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幕后策划-《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王管事原本是会馆的常驻管事,负责打理一切日常琐务。

  至于馆长、值年董事们,多半只是幕后出资与决策,极少露面。

  这次会试推迟,大批举人滞留,会馆的压力陡然倍增。

  偏又遇上时局动荡,治安混乱,如今还能维持公共食堂不停业,已算是莫大的恩惠。

  可谁料,这反倒引来更多抱怨与恐慌。

  有人嚷嚷会馆里有小偷,东西被盗;

  有人抱怨地痞流氓上门寻衅。

  王管事每日焦头烂额,甚至生出撂挑子一走了之的念头。

  可他是名义上的负责人,若是举子们真出事,他拿什么向背后的“值年董事”及同乡官员交代?

  到时恐怕连身家性命都难保。

  他不过是个擅长打理杂务的管事,从未想过要应付这种乱世危局。

  地痞闹事早已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他深感无力。

  也怕自己首当其冲,成为报复的对象。

  就在所有人都畏缩不前时,林向安站了出来。

  这个年轻人临危不乱,处事圆滑,又与宁远伯府小公子交好,还能得许编修指点,显见能耐非同一般。

  王管事看着他,心底第一次燃起希望。

  有人能接下这颗烫手山芋了。

  虽未明言,但他的态度几乎就是在恳求:

  林公子,您既然有这个本事,就请您主持大局吧!

  林向安、段昊初俩人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明白王管事前来请求的意义。

  既然已经出手,林向安觉得,不能白白浪费这个契机。

  与其在外东躲西藏,不如趁机让会馆稳住阵脚,左右逢源,熬过这场动荡。

  谁继承大统尚未可知,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对举人赶尽杀绝。

  只要让大家摆正立场,安分守己、不惹事端,就能保命。

  若真出现攻城厮杀,撑个几日,局势很快会明朗,到时胜负便是一锤定音。

  王管事的求援,正好将对方的依赖,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正当性。

  林向安已在心里勾勒出大致规划:

  先稳住眼前局势,再做中期整顿,最后再谋长期应对。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处理眼前麻烦。

  他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

  “王管事,您的难处我明白,此事非同小可,但要想渡过难关,必须全馆同心。”

  王管事一脸绝望,几乎要哭着跪下来:

  “老朽平日只会管管杂务,这种祸事哪里安排得了?

  我死了倒没什么,可这些举人老爷若出点事,我怎么交代啊!

  林公子,我知道你有勇有谋,你一定得救救大家!”

  林向安顺势先给对方一个台阶:

  “王管事,您别这么说。如今危难之际,正需要您这样老成持重的人坐镇中枢,稳定人心。”

  他适时抬高王管事的地位,才继续道:

  “晚辈不才,愿助您一臂之力。

  有些险事、累活,让我们年轻人去做。

  您只需点头支持,用您的名义发号施令,就能事半功倍。”

  林向安心里明白,自己年纪太轻,即便能力出众,但还是难以服众。

  不如借用王管事名义,在幕后筹划。

  自己充当“军师”和执行者,让王管事做“旗帜”。

  这样既能避免落人口实。

  又能顺理成章行事。

  王管事闻言,感激得热泪盈眶:

  “好好好!林公子,您说怎么办,我全听您的!”

  林向安扶着王管事,轻咳一声,露出虚弱的笑容:

  “您容我好好规划一下,晚点我让人去找你,还得麻烦您再跑一趟。”

  “好好好,林公子,你慢慢想,记得保重身体。”

  王管事连连点头应下,心中总算松了一口气。

  虽然不知道会有什么办法,总归安心些了。

  待送走王管事之后,林向安便坐在书案前深思。

  会馆住着举人差不多有五十多人。

  这些人带的仆役大概四十来人。

  至于会馆的工作人员,加上管事也就七个人。

  算下来,会馆大概百人左右。

  这群人,该怎在动荡中求生?

