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野的靴底碾过路面的碎石,发出“咯吱”的轻响。他蹲下身,指尖拨开碎石下的土层——深褐色的土块硬得像砖块,用指甲抠一下,只能刮下一层细粉,连一丝湿润的气息都没有。便携土壤检测仪的探头插进土里,屏幕上很快跳出一行红色数据:“土壤毒素浓度:0.87\/kg(重度污染),有机质含量:0.1%,不适宜任何植物生长”。
这是他今天监测的第12个点位,结果和前11个一样。
陈野是“边缘区生态监测队”的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检测仪,在西区边缘的废弃耕地里穿梭,记录土壤数据,顺便清理那些已经彻底枯萎的“伪绿植”。他站起身,拍了拍防霾服上的尘土,面罩内侧的显示屏跳了下——“滤芯剩余:2小时10分”,还有最后一个点位要去,是这片耕地尽头的“生态纪念园”。
所谓“生态纪念园”,其实是几十年前人类为了纪念消失的自然植被,特意保留的一块空地。现在里面种满了伪绿植:合成树脂做的“冬青”、塑料藤蔓缠绕的“紫藤架”、连花瓣都是硅胶材质的“月季”。这些东西没有光合作用能力,不会吸收二氧化碳,也不会释放氧气,唯一的作用就是提醒活着的人:地球曾经有过绿色。
陈野走到纪念园门口,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在空旷的耕地里显得格外突兀。园内的伪绿植大多已经蒙尘,深绿色的“叶子”上落满了灰黄色的雾霾颗粒,只有靠近门口的几株“月季”还算干净——昨天他刚用高压气枪清理过。他伸手摸了摸“月季”的花瓣,硅胶材质的触感冰冷又僵硬,没有真实花瓣的柔软,也没有植物特有的、带着水汽的清香,只有一股淡淡的塑料味,混在空气中的碳味里,格外刺鼻。
“又来换营养液了?”纪念园角落的铁皮屋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陈野转头看去,只见老张头正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慢悠悠地擦拭着一个旧花盆——花盆里没有土,也没有植物,只有一层厚厚的灰尘。
老张头是纪念园的看守,今年72岁,据说年轻时是敏青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后来因为“月瞳素事件”,学校的植物实验室被封,他就回了老家,守着这片纪念园过了几十年。陈野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瓶淡绿色的液体——这是伪绿植的“营养液”,其实就是带色素的防腐剂,能让合成叶片保持鲜亮,不会被雾霾腐蚀。
“换吧,左边第三株的管子堵了,昨天我看它叶子都有点发暗。”老张头放下抹布,抬头看向纪念园中央的雕像——那是一尊双手捧着幼苗的女性雕像,底座上刻着“林月瞳”三个字,只是现在字的笔画已经被灰尘填得模糊不清。
陈野顺着老张头的目光看去,心里总有个疑问。他来纪念园半年了,每次都能看到这尊雕像,却从没敢问过雕像的主人是谁。今天他换完营养液,忍不住开口:“张教授,这雕像……是谁啊?”
