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西市的夜来得比乡野早。暮色刚漫过渭水堤岸,粮铺的门板便一块接一块上了锁,只留门楣上一盏昏黄的油灯,在渐起的寒风里轻轻摇晃。赵壮把自己关进后堂那间堆满粮袋的小耳房,借着灯光,将三年来攒下的纳税凭证一股脑倒在矮桌上。
竹简哗啦啦散了一地,像是撒了把长短不一的骨牌。他蹲下身,一片一片拾起来,指尖划过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竹面。最底下那片竹简边缘已经发毛,墨迹也淡了大半,是他刚开粮铺那年的税单。那会儿他还是个跟着同乡从渭北乡下来的愣头青,租了这间半塌的铺面,连算盘都打得磕磕绊绊,缴税时手心里的汗把竹简洇得发皱。
“第一年,秋收税三十七石……”赵壮喃喃自语,将竹简按年份排开。油灯的光晕在他脸上游移,映出额角那道浅浅的疤——去年去雍城收粮时,被乱兵的马蹄子蹭到的。那天他护着粮车在山沟里躲了一夜,天亮时发现粮袋破了个洞,心疼得蹲在地上直掉泪,可到了缴税的日子,还是咬着牙把缺损的数目补上了。
他把三年的税单重新誊写在新竹简上,一笔一划,比当年在乡学里描《仓颉篇》还要用心。第一年三十七石,第二年六十二石,第三年……他的笔尖顿在“九十”后面,眉头微微蹙起。记得去年秋收后,廷尉府突然传下军粮急令,西市所有粮商需额外缴粮以充军饷。当时他的账上只剩九石余粮,若是全缴了,过冬的储备就空了。
“壮儿,留口吃的吧,天寒地冻的,别到时候连伙计们的嚼谷都没了。”账房老周劝他时,胡子上还挂着白霜。可他望着城门口贴的军报,上面说北地匈奴又犯边了,心里头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大哥赵勇就在北地军中,说不定吃的就是他这粮铺的米。
“缴!”他当时拍了桌子,“多缴十石,凑个整!”
此刻再算,去年的常税九十石,加上那笔额外的军粮税十石,不多不少,正好一百石。赵壮把笔一搁,长长舒了口气,油灯的光落在他年轻的脸上,映出眼底藏不住的亮。他起身推开耳房的门,正撞见父亲赵满蹲在粮铺的角落里,借着月光翻看他刚誊好的文书。
赵满的棉袄上还沾着渭北的泥土,显然是刚从乡下赶过来的。他手里捏着那件给赵壮做的新棉裤,针脚又密又匀,是赵母连夜缝的。“壮儿,”他头也没抬,声音里带着田埂上的寒气,“这爵爷可不是好当的。”
赵壮挨着他蹲下来,往父亲手里塞了个热饼:“爹,您咋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给你送冬衣。”赵满咬了口饼,目光落在竹简上的“百石”二字,“你爹我种了一辈子地,知道‘爵’字重千斤。当年你哥在战场上拼了三次命才得‘公士’,左胳膊上挨了一箭,至今阴雨天还疼。你这算盘一响就有了,旁人能服?”
他说的是实情。前几日赵满去县城赶集,就听见有人在酒肆里骂:“商贾之流,唯利是图,也配与军功同爵?怕是用了什么偷奸耍滑的手段!”当时他气得差点掀了人家的桌子,又转念一想,空口白牙争辩没用,得让事实说话。
赵壮却笑了,指了指窗外。夜色里,西市的灯火星星点点,隔壁张屠户的肉案还没收拾,案板上方挂着盏灯笼,隐约能看见贴着的几张税单,红泥手印打得清清楚楚。“爹您看,张屠户今早把税单贴在了肉案前,说要跟我比一比谁先得爵。新法说了,商税也是国用,咱纳的税够数,凭啥不能得赏?”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带着几分认真:“再说,有了这爵,粮铺进货能走官路,不用再绕那些偏僻小道,节省三天路程;遇着关卡不用再给小吏塞钱,一年下来能省二十多石粮;将来给哥在咸阳置房,也能按爵户算地,比普通民户多三分。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不是虚头巴脑的名声。”
赵满没说话,只是默默翻看着儿子的账册。竹简上记着每次收粮的地点、价格、损耗,连雨天淋湿了多少斤谷、晒谷时被鸟雀叼走了多少,都一笔一笔记着。他突然想起赵壮刚开粮铺那年,为了收一批便宜的新麦,跟着商队走了七天七夜,脚底板磨出的泡破了又结,回来时整个人瘦得脱了形。这百石税,哪是算盘一响就能得的?
