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深夜,城郊的“绿核实验室”里还亮着大半灯光。冷白色的LEd灯从天花板垂落,在金属实验台上投下锐利的光斑,光斑里静静躺着一株刚完成传送测试的小麦幼苗——翠绿的叶片舒展着,叶尖还沾着从5公里外测试点带回的细沙,根系泡在透明的营养液里,根尖透出鲜活的乳白色。
叶云舟站在实验台旁,指尖轻轻悬在幼苗上方,没敢碰。他的掌心还残留着“云舟0号”传送时的轻微震颤感,那是两小时前,年轻的叶云天喊着“成了”时,他攥紧拳头留下的余温。他低头看向自己的手腕,那里还戴着一块从2082年带来的旧表,表盘上的日期停留在“2082.07.15”,但实验室墙上的电子钟分明显示着“2025.06.23 23:17”——两个时空的数字在他眼前交叠,像极了这半个月来,他亲手织补的时空闭环。
两周前,他从2082年的废墟里爬进爷爷叶云天的旧实验室,在积灰的保险柜里找到那台勉强能启动的“云舟0号”。那时的地球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样子:两极冰川融化后的海水淹没了大半沿海城市,剩下的陆地被漫天黄沙覆盖,能存活的植物只剩人工培育的苔藓,粮食全靠合成营养剂维持。爷爷临终前抓着他的手说“2025年,是唯一的机会”,还塞给他半张写着“数据卡”和“叶中秋”的纸条。
穿越的过程比他想象的更凶险——能量过载让传送舱的玻璃裂了道缝,他在时空乱流里晕过去前,只记得耳边全是电流的滋滋声,眼前闪过无数碎片化的画面:2020年某个雨夜,他躲在爷爷旧宅的窗下,偷偷把“云舟0号”的初步草图塞进门缝;2022年的实验室,他戴着口罩,把一张写着“能量缓冲装置参数”的纸条贴在通风口……直到舱门“砰”地撞在地上,他滚到2025年的实验室走廊,抬头就看见二十一岁的叶云天——比照片里更年轻,眼下带着浓重的黑眼圈,正对着一堆破碎的零件发呆,桌上摊着的图纸上写满了“放弃”的涂鸦。
“你是谁?”年轻的叶云天当时抓着扳手,警惕地盯着他。叶云舟从口袋里掏出那半张纸条,又指向图纸上“云舟0号”的雏形:“我是从未来来的,我们得把数据卡找回来——你堂叔叶中秋,二十年前把它偷走了。”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拼图游戏。他们先去了叶中秋的旧宅,在二楼卧室的地板下挖出两个生锈的铁盒,里面装着两张边缘磨损的数据卡——正是当年叶中秋为了垄断时空技术,从叶云天父亲的实验室里偷走的核心资料。对着卡上残缺的代码,他们熬了三个通宵:叶云天熟悉机器的硬件结构,总能指出代码里与电路不匹配的漏洞;叶云舟则记得2082年“云舟0号”最终版的运行逻辑,帮着补全了能量循环的关键算法。
当数据卡插进机器的那一刻,“云舟0号”的能量指示灯从红色跳成了稳定的蓝色。叶云天拍着机器的金属外壳,突然说:“就叫它‘云舟’吧,你的‘云’,我的‘天’,合起来像艘能穿时空的船。”叶云舟当时愣了愣——他从小就听爷爷说“云舟0号”的名字是祖传的,原来这名字的源头,是二十一岁的自己和二十一岁的爷爷,在2025年的实验室里随口定下的。
时空的闭环在那一刻彻底扣上了。他终于明白,2020年窗下的“人影”是自己,2022年通风口的“草图”是自己,就连爷爷晚年总说“年轻时见过一个和你长得一样的人”,也不是老糊涂的胡话。他不是闯入者,而是这场“拯救计划”里早就注定的一环——从2082年穿越而来的他,要帮二十一岁的爷爷把当年没走完的路,重新走下去。
除了“云舟0号”,另一桩要紧事是“月瞳素”。那是林月瞳团队研发的植物促生长剂,在2082年的记载里,这种试剂能让植物在恶劣环境下存活,却有个致命缺陷:残留的毒素会在土壤里累积,用不了三年,土地就会彻底失去肥力。叶云舟找到林月瞳时,她正对着实验数据发愁——已经有三批测试植物在生长到第三周时突然枯萎,叶片上布满褐色的斑点。
“是保护蛋白的缺失。”叶云舟当时指着她的检测报告,“月瞳素会破坏植物自身的抗氧化系统,得在试剂里添加一种能靶向结合毒素的蛋白,我记得2082年的配方里,关键成分是从深海藻类里提取的‘藻蓝蛋白’。”他还画出了蛋白的分子结构示意图——那是他在未来的植物研究所里,背了三年的基础数据。
