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北的冰原上,散落着许多奇特的石头,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像巨兽的牙齿,有的像沉睡的鹰隼。每当北风吹过这些石头的孔洞,便会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像是远古传来的歌谣。乌努部落的人们相信,这些石头是祖先灵魂的居所,它们的歌声指引着族人前行的方向。
乌努部落的女萨满阿努拉已经一百二十岁了,皱纹如同冰原上的裂痕爬满她的脸庞,但她的眼睛依然清澈如星辰。每年极夜来临前,她都会带领族人聆听石头的歌声,预测冬季的严寒程度,决定驯鹿迁徙的路线。
可是今年的歌声变得微弱了。
阿努拉将耳朵贴在最大的歌石上,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呜咽,像是被什么扼住了喉咙。族人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不安——没有石头的指引,他们如何在漫长的极夜中生存?
当晚,阿努拉在兽皮帐篷中点燃鹿脂灯,撒下驯鹿肩胛骨进行占卜。火焰跳跃中,她看见地底深处沉睡着一条巨大的冰龙,它的翻身压住了石头的“歌喉”。若不及时唤醒龙的善意,石头的歌声将永远消失,乌努部落也会失去与祖先的联系。
“我们需要用最虔诚的舞蹈和最响亮的歌声,连续祭祀九天九夜,”阿努拉对族人宣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睡龙的善意。”
族中年轻猎人卡基克皱起眉头:“九天九夜?极夜即将来临,我们应该去追驯鹿群,准备过冬的食物和皮毛。”
“没有石头的指引,我们即使追上驯鹿群,也会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阿努平静地回答,“还记得三十年前,图克部落怎么消失的吗?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与祖先的联系。”
老人们纷纷点头,图克部落的悲剧至今令人心悸——整个部落在一场暴风雪后再无踪影。
“那就听萨满的!”部落首领奥莫克一锤定音,“我们跳祈神舞,唱祖先的歌!”
第一夜,只有半数族人跟随阿努拉来到歌石前。极地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人们围着篝火跳动,歌声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卡基克跳得心不在焉,眼睛不时望向南方——驯鹿群正在南迁,而他们却在这里浪费时间。
第三夜,暴风雪袭来,只有二十多人坚持来到祭祀地。阿努拉的身影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她的声音已经沙哑,但舞蹈依然有力。卡基克本想留在帐篷里,却鬼使神差地走了出去。他看到年迈的萨满在风雪中旋转,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那一刻,他心中某处被触动了。
第五夜,食物开始短缺。几个家庭悄悄收拾行装准备南下追驯鹿群。阿努拉没有阻拦,只是说:“愿意留下的,就跟着我唱吧。心不诚,舞再美也传不到地底。”
卡基克惊讶地发现,自己选择留下。那天晚上,他问阿努拉:“您真的相信地底下有龙吗?”
老萨满笑了笑,皱纹如冰雪融化:“我相信的是,这片土地有自己的灵魂。你看这些石头,它们不只是石头,它们记得每一场风雪,每一次日出,每一只经过的驯鹿。它们的歌声,就是大地的记忆。”
第七夜,气温骤降,篝火难以点燃。人们冻得瑟瑟发抖,歌声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就在大家快要放弃时,卡基克突然想起祖父教过他的一首古老猎歌。他放开嗓子唱了起来,浑厚的声音穿透寒风。
其他人受到鼓舞,纷纷加入。奇妙的是,当他们唱起这首几乎被遗忘的歌谣时,风似乎小了些,歌石也发出了轻微的共鸣。
第八夜,奇迹发生了。尽管没有人离开部落,但他们帐篷外竟然出现了一头冻死的驯鹿。这被视为睡龙给出的信号,族人们的信心倍增。
第九夜,所有族人都来到了歌石前,就连之前离开的几个家庭也回来了。人们手拉手,围着最大的歌石组成巨大的圆圈。阿努拉站在中央,她已经九天九夜没有合眼,全靠意志支撑。
“唱吧!跳吧!让地底的灵魂听到我们的声音!”她嘶哑地呼喊。
人们尽情舞蹈,放声歌唱,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卡基克惊讶地发现,自己眼角有泪水冻成了冰——他不是因为寒冷而哭,而是因为某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当第九夜的黎明迟迟不来(极夜时期太阳不会升起),但天空微微泛白时,阿努拉突然高举双臂:“听!”
万籁俱寂中,最先是一声轻微的嗡鸣从最大的歌石中传出,接着是第二块,第三块……很快,所有石头都开始共鸣,发出比以往更加悦耳动听的声音。那声音不再像风吹过孔洞的呼啸,而像是真正的歌声,有旋律,有节奏,有情感。
“睡龙醒了!”人们欢呼起来。
阿努拉却缓缓倒下,卡基克一个箭步冲上前扶住她。老萨满微笑着说:“不是龙醒了,是我们的心醒了。这些石头……”她喘息着,“它们不需要我们唤醒,它们一直在守护我们。我们需要唤醒的,是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和敬畏。”
就在那天,南迁的驯鹿群意外地折返,从部落附近经过。乌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过冬的皮毛。更神奇的是,根据石头的歌声预测,接下来将有一个短暂的暖期,正好够他们做好全部过冬准备。
阿努拉在三天后安详离世,卡基克接替她成为部落新的萨满。他永远记得老萨满临终的话:“石头的歌声从未减弱,减弱的是我们倾听的耐心。记住,与土地对话,不是索取指引,而是学习聆听。”
从那以后,每年极夜来临前,乌努人都会在歌石前举行祭祀,不是为了唤醒睡龙,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在这片严酷又美丽的冰原上,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永远不能割断。
而那些石头,至今仍在风中唱着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大地永恒的故事。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乌努部落的女萨满阿努拉已经一百二十岁了,皱纹如同冰原上的裂痕爬满她的脸庞,但她的眼睛依然清澈如星辰。每年极夜来临前,她都会带领族人聆听石头的歌声,预测冬季的严寒程度,决定驯鹿迁徙的路线。
可是今年的歌声变得微弱了。
阿努拉将耳朵贴在最大的歌石上,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呜咽,像是被什么扼住了喉咙。族人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不安——没有石头的指引,他们如何在漫长的极夜中生存?
