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年·窒息的苍穹-《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林晓在一阵剧烈的咳嗽中醒来。

  不是喉咙痒的轻咳,是从肺腑深处翻涌上来的、带着铁锈味的闷咳——昨晚她为了省半格氧气,把卧室的供氧浓度调得太低了。她挣扎着坐起身,指尖先摸到枕边的“氧浓度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字停在“18%”,比安全阈值低了2个百分点。

  “又忘了。”她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视线扫过狭窄的房间。墙面是廉价的防腐蚀合金板,上面贴满了泛黄的便签,大多是“今日氧票剩余3张”“去西区取水点需戴备用滤芯”之类的提醒;唯一的窗户被三层防霾玻璃封死,玻璃外蒙着一层厚厚的灰黄色污垢,连窗外“上午九点”的天光,都像是被稀释过的黄昏,昏沉沉地渗进来,连对面楼的轮廓都模糊不清。

  今天必须去西区的物资站领这个月的配额。林晓掀开薄被,脚踩在冰凉的地板上,第一时间走向墙角的金属柜——那里放着她的“生存套装”。柜子打开时发出“吱呀”的老旧声响,里面的东西简单却致命:一套深蓝色的防霾服(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一个半球形的透明氧气面罩(面罩边缘的密封胶条裂了道细缝,她昨天用胶带勉强粘住了),还有三枚圆柱形的“氧滤芯”,每枚能支撑4小时的户外呼吸。

  她动作熟练地穿上防霾服,拉上拉链时,金属齿扣卡在了磨损的布料里,费了好大力气才拉到底。接着扣上氧气面罩,将滤芯旋进面罩侧面的接口,“咔嗒”一声轻响后,面罩内传来轻微的气流声,带着淡淡的金属味的氧气涌入鼻腔,刚才的胸闷感终于缓解了些。她低头看了眼面罩内侧的显示屏,上面显示“滤芯剩余:3小时58分”,还有一行小字:“室外含氧量:10.2%(危险)”。

  10.2%,意味着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早已跌破1:9的警戒线,稳定在了更恐怖的1:8.8。林晓想起小时候,外婆还在世时,曾指着旧照片里的天空说:“那时候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出门不用戴这个玩意儿,深吸一口气都是青草味。”可外婆去世那年是2070年,那时候的天空已经开始泛黄,她只在梦里见过外婆说的“蓝天”——一片模糊的、没有雾霾的亮色。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是隔壁的张奶奶,声音透过防霾服的通讯器传进来,带着电流的杂音:“晓晓,准备好了吗?一起去物资站,晚了怕又要排队。”

  “来了张奶奶!”林晓最后检查了一遍:备用滤芯揣进防霾服内侧的口袋,取水用的折叠桶挂在腰间,还有一张写着“林晓,居民编号A-739”的身份卡——没有这个,连物资站的门都进不去。她拉开房门,看到张奶奶正扶着墙喘气,老人的面罩显示屏上,“滤芯剩余”已经只剩2小时15分,显然是等她的时候多耗了些氧气。

  “您怎么不多等会儿,我快着呢。”林晓赶紧上前扶住张奶奶的胳膊。

  “不等了,昨天听说西区的氧票又要减产,晚了怕领不到足额的。”张奶奶的声音里带着焦虑,她抬起手,指了指楼道尽头的出口,“你看外面,今天的能见度怕是连300米都不到。”

  林晓顺着她的手指看去,楼道出口的防霾门玻璃外,是一片浓稠的灰黄色雾霾,像是有人把磨碎的黄土掺进了空气里,连近在咫尺的楼道灯,光线都只能穿透十几厘米,就被雾霾吞了进去。她按下门边的按钮,防霾门缓缓向两侧打开,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刻涌了进来——像是烧焦的塑料混着生锈的金属,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酸味,那是空气中高浓度二氧化碳与污染物反应的味道。

  “快戴上护目镜!”林晓提醒张奶奶,自己也迅速拉下防霾服帽子上的透明护目镜,挡住扑面而来的雾霾颗粒。户外的风很小,却带着刺骨的凉意,吹在防霾服上,能听到细小的颗粒撞击布料的“沙沙”声。林晓抬头看向天空,没有太阳,没有云朵,只有一片无边无际的灰黄色,像是整个天空被一块脏污的布罩住了,连时间都失去了意义——若不是面罩显示屏上的时间在走,她根本分不清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

  她们走在人行道上,脚下的路面坑坑洼洼,偶尔能看到裂缝里露出的枯草根——那是几十年前,这里还是绿化带时留下的痕迹。路边的建筑大多是废弃的,窗户破碎,墙体斑驳,只有少数几层楼亮着微弱的灯光,那是像她们一样,住在“边缘区”的居民。边缘区没有“人工氧幕”,只有核心区才配有那种悬浮在城市上空的巨型设备——林晓曾远远见过一次,在雾霾最稀薄的某个傍晚,核心区的方向隐约能看到一层淡蓝色的光膜,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罩,把那片区域罩在里面,据说罩子里的含氧量能达到21%,和外婆说的“过去”一样。