老张头的动作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怀念,又像是遗憾。他沉默了几秒,才慢慢开口:“她是林月瞳,五十年前,是她差点让地球的植物迎来新生,也是她……亲手把植物推向了灭绝。”
陈野愣住了。他只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听过“植物大衰败”,老师说过是“未知环境因素导致土壤恶化”,却从没提过“林月瞳”这个名字。
“你年轻,没经历过2025年的事。”老张头叹了口气,招手让陈野进铁皮屋,“进来坐会儿,我给你看样东西,省得你总蒙在鼓里。”
铁皮屋里很小,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旧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泛黄的书籍和档案。老张头从床底下拖出一个铁盒子,打开后,里面放着一叠装订好的实验报告,封面上写着“月瞳素研发日志——林月瞳、林月彤”,落款日期是2025年4月。
“这是我当年从学校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没被销毁。”老张头翻开日志,第一页就是一张彩色照片——照片里的实验室窗明几净,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油油的番茄苗,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年轻女孩正对着镜头笑,手里捧着一枚鲜红的番茄。“左边的是林月瞳,右边的是林月彤,她们是……特殊的双胞胎,具体怎么回事,日志里写了。”
陈野凑过去看,日志里的字迹清秀,记录得很详细:2025年1月,林月瞳姐妹将月瞳素的生长效率提升至50倍,一粒番茄种子7天就能结果;2月,第一批试验田在郊区种下,小麦、玉米、番茄都长势喜人,最快的7天成熟,最慢的也只需要10天;3月,问题出现了——成熟后的作物开始集体枯萎,叶子发黄、根部腐烂,短短3天,试验田里的作物全死光了。
“最可怕的不是枯萎,是坏死的植株。”老张头指着日志里的一张检测报告,上面的红色数据格外刺眼,“她们检测发现,枯萎的植株会释放一种‘次生毒素’,能渗透进土壤,破坏土壤里的微生物,还会抑制种子萌发。当时她们想补救,可还没找到解决办法,实验室就因为经费问题封了,月瞳素的实验数据也被封存了。”
陈野的手指轻轻划过报告上的“次生毒素”字样,心里一阵发凉:“那现在的土壤污染……”
“就是当年那片试验田的毒素,扩散了。”老张头的声音低沉下来,“刚开始只是试验田周围的土地种不出东西,后来雨水冲刷、风力扩散,毒素慢慢渗透到地下水源,顺着河流流到各地,再后来,全球的土壤都被污染了。你现在检测到的‘土壤毒素’,就是当年月瞳素的次生毒素,五十年了,这毒素在土壤里越积越多,别说自然植物,就连我们培育的基因改造植物,种下去也活不过三天。”
陈野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外婆曾给他看过一张旧照片:照片里的外婆站在一片麦田里,金黄色的麦子没过膝盖,天空是湛蓝色的,外婆手里拿着一束麦穗,笑得特别开心。那时候他还问外婆:“麦子是什么味道的?”外婆说:“是太阳的味道,是甜的。”可现在,他连真正的麦子都没见过,只能在纪念园里看塑料做的“麦苗”。
“那……生态孤岛呢?”陈野突然想起,总部的资料里提到过,全球还有3片自然森林没消失,被称为“生态孤岛”,“那里的土壤也被污染了吗?”
老张头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无奈:“那三片孤岛,其实是当年离试验田最远的原始森林,毒素扩散到那里用了二十年。现在它们被高墙围起来,里面装了土壤净化设备,可净化速度根本赶不上毒素积累的速度。我上个月托人打听,说亚马逊孤岛的树木每个月都在以1%的速度枯死,里面的最后一只金刚鹦鹉,也在去年冬天饿死了。”
陈野的心沉了下去。他想起上周,他奉命去离西区最近的“长白山生态孤岛”外围监测,远远看到那道几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墙顶上装着高压电网,墙内侧挂着无数个小型空气净化器,可即使这样,他还是能看到墙内的树木大多叶子发黄,有几棵甚至已经枯死,树干歪斜着,像是随时会倒下。当时他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现在才知道,那是真的。
“为什么……没人告诉我们这些?”陈野的声音有些发颤,“学校里从来没提过林月瞳,没提过月瞳素,只说植被衰败是‘自然现象’。”
“因为不敢说。”老张头把日志合上,放回铁盒子里,“当年月瞳素的事闹得很大,很多人因为吃了短期成熟的作物中毒,后来植被开始衰败,恐慌的人们把责任都推到了林月瞳姐妹身上。再后来,政府为了稳定人心,就把这件事压了下去,销毁了大部分实验数据,只留下‘环境恶化’的说法。”
陈野站起身,走到铁皮屋门口,看向纪念园里的伪绿植。风卷着雾霾吹过,塑料做的“冬青叶”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听起来像极了真正的树叶在风中摇曳,可这声音里没有一丝生机,只有冰冷的机械感。他突然觉得很讽刺:人类曾经拥有那么多绿色,却因为一次错误的实验,把自己逼到了只能靠假植物怀念过去的地步。
“张教授,”陈野转过身,眼神变得坚定,“那如果我们能找到解决次生毒素的办法,是不是就能让植物重新生长?”
