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表示没眼看了,这个祖宗太无耻了。
天幕空间中,李丽质放下了小天幕:“夫君,难道天下百姓都不知道乱世将近了吗?”
“你这算问到点子上了,他们还真不知道。”
“啊?”李丽质不理解:“为什么?”
“你是盛世公主,你不清楚也是正常的。”
“古代通信不发达,而且就算是乱世,有一些地方也是相对太平的,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因为战乱,远离战争,生活还会好一些。”
“给你讲一个人就知道了,这个人叫王叔平,也可以叫他王凝之,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人,他出生于东晋顶级世家。”
“他出生的时候,东晋已经开国十七年了,虽然开国的这十七年里,东晋也爆发了内乱,但到了这个时候,东晋朝堂中的势力已经形成了制衡。”
“所以王叔平自从出生开始,就没见过战争,再加上王叔平出身世家,也不缺吃喝。”
“而且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的叔祖王彬正在担任尚书右仆射,这可是尚书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这还没完,他的堂叔祖王导更厉害,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并且全力支持司马睿的。”
“王与马共天下,马说的是司马家,这个王,说的就是王叔平家,东晋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是王家人。”
“丽质,你很熟悉王叔平的父亲。”
李丽质不解:“啊?我怎么熟悉了?”
“因为他的父亲叫王羲之。”
“咳咳咳。”李丽质差点被呛死:“哦,我知道了。”
王羲之的名气太大了,所以很自然的就忽略了王羲之的生父和孩子,至少作为公主,是这样的。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王叔平的生活可想而知,而且作为王羲之的儿子,王叔平的书法也是很有名气的。”
“而且王叔平的家也特别和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而且是一母同胞。”
“并且王叔平不是长子,不需要承担太多家族责任,而且王叔平最小的弟弟叫王子敬。”
“王子敬不止成了驸马,还成了中书令,有兄长和弟弟顶着,王叔平的日子会过的很舒服。”
李丽质点头:“对,就像我一样,如果不早死,就完美了。”
“所以啊,和你差不多,从来没有遭过罪。”
“这还没完,王叔平的婚姻也不错,娶了当时的大才女,要才华有才华,要颜值有颜值,要家世有家世。并且夫妻关系也很好,他媳妇叫谢道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都复习一下。)
“丽质,你可别忘了,王叔平所在的时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一直在打仗。”
“等王叔平到了四十九岁那年,北方几十万大军南下,王叔平这才感到害怕,但是吧,王叔平连战争的影子都没看到。”
“因为北方的大军被他媳妇的叔叔,带着他媳妇的弟弟给打回去。”
“也许过的太顺,王叔平加入了五斗米教,并且结识了很多高层,教主孙泰也在其中。”
“后来孙泰要造反,被揭发了,之后被弄死了。”
“但这对王叔平来说,不过是一个插曲,但他就是倒在了这件事上了。”
“孙泰的侄子孙恩跑到了一个岛上,并且聚集了几百人,之后趁着东晋朝廷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起兵,直接杀到了会稽。”
“这个王叔平就在会稽做官,就这样,王叔平被抓了,之后被杀了。”
“丽质,你就说东晋乱不乱吧。”
李丽质点头:“乱,很乱。”
“对啊,当时的北方,什么两脚羊,什么民不聊生,都是常事。”
“而且孙恩的起义也标志着东晋开始进入尾声了。”
“但你要站在王叔平的角度上来看,他会觉得自己处在乱世吗?”
李丽质想了想:“我估计在那一刀砍下来之前,王叔平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
“没错,他会认为他所在的时代是历史上的大治之世。”
“就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类的时代,你看起来很富有,但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依旧有饿死的人,甚至有起义。”
“对于那些人来说,这是盛世吗?”
“他们会觉得这是乱世。”李丽质明白了:“夫君,你是说在不同人眼中,对世界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没错。我作为后来人,只能从大局和世界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皇帝或者某个人的角度上。”
“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代王朝,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乱世,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来看,古代所有朝代,乃至古代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是反人类的。”
李丽质眨了眨眼:“哦,这也是后世人说清朝盛世是个笑话的原因?”
“对啊。”
“那后世有人喜欢清朝吗?”
张彦点头:“当然有啊,但是后世的朝廷出手了,强力镇压这股风气了。”
李丽质眼前一亮:“镇压的好,对了,为什么镇压?”
