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志愿表上的墨迹-《落土的星星》

  复课班的讲台上堆着厚厚一摞模拟志愿表,白色的纸页在晨风中轻轻掀动,像刚晒好的玉米叶。楚运欢捏着属于自己的那张,指尖把纸边捏出浅浅的褶子——这张表上的每一个字,都连着他往后的路,容不得半分马虎。

  “报考院校”一栏空空荡荡,楚运欢的笔尖悬在纸页上,悬了整整半节课。黑色的墨迹在格子里晕开个小圈,像滴落在田埂上的雨珠,迟迟落不到实处。他盯着草稿纸上“博川师范学院”几个字,耳边突然响起父亲的声音:“当个老师稳当,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能照顾家里。”可下一秒,张大山那句“农村娃读师范没出息,不如早点回来种地”又钻了进来,像根刺扎得他心头发紧。

  指节捏得发白,笔尖在纸上划出细细的痕。楚运欢想起上次回家,父亲蹲在玉米地里,用袖子擦着汗说:“要是能考上师范,我就是借钱也供你。”可他知道,家里的玉米卖不了几个钱,父亲的腿还需要吃药,要是真读了师范,虽然稳当,却不知道要让父亲再受多少累。

  “还没填好?”吴文娇的声音轻轻传来,她把自己的志愿表往楚运欢面前推了推,第一志愿那栏赫然写着“博川师范学院”,字迹娟秀,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书本图案。“你看,这里的教育学专业免学费,每个月还发五百块生活补贴,刚好能减轻你家的负担。”

  她用红笔圈出表格下方的“乡村教育定向培养计划”,笔尖在纸上轻轻敲着:“毕业之后能回咱们县教书,分配到乡镇中学,既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能离家里近,方便照顾叔叔。”吴文娇抬头看着楚运欢,眼里闪着光,“上次我们去博川师范的官网查过,他们的物理教育专业有‘农具物理实验室’,正好能发挥你的优势。”

  楚运欢的眼睛亮了,他接过吴文娇的志愿表,指尖抚过“免学费”三个字。记忆突然回到去年冬天,父亲把卖玉米的钱裹在塑料袋里,一层又一层,塞给他时说:“省着点花,这钱是给你买资料的。”要是真能免学费,父亲就不用再为他的学费发愁了,甚至还能把钱攒起来治腿。

  “可是……”楚运欢还是有点犹豫,他想起张大山的话,“会不会真的没出息?毕竟是师范学院,不是名牌大学。”

  “出息不是用学校名字衡量的。”吴文娇把自己的英语笔记本递过来,里面夹着张博川师范的校园照片,“你看,这是他们的乡村教育实践基地,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农村孩子,毕业后回村教书,把知识带给更多人。李老师不也是师范毕业的吗?她在咱们学校教了二十年,帮了多少学生?这就是最大的出息。”

  楚运欢看着照片里的实践基地,孩子们在田埂上跟着老师学测量,手里拿着的尺子上还沾着泥土,突然觉得心里的犹豫散了些。他想起自己教王磊用“分粮食”口诀记物理公式,想起赵晓慧因为他的玉米叶书签爱上文言文,想起互助小组计划帮村里改进农具——要是当了老师,他就能把这些“田埂知识”教给更多孩子,让他们知道农村不是拖累,是最珍贵的财富。

  “我决定了!”楚运欢深吸一口气,笔尖落在志愿表上,“第一志愿就填博川师范学院,物理教育专业!”黑色的字迹在纸上落下,虽然还有点抖,却透着股坚定劲儿。

  “太好了!”吴文娇笑着拍手,“这样我们就能一起去博川师范了,你教物理,我教语文,还能一起参加‘乡村教育实践’,把我们的‘田埂笔记’变成教材。”

  “什么教材?带我看看!”王磊突然从后排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啃了一半的馒头,馒头渣掉在志愿表上。他探头一看,楚运欢和吴文娇的志愿表上都写着“博川师范学院”,突然拍着桌子大喊:“我也想报这儿的体育教育专业!以后咱们就是校友了,我教体育你教物理,在操场边就能讨论题目,比如用篮球讲抛物线,用跑步讲加速度!”

  楚运欢和吴文娇都笑了,楚运欢捡起掉在桌上的馒头渣,递给王磊:“慢点吃,别噎着。你确定要报体育教育?你不是想当篮球教练吗?”

  “体育教育就是教体育啊!”王磊把自己的志愿表推过来,“博川师范的体育教育专业有篮球专项,毕业之后能当中学体育老师,还能带队打比赛,跟篮球教练差不多。”他的志愿表上,“博川师范学院”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股认真劲儿,“我妈说了,当老师稳定,还能让我继续打球,一举两得!”