老张头愣了愣,随即苦笑了一下:“谈何容易啊。五十年了,多少科学家都试过,没人能破解月瞳素的毒素结构。现在联合国都放弃了,开始研发星际移民舱,谁还会管植物的死活?”
陈野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了铁皮屋墙上的一张旧报纸上——报纸的日期是2025年5月,头版标题是“光隙实验室研发‘云舟0号’,空间穿越技术取得突破”,旁边配着一张照片:一个穿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男人,正站在一台银白的机器前,手里拿着一个草莓,笑得很灿烂。照片下方的署名是“叶云天”。
这个名字,他好像在哪见过。
就在这时,陈野的通讯器突然响了,是总部发来的紧急通知,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各监测点注意,各监测点注意!长白山生态孤岛于今日上午10时发生‘枯木倒塌事故’,墙体外侧监测到土壤毒素浓度骤升,预计未来一周,西区边缘区的土壤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加剧,请各监测点做好防护措施……”
陈野的心跳加快了。长白山孤岛的树木倒了,毒素扩散得更快了,那是不是意味着,用不了多久,就连纪念园里的伪绿植,都要被毒素腐蚀掉?
“晓晓,你看那边!”
就在陈野愣神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叫喊声。他抬头看去,只见两个穿着防霾服的身影正朝纪念园跑来,是住在附近的林晓和张奶奶,她们手里拿着一个折叠桶,应该是刚从物资站领完水回来。
“陈监测员,你们快看!”林晓跑到陈野身边,指着西区的方向,“刚才我们回来的时候,看到那边的天空好像有点不一样,是不是……是不是要下雨了?”
陈野顺着林晓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灰黄色的雾霾中,隐约有一片深色的区域在移动,空气似乎也变得湿润了一些。他赶紧拿出便携检测仪,按下“气象监测”按钮,屏幕上很快显示:“空气湿度:65%,预计30分钟后有降雨, rainfall ph值:4.2(酸性)”。
“是酸雨。”陈野的脸色变了,“快回屋里躲着,酸雨会腐蚀防霾服,还会让土壤毒素浓度更高!”
林晓和张奶奶脸色一白,赶紧跟着陈野和老张头躲进铁皮屋。刚关上门,外面就传来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有无数颗小石子砸在屋顶上。陈野走到窗边,撩起窗帘的一角往外看,只见灰黄色的雨滴从天空落下,砸在地上,溅起一层灰色的水花,那些水花落在伪绿植的叶子上,很快就在塑料叶片上留下了一个个细小的斑点——那是酸雨腐蚀的痕迹。
“唉,又下雨了。”老张头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的酸雨,轻轻叹了口气,“这雨下一次,土壤就更差一点,植物就更难活一点。”
陈野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墙上的那张旧报纸上,落在了“叶云天”和“云舟0号”这两个名字上。他突然想起,昨天他在总部的旧档案库里,看到过一份五十年前的报告,上面写着:“云舟0号,光学虫洞穿越机,研发者叶云天,因经费问题中止实验,设备遗弃于光隙实验室……”
虫洞穿越机?穿越空间?
一个念头突然在陈野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如果能穿越回过去,回到2025年,找到林月瞳姐妹,阻止月瞳素的错误扩散,是不是就能改变现在的一切?是不是就能让地球重新长出绿色?