“很简单,协和会,他们试图恢复满清。”
李丽质一脸懵:“你是说在你那个时代,还有人试图恢复满清?”
“对,是不是很意外?”
李丽质点头:“这就相当于在大唐恢复北周一样,你哪怕恢复隋朝也好啊。”
“其实一开始,也没人在意,毕竟这话要是说出去,真的会被当成笑话听,满清是什么德行,但凡学过历史的都知道。”
“但后来就不对了,那些人用网络传播,各种美化满清,甚至伪满,误导了很多人。”
“到了这一步,就不能不管了,直接给公安刷业绩了。”
“切,有好日子不过,还想恢复满清,就这么想当奴才啊。”
李丽质表示不理解:“哪怕恢复大唐也行啊,至少不会被蛮夷欺负。”
这时,朱媺娖也回来了:“夫君,我家太宗太不道德了,竟然在我哥哥那里抢人,也不知道是跟谁……”
“哦,我知道了,跟唐太宗学的。”
李丽质一头问号:“关我阿耶什么事啊?”
“切,都快把你爹都快把你弟薅秃了,还用得着我说吗?对,还有那个开……哦,开平时空,你看看,李白,王勃,杜甫,太狠了。”
李丽质有些哑口无言,没办法反驳。
朱媺娖看向张彦:“话说太宗除了上位有问题之外还主打一个那个啥吗?”
“对,主打一个不要脸,身为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要脸。”
朱由检看向张彦:“女婿啊,朕怀疑你话里有话。”
“不用怀疑,就是真的,哪有偷自家女儿钱的?有本事去抄家。”
朱由检不想搭理张彦,这家伙太小气了。
“就是,父皇,赶紧还钱。”
朱由检想哭:“没钱。”
“东林党有,你不抄。”
朱由检涨红着脸:“能怪朕吗?朕被他们骗了,而且史书中也记载了他们的贤德。”
张彦无语:“你这话说的,和说了一句话一样,史书是谁写的啊?”
朱由检还想挣扎一下:“女婿,你必须承认,大明文官中也有好的,就是那些因为有好有坏,朕才分不清的。”
张彦摇了摇头:“其实明朝文官在后世的名声那么差,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史书的记载。”
朱媺娖不解:“啊?怎么回事?”
“纵观史书,明朝文官很有意思,能查到那些人的评价,但是查不到那些人干的事。”
朱媺娖不解:“这其中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正常情况下,史书赞美一个人,那就必须列出这个人做的大事,让后人知道,为什么赞美这个人。”
“那些都是功绩,为什么不能记?”
朱媺娖懂了:“夫君,你是说那些都是假的?”
“差不多,没有列举功绩,只整一些评价,那这个人至少有九成概率是吹出来的。”
“就比如朱佑樘。”
朱由检父女一头黑线,这合适吗?
“夫君啊,嘴下积德。”
张彦摊了摊手:“媺娖,你说说你这个祖宗干了什么大事,让史书说他是千古仁君?”
“呃,因为宽仁。”
张彦点了点朱媺娖的小脑袋:“我来告诉你为什么宽仁,因为加入了议罪银,交钱就没免罪。”
“多宽仁啊,普通百姓犯了事,交钱就能免罪。”
“我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普通百姓能不能拿出这个钱来。”
“不过没关系,写史书的官员能拿出来就行了。”
朱由检有些尴尬:“这个嘛……”
“别在意这些细节,下面是节俭,太节俭了,能花几百万两去修道观,什么道观需要几百万两白银啊?”
“哦,咱们就假设,道观多,所以用的多,但道观能干什么?没错,信仰,但问题是,你底下的百姓吃饱了吗?”
