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登州城,仿佛被暖阳和爆竹声浸透,处处流淌着一种富足而安宁的年味。春节的喧嚣甫一落下,靖亲王杨靖便带着王妃瑶格,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登州府内的“走贫问苦,访老慰幼”。从城垣根脚的低矮棚户,到城外炊烟袅袅的村庄;从白发苍苍、历经沧桑的鳏寡老者,到穿着新棉袄、脸蛋冻得红扑扑的垂髫稚子,杨靖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亲王,而像是这片土地最勤勉、最牵挂家人的大家长。随行的官吏捧着米面粮油、厚实的布匹和用红纸包裹的压岁银钱,将王府的关切实实在在地送到每一户需要温暖的人家手中。
“王爷王妃又来啦!快磕头!”
“使不得,老人家快请起,天冷,地上凉。”
“娃娃,拿着,买糖吃,好好读书!”
“谢王爷恩典!谢王妃娘娘!”
简单的对话,淳朴的感激,交织成冬日里最暖心的乐章。杨靖深知,地位越高,便越难有真正的“自由”。这万里疆域,这百万生民,早已化作沉甸甸的责任,融入了他的骨血。他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信赖他、依靠他的身影。
大年初一,靖王府张灯结彩,朱漆大门洞开,洋溢着浓浓的喜庆。与往年不同,今年王府正厅的“发红封”仪式,多了一位小小主角。
靖亲王杨靖与亲王妃瑶格端坐主位,仪态雍容,笑容和煦。而在他们下首,新晋的钧郡王杨承钧,穿着一身特意为他缝制的、绣着四爪小蟒的杏黄色郡王常服,头戴小小的翼善冠,小脸绷得紧紧的,努力维持着郡王的威仪,端端正正地坐在一张特制的太师椅上。他的小腿甚至够不着地面,悬在空中,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努力模仿父王的坐姿。
府内属官、登州有头有脸的乡绅耆老、以及府中有功的管事仆役,按着品阶和次序,鱼贯而入,向王爷、王妃、小郡王行礼拜年。
“卑职/老朽/小的恭贺王爷、王妃、钧郡王新春大吉,福寿安康!”
杨靖和瑶格含笑点头,自有侍从将早已备好的、沉甸甸的红封递上。轮到杨承钧时,小家伙明显更紧张了,小手紧紧抓着椅子扶手,努力学着父母的样子,奶声奶气却又一本正经地说:“嗯…平身,赏!” 旁边侍立的女官立刻将专门为他准备的、小巧精致的红封(里面或许是金瓜子或精巧的小金锞子)奉上。
这小小郡王努力端架子的模样,既庄重又透着孩童的稚气,看得杨靖和瑶格这对父母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吾家有儿初长成,这份传承与气象,比任何珍宝都更令他们开怀。
王府内的庄重喜庆,丝毫未减登州城里的狂欢热浪。从初一到初五,整个登州城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欢乐的漩涡!
靖王府豪气地请来了整整六台名震南北的戏班子!城东搭台唱的是慷慨激昂的北地梆子,那高亢的唱腔直冲云霄;城西戏台上演的则是婉转缠绵的南曲昆腔,水袖翻飞,如诗如画。城南有诙谐逗趣的杂耍班子,钻火圈、顶大缸、猴子骑羊,引得围观百姓阵阵惊呼与哄笑;城北则是惊险刺激的高跷表演,踩着丈许高木腿的艺人如履平地,还能做出翻滚跳跃的高难动作,让人捏一把汗又忍不住喝彩。更别提那穿街走巷、锣鼓喧天的罗汉舞狮队伍!金红相间的“狮子”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在“大头罗汉”的逗引下,或登高采青,或翻滚嬉戏,所到之处,人潮汹涌,欢声雷动。
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各色小吃零嘴儿的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鞭炮的硝烟味和人们身上新衣的皂角清香。孩童们穿着新衣,举着风车或小灯笼,在人群中兴奋地钻来钻去。大人们脸上也洋溢着难得的轻松笑容,享受着这太平年景带来的富足与热闹。
最难得的是,如此规模空前的庙会,连续数日,竟连一起小偷小摸的案子都未曾发生!这得益于王府和府衙的提前周密部署。精锐的府兵和衙役身着便服,混在人群中维持秩序,目光如炬;各处显眼位置更有全副武装的兵士按刀肃立,无声地昭示着法度与威严。百姓们安心游玩,秩序井然,这份祥和,本身就是对靖王治下登州最有力的褒奖。
当正月十五的圆月升上登州城头,春节的狂欢也被推向了最璀璨的高潮!
