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外头人看来体面风光的天子与亲王,关起门来可不是那么回事。
皇帝本人其实黏人得紧,理智上明白该励精图治,心里又实在不想像他爹那样活活累死,于是偷偷给自己定了个“九九六”的规矩——这还只是正常办公时辰,若赶上哪处出了幺蛾子,他还得加班加点,连陪老婆孩子的工夫都挤不出来。
外人夸他是明君,赞他勤政,他听了非但不觉欢喜,反倒一肚子怨气。
至于和亲王弘昼,处境就更“惨”了。
作为皇上名正言顺唯一的亲兄弟,弘历心里早就失衡了:我都累成这副德行了,凭什么你小子还能在王府里老婆孩子热炕头,隔三差五还能跑我这皇兄这儿蹭吃蹭喝打秋风?
说到底,弘昼的苦,纯粹是皇上心态不平衡给闹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还有句话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皇阿玛不在了,你弘昼不得给我支棱起来?
弘昼:“……”
他原先只晓得当皇帝会被累死,如今才悟了:原来不当皇帝,也能被累死。
弘历瞧他那副德行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人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也不瞧瞧他十三叔当年是怎么没的!
弘昼哪里是不长记性?他十三叔是什么人?
那是世人称颂的贤王,自幼就跟在二伯身边磨砺,后来又一心辅佐他皇阿玛,那一路走来,步步都是实打实的阅历,件件都是硬碰硬的锤炼。
可他弘昼又是什么人?
自小便是在圆明园里散养着野大的,平日里吊儿郎当,浑身上下都写着“荒唐”俩字,活脱脱一个不成器的纨绔王爷。
他是真没料到,他四哥竟能对他放心到这种地步——丝毫不怕他把那些要紧的差事给办砸了。
这份突如其来的、沉甸甸的信任,竟真让弘昼那进水般的脑子嗡地一热,生出一瞬间的感动来,而后这感动便化作了往后当牛做马、苦干实干的涔涔汗水。
直到某天深夜,弘昼睡着睡着猛然惊醒,在一片漆黑里愣了半晌,突然抬手就给了自己一个大耳刮子——
他真蠢啊!
帝此前大力整顿包衣势力,连带京中各大世家也纷纷回头彻查自家仆役。
几番操作下来,乾隆朝的君臣竟阴差阳错地成了整个大清立国以来最宽裕的一拨人——库银充足,私囊亦丰。
这前所未有的“富”,恰好支撑起弘历接下来在朝堂上的一系列动作。而他最先动手整治的,便是“人”。
朝廷官员家中也多用包衣,上一轮清查已使他们人人自危。
两位二品大员接连落马,三品及以下的官员更是倒下一片,空出来的位置不知凡几。
富察一族素来子弟出众,钮祜禄氏更是树大根深,这两家最先嗅到机会,迅速填补了近半官缺,成为此次变动最大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汉臣集团中也提拔了不少人才。再加上弘历顺势加开恩科广纳贤士,补员的速度非但不慢,反倒快得令人咋舌。
这一连串动作,无疑也给满朝文武立了规矩、敲响了警钟:
这位置,你不坐,自然有的是人争着坐。
于是官员们的底线一降再降,罢了有个官做就挺好的,党争?乾隆一朝的君臣都是卷生卷死的,根本没力气。
不过,真正能让他放心差遣的臣子终究太少,哪有使唤自家弟弟弘昼来得贴心顺手?
一时间,弘历恨不得能穿回过去,化身那斤斤计较的“正室夫人”,揪住皇阿玛的耳朵好好念叨念叨:临走了,怎么也不多留几个小儿子?
他甚至早盘算得明明白白——就让父皇在最后那几年生,横竖也威胁不到他的皇位。
老爷子自己养上几年,等他这个做哥哥的登了基,再接过来养几年,不就正好了吗?
皇阿玛给娇娇留了那么多保命符、体己物,轮到他这儿,反倒厚此薄彼。
他要求也不高,不过就是多几个弟弟罢了,这很过分吗?
催生的风终究还是刮到呢地府。
正胡思乱想间,乾清宫外一阵响动。
原来是兰娇难得带着永璥来“探班”。
小家伙一进门就吱哇乱叫、不肯安分,直到兰娇顺手从弘历案上那堆宝贝印章里拣了一枚塞进他手心,才眨巴着眼睛安静下来。
这场面看得弘历是又高兴又心虚——高兴的是儿子这么小就晓得“抓印”,果然肖父;心虚的是……娇娇不太喜欢他这个小癖好。
“你瞧瞧你的好儿子,这爱印章的毛病,跟你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兰娇在一旁嗔怪道。
弘历刚挺起胸膛,一脸“那当然”的骄傲神情回道:“朕的儿子,自然像朕……我我我……你你给我放开!别往嘴里送!”