朱媺娖拿出小天幕:“父皇,你看看。”
“拿走,朕不看。”
“其实这个贤明和盛世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无论如何看,所谓的盛世和贤明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才是对的。”
朱由检转身去了牌桌:“朕又不是皇帝了,这些对朕已经没用了,朕还是那句话,没钱。”
朱媺娖看向张彦:“夫君,要不再来一次。”
“还是不必了,这是真没钱了,又输了。”
朱媺娖无奈:“看来我的零花钱是拿不回来了。”
“没事,我给你。”李丽质不愧是朱媺娖的闺蜜,有事真上。
朱媺娖有些羡慕了:“还是你好,生活在盛世。”
朱媺娖很羡慕李丽质能随时回到自己的时空。
这也是朱媺娖没办法办到的事,顺治时空可没有她的位置了,至于原崇祯时空,那里也有一个岁数差不多的朱媺娖。
“我好个锤锤,你试试被人盯着的感觉。”
“哦。把这茬忘了。”朱媺娖再一次起了把李丽质绑到李世民面前的想法。
“我告诉你啊,你别对我有那种想法,我不可能独自去见我阿耶。”
李丽质对自己这两下有自知之明,她这小身板,禁不住李世民一巴掌。
康熙时空,各地都是起义,康熙皇帝被迫离开北京。
康熙自闭了,没想到天幕直接断了大清的国运。
“朱媺娖,一定是你!一定是你!”
康熙的暴脾气又上来了,但这一次,康熙没有任何办法。
“康麻子!你往哪里跑!”
不远处,一队骑兵追了上来。
“该死!拦住他!”康熙下完命令后赶紧逃走。
因为来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对于女真人,或者说清朝来说,非常出名。
因为这个人叫朱永,或者说叫朱宣平。
康熙不作停留,直接往山海关跑,中原已经待不了了,只能回建州了。
但这一路上并不安全,沿途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这些都是威胁康熙的存在。
“夫君,我们要不直播一下康熙?”
朱媺娖现在很想落井下石。
“随便呗,你想直播就直播吧。”
张彦太了解朱元璋了,这位擅长株连,他要是想弄死你,那你就算是跑到天涯海角都要把你找出来弄死。
“先等等吧,太祖告诉我,乾隆不服,太祖想让他心服口服,我随时盯着他们。”
朱媺娖也算是清朝的掘墓人了,朱媺娖自从来到天幕空间后就没停下过对清朝的针对。
张彦无语:“想让十全老头心服口服?你家太祖想多了,那家伙是瞎子,不管你做到什么地步,他都会当作看不见。就会自娱自乐。”
这也是乾隆的老传统了,沉迷于天朝上国和所谓的康乾盛世。
这种人,都能把被狠狠打脸战绩当做功绩记录,还能指望他服气?
“不会吧?”朱媺娖不相信:“没人会那么无耻。”
“不信就等着看吧,他指定能找一堆借口。”
天幕空间中,李丽质放下了小天幕:“夫君,难道天下百姓都不知道乱世将近了吗?”
“你这算问到点子上了,他们还真不知道。”
“啊?”李丽质不理解:“为什么?”
“你是盛世公主,你不清楚也是正常的。”
“古代通信不发达,而且就算是乱世,有一些地方也是相对太平的,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因为战乱,远离战争,生活还会好一些。”
“给你讲一个人就知道了,这个人叫王叔平,也可以叫他王凝之,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人,他出生于东晋顶级世家。”
“他出生的时候,东晋已经开国十七年了,虽然开国的这十七年里,东晋也爆发了内乱,但到了这个时候,东晋朝堂中的势力已经形成了制衡。”
“所以王叔平自从出生开始,就没见过战争,再加上王叔平出身世家,也不缺吃喝。”
“而且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的叔祖王彬正在担任尚书右仆射,这可是尚书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这还没完,他的堂叔祖王导更厉害,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并且全力支持司马睿的。”
“王与马共天下,马说的是司马家,这个王,说的就是王叔平家,东晋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是王家人。”
“丽质,你很熟悉王叔平的父亲。”
李丽质不解:“啊?我怎么熟悉了?”
