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双方拉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遇到影响严重的突发情况,林向安曾叮嘱众人要第一时间果断控制。

  第一次事发,伯府家丁立即封锁现场,控制“中毒者”。

  林向安亲自到场,他采用当众验粮,立即随机拆开数袋粮食,当场用银针试毒,并找来大夫查验。

  随后,伯府家丁强硬审讯,“中毒者”很快吐出幕后主使。

  同时强硬反击。

  伯府家丁可不是善茬,有的是审讯手段。

  迅速从“中毒者”身上打开突破口,逼问出幕后主使。

  一旦拿到口供,杀鸡儆猴。

  将“中毒者”和口供公之于众,甚至将人捆了送到幕后指使的粮商门口。

  再由赵泽“恰好”经过,丢下一句:

  “再跟小爷玩这种下三滥,下次扔进你家的就不是人,而是棺材!”

  这种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对付商人非常有效。

  见抹黑不成,粮商们转而雇佣亡命徒,埋伏在运粮路上伺机劫掠。

  运粮由谢云镖局负责,他们惯用明暗双线:

  明面上有几辆车招摇过市,暗地里真正的粮食分批少量多次运输。

  然而老被干扰不行.

  得起到震慑,永绝后患。

  于是林向安设计钓鱼执法,故意放出一条虚假的运输线,伯府家丁与镖局精锐先行设伏。

  劫匪一出现,迎来的不再是防守,而是雷霆歼灭。

  而且务必全歼,手段要狠辣,造成震慑效果。

  当知道幕后之人后,林向安也采用了对等报复,斩草除根。

  对付敌人,一旦出手就要狠,要让别人知道你不好惹。

  于是由镖局背后的黑手套出手,对雇佣方的其他产业,进行对等报复性打击破坏。

  让他们付出远超劫掠所得的巨大代价。

  让他们明白,玩黑的,林向安背后的力量更黑、更狠。

  一番强硬手段后,无论是文攻、抹黑还是武斗,粮商的攻势皆被化解。

  老皇帝昏迷,朝政混乱。

  加之浙江会馆的实际稳定作用,对御史弹劾多采取压下态度。

  皇长孙也乐见有人平息城内恐慌。

  最终,文攻也不了了之。

  于是大粮商们这才知道对方不好惹。

  至此,林向安凭借粮策一举崭露头角。

  既稳住了城中局势,也顺势打响了名声。

  但与此同时,他自己也被推到了政治风暴的中心。

  皇长孙与诸藩王的人马,很快都注意到了这个名字。

  他们看得出来,即便撇开宁远伯府的庇护不论,仅凭林向安对浙江会馆的掌控与手腕,就不是寻常举子可比。

  于是,两股势力先后伸出橄榄枝,意图拉拢。

  皇长孙一方的动作更快。

  他派了詹事府的官员,以“嘉奖义行”为名,前来“邀请”。

  言辞里带着理所当然的高位口吻,许诺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禄:

  考中进士后优先授官、未来皇商特权、甚至愿意追查那些弹劾他的御史。

  而真正的条件只有一个:

  粮食要优先供应皇长孙的衙门和军队,并借此引导浙商群体表态支持他。

  对于这样的拉拢,林向安心中冷笑。

  他很清楚,这些人看中的并非他本人,而是背后资源与影响力。

  就连宁远伯府都要谨慎保持中立,他岂会天真地轻易表态?

  心里是不屑的,嘴上却绝不能露怯。

  林向安全程毕恭毕敬,言语之间极尽谦卑,反复强调对“国本”的尊崇、对“朝廷”的敬畏。

  姿态低得不能再低,恰好勾画出一个“心存忠义、偶有机缘”的举子形象。

  毕竟皇长孙名义上仍是储君,正统不可否认。

  林向安虽然不愿卷入,但也不能在台面上拒绝。

  于是,他点头应承了部分要求:

  承诺会“尽力保障”一些清要衙门如翰林院、国子监的口粮;

  象征性地捐赠些许粮食,以“劳军”之名表态;

  既能卖人情,又避免陷得太深。

  至于更直白的“站队”要求,林向安则巧妙推脱:

  “晚生一介书生,唯知读书报国。

  此番之事,全赖同乡信任、伯府维护,方才侥幸。

  浙商同仁皆盼天下太平,至于朝廷大事,岂是草民可妄议?