得,小的不吱哇乱叫了,大的倒急得嚷起来了。
“别咬!别咬啊小祖宗!这可不是磨牙棒,咬不得!真咬不得!”皇帝什么体面也顾不上了,一个箭步冲过去就开始上演“娃口夺章”。
兰娇却一点也不慌,只悠闲坐在一旁看热闹。
那印章质地坚硬不说,自打发现永璥也有这“抓印为乐”的喜好之后,弘历早把常用的一套都叫人仔细打磨处理过,但凡兰娇能随手拿着逗孩子的,必是万无一失的那枚。
兰娇此次前来,确实有事要同弘历商量。
遣散后宫之事,她终究还是寻了个时机,与众妃嫔开了口。
然而一番思量下来,真正决定离去的,却只有玫答应、荣妃、庆贵人、黄贵人四人。
如此宫里便还剩下贤妃,纯嫔、婉嫔和海贵人
“贤妃性子沉静温和,留下来……倒也能做你的臂膀。”
富察琅嬅的选择,并未出乎他的意料。
这个女子,心中曾藏着一片凌云壮志。
即便如今前程不再如初时所想,她也不愿就这样失了体面、灰头土脸地回到富察家去。
更有一重难处——她不知该以何种面目,去见她的额娘,去见族中长辈,当初嫁给宝亲王为侧福晋之时,她便是一意孤行,如今的结果告诉她,她错了。
错了,便将错就错吧。
富察家的长辈并非没有劝过。
她的伯父、伯母皆温言开导,说她本是族中这一辈唯一的格格,即便此生不再嫁,家中也自有她安稳顺遂的一席之地,断不会叫她受了委屈。
弟弟富察傅恒更是斩钉截铁地放话:阿姐若归家,他愿一辈子护着、养着,绝不让她看人眼色。
可富察琅嬅偏偏是这样一个人——该她自己拿主意的时候,总是犹豫反复、缺乏决断;而不该她固执的时候,却又异常执拗,谁也劝不回头。
这一回,她不愿意。
皇帝本人其实黏人得紧,理智上明白该励精图治,心里又实在不想像他爹那样活活累死,于是偷偷给自己定了个“九九六”的规矩——这还只是正常办公时辰,若赶上哪处出了幺蛾子,他还得加班加点,连陪老婆孩子的工夫都挤不出来。
外人夸他是明君,赞他勤政,他听了非但不觉欢喜,反倒一肚子怨气。
至于和亲王弘昼,处境就更“惨”了。
作为皇上名正言顺唯一的亲兄弟,弘历心里早就失衡了:我都累成这副德行了,凭什么你小子还能在王府里老婆孩子热炕头,隔三差五还能跑我这皇兄这儿蹭吃蹭喝打秋风?
说到底,弘昼的苦,纯粹是皇上心态不平衡给闹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还有句话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皇阿玛不在了,你弘昼不得给我支棱起来?
弘昼:“……”
他原先只晓得当皇帝会被累死,如今才悟了:原来不当皇帝,也能被累死。
弘历瞧他那副德行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人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也不瞧瞧他十三叔当年是怎么没的!
弘昼哪里是不长记性?他十三叔是什么人?
那是世人称颂的贤王,自幼就跟在二伯身边磨砺,后来又一心辅佐他皇阿玛,那一路走来,步步都是实打实的阅历,件件都是硬碰硬的锤炼。
可他弘昼又是什么人?
自小便是在圆明园里散养着野大的,平日里吊儿郎当,浑身上下都写着“荒唐”俩字,活脱脱一个不成器的纨绔王爷。
他是真没料到,他四哥竟能对他放心到这种地步——丝毫不怕他把那些要紧的差事给办砸了。
这份突如其来的、沉甸甸的信任,竟真让弘昼那进水般的脑子嗡地一热,生出一瞬间的感动来,而后这感动便化作了往后当牛做马、苦干实干的涔涔汗水。
直到某天深夜,弘昼睡着睡着猛然惊醒,在一片漆黑里愣了半晌,突然抬手就给了自己一个大耳刮子——
他真蠢啊!