“因为他的父亲叫王羲之。”
“咳咳咳。”李丽质差点被呛死:“哦,我知道了。”
王羲之的名气太大了,所以很自然的就忽略了王羲之的生父和孩子,至少作为公主,是这样的。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王叔平的生活可想而知,而且作为王羲之的儿子,王叔平的书法也是很有名气的。”
“而且王叔平的家也特别和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而且是一母同胞。”
“并且王叔平不是长子,不需要承担太多家族责任,而且王叔平最小的弟弟叫王子敬。”
“王子敬不止成了驸马,还成了中书令,有兄长和弟弟顶着,王叔平的日子会过的很舒服。”
李丽质点头:“对,就像我一样,如果不早死,就完美了。”
“所以啊,和你差不多,从来没有遭过罪。”
“这还没完,王叔平的婚姻也不错,娶了当时的大才女,要才华有才华,要颜值有颜值,要家世有家世。并且夫妻关系也很好,他媳妇叫谢道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都复习一下。)
“丽质,你可别忘了,王叔平所在的时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一直在打仗。”
“等王叔平到了四十九岁那年,北方几十万大军南下,王叔平这才感到害怕,但是吧,王叔平连战争的影子都没看到。”
“因为北方的大军被他媳妇的叔叔,带着他媳妇的弟弟给打回去。”
“也许过的太顺,王叔平加入了五斗米教,并且结识了很多高层,教主孙泰也在其中。”
“后来孙泰要造反,被揭发了,之后被弄死了。”
“但这对王叔平来说,不过是一个插曲,但他就是倒在了这件事上了。”
“孙泰的侄子孙恩跑到了一个岛上,并且聚集了几百人,之后趁着东晋朝廷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起兵,直接杀到了会稽。”
“这个王叔平就在会稽做官,就这样,王叔平被抓了,之后被杀了。”
“丽质,你就说东晋乱不乱吧。”
李丽质点头:“乱,很乱。”
“对啊,当时的北方,什么两脚羊,什么民不聊生,都是常事。”
“而且孙恩的起义也标志着东晋开始进入尾声了。”
“但你要站在王叔平的角度上来看,他会觉得自己处在乱世吗?”
李丽质想了想:“我估计在那一刀砍下来之前,王叔平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
“没错,他会认为他所在的时代是历史上的大治之世。”
“就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类的时代,你看起来很富有,但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依旧有饿死的人,甚至有起义。”
“对于那些人来说,这是盛世吗?”
“他们会觉得这是乱世。”李丽质明白了:“夫君,你是说在不同人眼中,对世界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没错。我作为后来人,只能从大局和世界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皇帝或者某个人的角度上。”
“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代王朝,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乱世,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来看,古代所有朝代,乃至古代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是反人类的。”
李丽质眨了眨眼:“哦,这也是后世人说清朝盛世是个笑话的原因?”
“对啊。”
“那后世有人喜欢清朝吗?”
张彦点头:“当然有啊,但是后世的朝廷出手了,强力镇压这股风气了。”
李丽质眼前一亮:“镇压的好,对了,为什么镇压?”
“很简单,协和会,他们试图恢复满清。”
李丽质一脸懵:“你是说在你那个时代,还有人试图恢复满清?”
“对,是不是很意外?”
李丽质点头:“这就相当于在大唐恢复北周一样,你哪怕恢复隋朝也好啊。”
“其实一开始,也没人在意,毕竟这话要是说出去,真的会被当成笑话听,满清是什么德行,但凡学过历史的都知道。”
“但后来就不对了,那些人用网络传播,各种美化满清,甚至伪满,误导了很多人。”
“到了这一步,就不能不管了,直接给公安刷业绩了。”
“切,有好日子不过,还想恢复满清,就这么想当奴才啊。”
李丽质表示不理解:“哪怕恢复大唐也行啊,至少不会被蛮夷欺负。”
这时,朱媺娖也回来了:“夫君,我家太宗太不道德了,竟然在我哥哥那里抢人,也不知道是跟谁……”
“哦,我知道了,跟唐太宗学的。”
李丽质一头问号:“关我阿耶什么事啊?”
“切,都快把你爹都快把你弟薅秃了,还用得着我说吗?对,还有那个开……哦,开平时空,你看看,李白,王勃,杜甫,太狠了。”
李丽质有些哑口无言,没办法反驳。
朱媺娖看向张彦:“话说太宗除了上位有问题之外还主打一个那个啥吗?”
“对,主打一个不要脸,身为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要脸。”
朱由检看向张彦:“女婿啊,朕怀疑你话里有话。”
“不用怀疑,就是真的,哪有偷自家女儿钱的?有本事去抄家。”
朱由检不想搭理张彦,这家伙太小气了。
“就是,父皇,赶紧还钱。”
朱由检想哭:“没钱。”
“东林党有,你不抄。”
朱由检涨红着脸:“能怪朕吗?朕被他们骗了,而且史书中也记载了他们的贤德。”
张彦无语:“你这话说的,和说了一句话一样,史书是谁写的啊?”
朱由检还想挣扎一下:“女婿,你必须承认,大明文官中也有好的,就是那些因为有好有坏,朕才分不清的。”
张彦摇了摇头:“其实明朝文官在后世的名声那么差,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史书的记载。”
朱媺娖不解:“啊?怎么回事?”
