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说的好,得民心者得天下。”
“天王一说便是至理名言。”
吴用由衷地赞道。
“军师,那这吏字又做何解?”
“府衙各级胥吏,熟悉政务,盘根错节。若全盘弃用,政务必然瘫痪;若全盘接收,又恐旧习难改,阳奉阴违。”
“嗯...是这样。可以这样...愿意归附我梁山者...我们用。不愿意归附我梁山者...则发给川资路费回家。”
吴用一拱手道:“天王英明。可发布告示,愿为我梁山效力之旧吏,皆可登记。由小弟与宋头领牵头,逐一问话甄别,重点考察其品行、能力及过往有无劣迹。贪酷害民者,坚决清除;平庸无能者,予以遣散;唯有清廉干练或虽无大才却无大恶者,方可留用。留用者暂居原职,负责处理日常公务,保证府衙运转如常。”
“好,就这样做。”
吴用接着说:“其四,我军虽胜,然身处府城,不比山寨。军纪尤为紧要。”
“对,军纪必须严明。”
“需严令各部:第一,严禁士卒私入民宅、抢夺财物、欺压百姓,违令者,无论战功高低,皆按军法严惩,以儆效尤。第二,除巡城队伍外,大军主力应大部驻扎于城外选定之营寨,每日操练不辍,既可减少扰民,亦可保持战力。第三,立即着手加固城防,修缮器械,储备滚木礌石。济州乃战略要地,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理,须早做备战之谋。”
“好!不过...现在招兵买马也需要同步进行。我们现在不比在水泊梁山了,有了兵源的基础。”
“是!天王说的对,招兵之事也是刻不容缓。这一点,我也会详细筹划。”
“好的,军师你再说一下钱粮。偌大府城,每日开销巨大,若无钱粮支撑,一切皆是空谈。”
吴用道:“当下财源有几处:第一,彻底清查府库、官仓,将所有钱、粮、帛、军械登记造册,严加看管,此为眼下应急之本。第二,抄没贪官污吏、恶霸劣绅。第三,待商业恢复,可设立合理的商税关卡,税率须远低于朝廷时期,鼓励行商坐贾,如此则财源自会渐渐流通丰沛。”
晁盖听完,皱着眉头想着什么。
吴用小心的问道:“天王...您还有什么顾虑吗?”
“哦!我在想...抄没贪官污吏,恶霸劣绅这一条,可以暂缓执行。”
“这是为何?”
“因为,我们水泊梁山就是以打家劫舍出的名,如果抄没贪官和劣绅,与我们的形象有损,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吴用赶忙道:“天王所虑极是!确实如此,这一点...小弟还真的没有考虑到。”
晁盖心中暗笑:这吴用果然是绝顶聪明之人,这一点他怎么可能没有想到。从刚才他的表情,便可以看出是有意为之,他也只是不愿全盘居功而已。
吴用既然能做到这一点,那自己也不能太含糊,那就互相吹捧一下吧:
“军师果然妙策安天下,妙!妙极!真乃吾之子房也!安、民、吏、兵、财,五字如五指,攥紧便是拳头,张开便可理事!”
吴用赶忙一拱手:“天王过奖了!”
“今天这纲要,还烦请军师做出详尽的细则,即刻在济州府及其所属县镇同时施行!”
“是,都是小弟分内之事!”
一场针对济州府的全面治理,便在晁盖的决断和吴用的谋划下,迅速且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第二日,宋江仍然去拜访张叔夜。
张叔夜和昨日一样,仍然背对着宋江,一言不发。
宋江见张叔夜仍背对自己,也不着恼,只将带来的食盒轻轻放在案几上,取出几样精致小菜并一壶温酒,缓声道:
“张大人,今日城中百姓自发组织社火,庆贺今年麦收。听闻济州已有三年未见如此欢腾景象了。”
张叔夜肩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宋江斟满两杯酒,继续道:“府库账册已清点完毕。去岁济州上缴朝廷的绢帛数额,竟比实际征收少了三成。那些被克扣的民脂民膏,如今正在查抄中,不日将发还百姓。”
张叔夜有一种想要站起来的冲动,自己的治下竟然还有这样的事,这是谁这样大的胆子,真是可杀不可留。
不过,他仍旧控制住了自己,只是身子微微晃动了一下,却并没有站起来。
宋江举起酒杯,并没有饮下,只是凝视杯中酒液:
“张大人可知,昨日有老农跪在府衙前,说这是他十年来第一次交完税后还有余粮。”
张叔夜猛地攥紧衣袖,指节发白。他何尝不知民间疾苦,只是...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驰至院外。
传令兵疾步而入:“宋头领,天王有要事相商,请速回府衙!”