夜里,赵满躺在粮铺后堂的硬板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隔壁酒肆的喧哗顺着窗缝钻进来,是几个商贩在争论“市井爵”。一个声音骂骂咧咧:“那些当兵的流血流汗,咱不过是倒腾点东西,真要同爵,对得起死人吗?”另一个声音却叹了气:“话不能这么说,去年冬天军粮紧缺,是谁把存粮低价卖给官府的?还不是咱这些商户?纳税多,说明对国家贡献大,得个爵咋了?”
赵满摸了摸怀里赵勇寄来的家书,信纸被他揣得发皱。信里说,北地守军的粮草比去年足了三成,士兵们顿顿能吃上饱饭,操练起来也有劲了。“爹,儿子在军中一切都好,就是挂念家里。听说咸阳新出了‘市井爵’,三弟的粮铺若是够数,可得争一争。将来咱家有了爵,也让乡邻们看看,好好过日子,总能有盼头。”
“盼头……”赵满在心里默念着这两个字。年轻时他总觉得,庄稼人这辈子就该脸朝黄土背朝天,儿子们能娶上媳妇、生个娃,就算到头了。可现在,大儿子在军中升了爵,小儿子做买卖也能得爵,连他自己种的地,只要收成好、缴粮足,也能评个“耕爵”。这世道,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或许,这新法真的不分耕、商、军,只看实在贡献。”他在心里默默称着这笔账,终于渐渐有了困意。
天快亮时,赵壮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他揉着眼睛走出耳房,看见父亲正蹲在灶台前,用他那支磨得发亮的竹笔,在一张新竹简上写字。晨光从窗棂照进来,映出赵满鬓角的白发,也照亮了竹简上的字——那是给赵勇的回信,开头写着:“你弟的税单够数了,这爵,该得。”
赵壮没出声,悄悄退了回去。他走到矮桌前,将那份申报文书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卷起来,用红绳系好。窗外的天渐渐亮了,西市的第一缕炊烟升了起来,混着远处传来的鸡鸣,像一首踏实而热闹的歌。他知道,等天亮透了,他就要拿着这份文书去县府,不是为了那个“公士”的头衔,而是为了让父亲和大哥放心——在这变法的年月里,好好做事,真的能被看见,被看重。
竹简哗啦啦散了一地,像是撒了把长短不一的骨牌。他蹲下身,一片一片拾起来,指尖划过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竹面。最底下那片竹简边缘已经发毛,墨迹也淡了大半,是他刚开粮铺那年的税单。那会儿他还是个跟着同乡从渭北乡下来的愣头青,租了这间半塌的铺面,连算盘都打得磕磕绊绊,缴税时手心里的汗把竹简洇得发皱。
“第一年,秋收税三十七石……”赵壮喃喃自语,将竹简按年份排开。油灯的光晕在他脸上游移,映出额角那道浅浅的疤——去年去雍城收粮时,被乱兵的马蹄子蹭到的。那天他护着粮车在山沟里躲了一夜,天亮时发现粮袋破了个洞,心疼得蹲在地上直掉泪,可到了缴税的日子,还是咬着牙把缺损的数目补上了。
他把三年的税单重新誊写在新竹简上,一笔一划,比当年在乡学里描《仓颉篇》还要用心。第一年三十七石,第二年六十二石,第三年……他的笔尖顿在“九十”后面,眉头微微蹙起。记得去年秋收后,廷尉府突然传下军粮急令,西市所有粮商需额外缴粮以充军饷。当时他的账上只剩九石余粮,若是全缴了,过冬的储备就空了。
“壮儿,留口吃的吧,天寒地冻的,别到时候连伙计们的嚼谷都没了。”账房老周劝他时,胡子上还挂着白霜。可他望着城门口贴的军报,上面说北地匈奴又犯边了,心里头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大哥赵勇就在北地军中,说不定吃的就是他这粮铺的米。
“缴!”他当时拍了桌子,“多缴十石,凑个整!”
