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夜的脸色越来越苍白。
他虽知花石纲劳民伤财,却不知具体到一州一县,竟是如此触目惊心。
更令他愤怒的是,这些批注明显是下级官吏的真实记录,却被上级视而不见。
账册最后几页,记录了各级官员的“分润”:
“江宁府李知府,得银二千两,苏绣百匹...”
“转运使陈大人,得银三千两,田宅一处...”
“东京蔡太师府上,孝敬奇石五座,金银器皿十箱...”
看到这里,张叔夜猛地合上账册,胸口开始剧烈起伏。
他素知官场腐败,但如此明目张胆的贪渎,如此不把百姓当人看的行径,还是让他感到一阵恶心。
他想起自己为官二十余载,始终坚守“清廉为民”的信念,却无力改变这积重难返的官僚体系。
那些他曾经试图揭发的贪腐案件,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那些他努力推行的惠民政策,总是被各种借口拖延...
张叔夜缓缓站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
他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斗争,自己保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朝廷,又是怎样的一个皇上。
接下来的几天,宋江每天都会来。
张叔夜还是不说话,但看他的表情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已经是第十日了,宋江再次来到张叔夜的囚禁之处。
“拜见张大人!”
张叔夜猛然站了起来:“我要见晁天王!”
“好!”
宋江闻言,眼中顿时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强压下激动,郑重拱手道:“张大人深明大义,实乃济州百姓之福!天王早已吩咐,若大人愿见,随时恭迎。请随我来!”
府衙正堂之上,晁盖早已得报,正襟危坐,吴用、武松等一班头领分列两侧。
见宋江引着张叔夜步入,晁盖立刻起身,大步迎下阶来。
张叔夜虽衣衫简朴,面容清癯,但步履沉稳,目光清亮,并无半分颓唐囚困之态。
他走到堂中,对着迎上前的晁盖,深深一揖:
“败军之将,蒙辱之身,不敢劳天王亲迎。”
晁盖却一把托住他的手臂,声音洪亮而真诚:
“张大人何出此言!大人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晁某与梁山上下早已钦敬日久。昔日各为其主,阵前交锋乃不得已之事。今日大人肯来,是我梁山之幸,是济州百姓之幸!快请上座!”
早有士卒搬来交椅,置于晁盖左手侧稍下之位。
张叔夜略一迟疑,并未就坐,而是再次拱手:“晁天王,宋头领连日教诲,兼以账册实录,令叔夜如梦初醒。朝廷昏聩,官贪吏虐,纲纪败坏,实负天下万民。叔夜愚钝,昔日只知恪守臣节,却近乎助纣为虐,思之汗颜。”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沉痛:“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叔夜非为贪生而背主,实为济州一城生灵免遭刀兵涂炭,为这乱世存一线清明治道之望。若天王果真如宋头领所言,欲行仁义之事,救民于水火,而非逞一时之快,行劫掠之事……叔夜,愿效犬马之劳,以赎前愆!”
堂上一片寂静,众头领的目光都聚焦在晁盖身上。
晁盖神色肃然,走到张叔夜面前,朗声道:“好!张大人快人快语,晁盖亦不敢虚言欺瞒。我梁山兄弟起于草莽,确曾快意恩仇,但如今据守州府,深知肩上重任。我等非为割据称王,实是这赵宋官家无道,逼得天下豪杰并起,百姓无处求生!”
他环视左右,冲着梁山众位兄弟道:“我等聚义,宗旨便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日前已与军师定下安民、吏治、整军、理财之策,正需如张大人这般熟知政务、心怀百姓的干才鼎力相助!大人肯留下,晁盖在此立誓,必以国士相待,与大人及众兄弟一同,还这济州,乃至天下,一个清平世道!”
言罢,晁盖对着张叔夜,郑重抱拳一礼。
这一礼,并非胜利者对降者的姿态,而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敬重与托付。
张叔夜看着晁盖坦荡的眼神,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誓言,尤其是那“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八字,深深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为政理想。
他不再犹豫,整了整衣冠,对着晁盖深深拜下:
“张叔夜,拜见天王!愿竭驽钝,以供驱策!”
