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末年。
江南,青帮为和珅安排的屋内。
红烛摇曳,罗帐低垂,玉体横陈。
曼妙玉体的主人,将雪白的脸颊轻轻贴在和珅胸膛。
和中堂手指漫不经心地缠绕着怀中人儿如瀑的青丝,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冷笑:“论起焚书毁史,灭我华夏文脉,谁又能比得上那群建奴?”
和珅怀中的娇躯猛地一颤,温软的身子瞬间绷紧。
建奴?他竟敢如此称呼大清?
和珅清晰地感受到了她的惊惧,却浑不在意,自顾自地往下说,声音带着一种刻骨的讥讽。
“为修四库全书,建奴酋首下旨命天下士绅献书。”
“那会儿,文字狱的血腥味还没散尽呢,谁不怕?”
“皇城里有个汉八旗的老家伙,嚷嚷着富贵险中求,竟去掘了自家祖坟,把祖上在崇祯爷那会儿埋下的百卷古书刨了出来,献了上去。”
“嘿,巧了,那时酋首正琢磨着清理汉八旗,这老东西本在名单上,就因献书这一手,非但保住了旗籍,还得了个满姓,抬了旗,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上三旗的贵人!”
“这下可好,天下士绅都以为酋首是在学商鞅君徙木立信,收买人心呢。”
和珅嗤笑一声,眼中寒光闪烁,“一个个争先恐后,连赵宋、李唐传下来的孤本珍卷都当宝贝似的捧了上去,结果呢?”
“酋首翻看献书,看到一本前明古籍上写着:关外部族,渔猎为生。男子成年始蓄一辫,此后每猎一猛兽,便多蓄一小辫。辫多者为勇士,唯有一辫者,懦夫也,逐出部落!”
女子心头再震!这则近来在江南悄然流传的谣言,源头竟在此处!是眼前这位和大人所作?
“酋首大怒,将献书之人全家抄斩,接着便下令严查所有献书,但凡有诽谤建奴、怀念前明的,统统焚毁!献书之人,轻则流放,重则人头落地!”
“连带着记载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书籍也遭了殃,胡服改异服,胡人变国人,掩耳盗铃,可笑至极!”
和珅扳着手指,如数家珍,字字诛心:“《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四百六十种,全书七万九千卷、三万六千册,七亿八千四百五十六字。”
“成书之日,酋首自诩为‘盛世之光’,吹嘘什么亘古未有,远超《永乐大典》,是华夏数千年文脉集大成者。”
“呸!”
和珅啐了一口,语气转为彻骨的恨意,“可被他焚毁的书卷,何止万计!历朝历代毁书灭史,无人能及他乾隆一人!”
“建奴窃据我中华神器,断我华夏文脉,此恨滔天!食其肉、寝其皮、绝其种,亦难消我心头之恨!”
怀中的女子终于忍不住,声音带着惊惶的颤抖:“我大清皇帝,自入关以来,励精图治、宽仁为政,康乾盛世更是远迈三代。”
“老爷,慎言啊,此等大逆不道之言……”
“哈哈哈!”
和珅猛地爆发出一阵狂笑,笑得眼泪都迸了出来,胸膛剧烈起伏。
“小娘子,你告诉我,辽东屠戮数百万汉人,尸山血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血案!累累白骨,血流漂杵!把四川杀得千里无人烟,却把罪孽都推给张献忠!这就是你大清的宽仁为政?”
“你所谓的励精图治是指天幕所说的割地赔款、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吗?”
“康乾盛世,哈哈,原来‘吃糠喝稀’便是盛世啊。”
“若非酋首雍正抬了一手,他建奴早应了‘胡人无百年国运’的谶语,灰飞烟灭了!”
女子吓得魂飞魄散,冰凉的手指紧紧抓住和珅的衣袖,声音细若蚊呐,带着哭腔:“老爷!求您别说了……小心隔墙有耳啊!”
