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公告百姓-《大明朱标:朱元璋头号黑粉》

  “留着同阎王讲吧!”

  说话的同时,朱棡手中长剑用力一挥。

  寒光带出一线血红,立时便要了赵平性命。

  “传咱旨意!”

  “赵平全族尽数处斩,女子为婢,男子为奴。”

  “三代不得入仕。”

  走到椅子前坐好后,老朱眸光冷淡,默默注视着跪在地上的户晨亮。

  “户县令。”

  “咱知你昨日认罪,乃是为家中妻小免受一死,这才心甘情愿为赵平顶罪。”

  “方才指控赵平,更是为保一家老小。”

  “咱给你个恩典,若你如实招来,咱可向陛下求情。法外开恩,饶你妻小。”

  “是....是.....”

  “多谢太上皇,太上皇圣明!”

  户晨亮接连叩头的同时,竟不知该从何说起。

  也是见他一个劲儿的叩头,再无别的话可说。

  老朱轻咳一声,转而问道。

  “为何截杀监察御史陈明。”

  “回禀太上皇,小人不知。”

  当听到老朱有些不悦轻哼了一声,目光只敢停留在老朱靴子上的户晨亮赶忙补充道。

  “小人句句属实,并无欺瞒。”

  “因何截杀陈御史,小人实在不知。”

  “赵平只是下令小人,不得派遣差役捉拿道匪。下令动手之时,乃是谢良辰!”

  无论赵平还是户晨亮。

  但凡大明朝的官员好似是出于本能一般的恐惧,在老朱跟前绝对没有半分狡辩的心思。

  只是和知无不言的户晨亮不同。

  一旁的谢良辰却依旧存着狡辩的心思。

  “太上皇明鉴,草民实不知情。”

  “户大人并无证据.....”

  没有理会谢良辰,老朱看向户晨亮继续道。

  “那赵平还有何罪行?”

  “回禀太上皇!”

  户晨亮眼前一亮,赶忙说道。

  “赵平伙同太原各地豪绅,把控官学,散播读书入仕无用之流言。”

  “其目的乃是控制太原文道,发展党羽,好将来在朝中有立足之地。”

  “还有.....”

  将赵平诸多罪行尽数交代后。

  户晨亮猛地将头砸在地上。

  “小人人微言轻,只得与其为伍。”

  “小人还曾听闻他省亦有似赵平这般奸佞。”

  “知当今陛下圣明,朝堂文武君臣一心,难施野心。”

  “此等众人便妄图把控文仕,图谋后世。”

  “赵平曾有狂悖之语,言太上皇龙驭宾天,陛下年老昏聩之时,便是他们把控朝堂之日。”

  “纵使陛下乃圣明之君,一生正大光明。”

  “他们亦能图谋后世,待当今太子临朝之时,以其麾下门生把控朝堂,得一个身后之名!”

  “谋划的倒是长远!”

  老朱语调玩味,随意出声。

  “与赵平交厚的其他主官,都有何人?”

  “小人不知。”

  户晨亮赶忙补充道:“那赵平只将小人视作奴仆,其他地方主官前来拜访,他亦不让小人陪宴。”

  “所以小人实不知与他交厚,似他这般狼子野心的佞臣还有哪里。”

  见户晨亮将知道的都尽数说完,老朱缓缓点了点头便示意他退下。

  而知道就此退下便是斩首的户晨亮,当即猛地将脑袋砸在地上,再三祈求道。

  “求太上皇法外开恩,饶恕罪臣家人父母。”

  “咱既答应你,自不会食言。”

  户晨亮闻言,三跪九叩后便也在兵卒的带领下走出了衙门。

  而看着户晨亮离开的背影,朱棡不由轻叹了口气。

  当注意到自家老爹还有汤和、王弼都看向自己,朱棡打起精神,冲老朱回道。

  “儿子并非同情罪臣。”

  “只是儿臣看那户晨亮也算有几分书生意气,可身为修武县主官,却不能明惕己身,最后竟与赵平为伍,落了个斩首的下场。”

  朱棡语调之中带着些许可惜意味。

  毕竟就户晨亮的罪行来说,依照朝廷律法,他也的确该死。

  可话又说回来。

  户晨亮在此案中的角色,摆明了就只是末流小吏。

  诸多罪行他都不是主谋,而且他也没有欺压百姓。

  仅因他身为修武县令,不能中正自持,便也落了个如此下场。

  如此看来,说他是给赵平陪葬都不为过。

  也是听到朱棡这番话,老朱表情严肃,正色出声。

  “莫要可怜这些个罪徒,但凡牵扯进乱法害民的勾当之中,那便没有无辜之人。”