此刻再算,去年的常税九十石,加上那笔额外的军粮税十石,不多不少,正好一百石。赵壮把笔一搁,长长舒了口气,油灯的光落在他年轻的脸上,映出眼底藏不住的亮。他起身推开耳房的门,正撞见父亲赵满蹲在粮铺的角落里,借着月光翻看他刚誊好的文书。
赵满的棉袄上还沾着渭北的泥土,显然是刚从乡下赶过来的。他手里捏着那件给赵壮做的新棉裤,针脚又密又匀,是赵母连夜缝的。“壮儿,”他头也没抬,声音里带着田埂上的寒气,“这爵爷可不是好当的。”
赵壮挨着他蹲下来,往父亲手里塞了个热饼:“爹,您咋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给你送冬衣。”赵满咬了口饼,目光落在竹简上的“百石”二字,“你爹我种了一辈子地,知道‘爵’字重千斤。当年你哥在战场上拼了三次命才得‘公士’,左胳膊上挨了一箭,至今阴雨天还疼。你这算盘一响就有了,旁人能服?”
他说的是实情。前几日赵满去县城赶集,就听见有人在酒肆里骂:“商贾之流,唯利是图,也配与军功同爵?怕是用了什么偷奸耍滑的手段!”当时他气得差点掀了人家的桌子,又转念一想,空口白牙争辩没用,得让事实说话。
赵壮却笑了,指了指窗外。夜色里,西市的灯火星星点点,隔壁张屠户的肉案还没收拾,案板上方挂着盏灯笼,隐约能看见贴着的几张税单,红泥手印打得清清楚楚。“爹您看,张屠户今早把税单贴在了肉案前,说要跟我比一比谁先得爵。新法说了,商税也是国用,咱纳的税够数,凭啥不能得赏?”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带着几分认真:“再说,有了这爵,粮铺进货能走官路,不用再绕那些偏僻小道,节省三天路程;遇着关卡不用再给小吏塞钱,一年下来能省二十多石粮;将来给哥在咸阳置房,也能按爵户算地,比普通民户多三分。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不是虚头巴脑的名声。”
赵满没说话,只是默默翻看着儿子的账册。竹简上记着每次收粮的地点、价格、损耗,连雨天淋湿了多少斤谷、晒谷时被鸟雀叼走了多少,都一笔一笔记着。他突然想起赵壮刚开粮铺那年,为了收一批便宜的新麦,跟着商队走了七天七夜,脚底板磨出的泡破了又结,回来时整个人瘦得脱了形。这百石税,哪是算盘一响就能得的?
夜里,赵满躺在粮铺后堂的硬板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隔壁酒肆的喧哗顺着窗缝钻进来,是几个商贩在争论“市井爵”。一个声音骂骂咧咧:“那些当兵的流血流汗,咱不过是倒腾点东西,真要同爵,对得起死人吗?”另一个声音却叹了气:“话不能这么说,去年冬天军粮紧缺,是谁把存粮低价卖给官府的?还不是咱这些商户?纳税多,说明对国家贡献大,得个爵咋了?”
赵满摸了摸怀里赵勇寄来的家书,信纸被他揣得发皱。信里说,北地守军的粮草比去年足了三成,士兵们顿顿能吃上饱饭,操练起来也有劲了。“爹,儿子在军中一切都好,就是挂念家里。听说咸阳新出了‘市井爵’,三弟的粮铺若是够数,可得争一争。将来咱家有了爵,也让乡邻们看看,好好过日子,总能有盼头。”
“盼头……”赵满在心里默念着这两个字。年轻时他总觉得,庄稼人这辈子就该脸朝黄土背朝天,儿子们能娶上媳妇、生个娃,就算到头了。可现在,大儿子在军中升了爵,小儿子做买卖也能得爵,连他自己种的地,只要收成好、缴粮足,也能评个“耕爵”。这世道,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或许,这新法真的不分耕、商、军,只看实在贡献。”他在心里默默称着这笔账,终于渐渐有了困意。
天快亮时,赵壮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他揉着眼睛走出耳房,看见父亲正蹲在灶台前,用他那支磨得发亮的竹笔,在一张新竹简上写字。晨光从窗棂照进来,映出赵满鬓角的白发,也照亮了竹简上的字——那是给赵勇的回信,开头写着:“你弟的税单够数了,这爵,该得。”
赵壮没出声,悄悄退了回去。他走到矮桌前,将那份申报文书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卷起来,用红绳系好。窗外的天渐渐亮了,西市的第一缕炊烟升了起来,混着远处传来的鸡鸣,像一首踏实而热闹的歌。他知道,等天亮透了,他就要拿着这份文书去县府,不是为了那个“公士”的头衔,而是为了让父亲和大哥放心——在这变法的年月里,好好做事,真的能被看见,被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