仅一墙之隔的幽暗密室内。
一张乌木桌案上,笔墨纸砚齐备。
两名青帮弟子正凝神运笔,飞速誊录着隔壁传来的每一个字。
墙壁被巧妙地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扩音陶盘,将对面床榻间的私密对话清晰地传导过来,字字入耳。
张九佬听着那女子带着哭腔的劝阻,气得一巴掌拍在桌上,墨汁四溅:“这贱婢,装的还挺像,居然还敢提醒和珅,当真不知死活!”
一旁的李十八嗤笑一声,歪着头看他:“怎么?心疼了?还是想收拾她?”
张九佬脸色一僵,强作镇定地哼道:“哼!老子……老子不屑与女流之辈计较!”
李十八拍腿大笑,毫不留情地戳穿,“怕就怕嘛,装什么大尾巴狼!不丢人!”
二人名字就透着出身——汉阳府黄陂县。
那地方自古穷困,明末清初,无田少地的汉子们涌向汉口码头讨生活,三教九流汇聚,催生了“九佬十八匠”的江湖行当。
九佬指: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
十八匠乃是泛指,远远不止十八,其中包括:金、银、铜、铁、锡、木、雕,画,弹、篾、瓦、垒、鼓、椅、伞、漆、皮。
此外还有织布匠、绒匠、染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等。
其中木匠又分长木匠,即建房;方木匠,即打家具;圆木匠,即做围桶、脚盆;也称为箍匠;还有锯匠,即锯木板,也称界匠。
因为从事这些行当的人多出自黄陂,后来还有了“无陂不成镇”的说法。
张九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哪是怕那女子本身?
他是怕她背后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教门!
青帮不过是欺行霸市,白莲教顶天也就是煽动造反。
可那女子的教派,不仅造反是男女老幼齐上阵,如同蝗虫过境,更可怕的是他们那邪异的教义:杀人越多,功德越高!
他刚想反驳李十八的嘲笑,隔壁和珅那慢悠悠、带着穿透力的声音再次清晰地传了过来:“隔墙有耳?呵呵……”
和珅的声音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嘲弄,“若是隔墙无耳,爷今儿个这番掏心窝子的话,还懒得说呢!”
密室中的两人同时一愣。
张九佬:“……”
李十八差点骂出声:你他娘的知道?知道刚才还嗯嗯啊啊磨叽半天?听得老子火气都上来了,直想冲去怡红楼找小翠泄火!
和珅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他们错愕的表情,声音带着一丝运筹帷幄的笑意:“爷不说这番掏心窝子的话,他们怎会相信,爷是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
“密室里的小哥儿们,研好墨,铺好纸,提稳笔!把你家刘爷接下来这番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将来你们统一思想、煽动百姓的时候,管保用得上!”
密室中。
张九佬一脸懵逼,低声问:“和珅……不是姓和吗?怎么自称刘爷?”
李十八摸着下巴,自以为聪明地推测:“嗨,他大名叫钮钴禄·和珅!姓钮钴禄!译成汉话……嗯,大概是‘牛’的意思?所以叫牛爷?”
和珅:牛你大爷!爷姓刘!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刘!
清了清嗓子,和珅声音陡然变得洪亮而富有煽动力,如同在训话,却又字字句句直指人心。
“如今天下为何谣言四起,人心浮动,为何?”
“皆因这朗朗乾坤,成了他爱新觉罗一家一姓的私产!”
“皆因这天下事,全凭那建奴酋首金口一开,乾坤独断!”
“但是这天下事,凭什么他一人说了算?”
“就凭他是君父!”
“君父是什么?就是咱们所有人的爹!”
他和珅猛地拔高音调,充满了愤怒和质问:“可咱们都有亲爹!生我养我,我叫他一声爹,天经地义!”
“可这凭空掉下来的爹,他生我了吗?养我了吗?”
“没有!”
“不仅没有,他专吃我的、喝我的!靠我辛辛苦苦供着、养着!骑在我脖子上作威作福!”
“末了,我还得给他三跪九叩,山呼万岁,谢他养活之恩!这他娘的是什么道理?”
“这样的爹,你们愿意认吗?” 这最后一句,如同惊雷,在密室中炸响。
李十八听得入神,咂咂嘴,小声嘀咕:“带劲,是挺带劲的,但是这朝廷大员说话……怎么跟咱码头扛大包的兄弟一个味儿?”
