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泉州-《大宋枭雄》

  阳春二月,本该是扬帆南下的好时节,但来自登州港务司的急报却送到了杨靖的案头:渤海至黄海北部海面,今岁倒春寒尤甚,海流挟带着大量浮冰与尖锐嶙峋的冰凌,航道情况比往年更为复杂险恶。报告里措辞谨慎,虽也提及以“昌隆级”海船的坚固船体、先进的平衡舵与减摇龙骨设计,足以应对此类情况,但终究是“略有风险”。

  这“略有风险”四个字,在杨靖这里被无限放大。无他,只因这次南下非同往日——王妃瑶格、世子杨承钧、郡主杨承琳,甚至连年事已高的丈母娘完颜氏都要随行!这船上载着的,可是他杨靖的整颗心肝。

  “传令下去,航期推迟。原定二月二龙抬头出发,现改为二月十六。”杨靖几乎没有犹豫,朱笔一挥便做了决定。安全第一,尤其是家人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命令传出,水师都督府里几个老练的舰长私下不免嘀咕:“王爷也忒小心了点儿……咱那‘昌隆级’巨舰,那可是按海上堡垒的标准造的,龙骨是上好的铁力木,船板厚得能扛床弩!船头还包着熟铁皮,撞开些冰凌还不是跟玩儿似的?怕它个鸟毛!”

  “嘘!噤声!你懂什么?王爷那是心疼王妃和世子郡主!咱那战舰自是不怕,可船晃得厉害些,惊了贵人就是天大的事!这叫体贴,懂吗?”

  “嘿嘿,也是。王爷这宠妻宠娃的名声,可不是白来的。就是……好像不太包括钧世子?瞧上次世子想跟着水兵爬桅杆,被王爷拎下来好一顿训。”

  “废话!男孩子嘛,就得贱点养!将来是要继承王爷基业的,哪能娇惯?”

  于是,庞大的舰队启程之日,便定在了二月十六。浩荡的船队以数艘“昌隆级”巨舰为核心,辅以众多护卫舰、补给船,如同移动的海上城池,劈波斩浪,坚定不移地沿着海岸线南下。此行的首要目的地,并非江南,而是直指大宋乃至整个东方世界最璀璨的海洋明珠——泉州港。

  驶向东方第一大港:泉南佛国,海丝起点

  经过多日的航行,当船队逐渐驶近泉州湾时,海面上的景象便开始截然不同。先前略显空旷的海域,此刻已被各式各样的船舶所充斥。大大小小的帆船如同过江之鲫,穿梭往来,帆影遮天蔽日。有造型古朴、吃水颇深的福船广船,有灵活轻快的艚船舢板,更有高桅深腹、造型奇特的异国商舶,飘扬着众人从未见过的旗帜。

  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股独特的、混合了海水咸腥、香料芬芳、木材树脂以及各种各样货物气息的复杂味道,这是独属于超级港口的蓬勃生气。

  站在旗舰舰桥之上的杨靖,凭栏远眺。即使是他,目睹眼前的景象,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惊叹。

  眼前的泉州港,其规模与繁华,远超想象!

  只见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码头鳞次栉比,仿佛巨龙的肋骨,深深嵌入碧蓝的海湾。无数泊位停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船只,桅杆林立,密集得几乎看不见水面。身穿各色服饰、语言各异的人们在码头上来回奔忙,号子声、吆喝声、指挥航道的锣鼓声、搬运货物的沉重脚步声……汇聚成一曲宏大而永不落幕的海洋交响乐。

  岸上,层叠起伏的屋舍从码头区一直蔓延到远处的山麓。红瓦灰墙,炊烟袅袅,其间点缀着无数富丽堂皇的宅邸、高耸的佛塔(如开元寺东西塔)、圆顶的清真寺(清净寺)、甚至尖顶的基督教堂或犹太会堂!各种风格的建筑和谐共存,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与国际化。蔡襄所建、横跨晋江的洛阳桥,如同长虹卧波,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与 奇迹。

  这里是“刺桐港”(Zayton),名扬四海!是马可·波罗笔下足以媲美亚历山大港的东方巨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心脏!

  码头上堆积如山的货物,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运出的 光洁如玉的景德镇瓷器、色彩绚丽的江南丝绸缎缎、馥郁芬芳的茶叶、精美的漆器、还有书籍、纸张、中药材……这些都是西方世界渴望的东方瑰宝。

  运入的:*来自南洋的香料(胡椒、丁香、豆蔻)、象牙、犀角、珍珠;来自天竺的宝石、棉布;来自大食(阿拉伯)的琉璃、蔷薇水、没药、以及各种奇珍异兽;甚至还有来自更遥远国度的古怪玩意。

  市舶司的官吏们忙碌地检查文书、征收税赋,他们的存在彰显着朝廷对此地的管理,但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维系这座港口运转的,是那看不见的、由金钱、贸易和潜规则织就的巨大网络。而昌隆社,无疑是这张网络上最粗壮有力的一股脉络之一,其在此地的分号规模宏大,影响力无远弗届。

  泉州,不仅仅是一个港口,它是一个微缩的世界,一个流淌着黄金与机遇,同时也隐藏着暗流与风险的国际大都会。杨靖选择此地作为南下的重要一站,其深意,绝非仅仅让家人领略南国风光或巡视产业那么简单。

  庞大的靖王船队缓缓驶入专属泊位,其巍峨的舰影顿时吸引了码头上无数道目光——好奇的、敬畏的、探究的、乃至不怀好意的。新的故事,必将在这片极尽繁华、也暗藏漩涡的热土上,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