帝此前大力整顿包衣势力,连带京中各大世家也纷纷回头彻查自家仆役。
几番操作下来,乾隆朝的君臣竟阴差阳错地成了整个大清立国以来最宽裕的一拨人——库银充足,私囊亦丰。
这前所未有的“富”,恰好支撑起弘历接下来在朝堂上的一系列动作。而他最先动手整治的,便是“人”。
朝廷官员家中也多用包衣,上一轮清查已使他们人人自危。
两位二品大员接连落马,三品及以下的官员更是倒下一片,空出来的位置不知凡几。
富察一族素来子弟出众,钮祜禄氏更是树大根深,这两家最先嗅到机会,迅速填补了近半官缺,成为此次变动最大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汉臣集团中也提拔了不少人才。再加上弘历顺势加开恩科广纳贤士,补员的速度非但不慢,反倒快得令人咋舌。
这一连串动作,无疑也给满朝文武立了规矩、敲响了警钟:
这位置,你不坐,自然有的是人争着坐。
于是官员们的底线一降再降,罢了有个官做就挺好的,党争?乾隆一朝的君臣都是卷生卷死的,根本没力气。
不过,真正能让他放心差遣的臣子终究太少,哪有使唤自家弟弟弘昼来得贴心顺手?
一时间,弘历恨不得能穿回过去,化身那斤斤计较的“正室夫人”,揪住皇阿玛的耳朵好好念叨念叨:临走了,怎么也不多留几个小儿子?
他甚至早盘算得明明白白——就让父皇在最后那几年生,横竖也威胁不到他的皇位。
老爷子自己养上几年,等他这个做哥哥的登了基,再接过来养几年,不就正好了吗?
皇阿玛给娇娇留了那么多保命符、体己物,轮到他这儿,反倒厚此薄彼。
他要求也不高,不过就是多几个弟弟罢了,这很过分吗?
催生的风终究还是刮到呢地府。
正胡思乱想间,乾清宫外一阵响动。
原来是兰娇难得带着永璥来“探班”。
小家伙一进门就吱哇乱叫、不肯安分,直到兰娇顺手从弘历案上那堆宝贝印章里拣了一枚塞进他手心,才眨巴着眼睛安静下来。
这场面看得弘历是又高兴又心虚——高兴的是儿子这么小就晓得“抓印”,果然肖父;心虚的是……娇娇不太喜欢他这个小癖好。
“你瞧瞧你的好儿子,这爱印章的毛病,跟你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兰娇在一旁嗔怪道。
弘历刚挺起胸膛,一脸“那当然”的骄傲神情回道:“朕的儿子,自然像朕……我我我……你你给我放开!别往嘴里送!”
得,小的不吱哇乱叫了,大的倒急得嚷起来了。
“别咬!别咬啊小祖宗!这可不是磨牙棒,咬不得!真咬不得!”皇帝什么体面也顾不上了,一个箭步冲过去就开始上演“娃口夺章”。
兰娇却一点也不慌,只悠闲坐在一旁看热闹。
那印章质地坚硬不说,自打发现永璥也有这“抓印为乐”的喜好之后,弘历早把常用的一套都叫人仔细打磨处理过,但凡兰娇能随手拿着逗孩子的,必是万无一失的那枚。
兰娇此次前来,确实有事要同弘历商量。
遣散后宫之事,她终究还是寻了个时机,与众妃嫔开了口。
然而一番思量下来,真正决定离去的,却只有玫答应、荣妃、庆贵人、黄贵人四人。
如此宫里便还剩下贤妃,纯嫔、婉嫔和海贵人
“贤妃性子沉静温和,留下来……倒也能做你的臂膀。”
富察琅嬅的选择,并未出乎他的意料。
这个女子,心中曾藏着一片凌云壮志。
即便如今前程不再如初时所想,她也不愿就这样失了体面、灰头土脸地回到富察家去。
更有一重难处——她不知该以何种面目,去见她的额娘,去见族中长辈,当初嫁给宝亲王为侧福晋之时,她便是一意孤行,如今的结果告诉她,她错了。
错了,便将错就错吧。
富察家的长辈并非没有劝过。
她的伯父、伯母皆温言开导,说她本是族中这一辈唯一的格格,即便此生不再嫁,家中也自有她安稳顺遂的一席之地,断不会叫她受了委屈。
弟弟富察傅恒更是斩钉截铁地放话:阿姐若归家,他愿一辈子护着、养着,绝不让她看人眼色。
可富察琅嬅偏偏是这样一个人——该她自己拿主意的时候,总是犹豫反复、缺乏决断;而不该她固执的时候,却又异常执拗,谁也劝不回头。
这一回,她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