  “他身为县令,仅是见到奸佞,无所作为便已是满门抄斩的大罪。”

  “况且。”

  “老三,县令虽是小官,可也主管一地百姓。”

  “纵然他没有害人之心,可仅是无所作为,放任奸佞,便不知多少百姓要死在他的不作为上。”

  “若以朝局谋划来说,赵平死有余辜,户晨亮的确可惜。”

  “可话说回来,作为一地主官,户晨亮死的不冤。”

  对于老朱这话,朱棡自然也是明白。

  微微颔首后便没有继续多言。

  也是此时。

  当看到修武县令、太原府尹都被处斩。

  早已吓得浑身瘫软的谢良辰,此刻只得屏住呼吸,祈求无论老朱还是朱棡,亦或是其他人都不去注意他。

  “爹,这谢良辰如何处置?”

  听到朱棡这话的一瞬,谢良辰吓得浑身一激灵,赶忙高声哭嚎道。

  “太上皇饶命,草民只是受人胁迫。”

  “草民断无为祸朝廷的心思!”

  没有理会谢良辰的哭嚎。

  老朱看向在场众人,当即出声。

  “将此等罪徒押至城门,召集领边各村百姓。”

  “这王八羔子如何借朝廷恩旨名利尽握,其中隐情也该同百姓们讲清楚。”

  伴随老朱声音落下,周围将士押着谢良辰及其他各村族老便朝城门走去。

  对于赵平、户晨亮这些官员,老朱自然能够凭借国法,严加惩处。

  可对于谢良辰还有各村族老,皇权却不能太过严厉,当申明原由后,再行处置。

  这也就是老朱直接下令处斩赵平等人,却要将邻村召集到县城,一同审理谢良辰的本意。

  一个时辰后。

  当看到自己村中的族老浑身被绑,束缚在高台上。

  匆匆赶来的一众百姓此刻情绪激动,不时高呼着冤枉,甚至还有人非议朱棡这个晋王草菅人命。

  而面对台下一众百姓的吵嚷,老朱却显得很是平常。

  “将赵平家小以及户晨亮推到百姓跟前,斩首示众。”

  “是。”

  听到老朱的命令,几名兵卒大步上前。

  接近着。

  数十名赵平同族同好,皆被押上斩首台。

  修武县的百姓虽不知这些乃是赵平家人,可屠刀大起,数十人立时丢了性命。

  如此血腥场面也的确将这些百姓震慑的不能言语。

  就在一名兵卒屠刀高举,即将砍下户晨亮的脑袋之时。

  朱棡大喊住手的同时,转而冲老朱请求道。

  “爹,户晨亮不急动刑。”

  “那赵平伙同谢良辰欺上瞒下,将朝廷恩旨据为己有。”

  “即便他认罪,也当让修武县令户晨亮亲口告诉百姓。”

  “嗯.....”

  明白自家儿子可惜户晨亮。

  老朱虽不打算放过,却也准了朱棡所为。

  而看到点头,朱棡立时看向谢良辰道。

  “你如何将朝廷给百姓的恩旨据为己有,还不如实招来?”

  “是....是.....”

  原本还想递来的谢良辰,当看到赵平亲属都死在自己面前。

  当下他也没有狡辩抵赖的打算。

  没准他如实招来,也能似户晨亮一般,得一份恩旨,保全家人。

  “草民狂悖,与太原府尹赵平勾结。”

  “半年前秋收之时,粮产激增,粮价暴跌,虽是事实。”

  “可朝廷仅用半月便稳定粮价,粮价也恢复到往年价格。”

  “可此时。”

  “太原府尹赵平封锁粮价恢复的消息,并强令小人以低价收购全境粮食。”

  “事后卖于朝廷,借海贸售予他国。”

  “从中!”

  “赵府尹谋利一千二百万两,小人得万两白银。”

  “小人分出一百两银子,交予各村族老。”

  “轰~”

  待谢良辰说完,原本还心有不满的一众百姓,此刻尽皆默然。

  沉默片刻后,便又是一阵沸腾。

  只不过这一次百姓愤怒的目标,乃是谢良辰以及那些个族老。

  甚至已经有百姓拿起地上石头,朝着台上的谢良辰等人砸了过去。

  如此情形,自然也是情有可原。

  要知道!