张九佬补充道:“等会誊录的时候,润色一下吧。”
人就是这样,稍微识几个字,就爱拽文嚼字,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文化”,说话云山雾罩,以示高人一等。
床榻上。
女子从和珅怀中微微仰起脸,眼中带着一丝困惑和探究,轻声问道:“老爷说话为何如此直白浅显、通俗易懂?”
高情商:通俗易懂。
低情商:大白话,不似文人。
和珅低头瞥了她一眼,目光深邃:“因为这话,本就不是说给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爷们听的。”
他捏了捏女子的下巴,“是说给这天下被欺压得喘不过气、已无退路的泥腿子、灶户、匠户们听的!”
“不说他们听得懂的大白话,难道要爷给他们念《牧誓》吗?”
“那些酸腐文人读十年书都未必懂,指望他们懂?还以为爷在念天书呢!”
“爷算看透了!想掀翻建奴,靠那些墙头草的士绅、唯利是图的商人?不行!他们骨头软,给点甜头就摇尾巴。”
“唯有这天下间,被盘剥得最狠、被踩在最底层、早已无路可退的农户、匠人!只有靠他们的血性,靠他们这口憋屈了百年的恶气,才能成事!”
这番话,如同重锤,既是说给女子听,更是说给隔壁密室里的听众。
二人握着笔的手顿了顿,脸上神色变幻,决定不用他们识得的那点文墨去修饰半分,一字不改的呈给爷叔。
和珅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带着诱哄:“好了,师太……”(466章结尾,师太渡我)
他拍了拍女子光滑的后背,如同逗弄一只慵懒的猫儿,“给师太讲个小故事解解闷儿?”
女子像只温顺的玉猫儿,用柔嫩的脸颊在他胸膛上蹭了蹭,算是应允。
“可知道那建奴酋首乾隆实为汉人之子的传言,最初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唔……是后人编的演义小说?” 女子猜测道,声音带着刚被惊吓后的慵懒。
“不对。”
“是天地会放的风声?”
“非也。”
“那是……白莲教的手笔?” 女子又猜。
“还是不对。”
连猜几次皆错,女子似有些赌气,娇嗔道:“总不能是乾隆老儿自己传出来的吧?”
“哈哈!” 和珅笑了,捏了捏她的鼻尖。
“虽不中,亦不远矣!差一点点就猜着了!”
女子:我就随口一说啊……
密室中,张九佬听到这里,好奇心大起,索性放下笔,右手直接伸到李十八面前。
男人的默契无需言语,李十八嘿嘿一笑,从怀里摸出一把炒得喷香的地瓜子,啪地拍在张九佬手心。
“这惊天的秘闻……”
和珅压低了声音,“恰恰就是从紫禁城那九重宫阙里,一点点漏出来的风声!”
“乾隆老儿的诞生地,内务府的记录就混乱不清,一改再改!”
和珅语气笃定,“内务府再是废物点心,也不至于连他们主子爷的出生地都搞混了吧?”
“再说他娘,明面上是钮祜禄·凌柱之女,正经满洲贵女。”
“可宫里头,一直有股子阴风,说他亲娘,姓钱!是个汉女!”
感受着怀中人儿屏住的呼吸,和珅继续道:“爷我当年也以为是些没影儿的谣言。直到爷掌管内务府!”
“翻看那些尘封的卷宗,但凡涉及这酋首出生地的记载,要么被涂得墨迹斑斑,要么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乾隆他爹雍正,爱穿汉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钮祜禄·凌柱取巧,送汉女讨雍正欢心也在情理之中。”
“乾隆老儿更是整日把满洲八旗挂在嘴边,要求大臣说满语、穿满服、学骑射,可他呢?整日也是穿着汉服。”
“所以啊,爷断定……” 和珅故意拖长了音调,“乾隆亲娘,多半就是个身份低贱见不得光的汉女。”
话毕,和珅的手掌在女子光滑的后背上重重一拍,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
“师太,故事讲完了,现在该告诉爷你的真实身份了吧?”
