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法与国同重-《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不远处的紫藤凉亭下,刘墉正与戴震对坐品茗,学子们的议论声随风飘来,两人相视一笑。

  戴震放下茶盏,望着远处攒动的人影。

  “这些孩子比咱们当年在西洋时更心急。

  那会儿咱们对着西洋律法原文啃到深夜,也只敢在笔记里偷偷画‘司法革新’的草图,哪敢像他们这样光明正大盼着新规落地?”

  刘墉指尖轻叩茶案,声音里带着暖意。

  “他们生逢其时,更遇明君。

  当今皇上最是开明,允许校园里畅所欲言,学子们议论新政、评说旧制,哪怕话说得直率些,也从无怪罪。

  这若是搁在其他帝王治下,早被扣上‘妄议国政’的罪名,株连九族都有可能,哪有今日这般热热闹闹的景象?”

  戴震深以为然,拿起案上的《泰西政要辑览》。

  “可不是嘛!皇上不仅派咱们留洋学律法,还设立政法大学传授西洋政法,连西洋政要辑录、律法译稿都能堂堂正正进课堂。

  换作从前,‘洋学问’哪能登大雅之堂?学子们敢盼‘法院代替旧衙门’,敢说‘断案要学律法’,不正是仗着皇上给的这份‘言者无罪’的底气?”

  “寻常君主多怕‘乱言生乱’,皇上却偏要让大家把想法说出来。”刘墉望向紫禁城方向,语气愈发郑重。

  “你看那梳总角的少年攥着书本的模样,他敢信传闻能成真,敢盼世道变模样,不就是因为皇上肯听民意、敢破旧规?这份胸襟,古往今来从未有过。”

  戴震将茶盏斟满,杯沿泛起轻雾。

  “有皇上这份开明,咱们更要把西洋律法的精华揉进大清律法里。将来学子们去地方法院断案,把‘畅所欲言’的底气变成‘断案公正’的底气,才不辜负这份难得的世道。”

  风过紫藤,落英沾湿案上译稿,刘墉拾起一片花瓣笑道。

  “有皇上掌舵,任谁也挡不住这革新的势头。

  咱们当年在西洋盼的‘司法独立’,总有一天会成真。”

  远处的议论声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学子们诵读律法条文的声音。

  戴震与刘墉对视一眼,将杯中热茶一饮而尽,茶气混着花香漫过凉亭,仿佛连空气里都浸着革新的暖意。

  在各方议论新政的热潮中,紫禁城又生一桩震动朝野的大事。

  太和殿东部的宫殿群忽然被黄白色围栏圈起,工匠们扛着木料、推着石灰车穿梭其间,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打破了宫城往日的肃穆。

  “宫城禁地哪能随便动工?这是要改建成什么?”

  路过的侍卫窃窃私语,消息如野火般传遍朝堂——原来这是遵照弘历的旨意,要将国家最高法院大楼设于紫禁城之内。

  历来紫禁城非祭祀祖庙、帝王寝宫、朝会等皇家重地莫属,从未有过将衙署建于宫城核心的先例。

  消息一出,朝堂顿时炸开了锅。

  “万万不可!”御史梁国治捧着奏折跪在养心殿外,老泪纵横。

  “紫禁城乃大清龙脉根本,岂容衙署混杂?办案之地设于宫城,与祖制相悖,恐动摇国本啊!”

  旁边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纷纷叩首。

  “皇上三思!皇家体面不可失,岂能让升堂断案的喧嚣污了宫阙清净?”

  宗人府内,满人勋贵们更是群情激愤。“刑部断案千年规矩,说废就废已是不妥!”

  贝勒允祎将茶盏重重顿在案上,“如今竟要把‘法院’搬进紫禁城,难不成以后王公大臣犯了错,还要在太和殿旁边受审?

  这是明摆着要以法压权,削我宗室威仪!”

  贝勒允巍冷笑:“西洋学问学疯了不成?宫城是天子居所,哪有让百姓官司找上门的道理?

  传出去岂不让万国耻笑我大清无体统?”

