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铃响半夜,旧影归来-《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夜风穿过残破的窗棂,呜咽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陈皓的脸色在忽明忽暗的火光中显得格外凝重。

  柱子紧握着手中的短刀,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掌柜的,外面好像有人。”柱子压低声音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

  陈皓缓缓地点了点头,他早已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那瓦片碎裂的声音虽然细微,但却瞒不过他的耳朵。

  更何况,那声熟悉的巡更铃声,更是让他心头一震。

  “去看看。”陈皓沉声说道,率先朝着后院走去。

  推开后院的木门,一股夹杂着泥土和水汽的寒意扑面而来。

  借着微弱的月光,陈皓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在院子的角落里。

  那人浑身湿透,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手中紧紧地握着一只锈迹斑斑的巡更铃。

  铃铛上的铜锈在月光下泛着暗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赵九渊?”陈皓试探着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

  那人缓缓地抬起头,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

  正是已经退隐多年的老更夫,赵九渊。

  “陈掌柜,好久不见。”赵九渊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疲惫。

  “赵老伯,您怎么会在这里?您不是已经回乡了吗?”陈皓快步走上前去,关切地问道。

  赵九渊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我并没有回乡,而是一直在暗中追踪万氏的残党。”

  “万氏残党?”陈皓眉头紧锁,心中升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赵九渊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我发现,最近有个叫张大户的布商,频繁地与巡夜司的总领秘密会面。”

  “张大户?就是那个最近在县城里风头正劲的新兴布商?”陈皓问道。

  “正是此人。”赵九渊肯定地说道,“他们图谋不轨,想要用棉布来换取粮食的经营权,把共济粮行变成他们的‘利济商号’。”

  “利济商号?”陈皓喃喃自语,脸色变得愈发凝重,“这名字听起来相似,但规矩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赵九渊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一旦让布商掌控了粮食的命脉,百姓们就只能被迫以工换粮,到时候,恐怕就要重蹈被奴役的覆辙了。”

  陈皓闻言,脸色大变。

  他深知粮食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一旦粮食被控制,百姓们的生活将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此事非同小可,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阻止他们。”陈皓沉声说道。

  与此同时,在县城的民诉司里,一场风波正在悄然酝酿。

  刘婆子站在大堂中央,面对着高高在上的官员,慷慨激昂地陈述着自己的诉求。

  “大人,求求您为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做主啊!那些奸商克扣我们的粮食,哄抬物价,简直是不把我们当人看!”刘婆子的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力量。

  然而,她的诉求却遭到了阻挠。

  张大户指使自己的小妾,冒充贫困的妇人,向民诉司申请救济粮二十石。

  “大人,我家中有织机百台,雇工三百,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求大人救济。”那小妾哭哭啼啼地说道,演技十分逼真。

  刘婆子见状,顿时怒火中烧,她指着那小妾的鼻子,大声斥责道:“你胡说八道!你家哪里来的三百人?南街洗衣的、北巷挑粪的,加起来也不够!”

  那小妾被刘婆子当场揭穿,顿时恼羞成怒,反过来指责刘婆子诽谤。

  “你这个老虔婆,竟然敢污蔑我,我要告你诽谤!”那小妾尖叫着,声音十分刺耳。

  官员见状,眉头紧锁,他敲了敲桌子,沉声说道:“肃静!肃静!这里是民诉司,不是菜市场!”

  刘婆子见状,知道自己再争辩下去也没有用,只能无奈地退出了大堂。

  她在廊下遇见了村里的老汉,两人默默地站在那里,气氛十分压抑。

  “老哥,咱们还能撑多久?”刘婆子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绝望。

  老汉沉默了片刻,缓缓地说道:“只要还有人肯刻竹叶,天就塌不下来。”

  刘婆子闻言,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她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坚持,就一定会有转机。

  夜幕降临,陈皓在古庙里召集了村中的骨干,商议对策。

  “如今的情况十分危急,我们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才能阻止张大户和巡夜司的阴谋。”陈皓沉声说道。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最终决定采取“粮布互审”的策略。

  “凡是申领布匹的人,必须出示粮票的流水;凡是申领粮食的人,必须登记布匹的来源。”陈皓解释道,“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李芊芊连夜设计了一套双轨的账册,小李子则带着人走村串户,向村民们宣讲新的政策。

  然而,张大户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派人四处散布谣言,声称“皓记要收布税”,以此来动摇村民们的信任。

  村民们听信了谣言,开始对皓记产生了疑虑,就连那些曾经支持陈皓的人,也开始观望不前。

  危机之际,赵九渊再次挺身而出。

  他悄然潜入了张府,在书房的梁上藏身了三天三夜,终于录下了张大户与巡夜司总领密谈的全过程。

  原来,张大户计划在春荒的时候,断绝布匹的供应,抬高粮食的价格,然后再以“慈善”的名义发放掺沙子的陈粮,以此来彻底吞并共济体系。

  在密谈的最关键处,张大户还提到了一个人。

  “京中有线,只待江南乱起,便可奏请废‘民议制’。”张大户阴险地说道。

  赵九渊听到这里,心中一惊。

  他知道,这件事情的背后,恐怕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陈皓将赵九渊冒死录下的罪证,一字一句,饱蘸怒火与期盼,化为笔下泣血的陈情。

  但他并未急于昭告天下,而是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激荡。

  “老汉,此事关乎全县百姓的命脉,不可轻举妄动。”陈皓沉声道,眼中精光闪烁。

  他要的,不是一纸供状,而是一场民意的觉醒!

  于是,一场名为“百家言会”的集会在古庙前召开了。

  各村推举的代表汇聚一堂,手中紧握着一根根竹叶,那是他们发声的武器。

  一位盲童,被父母领着,颤巍巍地走到案前。

  他伸出稚嫩的双手,摸索着竹叶的纹路,用刻刀一笔一划地刻下了一行字:“布要暖身,粮要暖心,不能让暖身的东西冻了心。”

  全场瞬间静默,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这句出自孩童之口,饱含着最朴素的真理,直击人心。

  三日后,陈皓将所有写满民意的竹叶,小心翼翼地装入一个木匣之中。

  他找到了邻镇的王老板,这位正直的商人,值得托付。

  “王老板,这匣竹叶,拜托你务必送到巡查御史行辕。”陈皓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切记,附言:此非供状,乃民心所向。若有罪,请斩我首,留叶存世!”

  送走王老板,夜幕已深。

  皓记酒馆的灶火映红了窗纸,陈皓独自坐在院中,抬头望去。

  檐下,不知何时多了一只巡更铃——正是赵九渊的。

  风起时,铃声叮咚作响,清脆而悠远,如更鼓重鸣,响彻在寂静的夜空中。

  “掌柜的,你说,御史大人会怎么做?”柱子不知何时站在了陈皓身后,轻声问道。

  陈皓没有回答,只是抬头望着远方,眼中似有星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