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提前做打算-《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向安兄,那……要做什么打算?”

  段昊初满脸迷茫。

  这种局势他还是头一回遇到,顿时不知所措,这才急忙跑来找林向安商量。

  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少年,即便面对这种变故,仍旧神情沉稳。

  光是看着,就让他心里安定了几分。

  他忽然想起那晚遭遇水匪时,林向安沉着冷静、亲自站在最前面抵挡的样子;

  也想起杭州赌局中,他冷眼算计全局的果断。

  至少在面对危险时,林向安总比他更有前瞻性。

  与其自己心慌乱成一团,不如跟着他。

  况且赵川已经回去,如今身边只剩他和段茗。

  会试推迟,他想起了在杭州宋道衡的叮嘱,如今明显皇权斗争。

  皇权交接,都是伴随着无数鲜血。

  尤其数千名举人滞留京城,加剧了更大的危险。

  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肯定会乱的。

  真要乱起来,光靠他们二人,只怕连自保都难。

  “我听你的,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林向安见他渐渐冷静下来,点了点头:“让我再好好想想。”

  “好。”

  段昊初也不敢再打扰,怕分散了他的思绪,只安静坐在屋里等候。

  林向安陷入沉思。

  他心里很清楚,公告对外的说辞是:

  圣躬违和,天下同忧。

  暂停吉礼,祈福圣躬。

  可背后的真正含义,却远不止如此。

  先不说权力斗争,幕后争斗之人。

  就数千名年轻气盛、热衷议论政事的举子聚集在京城,正值权力真空期,最容易被人煽动、利用。

  可能是被某派推出来集体请愿,也可能被当枪使,甚至被挑唆去冲击官署。

  若会试照常举行,新科进士就是未来新君最稳固的班底。

  可如今谁能继位未定,不论是皇长孙一派,还是潜在权臣,甚至几位藩王,都绝不愿意让对手趁机网罗人才。

  因此延期,是在争取时间。

  等待老皇帝病情的最终结果,以及权力格局的初步定型。

  一开始,举子们大多是失望、焦虑,但还能勉强接受“忠孝”名义下的延期。

  大多数人会选择观望,或者私下串联。

  但到了中期,耐心被消耗殆尽,不满情绪必然升温。

  那时群体就会出现分化。

  有人选择返乡,有人继续滞留观望,还有人会趁机活跃,想要投机。

  到那时,就可能滋生各种集体行动,比如联合请愿,或者成为谣言的主要传播者与推手。

  至于后期,局势会走到哪里,就难以预料了。

  想到这里,林向安心里已有了几分脉络。

  先是粮食。

  京城物价只会越涨不跌,趁着局势才刚起头,就得悄悄行动。

  若真拖上几月,就算有银子,也未必买得到。

  其次,避开是非。

  举子们人多心躁,最容易被人挑唆裹挟,绝不能卷进去。

  尤其是出头的人,往往成了背锅的棋子。

  更不能随意站队,也不能留下只言片语的把柄。

  若将来清算,那就是灭顶之灾。

  连赵泽、郑佑这群人,明面上都不能再接触了。

  他们是武官勋贵,最开始多半会保持中立,而且极有可能是所有人拉拢的对象。

  毕竟军事是政治延续及最剧烈的形式。

  走到这一步,那就是生死相搏,不会有退路。

  再者,得打听消息。

  虽不可能知道第一手的秘闻,但世局变化必会在底层流露痕迹。

  比如,兵马调动是否异常,粮价布价是否骤涨,宵禁是否加严等。

  所有传言都得打折扣,尤其涉及宫廷与藩王的动向。

  交叉印证不同来源的消息。

  最重要的一点:拒绝任何人的拉拢。

  得表达“专心读书,不敢妄议国事,不敢攀附权贵”的态度。

  同时也得小心设局。

  不是林向安多想,他也算小有名气。

  而且早先赵宁远伯府的马车还来请过他。

  难保不会有人想要利用他。

  林向安心念转动,慢慢开口:

  “子宴兄,当下最要紧的是稳住。

  兔有三窟,我们也得提前准备隐蔽的落脚处。

  其次立马囤粮,更要囤积不易腐坏的硬通货。

  至于钱财,切莫外露,外出也要减少。”

  段昊初点点头,听出了几分道理:“依你这么说,事不宜迟,得立马行动才行。”

  林向安却摇了摇头,沉声道:

  “这事还得小心来,不宜过快。

  会馆暂时安全,但举人滞留越久,对他们就是负担,迟早会有变。

  我们不能干等,要在人多杂乱的地方另寻隐蔽住处,

  必要时还得在城郊准备一处退路。

  身为举人,适时也要隐藏身份,提前备些商贾或随从的衣物,把贵重物件分散藏好。”

  段昊初长叹一声:“你想得远得多……幸好有你在。”

  林向安神情凝重,又补了一句:“若真乱了,先保全自身,再谈前程。等风声稍定,再做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