当晚,阿努拉在兽皮帐篷中点燃鹿脂灯,撒下驯鹿肩胛骨进行占卜。火焰跳跃中,她看见地底深处沉睡着一条巨大的冰龙,它的翻身压住了石头的“歌喉”。若不及时唤醒龙的善意,石头的歌声将永远消失,乌努部落也会失去与祖先的联系。
“我们需要用最虔诚的舞蹈和最响亮的歌声,连续祭祀九天九夜,”阿努拉对族人宣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睡龙的善意。”
族中年轻猎人卡基克皱起眉头:“九天九夜?极夜即将来临,我们应该去追驯鹿群,准备过冬的食物和皮毛。”
“没有石头的指引,我们即使追上驯鹿群,也会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阿努平静地回答,“还记得三十年前,图克部落怎么消失的吗?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与祖先的联系。”
老人们纷纷点头,图克部落的悲剧至今令人心悸——整个部落在一场暴风雪后再无踪影。
“那就听萨满的!”部落首领奥莫克一锤定音,“我们跳祈神舞,唱祖先的歌!”
第一夜,只有半数族人跟随阿努拉来到歌石前。极地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人们围着篝火跳动,歌声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卡基克跳得心不在焉,眼睛不时望向南方——驯鹿群正在南迁,而他们却在这里浪费时间。
第三夜,暴风雪袭来,只有二十多人坚持来到祭祀地。阿努拉的身影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她的声音已经沙哑,但舞蹈依然有力。卡基克本想留在帐篷里,却鬼使神差地走了出去。他看到年迈的萨满在风雪中旋转,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那一刻,他心中某处被触动了。
第五夜,食物开始短缺。几个家庭悄悄收拾行装准备南下追驯鹿群。阿努拉没有阻拦,只是说:“愿意留下的,就跟着我唱吧。心不诚,舞再美也传不到地底。”
卡基克惊讶地发现,自己选择留下。那天晚上,他问阿努拉:“您真的相信地底下有龙吗?”
老萨满笑了笑,皱纹如冰雪融化:“我相信的是,这片土地有自己的灵魂。你看这些石头,它们不只是石头,它们记得每一场风雪,每一次日出,每一只经过的驯鹿。它们的歌声,就是大地的记忆。”
第七夜,气温骤降,篝火难以点燃。人们冻得瑟瑟发抖,歌声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就在大家快要放弃时,卡基克突然想起祖父教过他的一首古老猎歌。他放开嗓子唱了起来,浑厚的声音穿透寒风。
其他人受到鼓舞,纷纷加入。奇妙的是,当他们唱起这首几乎被遗忘的歌谣时,风似乎小了些,歌石也发出了轻微的共鸣。
第八夜,奇迹发生了。尽管没有人离开部落,但他们帐篷外竟然出现了一头冻死的驯鹿。这被视为睡龙给出的信号,族人们的信心倍增。
第九夜,所有族人都来到了歌石前,就连之前离开的几个家庭也回来了。人们手拉手,围着最大的歌石组成巨大的圆圈。阿努拉站在中央,她已经九天九夜没有合眼,全靠意志支撑。
“唱吧!跳吧!让地底的灵魂听到我们的声音!”她嘶哑地呼喊。
人们尽情舞蹈,放声歌唱,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卡基克惊讶地发现,自己眼角有泪水冻成了冰——他不是因为寒冷而哭,而是因为某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当第九夜的黎明迟迟不来(极夜时期太阳不会升起),但天空微微泛白时,阿努拉突然高举双臂:“听!”
万籁俱寂中,最先是一声轻微的嗡鸣从最大的歌石中传出,接着是第二块,第三块……很快,所有石头都开始共鸣,发出比以往更加悦耳动听的声音。那声音不再像风吹过孔洞的呼啸,而像是真正的歌声,有旋律,有节奏,有情感。
“睡龙醒了!”人们欢呼起来。
阿努拉却缓缓倒下,卡基克一个箭步冲上前扶住她。老萨满微笑着说:“不是龙醒了,是我们的心醒了。这些石头……”她喘息着,“它们不需要我们唤醒,它们一直在守护我们。我们需要唤醒的,是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和敬畏。”
就在那天,南迁的驯鹿群意外地折返,从部落附近经过。乌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过冬的皮毛。更神奇的是,根据石头的歌声预测,接下来将有一个短暂的暖期,正好够他们做好全部过冬准备。
阿努拉在三天后安详离世,卡基克接替她成为部落新的萨满。他永远记得老萨满临终的话:“石头的歌声从未减弱,减弱的是我们倾听的耐心。记住,与土地对话,不是索取指引,而是学习聆听。”
从那以后,每年极夜来临前,乌努人都会在歌石前举行祭祀,不是为了唤醒睡龙,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在这片严酷又美丽的冰原上,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永远不能割断。
而那些石头,至今仍在风中唱着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大地永恒的故事。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