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拿着小天幕观察永乐时空的战事,被朱慈烺狠狠奶了一波的朱棣更加凶猛了。
瓦剌也好,倭国也罢,都被打的不要不要的。
朱媺娖有些无语:“这成祖叫的不冤,就没见过这么狗的人。”
朱棣为了悬赏奖励,并没有让党守素他们打倭国,而是把他们全派到了北方。
“你家成祖也不容易。”
朱媺娖轻哼一声:“夫君,你说说,你认为谁才是成祖麾下第一大将,我看成祖太穷了都。”
“你家成祖靖难之役打完后,册封了四个国公。”
“分别是淇国公邱福,成国公朱能,容国公张玉,泾国公陈亨。”
“张玉和陈亨提前去世了,邱福因为北征战败被剥夺爵位,所以朱能是结局最好的一个。”
“也是这个叫朱能的,很像常遇春。”
“这个朱能的父亲最早也是跟着你家太祖混的。”
“明朝初期,除了你家的亲戚以外,还有很多姓朱的人。”
“包括朱生,朱亮祖,朱寿,朱潜,朱鼎,朱亮。”
(冷知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起者是朱生,而不是李善长。)
“朱亮祖就不用说了,因为太飘,明太祖吹了一口气,他就上天了。”
“这个朱寿和后来的威武大将军朱厚照的艺名一样。”
“朱潜和朱鼎在鄱阳湖之战时就战死了。”
“至于这个朱亮,和常遇春是老乡,之后成了燕山护卫的副千户,这个朱能就是朱亮的儿子。”
“父亮,从太祖渡江,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
“朱亮比你家成祖小了十岁,在洪武三年出生,而且朱能一直生活在北京,比你家成祖还地道。”
“长大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燕王府,洪武二十三年,你家成祖招降乃儿不花时,他就在军中。”
“能嗣职,事成祖藩邸。尝从北征,降元太尉乃儿不花。”
“而且明史中也提到过,朱能是年龄最小的那个,但是打仗的时候很猛,和张玉一样,是你家成祖的左右手。”
“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朱能是在洪武二十三跟着你家成祖的,但张玉是在洪武二十四年跟着你家成祖的。”
“也就是说,朱能的资历更老。”
“而且靖难之役的四公爵,就朱能年龄最小,是你家成祖的嫡系。”
“这个朱能的战斗力在洪武朝时没体现出来,也许是没机会。”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上台后一顿骚操作,五个叔叔下去了。”
“之后朱能的那点本事,就全往建文帝身上招呼。”
“燕兵起,与张玉首谋杀张员,谢贵,夺九门。”
“当时的北平,其他城门都拿下了,唯独西直门,一直拿不下来,朱能听说后,直接提着刀就上去了,西直门被拿下。”
“媺娖,你也知道建文朝的情况。”
“对,太祖武将消消乐,开国功臣已经不多了,所以他就派耿炳文打成祖了。”
“对,耿炳文年纪大了,也没想到张玉和朱能两个年轻人不讲武德,来偷袭他这个老人。”
“之后耿炳文南撤,在河边休整了。”
“原本耿炳文想发挥自己的特长,防守,但耿炳文没想到朱能就擅长进攻。”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不能追,但就在所有人讨论的时候,朱能带着三十个敢死队就杀过去了。”
“独与敢死士三十骑追奔至滹沱河,跃马大呼突南军,军数万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众,降三千余人。”
“说来离谱,数万大军被这三十人冲开了,还发生了踩踏事故。”
“等所有人商量好后,朱能已经带着三千俘虏回来了。”
“朱能的表现让永乐是真的乐了,甚至亲笔写下了表扬信。”
“至于写的什么没人知道,我估计又是谁谁谁多病,汝当勉励之,这类的话。”
“建文元年十一月,明成祖从大宁回来的,还带回了一堆兵马外加一只宁王。”
“碰巧,大明战神李景隆出现了。”
“你想想,耿炳文都打不过那两个人,李景隆自然也不行。”
“张玉更是连破七寨,所以朱能就和张玉比起来了。”
“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曹国公李景隆引数十万众将攻北平。成祖与玉谋,先援永平。至则高遁走,玉追斩甚众。遂从间道袭大宁,拔其众而还,次会州。初立五军,以玉将中军。时李景隆已围北平,成祖旋师,大战于郑村坝,景隆败。成祖乘胜抵城下。城中兵鼓噪出,内外夹攻,南军大溃。”