林月瞳的团队立刻调整方向。三天前,他们第一次合成出添加了藻蓝蛋白的改良试剂:透明的试剂装在棕色玻璃瓶里,对着光看时,会泛出淡淡的天蓝色,和之前浑浊的乳白色原液截然不同。刚才林月瞳发来消息,说最后一次检测显示,改良液的毒素中和率达到了92%,计划在6月25日清晨,用无菌土壤培育第一批改良小麦种子。
“在想什么?”年轻的叶云天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过来,把其中一杯递到叶云舟手里。咖啡杯的温度透过陶瓷传到掌心,驱散了深夜的凉意。叶云天顺着他的目光看向那株小麦幼苗,嘴角扬起一点笑意:“放心,传送舱的能量缓冲装置我加固过了,下次能试更大的物件——比如整盆的蔬菜苗。”
叶云舟接过咖啡,指尖碰到杯壁时,突然想起爷爷晚年的手——布满皱纹,却总能精准地调试仪器。他看着眼前二十一岁的叶云天,突然觉得时间很奇妙:眼前这个人还不知道未来会经历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为了“云舟0号”耗上一辈子,不知道地球会陷入那样的绝境,但他眼里的光,和晚年爷爷说起“拯救植物”时的光,一模一样。
“在想25号的测试。”叶云舟喝了口咖啡,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林姐说,要是这次成功了,就能扩大培育规模,先在城郊的试验田种。”
“会成功的。”叶云天走到“云舟0号”旁边,拍了拍机器的外壳。这台穿越机的金属外壳泛着冷硬的银灰色,传送舱的门是弧形的,舱壁上贴着叶云舟写的参数便签,舱顶的能量指示灯正缓慢地闪烁着,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对了,数据卡我锁进保险柜了,密码是你说的‘’——你爷爷的忌日,对吧?”
叶云舟点头,心里一阵发酸。他没说,2082年的那天,爷爷是在实验室里倒下的,手里还攥着一张没画完的“植物保护蛋白”草图。
实验室的窗外,夜色正浓。远处的城市已经熄了大部分灯,只有零星的路灯在黑暗里亮着,像散落的星辰。叶云舟看向窗外,突然觉得掌心的咖啡更暖了些——他知道,这场拯救之路才刚刚开始,2025年的这个夏天,不是终点,而是他们改写未来的起点。
他低头看了眼实验台上的小麦幼苗,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再过不到两天,这株幼苗的“同伴”就要被种进土壤里;再过一段时间,或许更多的植物会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生长。而他和叶云天、林月瞳,还要继续完善“云舟0号”,还要优化“月瞳素”,还要对抗那些藏在时空里的阴影——他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但他知道,只要这株幼苗还活着,只要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希望就还在。
墙上的电子钟跳到了“23:30”,叶云天已经回到控制台前,开始调试明天要用的检测仪器,键盘敲击声和仪器的嗡鸣交织在一起,成了深夜实验室里最安稳的背景音。叶云舟把咖啡杯放在实验台上,走到“云舟0号”旁边,指尖轻轻碰了碰舱壁上的便签——上面的字迹是他写的,却像是写给未来的自己。
他想起爷爷说过的话:“植物会记得阳光,我们会记得初心。”
是啊,初心。他的初心,是让2082年的黄沙变成绿地;叶云天的初心,是让“云舟0号”真正成为拯救的工具;林月瞳的初心,是让“月瞳素”成为植物的守护者。这些初心凑在一起,就是这场未竟的拯救之路里,最坚定的光。
夜色渐深,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那株小麦幼苗在实验台上静静生长,根系在营养液里悄悄延伸,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6月24日,埋下无声的伏笔。