  可那是核心区,是有钱人住的地方。边缘区的居民,只能靠每天限量的氧票和滤芯活着。

  “晓晓,慢点走,我有点喘。”张奶奶的脚步慢了下来,她的面罩显示屏上,“心率”一栏开始跳动红色的数字,已经超过了100次\/分钟。林晓赶紧停下,扶着张奶奶靠在路边的墙角——墙角有一个废弃的公交站亭,虽然顶棚早已塌了一半,但至少能挡住一些飘散的雾霾颗粒。

  “您先歇会儿,我看看滤芯。”林晓帮张奶奶检查了一下面罩,滤芯的指示灯还是绿色的,还有1小时40分的剩余时间,“没事,还能撑很久,咱们不急。”

  就在这时,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慌乱的叫喊声,夹杂着“噗通”的倒地声。林晓抬头看去,只见雾霾中隐约有个人影倒在地上,旁边还有人在大喊:“谁有备用滤芯?他的面罩裂了!”

  “是老陈!”张奶奶认了出来,“他昨天还说滤芯快用完了,怎么今天就……”

  林晓心里一紧,她知道面罩裂了意味着什么——室外10.2%的含氧量,暴露在空气中,5分钟就是生死线。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备用滤芯,那是她为了以防万一多带的,可自己的滤芯也只剩3个多小时了,要是给了老陈,她和张奶奶可能撑不到物资站。

  “晓晓,别去……”张奶奶拉住她的胳膊,声音发颤,“来不及了,你看他……”

  林晓顺着张奶奶的目光看去,只见倒地的老陈已经不再挣扎,他的面罩侧面裂了一道大口子,雾霾正从裂口处涌进去,他的手还保持着抓向面罩的姿势,可手指已经僵硬了。旁边的人蹲下身探了探他的鼻息,然后摇了摇头,默默站起身,转身消失在雾霾里——没人会为了一个已经没救的人浪费自己的氧气,这是边缘区的生存法则。

  林晓的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了,她低下头,看着自己的鞋尖,鞋面上沾着的雾霾颗粒,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灰黄色的光。她想起外婆说过,以前的人去世,身边会有亲人朋友哭,会有鲜花,可现在的边缘区,死亡太常见了,常见到像路边的枯草根一样,没人会多看一眼。

  “走吧,晓晓,再不走就晚了。”张奶奶轻轻拍了拍她的胳膊,声音里带着无奈。

  林晓点点头,扶着张奶奶继续往前走。她们路过老陈的尸体时,林晓刻意加快了脚步,不敢去看那张已经失去生气的脸。雾霾还在不断地飘散,远处核心区的方向,淡蓝色的氧幕光膜又隐约出现了,像是悬浮在灰黄色天空中的一块蓝宝石,美丽却遥远,不属于这里的人。

  走了大约20分钟,林晓的面罩显示屏突然弹出一条提示:“前方50米处进入物资站警戒区,含氧量提升至12%(相对安全)”。她松了口气,终于快到了。就在这时,她的通讯器突然响了,是社区发来的广播,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却清晰地传到了耳朵里:

  “紧急通知:今日监测到全球氧气浓度再次下降0.1%,预计下周起,边缘区氧票配额减少10%,请各位居民合理规划氧气使用……”

  林晓停下脚步,愣了愣。配额又要减了?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备用滤芯,突然觉得那枚小小的圆柱形物体,重得像一块石头。她抬头看向天空,灰黄色的雾霾似乎更浓了,连核心区的氧幕光膜都看不清了。

  就在城市的另一端,核心区的“旧科技实验室”里,81岁的叶云天正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雾霾。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研究员制服,虽然脊背有些佝偻,但眼神却很亮。他的手边放着一杯热茶,热气在玻璃上凝结成水珠,顺着窗户流下来,在灰黄色的窗玻璃上划出一道水痕。

  “教授,今天的大气监测报告出来了。”助手小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纸质报告——现在的电子设备容易受雾霾中的电磁干扰,重要文件反而要用纸质记录,“含氧量10.1%,二氧化碳89.9%,比昨天又降了0.1%。”

  叶云天接过报告,手指在“10.1%”的数字上轻轻划过,指尖的皱纹里还沾着昨天整理旧物时留下的灰尘。他想起五十年前,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看到淡蓝色的虫洞光晕时,窗外的天空还是蓝的,实验室外的草坪上,还有蜜蜂在采蜜。

  “知道了。”他把报告放在桌上,目光又落回窗外的雾霾上,“小陈,帮我把昨天找到的那本实验日志拿过来,就是标着‘云舟0号’的那本。”

  “好的教授。”小陈转身去拿日志,心里有些疑惑——教授最近总是翻看五十年前的旧日志,还常常对着里面的图纸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

  叶云天看着窗外,灰黄色的雾霾中,偶尔有几架小型飞行器飞过,那是核心区居民的交通工具,飞行器的尾部拖着淡淡的白色尾迹,很快就被雾霾吞没。他轻轻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这片窒息的苍穹,就再也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