“一年之后的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四公爵全齐了,但陈亨能力有限,被平安打成了重伤。”
“朱能这个时候站起来了,一打二。”
“这一战把李景隆打到德州了,张玉和朱能继续打德州,李景隆没办法,继续跑,直接到了济南。”
“也多亏济南有人,不然李景隆也不用等到建文四年了。”
“朱能最高光的时候是东昌之战,也就是你家成祖被包围了,这一战,张玉战死。”
“进攻东昌,与盛庸军遇。成祖以数十骑绕出其后。庸围之数重,成祖奋击得出。玉不知成祖所在,突入阵中力战,格杀数十人,被创死。年五十八。”
“这一战,朱能把自己的马让给你家成祖了,之后他自己抢了一匹马冲了出去。”
“张玉没了,你家成祖就更在意朱能了。”
“建文三年,三月你家成祖南下,又碰到了盛庸和平安,被压制了,但这个时候,朱能又来了,直接打退了盛庸和平安。”
“这个时候,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了,再加上徐辉祖的到来,你家成祖又劣势了,所以你家成祖想回北平休息一下。”
“讲真的,这要是回去,靖难之役也不用打了,但是朱能把你家成祖叫回来了。”
“汉高十战九败,终有天下。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
“这也让你家成祖回过神了,而且你家成祖重拾信心时,正是建文帝不信任徐辉祖的时候,并且把徐辉祖调回去了。”
“这下没人能拦住你家太祖了,最后登基了。”
“登基以后,朱能成了成国公。”
“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
“位列邱福之后。”
“和张玉不同,在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能就是常遇春的复制版,主打一个猛。”
“而且每次都能解决问题,有很多人拿常遇春和朱能做对比,朱能也是你家成祖身边最彪悍的那一个。”
“但这个成国公没当太久。”
“四年七月诏能佩征夷将军印,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由广西、 云南分道讨安南,帝亲送之龙江。十月行次龙州,卒于军。年三十七。”
“凡亲王丧,辍朝三日;公主丧及下葬,各辍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丧,年终类辍朝一日。”
“但你家成祖为了朱能,辍朝五日,这直接超过了亲王。”
“而且朱能死后还进行了追封。”
“敕葬昌平,追封东平王,谥武烈。洪熙时,配享成祖庙廷。”
“之后,朱勇接手了朱能的爵位,之后死在了土木堡。”
“之后这个成国公爵位到了朱勇儿子朱仪这里,这个朱仪参加了北京保卫战,并且在后来,经历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四朝。”
“第四代成国公朱辅还跟着武宗南下过,对了媺娖,宁王一脉怎么惹你家和成国公一家了?”
朱媺娖无语:“不想回答。”
“行吧,但无论如何,成国公一家成了英国公之外最受皇帝信任的勋贵。”
“到了嘉靖时期,因为嘉靖不爱出门,所以这一代成国公代替皇帝去天坛祭了三十九次天。”
“媺娖,第十二代成国公我就不解释了吧。”
朱媺娖冷哼一声:“他真给他的祖宗丢脸。”
“没错,但是李自成不需要他,他也没有当臣的资格了,被李自成弄死了。”
朱媺娖看向朱由检:“你瞅瞅,这就是你信任的成国公。”
朱由检继续当鹌鹑,他怎么可能听不出朱媺娖是在蛐蛐他。
“父皇,你怎么不说话呀?”
李渊看了朱媺娖一眼:“你家父皇不想说话。”
朱由检更幽怨了:“唉,朕也想不到那些人竟然是这样的,还有那些藩王,竟然不管大明的死活,只有少数人捐了很少的一笔钱。”
张彦白了朱由检一眼:“你还好意思说,要是那些藩王捐多了,就你这个脾气,搞不好就以为人家油水多,现在不多捐,以后会不会搞事。”
“谁说的!”朱由检不服气。
“我说的,明太祖说的很对,你除了上吊,什么都做不好。”
朱由检很憋屈:“你小子,不就是想给她出气吗,用不着拐弯抹角的骂朕。”
朱媺娖不解:“夫君,藩王们为什么不管大明的死活?难道他们不知道国家将亡吗?”