叶云舟站在实验台旁,指尖轻轻悬在幼苗上方,没敢碰。他的掌心还残留着“云舟0号”传送时的轻微震颤感,那是两小时前,年轻的叶云天喊着“成了”时,他攥紧拳头留下的余温。他低头看向自己的手腕,那里还戴着一块从2082年带来的旧表,表盘上的日期停留在“2082.07.15”,但实验室墙上的电子钟分明显示着“2025.06.23 23:17”——两个时空的数字在他眼前交叠,像极了这半个月来,他亲手织补的时空闭环。
两周前,他从2082年的废墟里爬进爷爷叶云天的旧实验室,在积灰的保险柜里找到那台勉强能启动的“云舟0号”。那时的地球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样子:两极冰川融化后的海水淹没了大半沿海城市,剩下的陆地被漫天黄沙覆盖,能存活的植物只剩人工培育的苔藓,粮食全靠合成营养剂维持。爷爷临终前抓着他的手说“2025年,是唯一的机会”,还塞给他半张写着“数据卡”和“叶中秋”的纸条。
穿越的过程比他想象的更凶险——能量过载让传送舱的玻璃裂了道缝,他在时空乱流里晕过去前,只记得耳边全是电流的滋滋声,眼前闪过无数碎片化的画面:2020年某个雨夜,他躲在爷爷旧宅的窗下,偷偷把“云舟0号”的初步草图塞进门缝;2022年的实验室,他戴着口罩,把一张写着“能量缓冲装置参数”的纸条贴在通风口……直到舱门“砰”地撞在地上,他滚到2025年的实验室走廊,抬头就看见二十一岁的叶云天——比照片里更年轻,眼下带着浓重的黑眼圈,正对着一堆破碎的零件发呆,桌上摊着的图纸上写满了“放弃”的涂鸦。
“你是谁?”年轻的叶云天当时抓着扳手,警惕地盯着他。叶云舟从口袋里掏出那半张纸条,又指向图纸上“云舟0号”的雏形:“我是从未来来的,我们得把数据卡找回来——你堂叔叶中秋,二十年前把它偷走了。”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拼图游戏。他们先去了叶中秋的旧宅,在二楼卧室的地板下挖出两个生锈的铁盒,里面装着两张边缘磨损的数据卡——正是当年叶中秋为了垄断时空技术,从叶云天父亲的实验室里偷走的核心资料。对着卡上残缺的代码,他们熬了三个通宵:叶云天熟悉机器的硬件结构,总能指出代码里与电路不匹配的漏洞;叶云舟则记得2082年“云舟0号”最终版的运行逻辑,帮着补全了能量循环的关键算法。
当数据卡插进机器的那一刻,“云舟0号”的能量指示灯从红色跳成了稳定的蓝色。叶云天拍着机器的金属外壳,突然说:“就叫它‘云舟’吧,你的‘云’,我的‘天’,合起来像艘能穿时空的船。”叶云舟当时愣了愣——他从小就听爷爷说“云舟0号”的名字是祖传的,原来这名字的源头,是二十一岁的自己和二十一岁的爷爷,在2025年的实验室里随口定下的。
时空的闭环在那一刻彻底扣上了。他终于明白,2020年窗下的“人影”是自己,2022年通风口的“草图”是自己,就连爷爷晚年总说“年轻时见过一个和你长得一样的人”,也不是老糊涂的胡话。他不是闯入者,而是这场“拯救计划”里早就注定的一环——从2082年穿越而来的他,要帮二十一岁的爷爷把当年没走完的路,重新走下去。
除了“云舟0号”,另一桩要紧事是“月瞳素”。那是林月瞳团队研发的植物促生长剂,在2082年的记载里,这种试剂能让植物在恶劣环境下存活,却有个致命缺陷:残留的毒素会在土壤里累积,用不了三年,土地就会彻底失去肥力。叶云舟找到林月瞳时,她正对着实验数据发愁——已经有三批测试植物在生长到第三周时突然枯萎,叶片上布满褐色的斑点。
“是保护蛋白的缺失。”叶云舟当时指着她的检测报告,“月瞳素会破坏植物自身的抗氧化系统,得在试剂里添加一种能靶向结合毒素的蛋白,我记得2082年的配方里,关键成分是从深海藻类里提取的‘藻蓝蛋白’。”他还画出了蛋白的分子结构示意图——那是他在未来的植物研究所里,背了三年的基础数据。