宋江起身一揖:“明日再来看望大人。”
临走前,他将一本簿册放在案上,
“这是东京采办花石纲的账册,也只是今年一年的,张大人若有兴致不妨一观。”
说完话,宋江又是深深一拱,然后退了出去。
等到宋江离开后,张叔夜才伸手把那本账册拿了过来,一页页的翻阅起来。
心中也是佩服,朝廷采办花石纲的账册,水泊梁山是怎么搞到的?
张叔夜的手指,微微颤抖着翻开那本并不陈旧的账册。
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名目让他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这确实是东京花石纲的采办账册,格式规整,印章清晰,绝非伪造。
账册记录了最近一年来,从全国各地征调花石纲的情况:
“宣和四年五月,征太湖石十座,耗民夫三千,船三十艘,途中沉船三,溺毙民夫百二十人...”
“七月,采灵璧石五方,毁民田二十亩,征调大车五十辆,牲畜二百头,沿途损坏房屋十余间,补偿银...无。”
“九月,运巨型花岗岩一方,为过桥拆毁石桥一座,征用民夫二千,途中病倒者三百余人,医药费...无。”
每一笔记录旁边,还有小而潦草的批注,显然是经办官吏私下所加:
“王押司注:李知府外甥承包石料运输,实付银两仅为报价三成。”
“赵都头旁批:为采湖心石,强征渔船二十条,渔民生计无着,三人投湖。”
“天王一说便是至理名言。”
吴用由衷地赞道。
“军师,那这吏字又做何解?”
“府衙各级胥吏,熟悉政务,盘根错节。若全盘弃用,政务必然瘫痪;若全盘接收,又恐旧习难改,阳奉阴违。”
“嗯...是这样。可以这样...愿意归附我梁山者...我们用。不愿意归附我梁山者...则发给川资路费回家。”
吴用一拱手道:“天王英明。可发布告示,愿为我梁山效力之旧吏,皆可登记。由小弟与宋头领牵头,逐一问话甄别,重点考察其品行、能力及过往有无劣迹。贪酷害民者,坚决清除;平庸无能者,予以遣散;唯有清廉干练或虽无大才却无大恶者,方可留用。留用者暂居原职,负责处理日常公务,保证府衙运转如常。”
“好,就这样做。”
吴用接着说:“其四,我军虽胜,然身处府城,不比山寨。军纪尤为紧要。”
“对,军纪必须严明。”
“需严令各部:第一,严禁士卒私入民宅、抢夺财物、欺压百姓,违令者,无论战功高低,皆按军法严惩,以儆效尤。第二,除巡城队伍外,大军主力应大部驻扎于城外选定之营寨,每日操练不辍,既可减少扰民,亦可保持战力。第三,立即着手加固城防,修缮器械,储备滚木礌石。济州乃战略要地,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理,须早做备战之谋。”
“好!不过...现在招兵买马也需要同步进行。我们现在不比在水泊梁山了,有了兵源的基础。”
“是!天王说的对,招兵之事也是刻不容缓。这一点,我也会详细筹划。”
“好的,军师你再说一下钱粮。偌大府城,每日开销巨大,若无钱粮支撑,一切皆是空谈。”
吴用道:“当下财源有几处:第一,彻底清查府库、官仓,将所有钱、粮、帛、军械登记造册,严加看管,此为眼下应急之本。第二,抄没贪官污吏、恶霸劣绅。第三,待商业恢复,可设立合理的商税关卡,税率须远低于朝廷时期,鼓励行商坐贾,如此则财源自会渐渐流通丰沛。”
晁盖听完,皱着眉头想着什么。
吴用小心的问道:“天王...您还有什么顾虑吗?”