  戴眼镜的男生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本志愿填报指南:“我查了,博川师范的数学教育专业也不错,咱们互助组要是都能考上,以后就能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继续我们的‘互助计划’,帮学生们用更有趣的方法学习。”

  赵晓慧也笑着说:“我打算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教语文,把你教我的玉米叶记文言文学以致用,让学生们也爱上传统文化。”

  楚运欢看着围在身边的同学们,看着他们志愿表上相同的“博川师范学院”,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刚复读时,自己一个人躲在操场角落背书,觉得未来一片迷茫;可现在,他有了一起奋斗的伙伴,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想要守护的梦想——这张志愿表上的墨迹,不仅是他一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群农村孩子对未来的期许。

  午休时,楚运欢拿着填好的志愿表,跑到办公室找李老师。李老师正在批改作业,看见他的志愿表,嘴角忍不住往上翘:“博川师范是个好选择,你的‘农具物理’在那里肯定能发光。”她从抽屉里掏出张博川师范的招生简章,“我已经帮你查过了,这个定向培养计划毕业之后,会优先分配到咱们县的乡镇中学,你家离镇上不远,照顾叔叔也方便。”

  “谢谢您,李老师。”楚运欢的声音有点发颤,“要是没有您,我可能还在犹豫,不知道该选什么。”

  “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李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只是帮你指了条路,真正要走下去的,还是你自己。记住,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记你今天的决心,不要忘记你想把‘田埂知识’教给更多孩子的梦想。”

  楚运欢点点头,把招生简章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书包里。走出办公室时,阳光正好,他抬头望向天空,觉得今天的太阳格外亮。他知道,志愿表上的墨迹虽然已经干了,但它所承载的梦想,才刚刚开始发芽。

  下午的自习课,楚运欢把自己的志愿表贴在课桌右上角,旁边还贴了张小小的玉米叶书签。王磊也把他的志愿表贴了上去,两张表挨在一起,像两颗紧紧靠在一起的星星。“以后我们就是校友了,”王磊拍着楚运欢的肩膀,“周末一起去博川师范看看,提前感受一下校园氛围。”

  “好啊!”楚运欢笑着点头,“还要带上吴文娇、赵晓慧他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农具物理实验室’。”

  吴文娇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凑过来说:“我已经跟我妈说了,她同意我报博川师范了,还说等我毕业之后,要是能回县里教书,她就来县里陪我。”她的眼里闪着光,“我妈还说,以后要跟你学‘农具物理’,帮叔叔改进省力犁。”

  楚运欢的心里甜滋滋的,他看着身边的同学们,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志愿表上的墨迹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希望,更是一群人的约定——他们要一起考上博川师范,一起回农村教书,一起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田埂上,让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农村孩子,能看到梦想的光芒。

  放学时,楚运欢背着书包,手里攥着填好的志愿表,脚步轻快地往家走。路过村口的小卖部时,张大山正蹲在台阶上编竹筐,看见他,突然开口:“听说你报了博川师范?”

  楚运欢愣了愣,没想到张大山会问起这个,他点了点头:“嗯,报了物理教育专业,毕业之后想回县里教书。”

  张大山的手顿了顿,篾条在指间打了个滑:“挺好的,当老师稳定,还能帮村里的孩子学知识。”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烤红薯,往楚运欢手里塞,“你叔叔的犁我已经让你三叔修好了,周末你回去就能用。”

  楚运欢接过烤红薯,暖意顺着指尖往心里钻。他看着张大山,突然觉得,这个曾经总嘲讽他的村长,其实也在悄悄改变,就像他志愿表上的墨迹,虽然一开始犹豫不定,但最终还是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落下。

  “谢谢您,张叔。”楚运欢的声音有点发颤,“等我毕业之后,要是能回县里教书,我一定教孩子们学‘农具物理’,帮村里改进农具,让大家种地方便些。”

  张大山的耳朵有点红,摆了摆手:“不用谢我,你好好读书就行。村里的孩子以后就靠你了,别让他们像我一样,没文化,只能一辈子种地。”

  楚运欢点点头,咬了口烤红薯,甜丝丝的汁水在舌尖散开。他知道,志愿表上的墨迹虽然已经干了,但它所开启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会带着父亲的期望,带着李老师的嘱托,带着同学们的约定,在博川师范的校园里,继续打磨他的“农具物理”,将来回农村教书,把知识的光芒洒在田埂上,照亮更多孩子的梦想。

  回到家,楚运欢把填好的志愿表拿给父亲看。父亲正在修理犁头,看见志愿表上的“博川师范学院”,眼里满是笑意:“好啊!当老师好,稳定,还能教孩子们学知识,比我种地有出息。”他把修好的犁头递给楚运欢,“你看,这犁头已经修好了,等你周末回来,咱们一起去地里试试,看看能不能再改进改进,让它更省力。”

  楚运欢接过犁头,摸着光滑的木柄,突然觉得,这把犁不仅是种地的工具,更是他梦想的见证——它藏着父亲的智慧,藏着他对农村的热爱,也藏着他对未来的期许。他知道,不管将来在博川师范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毕业之后回县里教书会面临什么挑战,他都会像父亲修理犁头那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定地走下去,直到梦想开花结果,直到“田埂知识”照亮整片土地。

  第二天早自习,楚运欢刚到教室,就看见黑板上写着“博川师范,我们来了!”几个大字,旁边还画着一群小小的人,手里拿着书本和农具,笑容灿烂。吴文娇、王磊、赵晓慧他们正围在黑板前,用彩色粉笔添画着细节。“我们要把这个作为咱们互助组的目标,”吴文娇笑着说,“一起努力,一起考上博川师范,一起回农村教书!”

  楚运欢看着黑板上的字,看着同学们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志愿表上的墨迹虽然已经干了,但它所承载的梦想,却像一颗种子,在所有人的心里扎了根,发了芽。他知道,只要他们一起努力,一起坚持,这个梦想终将实现,他们会在博川师范的校园里相遇,会在农村的田埂上重逢,用知识和热爱,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