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烧的是假账,护的是真罪!-《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从今往后,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识字的力量。”陈皓的话语如同黑夜中的闪电,划破沉默。

  他继续道:“小李子,你带三名识字农妇乔装成卖菜婆,每日蹲守县衙后门,专记进出官员车马编号与停留时辰,建立‘影子日志’。记住,务必隐秘行动,不可露出半点马脚。”

  小李子点头应道,心中燃起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任务,更是对那些压迫者的反击。

  庙外忽起风铃声,清脆而遥远。

  胡一刀立于檐下阴影中,手中紧握一支染墨的鸡毛掸帚——那是他从吴师爷书房偷出的第一支“笔”。

  他深吸一口气,”

  话音未落,胡一刀已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一缕微风,拂过众人的脸颊。

  夜幕低垂,如同一张巨大的黑色幕布,缓缓地遮盖了整个大地。

  胡一刀猫着腰,身手矫健地穿梭在县衙的屋檐下,仿佛一只灵敏的夜猫。

  他熟练地避开巡逻的衙役,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吴师爷的书房。

  今夜是他秘密归附共济阵营后,首次执行任务。

  他的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仿佛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

  书房内,灯火昏黄。

  胡一刀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上了锁的柜子。

  他的手指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匣子。

  匣子里,整齐地码放着一卷卷案宗。

  这些都是吴师爷近期批阅的案卷,每一份都关系着百姓的命运。

  胡一刀不敢有丝毫的耽搁,他迅速地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拓印工具,开始一丝不苟地进行拓印。

  他知道,这些案卷就是他手中的武器,可以用来揭露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胡一刀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顾不上擦拭,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手中的动作。

  终于,所有的案卷都拓印完毕。

  他小心地将案卷放回匣子,锁好柜子,然后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书房。

  回到更鼓楼,胡一刀将拓印好的案卷藏在了更鼓的夹层里。

  他知道,那里是最安全的地方,不会有人想到去搜查。

  做完这一切,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

  第二天,当陈皓拿到胡一刀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案卷时,他的他知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陈皓仔细地翻阅着这些案卷,突然,一份标注着“密件”的公文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拿起公文,仔细地阅读起来。

  公文上写着,张大户计划在春社日举办一场“感恩宴”,邀请全县的士绅参加,意图让这些士绅见证“百姓自愿献粮还债”的盛况。

  而这场“感恩宴”的真正目的,却是要将共济粮行污蔑为“借贷组织”,从而申请官府接管。

  陈皓看完公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们想办宴席,我们就办审判。”

  与此同时,钱谷生也按照约定,在张大户的签押房里忙碌着。

  他表面上是在为张大户准备文房四宝,实际上却在暗中进行着一项秘密计划。

  他将一个特制的笔洗放在了张大户的桌子上。

  这个笔洗里的水,是用一种特制的药水浸泡过的。

  用这种水来洗毛笔,墨迹会在三天后自动褪色。

  钱谷生知道,张大户肯定会在春社日签署大量的文书。

  而这些文书,将会成为他阴谋的证据。

  只要墨迹褪色,这些文书就无法作证,张大户的阴谋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天,张大户兴致勃勃地来到签押房,开始签署各种文书。

  他并不知道,自己所签署的每一份文书,都将在三天后变成一张白纸。

  与此同时,钱谷生还将一份“感恩宴”的宾客名单抄录备份,然后交给了柳三针。

  柳三针是南岭织娘联盟的负责人,她将会把这份名单送到每一户织娘的家中,让她们的家人知道,不要受到张大户的蛊惑。

  陈皓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他必须赶在张大户的阴谋得逞之前,将真相公之于众。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审判中来,陈皓决定在溪畔的古樟树下设立一个“民审台”,宣布将于春社夜举行“千人夜审”。

  凡是持有锯齿竹叶的人,都可以入场旁听;每人发一盏白纸灯笼,举灯为赞,吹灭为否,三轮表决定罪。

  消息一经传出,四乡轰动。

  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表示要参加这场前所未有的审判。

  甚至连邻县的樵夫都结队而来,他们说:“几十年没见过百姓审官,一定要来看看。”