“哦!我在想...抄没贪官污吏,恶霸劣绅这一条,可以暂缓执行。”
“这是为何?”
“因为,我们水泊梁山就是以打家劫舍出的名,如果抄没贪官和劣绅,与我们的形象有损,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吴用赶忙道:“天王所虑极是!确实如此,这一点...小弟还真的没有考虑到。”
晁盖心中暗笑:这吴用果然是绝顶聪明之人,这一点他怎么可能没有想到。从刚才他的表情,便可以看出是有意为之,他也只是不愿全盘居功而已。
吴用既然能做到这一点,那自己也不能太含糊,那就互相吹捧一下吧:
“军师果然妙策安天下,妙!妙极!真乃吾之子房也!安、民、吏、兵、财,五字如五指,攥紧便是拳头,张开便可理事!”
吴用赶忙一拱手:“天王过奖了!”
“今天这纲要,还烦请军师做出详尽的细则,即刻在济州府及其所属县镇同时施行!”
“是,都是小弟分内之事!”
一场针对济州府的全面治理,便在晁盖的决断和吴用的谋划下,迅速且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第二日,宋江仍然去拜访张叔夜。
张叔夜和昨日一样,仍然背对着宋江,一言不发。
宋江见张叔夜仍背对自己,也不着恼,只将带来的食盒轻轻放在案几上,取出几样精致小菜并一壶温酒,缓声道:
“张大人,今日城中百姓自发组织社火,庆贺今年麦收。听闻济州已有三年未见如此欢腾景象了。”
张叔夜肩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宋江斟满两杯酒,继续道:“府库账册已清点完毕。去岁济州上缴朝廷的绢帛数额,竟比实际征收少了三成。那些被克扣的民脂民膏,如今正在查抄中,不日将发还百姓。”
张叔夜有一种想要站起来的冲动,自己的治下竟然还有这样的事,这是谁这样大的胆子,真是可杀不可留。
不过,他仍旧控制住了自己,只是身子微微晃动了一下,却并没有站起来。
宋江举起酒杯,并没有饮下,只是凝视杯中酒液:
“张大人可知,昨日有老农跪在府衙前,说这是他十年来第一次交完税后还有余粮。”
张叔夜猛地攥紧衣袖,指节发白。他何尝不知民间疾苦,只是...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驰至院外。
传令兵疾步而入:“宋头领,天王有要事相商,请速回府衙!”
宋江起身一揖:“明日再来看望大人。”
临走前,他将一本簿册放在案上,
“这是东京采办花石纲的账册,也只是今年一年的,张大人若有兴致不妨一观。”
说完话,宋江又是深深一拱,然后退了出去。
等到宋江离开后,张叔夜才伸手把那本账册拿了过来,一页页的翻阅起来。
心中也是佩服,朝廷采办花石纲的账册,水泊梁山是怎么搞到的?
张叔夜的手指,微微颤抖着翻开那本并不陈旧的账册。
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名目让他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这确实是东京花石纲的采办账册,格式规整,印章清晰,绝非伪造。
账册记录了最近一年来,从全国各地征调花石纲的情况:
“宣和四年五月,征太湖石十座,耗民夫三千,船三十艘,途中沉船三,溺毙民夫百二十人...”
“七月,采灵璧石五方,毁民田二十亩,征调大车五十辆,牲畜二百头,沿途损坏房屋十余间,补偿银...无。”
“九月,运巨型花岗岩一方,为过桥拆毁石桥一座,征用民夫二千,途中病倒者三百余人,医药费...无。”
每一笔记录旁边,还有小而潦草的批注,显然是经办官吏私下所加:
“王押司注:李知府外甥承包石料运输,实付银两仅为报价三成。”
“赵都头旁批:为采湖心石,强征渔船二十条,渔民生计无着,三人投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