这个念头很疯狂,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可陈野看着窗外的酸雨,看着纪念园里被腐蚀的伪绿植,看着检测仪上不断跳动的红色数据,心里却有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他握紧了拳头,心里默默念着那个名字:叶云天。
也许,这个五十年前的名字,会是拯救这片枯寂大地的唯一希望。
这是他今天监测的第12个点位,结果和前11个一样。
陈野是“边缘区生态监测队”的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检测仪,在西区边缘的废弃耕地里穿梭,记录土壤数据,顺便清理那些已经彻底枯萎的“伪绿植”。他站起身,拍了拍防霾服上的尘土,面罩内侧的显示屏跳了下——“滤芯剩余:2小时10分”,还有最后一个点位要去,是这片耕地尽头的“生态纪念园”。
所谓“生态纪念园”,其实是几十年前人类为了纪念消失的自然植被,特意保留的一块空地。现在里面种满了伪绿植:合成树脂做的“冬青”、塑料藤蔓缠绕的“紫藤架”、连花瓣都是硅胶材质的“月季”。这些东西没有光合作用能力,不会吸收二氧化碳,也不会释放氧气,唯一的作用就是提醒活着的人:地球曾经有过绿色。
陈野走到纪念园门口,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在空旷的耕地里显得格外突兀。园内的伪绿植大多已经蒙尘,深绿色的“叶子”上落满了灰黄色的雾霾颗粒,只有靠近门口的几株“月季”还算干净——昨天他刚用高压气枪清理过。他伸手摸了摸“月季”的花瓣,硅胶材质的触感冰冷又僵硬,没有真实花瓣的柔软,也没有植物特有的、带着水汽的清香,只有一股淡淡的塑料味,混在空气中的碳味里,格外刺鼻。
“又来换营养液了?”纪念园角落的铁皮屋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陈野转头看去,只见老张头正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慢悠悠地擦拭着一个旧花盆——花盆里没有土,也没有植物,只有一层厚厚的灰尘。
老张头是纪念园的看守,今年72岁,据说年轻时是敏青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后来因为“月瞳素事件”,学校的植物实验室被封,他就回了老家,守着这片纪念园过了几十年。陈野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瓶淡绿色的液体——这是伪绿植的“营养液”,其实就是带色素的防腐剂,能让合成叶片保持鲜亮,不会被雾霾腐蚀。
“换吧,左边第三株的管子堵了,昨天我看它叶子都有点发暗。”老张头放下抹布,抬头看向纪念园中央的雕像——那是一尊双手捧着幼苗的女性雕像,底座上刻着“林月瞳”三个字,只是现在字的笔画已经被灰尘填得模糊不清。
陈野顺着老张头的目光看去,心里总有个疑问。他来纪念园半年了,每次都能看到这尊雕像,却从没敢问过雕像的主人是谁。今天他换完营养液,忍不住开口:“张教授,这雕像……是谁啊?”