“好!得张大人相助,如旱得甘霖!”
晁盖大喜,再次亲手扶起张叔夜,
“公明贤弟,设宴为张大人接风!从今日起,济州政务,便要多倚重张大人了!”
“是!”
吴用捻须微笑,上前拱手:“张大人通晓政令,熟悉民情,有大人主持政务,我等便可安心整军备战了。日后还望大人不吝赐教。”
是夜,府衙内灯火通明,宴席虽不奢华,却气氛热烈。
张叔夜的加入,仿佛为梁山这艘刚刚驶入更广阔水域的大船,增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
晁盖与宋江、吴用相视一笑,他们都明白,争取到张叔夜,其意义远不止于得到一位能吏,更在于向天下昭示了梁山泊的气度,继而为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能人志士提供了可能。
宴席的欢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济州城却已悄然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三五日,城中便开始流传有人突发恶疾、呕吐不止的传言。
起初并未引起晁盖太大的重视,只当作是寻常时疫。
然而,情况急转直下,病患数量在短短几日内呈倍增长,症状也愈发凶险:高烧、剧烈呕吐、腹泻脱水,乃至数人因此丧命。
恐慌如同瘟疫本身,迅速在街巷之间蔓延开来。
“报——!”
一名亲兵几乎是踉跄着冲入府衙正堂,脸上带着惊惶,“启禀天王、军师、张大人!城内……城内瘟疫流行!东城、南城已有多处街巷出现大量病患,百姓闭户不出,药铺的药材已被抢购一空,人心惶惶!”
堂内顿时一片寂静,晁盖眉头紧锁,宋江面露忧色,吴用轻摇的羽扇也停了下来。
他们刚刚稳住济州局势,正要大展拳脚,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晁盖担心地问道:“军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应该是战争,死亡的人比较多,尸体又没有得到及时掩埋,才会出现瘟疫。”
张叔夜道:“此瘟疫,观其症候,来势异常凶猛,似是霍乱之症。处理不当,恐酿成大祸,非但济州不保,更可能波及四方。”
喜欢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他虽知花石纲劳民伤财,却不知具体到一州一县,竟是如此触目惊心。
更令他愤怒的是,这些批注明显是下级官吏的真实记录,却被上级视而不见。
账册最后几页,记录了各级官员的“分润”:
“江宁府李知府,得银二千两,苏绣百匹...”
“转运使陈大人,得银三千两,田宅一处...”
“东京蔡太师府上,孝敬奇石五座,金银器皿十箱...”
看到这里,张叔夜猛地合上账册,胸口开始剧烈起伏。
他素知官场腐败,但如此明目张胆的贪渎,如此不把百姓当人看的行径,还是让他感到一阵恶心。
他想起自己为官二十余载,始终坚守“清廉为民”的信念,却无力改变这积重难返的官僚体系。
那些他曾经试图揭发的贪腐案件,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那些他努力推行的惠民政策,总是被各种借口拖延...
张叔夜缓缓站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
他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斗争,自己保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朝廷,又是怎样的一个皇上。
接下来的几天,宋江每天都会来。
张叔夜还是不说话,但看他的表情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已经是第十日了,宋江再次来到张叔夜的囚禁之处。
“拜见张大人!”
张叔夜猛然站了起来:“我要见晁天王!”
“好!”
宋江闻言,眼中顿时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强压下激动,郑重拱手道:“张大人深明大义,实乃济州百姓之福!天王早已吩咐,若大人愿见,随时恭迎。请随我来!”
府衙正堂之上,晁盖早已得报,正襟危坐,吴用、武松等一班头领分列两侧。
见宋江引着张叔夜步入,晁盖立刻起身,大步迎下阶来。
张叔夜虽衣衫简朴,面容清癯,但步履沉稳,目光清亮,并无半分颓唐囚困之态。
他走到堂中,对着迎上前的晁盖,深深一揖:
“败军之将,蒙辱之身,不敢劳天王亲迎。”
晁盖却一把托住他的手臂,声音洪亮而真诚:
“张大人何出此言!大人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晁某与梁山上下早已钦敬日久。昔日各为其主,阵前交锋乃不得已之事。今日大人肯来,是我梁山之幸,是济州百姓之幸!快请上座!”
