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二战全面爆发!-《抗日综剧:从亮剑开始》

  正午,林枫陪首长、参谋长用餐,边吃边讨论着未来的战略部署。

  作为总部高级作战参谋,林枫还是要建议的。

  他的一些建议和穿越者带来的超前战略思维。

  也是让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都感到耳目一新。

  午餐过后,林枫匆匆赶回特战旅旅部。

  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山镇根据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

  东石镇、东石河和马头山三场大捷的原因。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百姓和爱国志士慕名而来。

  马头山战役后的十余天里,全国战场出奇地平静。

  日军在中条山战役后暂时达成了战略目标。

  确保了南下通道的安全,正暗中为即将展开的长沙会战做准备。

  然而在这个时空,战局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日军虽在中条山战役中达成了部分战略目标,却付出了惨重代价。

  不仅折损了大量精锐部队,更被牵制在中条山。

  时刻面临着国军、陕西军和八路军的三面夹击。

  这与原本历史轨迹形成了鲜明对比。

  林枫清楚地记得,在另一个时空里。

  日军在中条山战役中几乎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完胜。

  那一战后,日军在山西和华西北的统治如日中天。

  更致命的是,1940年八路军的百团大战彻底暴露了实力。

  让日军意识到敌后根据地的巨大威胁。

  于是,中条山战役后,日军立即调转枪口。

  对八路军各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铁壁合围"和"三光政策"大扫荡。

  在那个时空,八路军从1940年的40万大军,到1941年锐减至30万。

  无数根据地被摧毁,多少百姓惨遭屠戮。

  那些血与火的记忆,即使作为穿越者的林枫回想起来,依然感到揪心。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特战旅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整个华北战场的格局。

  日军不仅在中条山损兵折将,在马头山遭遇惨败。

  历史的轨迹在这个时空已然改变。

  特战旅如同一柄锋利的尖刀,一次次刺入日军的要害。

  华西北的日军在特战旅的打击下,累计折损已达八万之众。

  若算上被歼灭的伪军,这个数字更是突破了十万大关。

  这样的战果,彻底动摇了日军在华北西北的战略优势。

  中条山战役后,日军再无力组织起历史上那般规模的大扫荡。

  即便偶有小股部队袭扰,也要面对特战旅的铁拳和星罗棋布的八路军根据地。

  这天,上官于飞来找林枫。

  "岩松义雄到任了?"林枫问道。

  "是的,旅长"上官于飞立即回答。

  "天机情报局确认,新任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已于昨日抵达太原,不过..."

  "不过什么?"

  上官于飞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据内线消息,这位新司令官看完战报后,在办公室发了一整天的火"

  林枫闻言轻笑,确实,任谁接手这个烂摊子都会头疼。

  特战旅的发展势如破竹,而日军在山西的兵力已捉襟见肘。

  除非从其他战场抽调重兵,但眼下日军在华兵力早已左支右绌。

  在这个被改变的时空里。

  日军再也无法像历史上那样对八路军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

  这一战略态势的重大转变,为八路军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得益于特战旅之前的武器装备支援,以及800万资金和一些生产线的强力支持。

  八路军各根据地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后方在获得这些宝贵资源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着提升。

  不过,陕甘宁边区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连续的自然灾害让这片土地饱受摧残。

  120师的将士们肩负着双重使命。

  既要保卫后方安全,又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

  其中,南泥湾的建设最为引人注目,荒芜的土地正在变成"陕北好江南"

  与此同时,国军方面也在积极备战。

  情报显示,他们已准确预判到日军对长沙的进攻意图,正在加紧构筑防御工事。

  在国际局势方面。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欧洲战场的强势扩张。

  六月中下旬,德军悍然发动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这场代号"巴巴罗萨"的军事行动来势汹汹。

  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攻势,毛熊军节节败退。

  短短时间内竟损失了89个师,战况之惨烈令人咋舌。

  与此同时,太平洋彼岸的膺酱国也终于明确站队。

  与其他盟国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正式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这一系列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都在林枫的密切关注之下。

  得益于天机情报局的快速发展,林枫的情报网络已覆盖国内主要城市。

  情报人员从最初的百余人扩展到现在的五六百人,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

  不过对于国外情报的收集,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公开的报刊资料。

  上官于飞正在筹划向海外派遣情报人员的事宜,这将为特战旅打开国际视野。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

  在这段风云变幻的日子里。

  林枫不仅密切关注着国内外战局的发展,更带领特战旅根据地实现了质的飞跃。

  红山镇根据地的发展速度之快,堪称一日千里。

  在军事建设方面,自东石镇、东石河和马头山三场大捷后。

  根据地的征兵站前每天都排起长龙。

  后面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均新增兵员300至500人。

  这样的扩军速度在抗战史上实属罕见。

  原本驻守红山镇的罗山的步兵6团和伍百里的步兵7团。

  总兵力从6000余人迅速扩充至2万之众.。

  1个团就达到惊人的1万人规模,这几乎相当于常规部队的一个师了。

  更令人瞩目的是,红山镇根据地还拥有建制完整的炮兵团。

  坦克步兵团以及规模庞大的后勤保障部队。

  统计显示,目前红山镇直属作战兵力已达3万人。

  与此同时,特战旅在外独立发展的各兵团也在快速壮大。

  虽然林枫采取放权发展的策略,各兵团具体兵力难以精确统计。

  但据保守估计,这些外围部队总人数绝对已超过4万。

  这意味着整个特战旅的总兵力已突破7万大关。

  较之前的5万人净增2万余——这样的扩军速度,在敌后战场堪称奇迹。

  喜欢抗日综剧:从亮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