和珅目光如炬,紧紧锁住女子的双眼,“是白莲教哪一支的高足?”
怀中的女子娇躯微不可察地一僵,随即缓缓坐直了身子,臻首轻摇,青丝滑落肩头,并未言语。
和珅眉头微蹙,眼中精光一闪:“哦?天地会何时也学得这般灵活……不拘小节、不择手段了?”
女子依旧只是摇头,唇角似乎还挂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浅笑。
和珅盯着她看了几息,语气带上了一丝不耐和最后的试探:“你还真是个寻常的风尘女子不成?”
密室内。
李十八嗑着地瓜子,兴致勃勃地压低声音:“赌五文钱!肯定吓他一哆嗦!”
张九佬闻言,脸色却是一白,想起了极其不愉快的经历。
当初就是他奉命去接这“师太”的,初见时也是被那绝色容光迷得神魂颠倒,满脑子想着怎么“停车坐爱枫林晚”。
结果得知女子教门的教义,又见这女子笑吟吟地从随身精巧的首饰盒里,拈出几截打磨得发白的人指骨,慢条斯理地讲述是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超度”了原主时。
张九佬瞬间觉得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红粉皆是白骨!
那晚他回去念了半宿的佛号才定下神。
此刻以己度人,他觉得和珅就算再老奸巨猾,骤然得知怀中温香软玉竟是这等人物,怕也得惊出一身冷汗!
睡风尘女子顶多破财。
睡这位“师太”,那可是要命啊!
女子久久沉默不语,和珅正欲再施加压力逼问,忽见天幕再次滑动。
和珅目光一凝,瞬间将逼问的心思按下,大手将女子重新揽入怀中,语气恢复了之前的慵懒,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师太且安心在爷怀里慢慢思量,待爷看完这个视频,再听你细细道来。”
【#缘何灭佛#】
江南,青帮为和珅安排的屋内。
红烛摇曳,罗帐低垂,玉体横陈。
曼妙玉体的主人,将雪白的脸颊轻轻贴在和珅胸膛。
和中堂手指漫不经心地缠绕着怀中人儿如瀑的青丝,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冷笑:“论起焚书毁史,灭我华夏文脉,谁又能比得上那群建奴?”
和珅怀中的娇躯猛地一颤,温软的身子瞬间绷紧。
建奴?他竟敢如此称呼大清?
和珅清晰地感受到了她的惊惧,却浑不在意,自顾自地往下说,声音带着一种刻骨的讥讽。
“为修四库全书,建奴酋首下旨命天下士绅献书。”
“那会儿,文字狱的血腥味还没散尽呢,谁不怕?”
“皇城里有个汉八旗的老家伙,嚷嚷着富贵险中求,竟去掘了自家祖坟,把祖上在崇祯爷那会儿埋下的百卷古书刨了出来,献了上去。”
“嘿,巧了,那时酋首正琢磨着清理汉八旗,这老东西本在名单上,就因献书这一手,非但保住了旗籍,还得了个满姓,抬了旗,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上三旗的贵人!”
“这下可好,天下士绅都以为酋首是在学商鞅君徙木立信,收买人心呢。”
和珅嗤笑一声,眼中寒光闪烁,“一个个争先恐后,连赵宋、李唐传下来的孤本珍卷都当宝贝似的捧了上去,结果呢?”
“酋首翻看献书,看到一本前明古籍上写着:关外部族,渔猎为生。男子成年始蓄一辫,此后每猎一猛兽,便多蓄一小辫。辫多者为勇士,唯有一辫者,懦夫也,逐出部落!”
女子心头再震!这则近来在江南悄然流传的谣言,源头竟在此处!是眼前这位和大人所作?
“酋首大怒,将献书之人全家抄斩,接着便下令严查所有献书,但凡有诽谤建奴、怀念前明的,统统焚毁!献书之人,轻则流放,重则人头落地!”
“连带着记载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书籍也遭了殃,胡服改异服,胡人变国人,掩耳盗铃,可笑至极!”
