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百家叶落,风起账前-《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暮色四合,县衙门口的石狮子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出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肃穆。

  巡查御史收下竹叶匣后,三日无音讯,就像一块石子投进了深不见底的井,连个回声都没有。

  不仅如此,县城里还开始流传着一些风言风语:“民议扰政,宜加申饬。”

  皓记酒馆里,陈皓坐在柜台后面,手里拨弄着算盘珠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他的眉头微锁,眼神却依旧沉稳。

  他早就预料到事情不会一帆风顺,这些权贵们,怎么会轻易地让他们这些泥腿子翻身?

  果然,吴师爷这只老狐狸闻风而动,开始推动县令签发《禁聚令》,明晃晃地禁止十人以上的集会议事。

  这还不算完,他还命令巡夜司的人挨家挨户地收缴“私刻竹叶”,简直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火苗都掐灭在萌芽状态。

  “掌柜的,这可怎么办?他们这是要断咱们的活路啊!”柱子急得团团转,声音也压得极低。

  陈皓抬眼看了他一眼,脸上却并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带着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平静。

  他放下手中的算盘,缓缓说道:“慌什么?这点风浪,还掀不翻咱们的船。”

  他转头看向李芊芊,这个平日里总是默默地打理着酒馆账目的姑娘,此刻正站在一旁,眼神里也带着一丝担忧。

  “芊芊,把去年秋收的时候,各村联名请修水渠的旧契拿出来。”

  李芊芊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陈皓的意思。

  她转身走进内屋,不一会儿,便抱出来一张用麻线缝在粗布上的万人签名单。

  那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民意。

  陈皓接过那张粗布,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递给了王老板,这位邻镇来的正直商人,一直都是他们的盟友。

  “王老板,这张旧契,你帮我送到城南晒谷场,当众浆糊上墙。”陈皓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王老板接过粗布,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开了皓记酒馆。

  他知道,陈皓这一步棋,是要以“旧事重提”的名义,再次唤醒民众的记忆,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

  就在陈皓紧锣密鼓地安排着这一切的时候,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女人悄无声息地走进了皓记酒馆。

  她身材瘦小,脸上带着一丝风霜之色,眼神却异常的锐利。

  “陈掌柜,我叫柳三针。”她的声音很低,带着一丝沙哑。

  陈皓抬眼看了她一眼,立刻认出了她。

  她是县城里有名的稳婆兼草药郎中,也是当年为刘婆子接生幼子的那个人。

  “柳大夫,请坐。”陈皓示意柱子给她倒了一杯茶。

  柳三针并没有坐下,而是从怀里掏出一封用油纸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东西,递给了陈皓。

  “这是南岭七村的联署血书。”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数十妇人以银针刺指按印,控诉张大户强征织娘为‘债工’,昼夜劳作不得归家。”

  陈皓接过血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泪。

  那些妇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忍受张大户的剥削和压榨,简直是生不如死。

  “我将血书藏于产褥夹层带出封锁线,面见陈皓时只道:‘我接生的孩子,不该一落地就欠他家的布。’”柳三针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是被那些妇人的遭遇深深地触动了。

  陈皓沉吟良久但是,他也不能坐视不理,那些妇人也是人,她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柳大夫,你连夜回村,召集产妇家人,在每匹新织布头绣一暗记:‘卍’字倒写,形如‘禾’。”陈皓缓缓说道,“此非为证,而为种因。”

  柳三针点了点头,她明白了陈皓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为了留下一个证据,更是为了在那些布匹上种下一个希望的种子,让那些受苦受难的织娘们知道,她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送走了柳三针,陈皓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他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就在这时,周阿贵,南塘村的保长,也来到了皓记酒馆。

  他脸上堆满了笑容,看起来似乎是来向陈皓请安的。

  “陈掌柜,您最近可好?小的给您请安了。”周阿贵弯着腰,一副奴颜媚骨的样子。

  陈皓看了他一眼,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地说道:“周保长,你来有什么事?”

  “嘿嘿,小的听说县里下了《禁聚令》,特地来向陈掌柜您汇报一下。”

  周阿贵说道,“小的已经按照县里的要求,在村祠设了‘祭祖清查宴’,邀请了巡夜司的小头目们吃酒。小的在宴席上痛哭流涕,称村民私藏竹叶皆因‘思念亡亲’,当场焚毁了一堆杂叶充数。那些差役们信以为真,都满意地走了。”

  陈皓听了周阿贵的话,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这个周阿贵,表面上看起来圆滑世故,实际上却是一个心系乡里的好人。

  “周保长,你做得很好。”陈皓说道,“不过,那些真竹叶,你打算怎么办?”

