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孙策借兵-《称霸汉末,从羌人叛乱开始》

  曹操自从被韩韬赶到济阴郡,便彻底失去了此前在兖州积攒的势力与威望。

  而今兖州重新归顺朝廷,济阴郡的各大氏族对曹操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不冷不热,并没有提供多少实质性的支持。

  曹操在此地低调行事,虽表面安分,心中却仍怀匡扶汉室之志。

  这日,曹操聚集一众文武议事,曹仁道:

  “大哥,那韩子韬新近搞了个‘文武榜’,据说不问出身,不论门第,甚至外族亦可应榜,此举你怎么看?”

  曹操一边听着,一边眼睛微眯,手指不自觉的紧抓衣角,片刻后缓缓开口:

  “韩子韬此举,是想招揽天下人才,好毒的计谋!”

  夏侯渊闻言问:“大哥,你觉得他能得逞吗?”

  曹操轻轻摇头:“暂时不能。如今天下人才多出于各地世族,这些人为保全自己家族的利益,一般会效忠本地诸侯,不会投奔外人。”

  众人闻言,缓缓点头,面色稍宽。

  然而,曹操语锋一转:“但此榜,对寒门子弟,确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若我所料不差,必会有大量寒门子弟前往应榜。”

  言罢,曹操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忽然发现乐进没来,于是沉声问:

  “文谦今日,怎么没来?”

  众人闻言一怔,才发现今日乐进竟不在。

  李典皱眉道:“近来文谦行事有些古怪,似有心事,我曾问过几次,他皆避而不答。”

  夏侯惇道:“文谦一向知礼,从不擅离职守。若有事不能到,必会告知大哥,今日之事,确实古怪。”

  曹操眉头微皱,轻轻敲击面前的桌子,一股隐隐的不安在心中弥漫开来。他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道:

  “来人。”

  两名亲兵快步入帐,单膝跪下:“主公。”

  “速去文谦府中,命他立刻前来议事。”

  “遵命!”

  曹操接着强装镇定,与众人继续议事,然而他此刻思绪早已飞去别处。

  片刻后,门外传来脚步声,两名士兵神色凝重入内,拱手禀告:

  “主公,末将赶至乐进将军府中时,府内空无一人。只在书案上,寻得一封书信。”

  言罢,上前几步,双手奉上。

  曹操伸手接过,手指微颤。缓缓拆开。

  此时帐内气氛凝滞,众人不敢做声。

  只见信上写着:

  “主公:臣自觉有些许武艺,近日闻韩子韬设文武榜,臣欲与天下英雄一试高下,故不辞而别,万望主公恕罪。”

  曹操眉头紧皱,面色骤变,只觉眼前一黑,但接着便将表情隐藏。

  片刻后,他忽然仰面大笑:“哈哈哈...文谦也真是的,给祖宗扫个墓,还要偷偷摸摸,难道怕我不准他去?”

  说罢,又哈哈大笑...

  众人一听,纷纷陪笑:“文谦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曹操面带笑意,目光扫过在座众人,心想:

  这些人,多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与自己同宗,不会轻易背叛。但当他的目光落在李典身上时,却微微停顿。

  李典非自己的亲族,且出身寒门,上将之才...

  他,会不会也去应榜?

  李典面对曹操的注视,只觉脊背发凉,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众人散去后,曹操沉默良久,吩咐左右:

  “暗中监视李典,若有异动,立刻来报。”

  “遵命。”

  另一边,孙策与朱治坐在一起,自父亲孙坚战死后,孙策便依附在袁术麾下。

  虽屡立战功,却始终不被重用,只因孙策勇猛,又有孙坚的旧部拥戴,令袁术心生猜忌。

  孙策一直想要脱离袁术,却找不到机会,所以内心郁闷。

  朱治看着孙策,低声道:“伯符,我听闻韩子韬近日设立文武榜,给天下人才排名。我观此举,就是为了招贤纳士,图谋大业。”

  孙策闻言,微微皱眉,心中冷笑:“文武榜?与我何干。我如今被困在袁术麾下,无法脱身,还谈什么天下英雄?”

  但看着朱治神情郑重,不愿拂他面子,便回应道:

  “我也略有耳闻。那韩子韬倒是个有心机之人。”

  朱治压低声音,道:“正因如此,这也许是你脱身的大好时机。”

  孙策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急问:

  “此话怎讲?”

  朱治继续说:“如今袁术在江东的势力受挫,刘繇将您的舅父吴景驱逐出丹阳。

  若以‘支援吴景’之名,再借韩子韬崛起之势,向袁术施加压力,再献上传国玉玺,袁术必定心动,您便可趁机返回江东,图谋大业。”

  孙策听得心潮澎湃,频频点头,但是当听到“献出玉玺”一句时,神色顿时一滞,面露不舍之意。

  朱治看在眼里,劝道:“公子,那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若能以此换得精兵,夺回江东,日后再找机会索要回来即可。”

  孙策沉思片刻,点头应下。

  次日上午,孙策身披铠甲,前来拜见袁术。礼毕,袁术柔声问:

  “伯符此来,可是有什么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策拱手道:“主公,末将听闻刘繇竟敢驱逐吴景太守,分明是挑衅主公天威。末将想请兵出征,为主公平定江东。”

  一旁的阎象闻言,神情一动,目光打量着孙策。袁术心中早已猜到孙策此番前来的目的,面上却依旧笑道:

  “伯符,刘繇之事我自有安排。我知你忠勇,终有一日会给你立功的机会。”

  听到袁术拒绝了孙策的请求,阎象眉头舒展,长舒一口气。

  袁术的拒绝,在孙策的意料之中,孙策继续说:

  “主公,末将忧心韩子韬势力日益壮大,又收复了兖州,如今更是想网罗天下人才。

  末将希望为主公分忧,攻下江东,稳住后方,之后便可全力铲除韩子韬一统天下。”

  袁术听后,心中虽略有触动,却依旧不屑的说:

  “那韩子韬,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什么文武榜,无非招些三教九流,市井泼皮,真正的栋梁之才岂会去投他?不过是个笑话。”

  孙策见袁术不为所动,只能一咬牙,亮出最后一张底牌:

  “主公,末将深知主公乃天命之人,早晚一统天下。今日特将家父昔日所得之传国玉玺,献于主公。”

  袁术闻言一震,眼神瞬间变得炽热。孙策一挥手,一名士兵托盘而入,盘上盖着锦布。

  孙策亲手揭开,一方玉质温润,质地纯净代表着皇权的传国玉玺,展现在袁术面前。

  袁术目不转睛,微微起身,便要伸手去取。

  “咳---”

  阎象轻咳一声,袁术回过神来,强作镇定。

  孙策见状,心中冷笑,趁势说:“主公,末将只想前去支援舅父,待为主公平定江东,即刻回来复命。”

  袁术的目光始终未离传国玉玺,直接答应:

  “好,我拨你三千兵马,速去支援吴景,铲除刘繇。”

  阎象闻言急道:“主公,此事非同小可,还望三思啊!”

  “好了!”袁术一挥手,打断了阎象的话,但眼睛依旧舍不得离开传国玉玺:

  “本公自有分寸。”

  阎象脸色铁青,身体气的发抖...

  喜欢称霸汉末,从羌人叛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