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章 家常里外-《红楼群芳谱》

  小丫头一日日长大,用饭比起以前方便多了。

  听着老头子又在和鲸卿说一些朝廷衙门的事情,妇人便是多不耐,这里是府中,是家里。

  不是在朝廷里。

  听着都有些头大。

  就不能说一些别的?话一些家常里外也不错的。

  “师娘,您也吃!”

  “雪儿,来两块肉肉好不好?”

  “老师,请!”

  “……”

  红烧肉。

  秦钟的最爱。

  自然是不能放过的,若非此刻是晚间,怎么也得吃三五块以上,如今……倒是不能吃那般多了。

  于师娘一笑,又看向端坐在婴孩椅子上的雪儿,正在吃着一块泉水牛肉,有滋有味的。

  泉水牛肉做好了,还是软嫩的,以雪儿的牙口,还是可以解决、克化的。

  取过筷子,夹了一块肥瘦相间的红烧肉,单单原材的选择都相当入心,入口香软,不为肥腻。

  相当怡人。

  甚佳!

  “那就……尝一块。”

  于夫人之言,刘延顷多无奈。

  近年来,因鲸卿的缘故,府上各种肉食不断,都不需要采买了,都是新鲜之物。

  也和鲸卿说过,不要送了。

  鲸卿好像没有听到一样。

  牛肉那个东西,吃起来对自己的身子的确有好处,能够感觉到的,此外,医书上也有类似之言。

  补气血、益虚劳。

  健脾胃,助消化。

  强筋骨,固元气!

  ……

  相对于别的肉食,的确裨益不少,是以,食用的相对多一些,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

  夫人这般说,倒好像自己贪嘴了一样。

  “老师,师兄在金华那里为事如何?”

  “可还顺利?”

  “……”

  夹过一块杏仁豆腐,品之,亦是爽口。

  不得不说,府上的厨娘手艺精进很多,都是可以感知到的。

  旋即,举起酒盏再次一礼。

  “嘉儿?”

  “金华之地,眼下还好。”

  “浙江之地,是陛下极其看重的一处新政推行之所。”

  “摊丁入亩,地丁合一!”

  “耗羡归公!”

  “都不是容易做的。”

  “其余一些事情,做的还算顺利,如废除一些贱籍,开豁为良,做的很快,各地都有消息传来。”

  “还有新式谷物的缘故,推广也便利很多,新开肯的田亩多上不少。”

  “浙江是赋税重地,金华也是繁华之所。”

  “嘉儿,诸事推进的略有缓慢,大体还是稳妥的。”

  “……”

  再次品饮醴酒。

  嘉儿之事?

  刘延顷微微颔首。

  对于儿子在江南金华的动静,一直都有所知,书信往来也是不间断的,诸般细节也是知道的。

  “江苏、浙江……确是紧要之地。”

  “河南,也不为容易。”

  “林叔父那里也有一些书信传来,也有简单提及那些事。”

  “整个河南的土地很多很多,地丁合一不为容易。”

  秦钟静听之。

  陛下推进的新政,非一下子遍布所有的省推进,而是在一些重要的、合适的省施行。

  只要那些省的诸事顺利,其余省也就不了了之了。

  “林如海,他在洛阳府的差事不错。”

  “地丁合一之事比起别的府县,还是顺利的,若是这般,再有一二年,前往巡抚衙门不难。”

  “若非江南的盐务之事耽搁,林如海现在当不至于此。”

  “却也不着急。”

  “……”

  新政!

  革旧换新!

  向来非容易。

  每一次的新政,都意味着对于旧的东西给予变化,而旧的东西牵扯人力、物力很多很多。

  那些人事定会成为极大的拦阻之力。

  从趋势来看,还是可行的。

  就看接下来各地官员的动静了,毕竟,朝廷下发的新政,是需要那些人一一落实的。

  “嘉儿!”

  “老爷,比起嘉儿的事情,正儿的事情是否该说一说了?”

  “正儿在书院的学业,多寻常了一些,如今连参加童试的资格都没有,欲要从举业起步,怕是多难。”

  “老爷,要不……先将正儿的事情筹谋一下,等一二年、二三年,嘉儿回来了。”

  “就可直接办妥了。”

  “妾身这里也能提前准备一下。”

  “正儿!”

  “老爷当年读书没得说,一路顺利,弱冠之年就中榜眼了。”

  “嘉儿读书也不错,虽说中进士晚了一些,也是好的。”

  “怎么到正儿这里,就……对读书好像没有禀赋了一样,正儿对读书也不太喜欢。”

  “倒是对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很感兴趣。”

  “……”

  夹了一块菜蔬递到小丫头的嘴边,瞧着小丫头直接扭过小脑袋,妇人轻哼之。

  多无法的将菜蔬放下,取过一块煎烤的孜然小炒肉递过去。

  这次,小丫头给面子了。

  真是越来越挑食了。

  换成嘉儿小时候,还有正儿小时候,根本没有这般的待遇,小丫头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正儿?”

  “正儿的年岁刚到,现在就提那些事,是否太早了?”

  “先前为正儿所想,是等正儿二十之前举业难成,再为另外一些事的。”

  “现在?”

  “夫人,无需太急。”

  “等嘉儿他们从金华回来,当面和他们夫妻聊一下为好。”

  “你这里可以准备,不可为嘉儿二人做主。”

  孙儿的事情,夫人多操心。

  刘延顷亦是多放在心中。

  如夫人所言,正儿在学业上太普通了一些,举业难成,关键……正儿对经义文章兴趣不大。

  可!

  随着正儿的年岁有长,一些事也许会变化。

  正儿是个聪明的孩子。

  年岁、心志有长,对于学业、举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说不定接下来就会精进了。

  自己曾做过学差、学政的官,执掌礼部的时候,更是多阅览那些事,许多学子在十五六岁、十六七岁之后突飞猛进的不在少数。

  故而。

  对正儿,不能提前下定语。

  夫人的心意,自然明了。

  “正儿!”

  “老爷你多忙碌朝廷大事,正儿的事情,你也就只能看他每次的文章水准了。”

  “每次都说一些相似的勉励之言。”

  “正儿又如何不想要将文章做的天花乱坠一样,实在是……不太容易做到。”

  “这里是京城,举业本就比别的地方艰难。”

  “如果正儿跟着嘉儿去浙江,怕是比京城还要难!”

  “举业,是一个好出路,也非唯一的出路。”

  “正儿。”

  “如今在书院待的不太舒服,你又如何知道?”

  “嘉儿都说了,正儿读书有成与否都行。”

  “他若是想要做官,荫庇一个也不难,正儿好像不太想要做官,上次正儿回来的时候,我听正儿说,他想要去报馆为事。”

  “老爷,您说呢?”

  “正儿是咱们从小看到大的,他的性子老爷不会不知道,看似没有主见,实则心中犟着呢。”

  “正儿不愿意又如何?”

  “鲸卿,你也不是外人,你说呢?”

  “……”

  美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