“很简单,他们不知道,这也不是捐钱的事,政治是不能算总账的,喊口号的时候喊的都挺欢,可是一但落实下去,就没几个人愿意从自己身上放血了。”
“而且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真正大规模屠杀前朝宗室的有几次?就算是蒙古人来了,宋朝宗室也没有怎么样。”
“所以在他们眼中,明朝没了,他们就是破财,明朝不亡,还能保住钱财。”
“但谁也没想到,清朝能把明朝藩王都砍了,毕竟这种事,也就北周和满清干过。”
“在刀子没落下来之前,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挨刀。”
“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
朱媺娖不解:“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那些藩王也没想到明朝真的会垮台。”
“就拿崇祯朝初期来说,虽然农民起义多,但是还没有达到动摇明王朝根基的地步,甚至还多次击败农民军。”
“就说李自成,被击溃多少次?高迎祥更是被弄死了。”
“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的满清,也可以叫女真。”
“女真不解决,明朝就要每年都花钱打仗,一打仗就要加税,一加税就要激起民变,一民变就要去镇压,之后女真继续做大,这完全是个死循环。”
“所以明朝的核心问题就是没钱。”
“当时的明军,不管是作战能力还是武器装备,虽然有问题,但是问题不大,只要有钱就可以。”
“我算过仗,如果藩王们都出钱,别说女真人了,就连当时的所谓日不落帝国都能给你扬了。”
“可问题就在于,每个人出多少?有不出钱的,怎么安抚那些出钱的?”
“这种事又不是没有过,起义军都打到家门口了,那个福王还不出钱,最后人财两空。”
抛开一切不谈,单单这个事,绝对是治疗高血压的良药。
张彦学习历史的时候,也被这些明朝藩王的操作惊呆了,不得不承认,明朝末年就是抽象。
“夫君,这也是你说的,只有太祖才能拯救明末的原因吧,太祖本来就是祖宗,而且有兵,不止是大臣,就连藩王都能压制。”
“没错,那些藩王再大,也打不过初代藩王,初代藩王再大,也大不过明太祖。”
“皇明祖训也是一样,明太祖是皇明祖训的编写者,既然能创造秩序,那也能改写秩序。”
“这一点,就算是明成祖也没办法做到。”
“能制约皇权的只有一个孝字。”
“请问,明太祖作为皇权的开创者,皇明祖训的编写者,他需要遵从什么祖训?”
“修改皇明祖训,甚至是废除皇明祖训那也是一句话的事。”
“你让明成祖试试,敢开口废除祖训,天下人分分钟骂他是乱臣贼子,他自己的合法性也将不复存在。”
“这些桎梏,在明太祖身上,通通不存在,这就是开国之君的底气,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瓦剌也好,倭国也罢,都被打的不要不要的。
朱媺娖有些无语:“这成祖叫的不冤,就没见过这么狗的人。”
朱棣为了悬赏奖励,并没有让党守素他们打倭国,而是把他们全派到了北方。
“你家成祖也不容易。”
朱媺娖轻哼一声:“夫君,你说说,你认为谁才是成祖麾下第一大将,我看成祖太穷了都。”
“你家成祖靖难之役打完后,册封了四个国公。”
“分别是淇国公邱福,成国公朱能,容国公张玉,泾国公陈亨。”
“张玉和陈亨提前去世了,邱福因为北征战败被剥夺爵位,所以朱能是结局最好的一个。”
“也是这个叫朱能的,很像常遇春。”
“这个朱能的父亲最早也是跟着你家太祖混的。”
“明朝初期,除了你家的亲戚以外,还有很多姓朱的人。”
“包括朱生,朱亮祖,朱寿,朱潜,朱鼎,朱亮。”
(冷知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起者是朱生,而不是李善长。)
“朱亮祖就不用说了,因为太飘,明太祖吹了一口气,他就上天了。”
“这个朱寿和后来的威武大将军朱厚照的艺名一样。”
“朱潜和朱鼎在鄱阳湖之战时就战死了。”
“至于这个朱亮,和常遇春是老乡,之后成了燕山护卫的副千户,这个朱能就是朱亮的儿子。”
“父亮,从太祖渡江,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
“朱亮比你家成祖小了十岁,在洪武三年出生,而且朱能一直生活在北京,比你家成祖还地道。”
“长大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燕王府,洪武二十三年,你家成祖招降乃儿不花时,他就在军中。”
“能嗣职,事成祖藩邸。尝从北征,降元太尉乃儿不花。”
“而且明史中也提到过,朱能是年龄最小的那个,但是打仗的时候很猛,和张玉一样,是你家成祖的左右手。”
“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朱能是在洪武二十三跟着你家成祖的,但张玉是在洪武二十四年跟着你家成祖的。”
“也就是说,朱能的资历更老。”
“而且靖难之役的四公爵,就朱能年龄最小,是你家成祖的嫡系。”