  “……”

  更有言官在呈给弘历奏折中直言。

  “学子妄议新政已属越界,若再让司法衙署踞于宫城,恐生‘以下犯上’之心,天下难安!”

  甚至有太傅在御前直谏。

  “皇上,自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宫城设法院,岂非要让律法管到朝堂之上?

  若是将来臣子与百姓对簿公堂,皇家颜面何存?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说破就破啊!”

  面对满朝汹涌的反对声,弘历几日后终下明诏。

  此次改建绝非寻常修缮,正是要让国家最高法院在宫城扎根,司法乃国之基石,执掌律法最终解释权的最高法院,定生死、裁是非,理当与皇权同处核心。

  这既是彰显“法与国同重”的分量,更是昭示“司法在侧、公道不远”的革新决心。

  旨意一下,反倒如火星溅入油锅,把满朝的反对声烧得更旺。

  养心殿内烛火摇曳,弘历捏着奏折的手指微微泛白。

  殿外的喧嚣像涨潮的水,一波波拍打着朱红殿门——“皇上收回成命!”“祖制不可违啊!”的呼喊混着老臣们嘶哑的叩首声,连窗纸都仿佛在微微震颤。

  弘历将奏折重重搁在案上,砚台里的墨汁溅出几滴,落在摊开的《大清律例》旧卷上。

  自打决意要将最高法院设于紫禁城,弘历便知此事一旦摆上朝堂,必会被守旧者用“祖制”“龙脉”层层阻挠。

  那些恋着特权的勋贵、抱着旧例的老臣,定会吵得朝会不得安宁,到头来多半是议而不决、拖黄了事。

  所以弘历压根没在朝会提及,直接让工部带着工匠进场动工,先把围栏立起来、木料运进去,等生米煮成熟饭,再下旨明说——可没料到,连平日里对新政不置可否的中立官员都跪在了殿外,与御史、勋贵们连成一片,大有“不撤旨便跪死丹墀”的架势。

  “这些人哪是怕动了龙脉?”弘历低声自语,指尖划过律例上“刑罚优待条例”的字样。

  “是怕这宫城里的法院立起来,以后谁都得守律法,再没特权可仗罢了。”

  总管太监李玉轻手轻脚进来添茶,见皇上眉头拧成疙瘩,瓷壶的嘴差点碰到杯沿,嗫嚅着劝。

  “皇上,外面天凉,几位老臣都跪了两个时辰了,膝盖怕是早冻僵了。

  吏部赵大人都晕过去一回了,太医刚给掐醒,还在那儿跪着……”

  李玉顿了顿,又补了句,“奴才刚出去瞅了眼,殿外跪着的多是御史、宗室和几部的老臣,内阁那几位大臣倒没在这儿。”

  弘历闻言眉峰微动,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

  内阁大臣没跟着起哄,倒是意料之中——那些人久历朝堂,清楚革新势在必行,不过是碍于情面没公开表态罢了。

  “晕了便抬去偏殿暖着,醒了还想跪,就让他跪。”

  弘历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皇舆全览图》,语气陡然沉了几分。

  “当年开海贸、设西学,哪次不是这般哭闹?可如今海船载货归来,学子明理知礼,他们倒忘了当初是怎么拦着骂‘祸国殃民’的。”

  弘历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望向殿外。

  夕阳下,白须老臣们跪在冰凉的水泥上,有人甚至把隔汗衣解下铺在地上,摆出“以死相谏”的架势。

  “小李子。”

  弘历转身时语气已恢复平静,“去告诉外面,朕知道他们是为大清好,但这宫城里的法院,必须建。

  今日他们跪在这里护旧例,他日子孙会念着这宫城里的公道。

  让他们起来吧,要跪,便跪到天亮,动工的事,改不了。”

  殿外的喧嚣稍稍一滞,随即爆发出更激烈的呼喊。

  李玉喏喏退下,弘历背过身,重新拿起案上的工部图纸,指尖在“国家最高法院”的字样上缓缓划过,图纸上的大楼四四方方,线条平直利落,不见半分繁复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