林月瞳的团队立刻调整方向。三天前,他们第一次合成出添加了藻蓝蛋白的改良试剂:透明的试剂装在棕色玻璃瓶里,对着光看时,会泛出淡淡的天蓝色,和之前浑浊的乳白色原液截然不同。刚才林月瞳发来消息,说最后一次检测显示,改良液的毒素中和率达到了92%,计划在6月25日清晨,用无菌土壤培育第一批改良小麦种子。
“在想什么?”年轻的叶云天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过来,把其中一杯递到叶云舟手里。咖啡杯的温度透过陶瓷传到掌心,驱散了深夜的凉意。叶云天顺着他的目光看向那株小麦幼苗,嘴角扬起一点笑意:“放心,传送舱的能量缓冲装置我加固过了,下次能试更大的物件——比如整盆的蔬菜苗。”
叶云舟接过咖啡,指尖碰到杯壁时,突然想起爷爷晚年的手——布满皱纹,却总能精准地调试仪器。他看着眼前二十一岁的叶云天,突然觉得时间很奇妙:眼前这个人还不知道未来会经历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为了“云舟0号”耗上一辈子,不知道地球会陷入那样的绝境,但他眼里的光,和晚年爷爷说起“拯救植物”时的光,一模一样。
“在想25号的测试。”叶云舟喝了口咖啡,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林姐说,要是这次成功了,就能扩大培育规模,先在城郊的试验田种。”
“会成功的。”叶云天走到“云舟0号”旁边,拍了拍机器的外壳。这台穿越机的金属外壳泛着冷硬的银灰色,传送舱的门是弧形的,舱壁上贴着叶云舟写的参数便签,舱顶的能量指示灯正缓慢地闪烁着,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对了,数据卡我锁进保险柜了,密码是你说的‘’——你爷爷的忌日,对吧?”
叶云舟点头,心里一阵发酸。他没说,2082年的那天,爷爷是在实验室里倒下的,手里还攥着一张没画完的“植物保护蛋白”草图。
实验室的窗外,夜色正浓。远处的城市已经熄了大部分灯,只有零星的路灯在黑暗里亮着,像散落的星辰。叶云舟看向窗外,突然觉得掌心的咖啡更暖了些——他知道,这场拯救之路才刚刚开始,2025年的这个夏天,不是终点,而是他们改写未来的起点。
他低头看了眼实验台上的小麦幼苗,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再过不到两天,这株幼苗的“同伴”就要被种进土壤里;再过一段时间,或许更多的植物会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生长。而他和叶云天、林月瞳,还要继续完善“云舟0号”,还要优化“月瞳素”,还要对抗那些藏在时空里的阴影——他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但他知道,只要这株幼苗还活着,只要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希望就还在。
墙上的电子钟跳到了“23:30”,叶云天已经回到控制台前,开始调试明天要用的检测仪器,键盘敲击声和仪器的嗡鸣交织在一起,成了深夜实验室里最安稳的背景音。叶云舟把咖啡杯放在实验台上,走到“云舟0号”旁边,指尖轻轻碰了碰舱壁上的便签——上面的字迹是他写的,却像是写给未来的自己。
他想起爷爷说过的话:“植物会记得阳光,我们会记得初心。”
是啊,初心。他的初心,是让2082年的黄沙变成绿地;叶云天的初心,是让“云舟0号”真正成为拯救的工具;林月瞳的初心,是让“月瞳素”成为植物的守护者。这些初心凑在一起,就是这场未竟的拯救之路里,最坚定的光。
夜色渐深,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那株小麦幼苗在实验台上静静生长,根系在营养液里悄悄延伸,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6月24日,埋下无声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