全城的花灯在这一夜被点燃。长街上,千姿百态的彩灯争奇斗艳:栩栩如生的鱼龙灯、憨态可掬的走马灯、精巧绝伦的宫灯、寄托着美好祈愿的莲花灯、硕大无朋的生肖灯……将整座城池映照得亮如白昼,恍如星河倒泻人间。猜灯谜的摊位前围满了才子佳人,绞尽脑汁,笑语连连。
然而,最令人屏息以待的,是靖王府在城中心广场和海边精心准备的烟花盛典!
随着一声尖锐的呼啸划破夜空,第一朵绚烂的烟花在墨蓝天幕上轰然绽放!金菊、银柳、火树、流星……姹紫嫣红,流光溢彩,将人们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紧接着,无数烟花争先恐后地腾空而起,在空中交织成一幅幅瞬息万变、美轮美奂的画卷。有的如瀑布飞流直下,有的如繁星洒落人间,有的炸响如春雷滚滚,有的绽放似牡丹盛开。巨大的轰鸣与璀璨的光芒交织,震撼着每一个仰望者的心灵。
广场上、城墙上、甚至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挤满了观灯赏焰的人群。欢呼声、赞叹声、孩童的惊叫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一位须发皆白、被孙子搀扶着的耄耋老者,望着漫天华彩和身边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浑浊的老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颤抖却洪亮:“活了七十多个年头啦!老汉我,从记事起就没见过这么热闹、这么太平的年景啊!托靖王爷的福!赶上了好王爷,赶上了这做梦都不敢想的好年景啊!”
这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无数登州百姓的心声。这份对靖王的感激与爱戴是如此炽热,以至于在烟花散尽、人群将散之时,竟有好几拨激动不已的百姓,自发地涌向靖王府大门,想要对着那紧闭的朱漆大门焚香叩拜!若非王府卫兵眼疾手快,态度温和但坚决地劝阻疏导,只怕王府门前真要香火缭绕了。这份近乎朴素的“神化”冲动,是民心所向最直接、也最厚重的表达。
登州城的这个春节,在火树银花与万民同乐中落下帷幕。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与欢声笑语,久久不散,如同一个温暖的烙印,刻在了每一个经历者的记忆深处,也昭示着这片土地在靖王羽翼下的安宁与希望。
“王爷王妃又来啦!快磕头!”
“使不得,老人家快请起,天冷,地上凉。”
“娃娃,拿着,买糖吃,好好读书!”
“谢王爷恩典!谢王妃娘娘!”
简单的对话,淳朴的感激,交织成冬日里最暖心的乐章。杨靖深知,地位越高,便越难有真正的“自由”。这万里疆域,这百万生民,早已化作沉甸甸的责任,融入了他的骨血。他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信赖他、依靠他的身影。
大年初一,靖王府张灯结彩,朱漆大门洞开,洋溢着浓浓的喜庆。与往年不同,今年王府正厅的“发红封”仪式,多了一位小小主角。
靖亲王杨靖与亲王妃瑶格端坐主位,仪态雍容,笑容和煦。而在他们下首,新晋的钧郡王杨承钧,穿着一身特意为他缝制的、绣着四爪小蟒的杏黄色郡王常服,头戴小小的翼善冠,小脸绷得紧紧的,努力维持着郡王的威仪,端端正正地坐在一张特制的太师椅上。他的小腿甚至够不着地面,悬在空中,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努力模仿父王的坐姿。
府内属官、登州有头有脸的乡绅耆老、以及府中有功的管事仆役,按着品阶和次序,鱼贯而入,向王爷、王妃、小郡王行礼拜年。
“卑职/老朽/小的恭贺王爷、王妃、钧郡王新春大吉,福寿安康!”