  为了确保“千人夜审”的顺利进行,陈皓还特意安排赵九渊沿江点燃了七处野艾火堆,通知各埠准备接应。

  他知道,张大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春社当日,张大户的宴席宾客云集,热闹非凡。

  然而,就在他得意洋洋地准备开始自己的阴谋时,却发现事情开始变得不对劲了。

  账房突然来报,说账册上的字迹竟然消失了。

  张大户急忙赶到账房,拿起账册一看,果然,原本密密麻麻的字迹,竟然变得一片空白。

  他顿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仿佛被人狠狠地打了一拳。

  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师爷又跑来报告,说请柬上的印章变得模糊不清了。

  张大户再次感到一阵恐慌

  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戏班的人也跑来抱怨,说乐谱被人调包了,换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记事册》选段。

  张大户彻底崩溃了

  与此同时,溪边的民审台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老汉端坐在中央,神情肃穆。

  他清了清嗓子,用洪亮的声音宣布:“现在开始审判!”

  “第一项指控,张氏勾结巡夜司,强征布匹,欺压织娘!”老汉的话音刚落,数百盏灯笼齐齐亮起,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

  就在这时,朱七姑捧着一个断指坛,缓缓地走上了民审台。

  她的脸上充满了悲愤,她的

  当她将断指坛放在众人面前时,全场一片静默。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无法相信,竟然有人如此残忍,竟然有人如此丧尽天良。

  沉默,如同死一般的沉默。

  突然,不知是谁带头,将手中的灯笼吹灭了。

  紧接着,所有的灯笼都熄灭了。

  数百盏灯笼同时熄灭,如同夜空中突然消失的繁星,只留下一片无尽的黑暗。

  这是最严厉的否定判决,这是对张大户罪行的最强烈的谴责。

  三更鼓响,震彻夜空,也敲定了张大户的命运。

  陈皓起身,眼神如炬,扫视着在场每一个面庞,确认着民意的汇聚。

  他手中拿着那份象征着审判结果的最终裁决书,清朗的声音在寂静的溪畔响起,如同一把利剑,直刺向黑暗的中心。

  每念出一句罪状,便有一名孩童,稚嫩却坚毅,用小小的刻刀在竹片上刻下相应的文字,随后,庄重地投入燃烧的火盆中。

  火焰升腾,将竹片吞噬,也象征着张大户的罪行被彻底焚烧,化为灰烬,警示世人。

  “民心昭昭,天地共鉴!”陈皓的声音掷地有声,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

  随后,他从怀中掏出那份染着墨香,却罪证确凿的吴师爷亲笔手令——那份原本用来销毁“南岭血书”原件的罪证。

  他高举手中那撮轻飘飘的灰烬,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

  “今日我们不杀一人,不毁一屋,但我们烧掉了谎言的根!”

  话音未落,远处县城方向突然传来一阵混乱的钟声,急促而凄厉,似有熊熊大火正在吞噬着什么。

  赵九渊的身影如同鬼魅般闪现,他快步奔至陈皓身旁,压低声音,急切地汇报:“县衙档案房走水,但……救火的全是戴白灯笼的人。”

  陈皓望着远方那映红了半边天的漫天星火,脸上看不出任何喜悦或惊慌,只是轻轻地吐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火种落地,已是燎原时……”他缓缓地抬起头,凝视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嘴角勾起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然后转身,朝着黑暗深处走去。

  夜幕低垂,残星几点,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味,呛得人嗓子发痒。

  陈皓站在溪畔,望着远处县城方向那冲天火光,脸上的表情如同古井般深沉,让人看不出丝毫情绪。

  “赵九渊,”陈皓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带你的人,封锁通往城外的三处水道。一只苍蝇也不许放出去!”

  赵九渊领命,身影瞬间隐没在黑暗中。

  他的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多余的废话。

  这位曾经的老更夫,如今已是陈皓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陈皓转过头,看向身旁的李芊芊,她的脸上也蒙着一层淡淡的烟灰,但一双眼睛却依然明亮。

  “芊芊,你跟我来。”

  他们带着五名识字的农妇,悄悄地向火场外围摸去。

  浓烟如同最好的掩护,将他们的身形隐藏在夜色之中。

  借着偶尔闪烁的火光,陈皓观察着巡夜司的调动路线。

  “不对劲……”陈皓微微眯起眼睛,他发现吴师爷竟然亲自带队,指挥着人们奋力扑救“刑房西侧小库”,而不是存放重要卷宗的主卷宗堂。

  “烧的是假账,护的是真罪!”陈皓冷笑一声,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看来这个吴师爷,果然和李家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