早有士卒搬来交椅,置于晁盖左手侧稍下之位。
张叔夜略一迟疑,并未就坐,而是再次拱手:“晁天王,宋头领连日教诲,兼以账册实录,令叔夜如梦初醒。朝廷昏聩,官贪吏虐,纲纪败坏,实负天下万民。叔夜愚钝,昔日只知恪守臣节,却近乎助纣为虐,思之汗颜。”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沉痛:“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叔夜非为贪生而背主,实为济州一城生灵免遭刀兵涂炭,为这乱世存一线清明治道之望。若天王果真如宋头领所言,欲行仁义之事,救民于水火,而非逞一时之快,行劫掠之事……叔夜,愿效犬马之劳,以赎前愆!”
堂上一片寂静,众头领的目光都聚焦在晁盖身上。
晁盖神色肃然,走到张叔夜面前,朗声道:“好!张大人快人快语,晁盖亦不敢虚言欺瞒。我梁山兄弟起于草莽,确曾快意恩仇,但如今据守州府,深知肩上重任。我等非为割据称王,实是这赵宋官家无道,逼得天下豪杰并起,百姓无处求生!”
他环视左右,冲着梁山众位兄弟道:“我等聚义,宗旨便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日前已与军师定下安民、吏治、整军、理财之策,正需如张大人这般熟知政务、心怀百姓的干才鼎力相助!大人肯留下,晁盖在此立誓,必以国士相待,与大人及众兄弟一同,还这济州,乃至天下,一个清平世道!”
言罢,晁盖对着张叔夜,郑重抱拳一礼。
这一礼,并非胜利者对降者的姿态,而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敬重与托付。
张叔夜看着晁盖坦荡的眼神,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誓言,尤其是那“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八字,深深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为政理想。
他不再犹豫,整了整衣冠,对着晁盖深深拜下:
“张叔夜,拜见天王!愿竭驽钝,以供驱策!”
“好!得张大人相助,如旱得甘霖!”
晁盖大喜,再次亲手扶起张叔夜,
“公明贤弟,设宴为张大人接风!从今日起,济州政务,便要多倚重张大人了!”
“是!”
吴用捻须微笑,上前拱手:“张大人通晓政令,熟悉民情,有大人主持政务,我等便可安心整军备战了。日后还望大人不吝赐教。”
是夜,府衙内灯火通明,宴席虽不奢华,却气氛热烈。
张叔夜的加入,仿佛为梁山这艘刚刚驶入更广阔水域的大船,增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
晁盖与宋江、吴用相视一笑,他们都明白,争取到张叔夜,其意义远不止于得到一位能吏,更在于向天下昭示了梁山泊的气度,继而为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能人志士提供了可能。
宴席的欢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济州城却已悄然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三五日,城中便开始流传有人突发恶疾、呕吐不止的传言。
起初并未引起晁盖太大的重视,只当作是寻常时疫。
然而,情况急转直下,病患数量在短短几日内呈倍增长,症状也愈发凶险:高烧、剧烈呕吐、腹泻脱水,乃至数人因此丧命。
恐慌如同瘟疫本身,迅速在街巷之间蔓延开来。
“报——!”
一名亲兵几乎是踉跄着冲入府衙正堂,脸上带着惊惶,“启禀天王、军师、张大人!城内……城内瘟疫流行!东城、南城已有多处街巷出现大量病患,百姓闭户不出,药铺的药材已被抢购一空,人心惶惶!”
堂内顿时一片寂静,晁盖眉头紧锁,宋江面露忧色,吴用轻摇的羽扇也停了下来。
他们刚刚稳住济州局势,正要大展拳脚,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晁盖担心地问道:“军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应该是战争,死亡的人比较多,尸体又没有得到及时掩埋,才会出现瘟疫。”
张叔夜道:“此瘟疫,观其症候,来势异常凶猛,似是霍乱之症。处理不当,恐酿成大祸,非但济州不保,更可能波及四方。”
喜欢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