  一切唯遵上官钧旨,循朝廷法度。”

  这几句话既承认了皇长孙的“大义名分”,又把自己定位成“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所有行为都被笼统归为“商业行为”与“忠君爱国”。

  不留任何明确政治承诺的口实。

  实在推不掉时,他便采取拖字诀。

  程序性的延宕、礼貌的回环,让一切都悬而未决。

  既不落人口实,又能为自己争取时间。

  ......

  相比皇长孙一方带着居高临下的姿态,藩王的拉拢则更具侵略性,手段直接而灵活。

  这边派来的不是官员,而是一位心腹谋士。

  他选择在夜里秘密登门。

  言辞间毫不掩饰地赞赏林向安的“魄力”与“手腕”,称其是“乱世英才”,不必拘泥于腐儒之道。

  随后又话锋一转,贬斥皇长孙一系“无能虚伪”,点明此路未必可走。

  开出的条件更是赤裸:

  建立一条秘密粮道,直接供应藩王在京城内外的潜在兵马;

  充当说客,在关键时刻劝动宁远伯府倾向藩王;

  调动浙商财力,成为后方依仗。

  许诺的利益极为丰厚:

  金银现钞、江南盐引、矿产等暴利特许,甚至不惜开口便许裂土封侯、六部高官。

  同时还主动表态,可以替他“清理”敌对的大粮商,以示实力与诚意。

  常人遇此,难免心动。

  谋士的话锋犀利,饼画得又大又圆,若是换作他人,只怕早已被打动。

  *

  然而林向安心如明镜。

  他深知自己几斤几两,哪些能做,哪些不能碰。

  正因如此,他对这类空头许诺毫不心动,始终保持着清醒与克制。

  表面上,他依旧不卑不亢,言辞中充满谨慎与务实。

  对藩王的“赏识”表示感激,同时又流露几分“忧虑”与“为难”。

  态度既不拒人千里,也不贸然应承。

  他深知,若全盘拒绝,等于打了对方面子。

  万一哪日藩王真成了皇帝,被小心眼记恨,那就祸患无穷。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因此,他象征性地接受了一些不伤大局的经济利益,让对方觉得仍有希望,也算维持了一条沟通渠道。

  甚至有意提供一些无关痛痒、外界稍加打听也能得知的消息。

  但一旦触及底线,军事物资输送、说服宁远伯府。

  林向安的态度立刻坚决而委婉:

  “王爷雄才大略,晚生心怀敬佩。

  只是粮秣牵涉甚广,暗处明处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一旦有失,满盘皆输。

  伯府世代忠良,皇上,维护京畿安稳,此等事宜,绝无可能参与。

  晚生更无胆力开此口,恐反累及诸方。”

  一句话,把风险抬到极致,又借伯府的中立立场做挡箭牌。

  然而,这样还不足以让对方死心。

  林向安顺势把水搅得更浑,暗暗将压力引向另一边:

  含蓄地表示皇长孙那边也不断施压,自己左右为难,唯愿藩王体谅。

  如此一来,谋士反倒不敢过于逼迫。

  因为再推得太紧,只怕真把人逼到对立面。

  林向安要的就是这个平衡:

  既不彻底得罪任何一方;

  又让双方都明白,保持他中立、甚至拉拢他,比毁掉他更有价值。

  毕竟,此刻他是稳定京城粮价的关键人物。

  一旦动他,立刻大乱,对谁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