  先前秋收见粮食产量激增,修武县的百姓自是兴奋异常。

  一个个甚至都准备好翻新房屋,送自家孩子入学读书。

  可还不等他们高兴几天,粮价暴跌十十倍。

  明明是一场大丰收,可最后他们能得到的银子却比往年还要少。

  看着堆积在家,但凡下雨便彻底无用的粮食。

  当时的百姓自是心中熬煎,苦不堪言。

  也是此时。

  听说谢良辰要以稍高的价格收购粮食,百姓自然没有多想,一个个都将家中粮食全都售给谢良辰。

  事后。

  他们还对谢良辰感恩戴德,甚至还有村子为谢良辰建造了生祠。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

  原以为谢良辰是大发善心,为了照顾他们。

  没曾想谢良辰竟伙同赵平,在他们身上牟利。

  一想到先前那些粮食倘若能以正常市价卖出,他们在场多数人都能富贵。

  此刻众人心中怒火再难抑制,甚至都有青壮想要冲到台上,亲自动手解决谢良辰性命!

  “还有吗?”

  朱棡示意百姓安静,看向谢良辰继续问道。

  “有。”

  谢良辰看着下方情绪激动,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的一众百姓。

  当下他也是清楚。

  与其被这些百姓一拥而上,将他撕碎。

  倒不如死在王法斩刀之下来的更加爽快。

  深吸口气后,谢良辰紧跟着道:“因百姓以低价售卖粮食,不少百姓不愿务农。”

  “加之朝廷下有准许百姓改籍贯的恩旨,所以....所以赵平命小人参与其中。”

  “你是如何行事!”

  面对朱棡的质问,谢良辰不敢隐瞒,继续说道。

  “朝廷下有恩旨,言若有百姓愿弃农从商,朝廷商会可提供银钱,一年之后偿还本金即可。”

  “倘若没有活计,朝廷商会提供门路。”

  “赵平借官身阻拦朝廷商会深入各县,然而命小人替代朝廷省会,向百姓提供银钱,提供门路。”

  “如此!”

  “百姓感念赵平恩德,也对小人有所称赞。”

  “而赵平命小人借给百姓的本金,自是九进十三出。”

  “得利不下百万.....”

  随着谢良辰声音落下,下方百姓愈发愤慨。

  而一旁的朱棡听闻也是怒火中烧,一个没忍住直接抬起一脚踹在了谢良辰身上。

  原本自家大哥为了照顾百姓,推行的恩旨。

  没想到竟成了这些贼人敛财的手段。

  更让朱棡气愤的是。

  为了这些个法子,自家大哥不知熬了多少日夜,耗费心神周旋于官员、商贾之间。

  可到头来。

  不仅百姓没能得到实惠,美名还都被这些个畜生的占了。

  甚至朝廷的恩旨没有肥了百姓,反倒是肥了这些贼子。

  “还有何事!”

  当听到身后坐着的老朱沉声怒喝。

  谢良辰吓得浑身一抖,当即便面向眼前百姓重重一拜。

  “赵平有意阻挠百姓命孩童入官学读书。”

  “因此才将所有美名尽数归于草民。”

  “其目的,乃是让诸位百姓觉读书无用,从商务农,不入文仕。”

  “赵平有心借把控文道,结党营私。”

  “因此太原官学之中,少有寒门士子,多豪绅子弟!”

  直到谢良辰说出这话,老朱这才从椅子上缓缓起身,径直走到一众百姓跟前。

  “诸位乡亲。”

  “当今朝廷重开科举,并设工科取仕。”

  “读书入仕,岂能无用?”

  “改农为商的百姓日子虽比先前好过,可此番功劳乃是陛下爱民所致。”

  “当今陛下英明睿智,我朝百姓无论农工商籍,日子定比先前更加好过。”

  “并非是改农为商,不入文仕,才让日子比先前富足。”

  在大明趋于鼎盛的大环境下。

  即便这些百姓不改农籍,不事商贾。

  哪怕他们还和先前一样,种田耕地,日子也必然要比先前好过许多。

  可因赵平、谢良辰等人的刻意引导。

  竟让这些百姓有了误解。

  以为是他们改农为商,亦或是没有送自家孩童入官学读书,这才让日子好过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