“纵观史书,明朝文官很有意思,能查到那些人的评价,但是查不到那些人干的事。”
朱媺娖不解:“这其中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正常情况下,史书赞美一个人,那就必须列出这个人做的大事,让后人知道,为什么赞美这个人。”
“那些都是功绩,为什么不能记?”
朱媺娖懂了:“夫君,你是说那些都是假的?”
“差不多,没有列举功绩,只整一些评价,那这个人至少有九成概率是吹出来的。”
“就比如朱佑樘。”
朱由检父女一头黑线,这合适吗?
“夫君啊,嘴下积德。”
张彦摊了摊手:“媺娖,你说说你这个祖宗干了什么大事,让史书说他是千古仁君?”
“呃,因为宽仁。”
张彦点了点朱媺娖的小脑袋:“我来告诉你为什么宽仁,因为加入了议罪银,交钱就没免罪。”
“多宽仁啊,普通百姓犯了事,交钱就能免罪。”
“我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普通百姓能不能拿出这个钱来。”
“不过没关系,写史书的官员能拿出来就行了。”
朱由检有些尴尬:“这个嘛……”
“别在意这些细节,下面是节俭,太节俭了,能花几百万两去修道观,什么道观需要几百万两白银啊?”
“哦,咱们就假设,道观多,所以用的多,但道观能干什么?没错,信仰,但问题是,你底下的百姓吃饱了吗?”
朱媺娖拿出小天幕:“父皇,你看看。”
“拿走,朕不看。”
“其实这个贤明和盛世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无论如何看,所谓的盛世和贤明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才是对的。”
朱由检转身去了牌桌:“朕又不是皇帝了,这些对朕已经没用了,朕还是那句话,没钱。”
朱媺娖看向张彦:“夫君,要不再来一次。”
“还是不必了,这是真没钱了,又输了。”
朱媺娖无奈:“看来我的零花钱是拿不回来了。”
“没事,我给你。”李丽质不愧是朱媺娖的闺蜜,有事真上。
朱媺娖有些羡慕了:“还是你好,生活在盛世。”
朱媺娖很羡慕李丽质能随时回到自己的时空。
这也是朱媺娖没办法办到的事,顺治时空可没有她的位置了,至于原崇祯时空,那里也有一个岁数差不多的朱媺娖。
“我好个锤锤,你试试被人盯着的感觉。”
“哦。把这茬忘了。”朱媺娖再一次起了把李丽质绑到李世民面前的想法。
“我告诉你啊,你别对我有那种想法,我不可能独自去见我阿耶。”
李丽质对自己这两下有自知之明,她这小身板,禁不住李世民一巴掌。
康熙时空,各地都是起义,康熙皇帝被迫离开北京。
康熙自闭了,没想到天幕直接断了大清的国运。
“朱媺娖,一定是你!一定是你!”
康熙的暴脾气又上来了,但这一次,康熙没有任何办法。
“康麻子!你往哪里跑!”
不远处,一队骑兵追了上来。
“该死!拦住他!”康熙下完命令后赶紧逃走。
因为来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对于女真人,或者说清朝来说,非常出名。
因为这个人叫朱永,或者说叫朱宣平。
康熙不作停留,直接往山海关跑,中原已经待不了了,只能回建州了。
但这一路上并不安全,沿途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这些都是威胁康熙的存在。
“夫君,我们要不直播一下康熙?”
朱媺娖现在很想落井下石。
“随便呗,你想直播就直播吧。”
张彦太了解朱元璋了,这位擅长株连,他要是想弄死你,那你就算是跑到天涯海角都要把你找出来弄死。
“先等等吧,太祖告诉我,乾隆不服,太祖想让他心服口服,我随时盯着他们。”
朱媺娖也算是清朝的掘墓人了,朱媺娖自从来到天幕空间后就没停下过对清朝的针对。
张彦无语:“想让十全老头心服口服?你家太祖想多了,那家伙是瞎子,不管你做到什么地步,他都会当作看不见。就会自娱自乐。”
这也是乾隆的老传统了,沉迷于天朝上国和所谓的康乾盛世。
这种人,都能把被狠狠打脸战绩当做功绩记录,还能指望他服气?
“不会吧?”朱媺娖不相信:“没人会那么无耻。”
“不信就等着看吧,他指定能找一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