“这个朱能的战斗力在洪武朝时没体现出来,也许是没机会。”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上台后一顿骚操作,五个叔叔下去了。”
“之后朱能的那点本事,就全往建文帝身上招呼。”
“燕兵起,与张玉首谋杀张员,谢贵,夺九门。”
“当时的北平,其他城门都拿下了,唯独西直门,一直拿不下来,朱能听说后,直接提着刀就上去了,西直门被拿下。”
“媺娖,你也知道建文朝的情况。”
“对,太祖武将消消乐,开国功臣已经不多了,所以他就派耿炳文打成祖了。”
“对,耿炳文年纪大了,也没想到张玉和朱能两个年轻人不讲武德,来偷袭他这个老人。”
“之后耿炳文南撤,在河边休整了。”
“原本耿炳文想发挥自己的特长,防守,但耿炳文没想到朱能就擅长进攻。”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不能追,但就在所有人讨论的时候,朱能带着三十个敢死队就杀过去了。”
“独与敢死士三十骑追奔至滹沱河,跃马大呼突南军,军数万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众,降三千余人。”
“说来离谱,数万大军被这三十人冲开了,还发生了踩踏事故。”
“等所有人商量好后,朱能已经带着三千俘虏回来了。”
“朱能的表现让永乐是真的乐了,甚至亲笔写下了表扬信。”
“至于写的什么没人知道,我估计又是谁谁谁多病,汝当勉励之,这类的话。”
“建文元年十一月,明成祖从大宁回来的,还带回了一堆兵马外加一只宁王。”
“碰巧,大明战神李景隆出现了。”
“你想想,耿炳文都打不过那两个人,李景隆自然也不行。”
“张玉更是连破七寨,所以朱能就和张玉比起来了。”
“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曹国公李景隆引数十万众将攻北平。成祖与玉谋,先援永平。至则高遁走,玉追斩甚众。遂从间道袭大宁,拔其众而还,次会州。初立五军,以玉将中军。时李景隆已围北平,成祖旋师,大战于郑村坝,景隆败。成祖乘胜抵城下。城中兵鼓噪出,内外夹攻,南军大溃。”
“一年之后的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四公爵全齐了,但陈亨能力有限,被平安打成了重伤。”
“朱能这个时候站起来了,一打二。”
“这一战把李景隆打到德州了,张玉和朱能继续打德州,李景隆没办法,继续跑,直接到了济南。”
“也多亏济南有人,不然李景隆也不用等到建文四年了。”
“朱能最高光的时候是东昌之战,也就是你家成祖被包围了,这一战,张玉战死。”
“进攻东昌,与盛庸军遇。成祖以数十骑绕出其后。庸围之数重,成祖奋击得出。玉不知成祖所在,突入阵中力战,格杀数十人,被创死。年五十八。”
“这一战,朱能把自己的马让给你家成祖了,之后他自己抢了一匹马冲了出去。”
“张玉没了,你家成祖就更在意朱能了。”
“建文三年,三月你家成祖南下,又碰到了盛庸和平安,被压制了,但这个时候,朱能又来了,直接打退了盛庸和平安。”
“这个时候,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了,再加上徐辉祖的到来,你家成祖又劣势了,所以你家成祖想回北平休息一下。”
“讲真的,这要是回去,靖难之役也不用打了,但是朱能把你家成祖叫回来了。”
“汉高十战九败,终有天下。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
“这也让你家成祖回过神了,而且你家成祖重拾信心时,正是建文帝不信任徐辉祖的时候,并且把徐辉祖调回去了。”
“这下没人能拦住你家太祖了,最后登基了。”
“登基以后,朱能成了成国公。”
“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
“位列邱福之后。”
“和张玉不同,在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能就是常遇春的复制版,主打一个猛。”
“而且每次都能解决问题,有很多人拿常遇春和朱能做对比,朱能也是你家成祖身边最彪悍的那一个。”
“但这个成国公没当太久。”
“四年七月诏能佩征夷将军印,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由广西、 云南分道讨安南,帝亲送之龙江。十月行次龙州,卒于军。年三十七。”
“凡亲王丧,辍朝三日;公主丧及下葬,各辍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丧,年终类辍朝一日。”
“但你家成祖为了朱能,辍朝五日,这直接超过了亲王。”
“而且朱能死后还进行了追封。”
“敕葬昌平,追封东平王,谥武烈。洪熙时,配享成祖庙廷。”
“之后,朱勇接手了朱能的爵位,之后死在了土木堡。”
“之后这个成国公爵位到了朱勇儿子朱仪这里,这个朱仪参加了北京保卫战,并且在后来,经历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四朝。”
“第四代成国公朱辅还跟着武宗南下过,对了媺娖,宁王一脉怎么惹你家和成国公一家了?”
