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象牙塔里的微光-《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

  江州大学,与喧嚣浮躁的商业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

  深秋的校园,梧桐叶落,带着一种宁静而书卷气的氛围。

  这与联合化工厂里那种硝烟弥漫、生死竞速的紧迫感截然不同。

  明朗驾驶着他那辆满是灰尘的红色奇瑞QQ,穿过熟悉的林荫道,心中感慨万千。

  前世今生,校园似乎总是能让他躁动的心稍微平静下来。

  根据模糊的记忆,他找到了位于校区图书馆旁边的一个偏僻角落。

  门口歪歪扭扭地贴着一张打印纸,上面写着“创客联盟”四个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技术改变世界,从折腾开始”。

  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松香、焊锡、咖啡以及某种化学试剂的味道扑面而来。

  房间不大,堆满了各种仪器、电脑、拆解的电子垃圾、线材以及吃剩的泡面盒。

  墙壁上贴满了各种电路图、代码片段和充满中二气息的口号海报。

  此刻,房间中央,两个长得一模一样、都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围着一个简陋的夹具,激烈地争论着什么。

  夹具上固定着一小块玻璃,上面连接着细如发丝的导线,旁边连着一台示波器和一块开发板。

  “电压不稳!肯定是驱动波形的问题!我说了要用我改进的那个方波序列!”其中一个稍显急躁的(应该是欧阳旭)嚷嚷道。

  “放屁!明明是ITO涂层均匀度不够!你看示波器上的反馈信号噪音!”另一个更沉稳些的(欧阳谦)立刻反驳。

  “打一架呗!你们两个!”

  欧阳兄弟闻声抬头看着明朗!

  明朗也不尴尬:“别吵架了,我遇到了天大的难题,想来碰碰运气,看看两位这边,有没有什么奇迹发生。”

  “奇迹?”欧阳旭撇撇嘴,指着夹具上那块小玻璃:“我们这只有‘奇葩’!搞了快一年了,这点破玩意儿还是半死不活。”

  欧阳谦相对冷静,推了推眼镜问道:“小明哥,具体是什么难题?”

  明朗深吸一口气,将“明镜”项目的困境和盘托出,尤其是对一块价格低廉、性能可靠的触摸屏的迫切需求,以及当前市场方案的种种缺陷。

  他讲完后,地下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欧阳谦喝了口茶:“触摸屏…哼,确实是块硬骨头。目前的高端市场被国外巨头把持,中低端又良莠不齐。你们想走性价比路线,确实难。”

  欧阳旭却猛地一拍大腿:“靠!早说啊!!你们想要的那种屏,是不是大概2.4寸左右,分辨率240*320,四线电阻式,要够便宜,还要保证基本的透光率和触摸精度?”

  明朗心中一动:“没错!就是这个!你们…有门路?”

  欧阳谦和欧阳旭对视一眼,脸上同时露出一种复杂的神情,混合着骄傲、苦恼和一丝尴尬。

  “门路…谈不上。”欧阳谦叹了口气,指着夹具上那块小玻璃:“我们…其实一直在自己试制。”

  “自己试制?!”明朗这次是真的震惊了。

  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原以为顶多能有些理论上的建议或者一些偏门的供应商信息。

  “嗯。”欧阳旭来了精神,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我们从基础材料开始搞!基板玻璃用的是国产的,虽然纯度比不了康宁,但经过我们自己的表面处理工艺,平整度勉强达标!最关键的是ITO(氧化铟锡)导电涂层的沉积工艺!我们改造了一台二手的小型溅射镀膜机,调整气体比例、功率、基板温度,试了上百种参数组合!”

  欧阳谦接过话头,语气则严谨得多:“重点是触摸屏的线性度和耐久性。四线电阻屏的痛点在于压力均匀性和长时间使用的漂移问题。我们尝试了不同的微球间隔材料(Spacer Dot)的分布密度和直径,优化了上下电极的蚀刻图案设计,试图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性能。”

  欧阳旭在一旁补充道:“你砸了这么多钱进来,理论上是有些突破,摸索出了一些能降低成本的土办法,但是…”他指了指示波器上那跳动的、充满噪音的信号:“离稳定、可靠、可量产,还差得远。性能极其不稳定,良品率…嗯,目前我们成功的这几片,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明朗的心脏砰砰直跳。

  他走到夹具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片连接着导线的玻璃片。

  它看起来确实很粗糙,边缘甚至有些毛糙,透过它看后面的海报,色彩有些微失真,清晰度也一般。

  但是!

  这是真正从零开始、自主尝试的产物!

  它蕴含的价值,不在于它现在有多好,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

  一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可能性!

  欧阳旭眼巴巴地看着明朗:“小明哥,你说…我们这东西,有戏吗?真的会有人需要吗?”

  明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如果,我继续你们提供资金,足够你们升级部分关键设备、购买更优质的原材料进行试验;如果,我给你们提供一个明确的产品需求和性能指标(即使不高);如果,我派两个有经验的工程师过来,协助你们解决一些工程化和测试的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兄弟二人:“你们能不能,在一个月内,给我搞出一个基本稳定、能量产(哪怕初期良品率只有30%、50%)、成本控制在…嗯,进口屏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2.4寸电阻触摸屏解决方案?”

  地下室里再次安静下来。

  只有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还在发出轻微的蜂鸣。

  欧阳谦和欧阳旭的呼吸明显变得粗重起来,眼睛瞪得溜圆,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极度兴奋的神情。

  “一…一个月?量产?”欧阳旭的声音都在发抖。

  “不是实验室完美品,是‘能用’的工业品。”明朗强调:“允许有瑕疵,但必须基本功能稳定,能扛得住产线上的安装和日常使用。我们要的是速度和时间窗口!”

  欧阳谦猛地吸了一口气,看向自己的弟弟,最后目光坚定地回望明朗:“小明哥,如果你敢赌,我们就敢拼!我们有理论基础,有失败的经验,现在又有资源和支持!一个月…不睡觉也要把它搞出来!”

  明朗笑了,一种久违的、充满希望的笑容。

  他知道,他这次来对了。

  摩托罗拉拥有顶级的供应链和成熟的技术,但他们绝不会想到,在江州大学这个昏暗的地下室里,有一群被理想和偏执驱动的年轻人,正在用最原始、最艰苦的方式,试图撬动他们技术壁垒的根基。

  光速科技可能暂时造不出摩托罗拉那样完美的屏幕,但或许,它能和这些象牙塔里的“疯子”一起,造出一把足够锋利、足够便宜的“矛”。

  这把矛,或许粗糙,或许笨拙,但足以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刺穿傲慢巨人的铠甲。

  离开创客联盟时,明朗的心情依旧沉重,但脚步却轻快了许多。

  他口袋里揣着欧阳兄弟那份写满了密密麻麻公式和实验数据的宝贵笔记本复印件,那不仅仅是一些技术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和一份与时间赛跑的军令状。

  车驶离江州大学,后视镜里古老的校园渐渐缩小。

  明朗知道,他刚刚将“明镜”计划最关键、也是最脆弱的一环,系在了一缕微光之上。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