  周阿贵神秘一笑,说道:“陈掌柜放心,小的早就安排好了。

  小的已经把真竹叶从灶底挖了出来,按户编号封存,并且派自己的儿子星夜兼程,送到皓记酒馆。小的跟他说,‘若我出事,交给陈掌柜——他说过,叶子不怕烧,怕没人再刻。’”

  陈皓听了周阿贵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很多像周阿贵这样的有识之士,在默默地支持着他。

  然而,就在陈皓以为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安。

  吴师爷察觉到民间仍然暗流涌动,决意釜底抽薪。

  他串通账房,伪造假账,将共济粮行去年盈余虚报为亏空三千石,拟以此罪名查封粮仓。

  “掌柜的,这可怎么办?如果粮仓被查封了,那些百姓们可就要饿肚子了!”柱子急得直跺脚。

  陈皓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住粮仓,不能让吴师爷的阴谋得逞。

  “芊芊,准备一下,今晚咱们去县衙。”陈皓说道。

  当天晚上,夜深人静,皓记酒馆里一片漆黑。

  陈皓带着李芊芊和柱子,悄悄地来到了县衙。

  他们避开巡逻的衙役,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库房门口。

  陈皓上前敲了敲门,说道:“我是皓记酒馆的陈皓,奉县令大人之命,前来查验通风防潮。”

  库房的管事不敢怠慢,连忙打开了门。

  陈皓带着李芊芊和柱子走了进去,只见库房里堆满了粮垛,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陈皓仔细地检查着每一堆粮垛,不时地用手摸一摸,闻一闻。

  他不动笔墨,只是令柱子敲打木桩记号——每百袋深插一根带刻痕的竹签,暗合《记事册》编码。

  “陈掌柜,您这是做什么?”库房的管事有些疑惑地问道。

  “查验通风防潮啊。”陈皓笑着说道,“来年若少一粒,我认罚;若多一粒,也请大人赏饭。”

  说完,陈皓带着李芊芊和柱子离开了库房。

  当夜,陈皓回到酒馆,他没有丝毫的放松,反而更加警惕。

  他知道,吴师爷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还会有更大的阴谋在等着他。

  陈皓走进酒馆的密室,点亮了油灯。

  昏黄的灯光下,一张巨大的地图铺在桌子上,上面详细地标注着南陵县的地形地貌和各个村庄的位置。

  陈皓拿起一支炭笔,在地图上轻轻地勾勒着,他的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在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南岭绣“禾”布、周村藏叶……每一个细节,都将在他的心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抬起头,目光穿透了黑暗,仿佛看到了远方的曙光。

  夜深如墨,皓记酒馆密室内的油灯如豆,映照着陈皓坚毅的面庞。

  他指尖在南陵县舆图上游走,将南岭村暗绣“禾”字的布匹,周阿贵藏匿的竹叶,以及柳三针带回的泣血控诉,化作一张无形的巨网,罩向那些盘踞在南陵县的蛀虫。

  突兀地,檐铃发出细微的脆响,一道黑影撕裂雨幕,悄然现身。

  是赵九渊,他风尘仆仆,递上一封以火漆封缄的密信。

  信中言辞简短,却如惊雷般炸响在陈皓耳畔:张大户的管家酒后失言,透露三日后将有一批漕船运送“赈灾陈粮”入县,实则是掺杂着泥沙的霉变米!

  陈皓双眼微眯,寒光乍现,他于灯下踱步,屋内光影摇曳,气氛紧绷得令人窒息。

  半晌,他猛然停步,提笔蘸墨,在信笺上重重写下八个字:“不争仓中米,要夺船上名。”

  随即,他唤来机灵的小李子,耳语数句。

  命其乔装成河工,潜伏于码头之上,务必摸清漕船底细。

  同时,安排柱子备好二十辆空车,只待那一船见不得光的“官粮”靠岸。

  窗外,雨势渐缓,一轮残月挣脱云层,洒下清冷的光辉。

  溪边,几片竹叶漂浮,叶片边缘却被利器削成锯齿状,锋利得如同蓄势待发的刀刃。

  陈皓捻起一片竹叶,指腹摩挲着那粗糙的切口,眼神晦暗不明。

  “看来,有人比我们更着急啊……”他低声呢喃,将竹叶收入怀中,转身走向后院,那里,一匹快马已然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