  林向安心中快速梳理了,用笔在纸上,将想到的,一一罗列出来。

  会馆当务之急是整顿秩序、恢复治安。

  只有治安稳住,才能应对接下来的困境。

  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步,定人心,立规矩。

  以王管事之名发布安民告示,由他来拟稿,贴于院中。

  告示内容,大体意思:

  通报事实,说明地痞寻衅一事,强调举人反击是自卫。

  宣布接下来的措施,即日起为保障会馆安全。

  由举人公推勇毅之士,也就是林向安负责组织“护馆团”,安排夜间巡逻,守卫出入。

  同时提出明确要求,所有举人须听从统一指挥,共度难关。

  若有不服从者,立刻驱逐出会馆。

  毕竟安全,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否则相互怀疑,彼此对立仇视,住的都不安心。

  待人心初步稳住。

  *

  接下来是第二步:

  中期整顿,建组织、控资源。

  林向安深知,单靠临时巡逻不足以长久维持。

  会馆必须形成有组织的合力,才能在乱局中自保。

  因此,可以以王管事为名义,召集一次全体举人大会。

  在会上提出成立“浙江会馆同济会”。

  在动荡时期,同舟共济。

  由王管事率先表态支持,取得舆论认同。

  组织架构如下:

  名誉会长:王管事,象征性地位,用于凝聚人心。

  主事人:林向安,实际负责决策和行动。

  各组头领:从举人中挑选或自愿报名,主要分任四组:

  防卫组:

  负责会馆安全。

  这归他统领,直接执行防卫任务。

  一方面是他的能力,二是安全掌握其他举人手里,林向安不放心。

  粮秣组:

  最关键的部门,负责清点、管理和分配粮食物资,这组长必须是心腹,以确保资源在自己掌控之下。

  资源是重中之重,必须牢牢掌控。

  医药组:

  照顾病患、管理药材。

  接下来免不了有人会受伤。

  挑选出懂点中药的人,来照顾弱势群体。

  这样让大家无后顾之忧。

  巡查组:

  负责内部纪律,调解纠纷,防止内乱。

  成立“浙江会馆同济会”后,立即执行几项措施:

  一、以“同济会”名义,在王管事配合下,强制清点会馆仓库和厨房的全部存粮、物资。

  清点结果向全体公示,既示透明,也杜绝流言与猜忌。

  二、募捐与征用。

  号召举人将私人储备的粮食、药材暂时统一交由“粮秣组”管理,

  理由是“集中管理、统一分配,共渡难关”。

  到时候,可带头交出部分次要物资,以身作则。

  三、 实行配给制。

  根据清点结果,立即制定严格的每日口粮配额,优先保障护馆人手和病患的基本需求。

  与此同时,防御措施也必须同步强化:

  简易武器:

  制作削尖竹竿、用长棍捆绑菜刀之类的。

  还可收集砖瓦放置墙头,作为防御和投掷武器。

  加固防御:

  用桌椅堵死次要通道,只留一个主要出入口,便于集中看守。

  设置简易陷阱:

  在墙根和暗处放置能发出响声的瓦罐、铁器,夜间若有动静,可第一时间察觉。

  通过以上措施,会馆的安全和资源可初步稳定下来,为接下来的行动争取空间。

  *

  第三步:长期应对,寻外援、谋出路。

  林向安明白,即便内部稳住,也不能坐吃山空,等待平安。

  得及时掌握外界动向,寻找更多活路。

  得考虑情报收集,以及外交策略,更重要的是内部思想工作,要定期举行。

  情报收集比较重要。

  比如近期的情况,打听地痞的来历与动向,是否会报复,背后有无主使;

  其次京城米粮市场的最新情况,哪些地方还能买到粮。

  价格如何,有无机会低价囤货。

  在有情报的情况下,开始外交策略:

  若地痞只是自发寻衅,做好防御即可,他们大概率不敢再来。

  若背后有人指使,则需谨慎交涉,视局势权衡利弊。

  在确保会馆安全的前提下,可尝试与附近其他会馆或者京城其他求生团体,建立联系。

  互通消息,甚至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所需物资。

  或者找可能有粮食的人,谈判交易。

  人多了,免不了有各种思想,所以这要重视。

  定期通过公开讲话或小范围交流,反复强调“团结”“秩序”“希望”,安抚人心。

  严厉打击悲观,或者投机取巧行为。

  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一个核心目标上:活下去。

  只要这三步计划执行得当,会馆便能在乱世中稳住局面,迎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