刃刺穿那些尚存家国情怀的军人。
江北大营残兵败退未定,又闻此噩耗。一个脸上带刀疤的老兵,双目赤红,猛地将酒碗掼在地上,瓷片四溅:
“他娘的!老子们在前头跟长毛拼命,流血流汗!后面王爷倒好,把地盘送给红毛夷!这叫什么事儿?这仗还他娘的怎么打?!”
周遭士兵沉默着,眼底屈辱的火焰无声燃烧。
江南大营统帅福兴接到消息,抬眼望向营外大平军隐约的旌旗,再思及这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觉胸口血气翻涌,几欲喷出。
军心,已然浮动难安。
这悲愤的洪流,最终汇聚于帝国心脏——京师。
那些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先期抵京,备考明年春闱的举子,以及国子监的年轻监生,成为最激烈、最无畏的发声者。
他们饱读诗书,深明华夷之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条约内容,尤以九龙租借与租界领事裁判权,彻底碾碎了“天朝上国”的最后一丝尊严。
初时的议论悲愤,在深秋寒风中迅速发酵、升腾。
不知是谁振臂高呼,数百名青衿学子,如同寻到宣泄之口,怀揣连夜写就、字字泣血的奏章,从国子监、从各省会馆涌出。
他们神情肃穆悲怆,无视侍卫呵斥阻拦,齐刷刷跪倒在午门前冰冷的金水桥畔。寒风卷起枯叶,抽打着他们单薄的衣衫。
“皇上!诛国贼奕欣,以谢天下啊!”
“皇上!祖宗疆土,尺寸不可与人!请废辱约!”
“国家养士百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悲怆的呼喊起初零落,旋即汇聚成撼人心魄的声浪。
有人以额抢地,青紫渗血;有人咬破手指,在素白绢帛上奋书“诛国贼”三个血淋淋的大字,高高擎起。
那刺目的殷红,映着午门灰暗的城墙,惊心动魄。泪水混着额血,从年轻激愤的脸颊滑落,砸在皇城根下的尘埃里。
这“伏阙泣血”的悲壮一幕,成了压垮奕欣声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顷刻间,“恭亲王奕欣”五字,从朝廷柱石、救时能臣,彻底沦为举国口诛笔伐的“国贼”。
昔日因通晓洋务、推动变革积攒的人望,在这滔天民怨与士林清议前,烟消云散。变得如过街之鼠,人人唾弃。
茶肆街巷的议论唾骂,奏章里的弹劾攻讦,皆指向那座煊赫一时的恭王府。
舆情汹汹,如沸油滚烫。
深宫中的贤丰帝,亦被这山呼海啸震得坐卧不宁。
加之病体稍愈,他只得强撑视事,平息这几乎掀翻屋顶的怒火。
谕旨颁下,以奕欣“与洋人谈判期间,擅权妄为,签此丧权辱国之约,铸成大错”为由,将其亲王爵降为郡王,褫夺一切职务——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衔尽解。
勒令其于王府闭门思过,无旨不得擅离,形同软禁。
然而,对于那纸掀起滔天巨浪的《天津条约》,贤丰帝的处置却异常谨慎,甚至暧昧。
他在谕旨及发往各地的塘报中竭力安抚:
“……国事维艰,内忧未靖,实不宜再启外衅。津门之约,虽多权宜,然亦换取洋人承诺不助内贼,允我购置枪炮以自强。此乃忍一时之辱,图万世之安也。”
“天下臣民,当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志,忍辱负重,同仇敌忾。”
“待我朝扫清寰宇,平定内贼,国库充盈,兵甲犀利之日,自当励精图治,徐图更张,必有越甲吞吴、雪耻复土之时!”
“望中外臣工,体念时难,共克时艰!”
此谕如沸油锅中泼入一瓢温水,虽未能尽熄怒火,却也暂时压住了要求废约开战的声浪。
朝廷定调“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矛头重指心腹大患——内乱。
朝野上下,弹章与辩驳齐飞,悲愤与无奈交织,纷扰争论持续近两月。
直至前线传来更紧迫、更窒息的惊雷:西军悍然打破对峙,猛攻南阳府!与此同时,江北大营防线被大平军彻底撕破,江南大营亦岌岌可危,倾覆在即!
这两道战报如霹雳炸响,瞬间将所有人的目光,从津门条约的争吵中强行拽回。青庭上下的神经,再次被内战的烽火死死攫住。
京师关于恭亲王是“功臣”还是“国贼”的喧嚣,关于条约是“权宜”还是“卖国”的激辩,在这迫在眉睫的危机前,终渐低沉、消散,被更暴烈直接的战报所取代。
风波,似乎暂歇。唯余满地狼藉的争议,与一颗深埋的、名为屈辱的种子。
喜欢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