杨靖和瑶格含笑点头,自有侍从将早已备好的、沉甸甸的红封递上。轮到杨承钧时,小家伙明显更紧张了,小手紧紧抓着椅子扶手,努力学着父母的样子,奶声奶气却又一本正经地说:“嗯…平身,赏!” 旁边侍立的女官立刻将专门为他准备的、小巧精致的红封(里面或许是金瓜子或精巧的小金锞子)奉上。
这小小郡王努力端架子的模样,既庄重又透着孩童的稚气,看得杨靖和瑶格这对父母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吾家有儿初长成,这份传承与气象,比任何珍宝都更令他们开怀。
王府内的庄重喜庆,丝毫未减登州城里的狂欢热浪。从初一到初五,整个登州城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欢乐的漩涡!
靖王府豪气地请来了整整六台名震南北的戏班子!城东搭台唱的是慷慨激昂的北地梆子,那高亢的唱腔直冲云霄;城西戏台上演的则是婉转缠绵的南曲昆腔,水袖翻飞,如诗如画。城南有诙谐逗趣的杂耍班子,钻火圈、顶大缸、猴子骑羊,引得围观百姓阵阵惊呼与哄笑;城北则是惊险刺激的高跷表演,踩着丈许高木腿的艺人如履平地,还能做出翻滚跳跃的高难动作,让人捏一把汗又忍不住喝彩。更别提那穿街走巷、锣鼓喧天的罗汉舞狮队伍!金红相间的“狮子”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在“大头罗汉”的逗引下,或登高采青,或翻滚嬉戏,所到之处,人潮汹涌,欢声雷动。
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各色小吃零嘴儿的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鞭炮的硝烟味和人们身上新衣的皂角清香。孩童们穿着新衣,举着风车或小灯笼,在人群中兴奋地钻来钻去。大人们脸上也洋溢着难得的轻松笑容,享受着这太平年景带来的富足与热闹。
最难得的是,如此规模空前的庙会,连续数日,竟连一起小偷小摸的案子都未曾发生!这得益于王府和府衙的提前周密部署。精锐的府兵和衙役身着便服,混在人群中维持秩序,目光如炬;各处显眼位置更有全副武装的兵士按刀肃立,无声地昭示着法度与威严。百姓们安心游玩,秩序井然,这份祥和,本身就是对靖王治下登州最有力的褒奖。
当正月十五的圆月升上登州城头,春节的狂欢也被推向了最璀璨的高潮!
全城的花灯在这一夜被点燃。长街上,千姿百态的彩灯争奇斗艳:栩栩如生的鱼龙灯、憨态可掬的走马灯、精巧绝伦的宫灯、寄托着美好祈愿的莲花灯、硕大无朋的生肖灯……将整座城池映照得亮如白昼,恍如星河倒泻人间。猜灯谜的摊位前围满了才子佳人,绞尽脑汁,笑语连连。
然而,最令人屏息以待的,是靖王府在城中心广场和海边精心准备的烟花盛典!
随着一声尖锐的呼啸划破夜空,第一朵绚烂的烟花在墨蓝天幕上轰然绽放!金菊、银柳、火树、流星……姹紫嫣红,流光溢彩,将人们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紧接着,无数烟花争先恐后地腾空而起,在空中交织成一幅幅瞬息万变、美轮美奂的画卷。有的如瀑布飞流直下,有的如繁星洒落人间,有的炸响如春雷滚滚,有的绽放似牡丹盛开。巨大的轰鸣与璀璨的光芒交织,震撼着每一个仰望者的心灵。
广场上、城墙上、甚至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挤满了观灯赏焰的人群。欢呼声、赞叹声、孩童的惊叫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一位须发皆白、被孙子搀扶着的耄耋老者,望着漫天华彩和身边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浑浊的老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颤抖却洪亮:“活了七十多个年头啦!老汉我,从记事起就没见过这么热闹、这么太平的年景啊!托靖王爷的福!赶上了好王爷,赶上了这做梦都不敢想的好年景啊!”
这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无数登州百姓的心声。这份对靖王的感激与爱戴是如此炽热,以至于在烟花散尽、人群将散之时,竟有好几拨激动不已的百姓,自发地涌向靖王府大门,想要对着那紧闭的朱漆大门焚香叩拜!若非王府卫兵眼疾手快,态度温和但坚决地劝阻疏导,只怕王府门前真要香火缭绕了。这份近乎朴素的“神化”冲动,是民心所向最直接、也最厚重的表达。
登州城的这个春节,在火树银花与万民同乐中落下帷幕。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与欢声笑语,久久不散,如同一个温暖的烙印,刻在了每一个经历者的记忆深处,也昭示着这片土地在靖王羽翼下的安宁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