朱媺娖无语:“不想回答。”
“行吧,但无论如何,成国公一家成了英国公之外最受皇帝信任的勋贵。”
“到了嘉靖时期,因为嘉靖不爱出门,所以这一代成国公代替皇帝去天坛祭了三十九次天。”
“媺娖,第十二代成国公我就不解释了吧。”
朱媺娖冷哼一声:“他真给他的祖宗丢脸。”
“没错,但是李自成不需要他,他也没有当臣的资格了,被李自成弄死了。”
朱媺娖看向朱由检:“你瞅瞅,这就是你信任的成国公。”
朱由检继续当鹌鹑,他怎么可能听不出朱媺娖是在蛐蛐他。
“父皇,你怎么不说话呀?”
李渊看了朱媺娖一眼:“你家父皇不想说话。”
朱由检更幽怨了:“唉,朕也想不到那些人竟然是这样的,还有那些藩王,竟然不管大明的死活,只有少数人捐了很少的一笔钱。”
张彦白了朱由检一眼:“你还好意思说,要是那些藩王捐多了,就你这个脾气,搞不好就以为人家油水多,现在不多捐,以后会不会搞事。”
“谁说的!”朱由检不服气。
“我说的,明太祖说的很对,你除了上吊,什么都做不好。”
朱由检很憋屈:“你小子,不就是想给她出气吗,用不着拐弯抹角的骂朕。”
朱媺娖不解:“夫君,藩王们为什么不管大明的死活?难道他们不知道国家将亡吗?”
“很简单,他们不知道,这也不是捐钱的事,政治是不能算总账的,喊口号的时候喊的都挺欢,可是一但落实下去,就没几个人愿意从自己身上放血了。”
“而且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真正大规模屠杀前朝宗室的有几次?就算是蒙古人来了,宋朝宗室也没有怎么样。”
“所以在他们眼中,明朝没了,他们就是破财,明朝不亡,还能保住钱财。”
“但谁也没想到,清朝能把明朝藩王都砍了,毕竟这种事,也就北周和满清干过。”
“在刀子没落下来之前,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挨刀。”
“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
朱媺娖不解:“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那些藩王也没想到明朝真的会垮台。”
“就拿崇祯朝初期来说,虽然农民起义多,但是还没有达到动摇明王朝根基的地步,甚至还多次击败农民军。”
“就说李自成,被击溃多少次?高迎祥更是被弄死了。”
“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的满清,也可以叫女真。”
“女真不解决,明朝就要每年都花钱打仗,一打仗就要加税,一加税就要激起民变,一民变就要去镇压,之后女真继续做大,这完全是个死循环。”
“所以明朝的核心问题就是没钱。”
“当时的明军,不管是作战能力还是武器装备,虽然有问题,但是问题不大,只要有钱就可以。”
“我算过仗,如果藩王们都出钱,别说女真人了,就连当时的所谓日不落帝国都能给你扬了。”
“可问题就在于,每个人出多少?有不出钱的,怎么安抚那些出钱的?”
“这种事又不是没有过,起义军都打到家门口了,那个福王还不出钱,最后人财两空。”
抛开一切不谈,单单这个事,绝对是治疗高血压的良药。
张彦学习历史的时候,也被这些明朝藩王的操作惊呆了,不得不承认,明朝末年就是抽象。
“夫君,这也是你说的,只有太祖才能拯救明末的原因吧,太祖本来就是祖宗,而且有兵,不止是大臣,就连藩王都能压制。”
“没错,那些藩王再大,也打不过初代藩王,初代藩王再大,也大不过明太祖。”
“皇明祖训也是一样,明太祖是皇明祖训的编写者,既然能创造秩序,那也能改写秩序。”
“这一点,就算是明成祖也没办法做到。”
“能制约皇权的只有一个孝字。”
“请问,明太祖作为皇权的开创者,皇明祖训的编写者,他需要遵从什么祖训?”
“修改皇明祖训,甚至是废除皇明祖训那也是一句话的事。”
“你让明成祖试试,敢开口废除祖训,天下人分分钟骂他是乱臣贼子,他自己的合法性也将不复存在。”
“这些桎梏,在明太祖身上,通通不存在,这就是开国之君的底气,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