老张头的动作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怀念,又像是遗憾。他沉默了几秒,才慢慢开口:“她是林月瞳,五十年前,是她差点让地球的植物迎来新生,也是她……亲手把植物推向了灭绝。”
陈野愣住了。他只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听过“植物大衰败”,老师说过是“未知环境因素导致土壤恶化”,却从没提过“林月瞳”这个名字。
“你年轻,没经历过2025年的事。”老张头叹了口气,招手让陈野进铁皮屋,“进来坐会儿,我给你看样东西,省得你总蒙在鼓里。”
铁皮屋里很小,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旧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泛黄的书籍和档案。老张头从床底下拖出一个铁盒子,打开后,里面放着一叠装订好的实验报告,封面上写着“月瞳素研发日志——林月瞳、林月彤”,落款日期是2025年4月。
“这是我当年从学校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没被销毁。”老张头翻开日志,第一页就是一张彩色照片——照片里的实验室窗明几净,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油油的番茄苗,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年轻女孩正对着镜头笑,手里捧着一枚鲜红的番茄。“左边的是林月瞳,右边的是林月彤,她们是……特殊的双胞胎,具体怎么回事,日志里写了。”
陈野凑过去看,日志里的字迹清秀,记录得很详细:2025年1月,林月瞳姐妹将月瞳素的生长效率提升至50倍,一粒番茄种子7天就能结果;2月,第一批试验田在郊区种下,小麦、玉米、番茄都长势喜人,最快的7天成熟,最慢的也只需要10天;3月,问题出现了——成熟后的作物开始集体枯萎,叶子发黄、根部腐烂,短短3天,试验田里的作物全死光了。
“最可怕的不是枯萎,是坏死的植株。”老张头指着日志里的一张检测报告,上面的红色数据格外刺眼,“她们检测发现,枯萎的植株会释放一种‘次生毒素’,能渗透进土壤,破坏土壤里的微生物,还会抑制种子萌发。当时她们想补救,可还没找到解决办法,实验室就因为经费问题封了,月瞳素的实验数据也被封存了。”
陈野的手指轻轻划过报告上的“次生毒素”字样,心里一阵发凉:“那现在的土壤污染……”
“就是当年那片试验田的毒素,扩散了。”老张头的声音低沉下来,“刚开始只是试验田周围的土地种不出东西,后来雨水冲刷、风力扩散,毒素慢慢渗透到地下水源,顺着河流流到各地,再后来,全球的土壤都被污染了。你现在检测到的‘土壤毒素’,就是当年月瞳素的次生毒素,五十年了,这毒素在土壤里越积越多,别说自然植物,就连我们培育的基因改造植物,种下去也活不过三天。”
陈野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外婆曾给他看过一张旧照片:照片里的外婆站在一片麦田里,金黄色的麦子没过膝盖,天空是湛蓝色的,外婆手里拿着一束麦穗,笑得特别开心。那时候他还问外婆:“麦子是什么味道的?”外婆说:“是太阳的味道,是甜的。”可现在,他连真正的麦子都没见过,只能在纪念园里看塑料做的“麦苗”。
“那……生态孤岛呢?”陈野突然想起,总部的资料里提到过,全球还有3片自然森林没消失,被称为“生态孤岛”,“那里的土壤也被污染了吗?”
老张头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无奈:“那三片孤岛,其实是当年离试验田最远的原始森林,毒素扩散到那里用了二十年。现在它们被高墙围起来,里面装了土壤净化设备,可净化速度根本赶不上毒素积累的速度。我上个月托人打听,说亚马逊孤岛的树木每个月都在以1%的速度枯死,里面的最后一只金刚鹦鹉,也在去年冬天饿死了。”
陈野的心沉了下去。他想起上周,他奉命去离西区最近的“长白山生态孤岛”外围监测,远远看到那道几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墙顶上装着高压电网,墙内侧挂着无数个小型空气净化器,可即使这样,他还是能看到墙内的树木大多叶子发黄,有几棵甚至已经枯死,树干歪斜着,像是随时会倒下。当时他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现在才知道,那是真的。
“为什么……没人告诉我们这些?”陈野的声音有些发颤,“学校里从来没提过林月瞳,没提过月瞳素,只说植被衰败是‘自然现象’。”
“因为不敢说。”老张头把日志合上,放回铁盒子里,“当年月瞳素的事闹得很大,很多人因为吃了短期成熟的作物中毒,后来植被开始衰败,恐慌的人们把责任都推到了林月瞳姐妹身上。再后来,政府为了稳定人心,就把这件事压了下去,销毁了大部分实验数据,只留下‘环境恶化’的说法。”
陈野站起身,走到铁皮屋门口,看向纪念园里的伪绿植。风卷着雾霾吹过,塑料做的“冬青叶”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听起来像极了真正的树叶在风中摇曳,可这声音里没有一丝生机,只有冰冷的机械感。他突然觉得很讽刺:人类曾经拥有那么多绿色,却因为一次错误的实验,把自己逼到了只能靠假植物怀念过去的地步。
“张教授,”陈野转过身,眼神变得坚定,“那如果我们能找到解决次生毒素的办法,是不是就能让植物重新生长?”
