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三个月的发展成果-《抗日综剧:从亮剑开始》

  在这段发展期里,特战旅始终保持着对日伪军的主动攻势。

  林枫让在外面独立发展的步兵团灵活运用"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等战术。

  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当日军大部队出动,特战旅总部就会派出战机或装甲部队予以痛击。

  这种立体化作战模式,让日伪军闻风丧胆。

  面对特战旅的强大威慑,日军不得不调整战略。

  在特战旅活动区域采取守势,龟缩在据点不敢轻举妄动。

  而对其他八路军根据地的扫荡力度也明显减弱。

  即便如此,特战旅仍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为兄弟部队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八路军其他部队的作战方式也发生了显着变化。

  如今,他们甚至敢在白天集结大部队,主动攻击日军的据点和城镇。

  这种战术转变的关键在于,八路军不再像从前那样畏惧日军的空中威胁。

  因为特战旅的航空部队随时可能提供支援。

  在这段时间里,特战旅的航空队共执行了5、6次作战任务。

  其中与日军航空兵爆发了两次正面空战。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特战旅12架战机迎战日军16架战机的激烈对决。

  得益于性能优越的零式战机和P-38闪电战机。

  以及飞行员高超的作战技能,特战旅在这两次空战中均取得了胜利。

  然而胜利的代价也不小。

  在这几次作战中,特战旅共损失了4架宝贵的战机。

  这也让林枫和总部首长们都会心疼不已。

  虽然战果辉煌,但这些先进战机在当前条件下根本无法补充。

  如今,特战旅的航空队只剩下50架战机,每一架都显得弥足珍贵。

  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着进展。

  随着特战旅特别是洪山根据地的不断发展。

  当地工厂数量持续增加,加之众多星级人才的聚集效应。

  使得洪山根据地的工厂规模、研发人员数量以及生产线都得到了显着提升。

  根据林枫的要求,自东石镇东石河战役结束后。

  全国各地前来参军和投奔的老百姓络绎不绝。

  这些人员被分配到特战旅的各个根据地。

  包括红山镇根据地、平安县城、武义县城、河源县城以及寿县等地。

  大量人才的涌入为根据地的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兵团对所有前来投奔的百姓都进行了详细登记。

  只要发现具备特殊才能的人员,各部队都会优先将其送往红山镇根据地。

  到达后,林枫会第一时间利用系统对这些人才进行判别和星级定级。

  并根据红山镇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这种高效的人才调配机制。

  使得包括洪山根据地在内的各个地区都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无论是红山根据地还是其他根据地,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正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种人才合理配置的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各根据地的发展。

  其中,红山镇根据地的发展尤为显着,目前人口规模已达到惊人的25万之多。

  与此同时,红山镇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四星级人才王国文的带领下。

  经过与林枫的多次深入交流并参考大量资料。

  编写出一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教科书。

  这套教材与此时空沿用十余年的民国教材截然不同。

  创造性地将华夏历史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

  就是古典时期和近现代时期,并以1644年满清入关作为历史分期的重要节点。

  这套教材明确指出,1644年满清入关后,华夏大地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推翻了满清统治,但国家仍处于落后状态。

  当前时代背景下,国民对满清满遗的仇恨情绪尤为强烈。

  特别是在此时空的抗战时期,伪满洲国与日本勾结,搞出"日满一体"的口号。

  并建立731部队等邪恶组织,这些历史事实都加深了民众的愤慨。

  为此,王国文组织对这套历史教材进行了大规模印刷,并在各根据地广泛传播。

  当前根据地民众的识字率已显着提升。

  相关部门还创新性地通过电台广播,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体居民普及历史知识。

  这些广播内容既包括华夏民族在明朝及之前各朝代的兴衰历程。

  更着重揭露了满清入关后实施的残酷民族压迫政策。

  详细讲解了满清统治者推行的"剃发易服"、"毁书防汉甚于防洋"等等各种反动政策。

  同时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义性。

  通过对比分析指出。

  当时满清政权为维护其统治,不惜与太平天国鏖战十余年。

  而在面对西方列强和倭寇入侵时,却屡战屡败,动辄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满清朝廷和伪满洲国的反动本质。

  这种历史教育取得了显着成效,根据地军民的历史认知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特别是在这个时空40年代的抗战背景下,这种教育更易引发共鸣。

  毕竟东北地区仍存在着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这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最鲜活的反面教材。

  还有一件令林枫倍感欣慰的事。

  就是红山镇根据地兴起的汉服复兴运动已呈燎原之势。

  这场运动从红山镇根据地迅速扩展到特战旅控制的所有区域。

  随着纺织厂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线的增加。

  特战旅在平安县、武义县城、河源县城等控制区都新建了纺织厂,大力推广汉服文化。

  为促进汉服普及,根据地采取了多种惠民政策。

  向民众普及汉服知识、提供免费服装改制服务等。

  由于根据地民众每天都能通过报纸、书籍和电台接触到相关宣传。

  他们对换穿汉服的接受度非常高。

  特战旅宣传记者程尤斯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使这一运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如今,这场汉服运动的消息已传遍八路军其他根据地、国统区甚至敌占区。

  全国许多民众都了解到,在八路军特战旅控制的区域兴起了正宗的汉服复兴运动。

  这次运动不仅规模空前。

  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深厚,服装形制考究,获得了广泛好评。

  喜欢抗日综剧:从亮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