老张头愣了愣,随即苦笑了一下:“谈何容易啊。五十年了,多少科学家都试过,没人能破解月瞳素的毒素结构。现在联合国都放弃了,开始研发星际移民舱,谁还会管植物的死活?”
陈野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了铁皮屋墙上的一张旧报纸上——报纸的日期是2025年5月,头版标题是“光隙实验室研发‘云舟0号’,空间穿越技术取得突破”,旁边配着一张照片:一个穿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男人,正站在一台银白的机器前,手里拿着一个草莓,笑得很灿烂。照片下方的署名是“叶云天”。
这个名字,他好像在哪见过。
就在这时,陈野的通讯器突然响了,是总部发来的紧急通知,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各监测点注意,各监测点注意!长白山生态孤岛于今日上午10时发生‘枯木倒塌事故’,墙体外侧监测到土壤毒素浓度骤升,预计未来一周,西区边缘区的土壤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加剧,请各监测点做好防护措施……”
陈野的心跳加快了。长白山孤岛的树木倒了,毒素扩散得更快了,那是不是意味着,用不了多久,就连纪念园里的伪绿植,都要被毒素腐蚀掉?
“晓晓,你看那边!”
就在陈野愣神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叫喊声。他抬头看去,只见两个穿着防霾服的身影正朝纪念园跑来,是住在附近的林晓和张奶奶,她们手里拿着一个折叠桶,应该是刚从物资站领完水回来。
“陈监测员,你们快看!”林晓跑到陈野身边,指着西区的方向,“刚才我们回来的时候,看到那边的天空好像有点不一样,是不是……是不是要下雨了?”
陈野顺着林晓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灰黄色的雾霾中,隐约有一片深色的区域在移动,空气似乎也变得湿润了一些。他赶紧拿出便携检测仪,按下“气象监测”按钮,屏幕上很快显示:“空气湿度:65%,预计30分钟后有降雨, rainfall ph值:4.2(酸性)”。
“是酸雨。”陈野的脸色变了,“快回屋里躲着,酸雨会腐蚀防霾服,还会让土壤毒素浓度更高!”
林晓和张奶奶脸色一白,赶紧跟着陈野和老张头躲进铁皮屋。刚关上门,外面就传来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有无数颗小石子砸在屋顶上。陈野走到窗边,撩起窗帘的一角往外看,只见灰黄色的雨滴从天空落下,砸在地上,溅起一层灰色的水花,那些水花落在伪绿植的叶子上,很快就在塑料叶片上留下了一个个细小的斑点——那是酸雨腐蚀的痕迹。
“唉,又下雨了。”老张头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的酸雨,轻轻叹了口气,“这雨下一次,土壤就更差一点,植物就更难活一点。”
陈野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墙上的那张旧报纸上,落在了“叶云天”和“云舟0号”这两个名字上。他突然想起,昨天他在总部的旧档案库里,看到过一份五十年前的报告,上面写着:“云舟0号,光学虫洞穿越机,研发者叶云天,因经费问题中止实验,设备遗弃于光隙实验室……”
虫洞穿越机?穿越空间?
一个念头突然在陈野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如果能穿越回过去,回到2025年,找到林月瞳姐妹,阻止月瞳素的错误扩散,是不是就能改变现在的一切?是不是就能让地球重新长出绿色?
这个念头很疯狂,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可陈野看着窗外的酸雨,看着纪念园里被腐蚀的伪绿植,看着检测仪上不断跳动的红色数据,心里却有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他握紧了拳头,心里默默念着那个名字:叶云天。
也许,这个五十年前的名字,会是拯救这片枯寂大地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