和珅扳着手指,如数家珍,字字诛心:“《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四百六十种,全书七万九千卷、三万六千册,七亿八千四百五十六字。”
“成书之日,酋首自诩为‘盛世之光’,吹嘘什么亘古未有,远超《永乐大典》,是华夏数千年文脉集大成者。”
“呸!”
和珅啐了一口,语气转为彻骨的恨意,“可被他焚毁的书卷,何止万计!历朝历代毁书灭史,无人能及他乾隆一人!”
“建奴窃据我中华神器,断我华夏文脉,此恨滔天!食其肉、寝其皮、绝其种,亦难消我心头之恨!”
怀中的女子终于忍不住,声音带着惊惶的颤抖:“我大清皇帝,自入关以来,励精图治、宽仁为政,康乾盛世更是远迈三代。”
“老爷,慎言啊,此等大逆不道之言……”
“哈哈哈!”
和珅猛地爆发出一阵狂笑,笑得眼泪都迸了出来,胸膛剧烈起伏。
“小娘子,你告诉我,辽东屠戮数百万汉人,尸山血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血案!累累白骨,血流漂杵!把四川杀得千里无人烟,却把罪孽都推给张献忠!这就是你大清的宽仁为政?”
“你所谓的励精图治是指天幕所说的割地赔款、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吗?”
“康乾盛世,哈哈,原来‘吃糠喝稀’便是盛世啊。”
“若非酋首雍正抬了一手,他建奴早应了‘胡人无百年国运’的谶语,灰飞烟灭了!”
女子吓得魂飞魄散,冰凉的手指紧紧抓住和珅的衣袖,声音细若蚊呐,带着哭腔:“老爷!求您别说了……小心隔墙有耳啊!”
仅一墙之隔的幽暗密室内。
一张乌木桌案上,笔墨纸砚齐备。
两名青帮弟子正凝神运笔,飞速誊录着隔壁传来的每一个字。
墙壁被巧妙地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扩音陶盘,将对面床榻间的私密对话清晰地传导过来,字字入耳。
张九佬听着那女子带着哭腔的劝阻,气得一巴掌拍在桌上,墨汁四溅:“这贱婢,装的还挺像,居然还敢提醒和珅,当真不知死活!”
一旁的李十八嗤笑一声,歪着头看他:“怎么?心疼了?还是想收拾她?”
张九佬脸色一僵,强作镇定地哼道:“哼!老子……老子不屑与女流之辈计较!”
李十八拍腿大笑,毫不留情地戳穿,“怕就怕嘛,装什么大尾巴狼!不丢人!”
二人名字就透着出身——汉阳府黄陂县。
那地方自古穷困,明末清初,无田少地的汉子们涌向汉口码头讨生活,三教九流汇聚,催生了“九佬十八匠”的江湖行当。
九佬指: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
十八匠乃是泛指,远远不止十八,其中包括:金、银、铜、铁、锡、木、雕,画,弹、篾、瓦、垒、鼓、椅、伞、漆、皮。
此外还有织布匠、绒匠、染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等。
其中木匠又分长木匠,即建房;方木匠,即打家具;圆木匠,即做围桶、脚盆;也称为箍匠;还有锯匠,即锯木板,也称界匠。
因为从事这些行当的人多出自黄陂,后来还有了“无陂不成镇”的说法。
张九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哪是怕那女子本身?
他是怕她背后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教门!
青帮不过是欺行霸市,白莲教顶天也就是煽动造反。
可那女子的教派,不仅造反是男女老幼齐上阵,如同蝗虫过境,更可怕的是他们那邪异的教义:杀人越多,功德越高!
他刚想反驳李十八的嘲笑,隔壁和珅那慢悠悠、带着穿透力的声音再次清晰地传了过来:“隔墙有耳?呵呵……”
和珅的声音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嘲弄,“若是隔墙无耳,爷今儿个这番掏心窝子的话,还懒得说呢!”
密室中的两人同时一愣。
张九佬:“……”
李十八差点骂出声:你他娘的知道?知道刚才还嗯嗯啊啊磨叽半天?听得老子火气都上来了,直想冲去怡红楼找小翠泄火!
和珅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他们错愕的表情,声音带着一丝运筹帷幄的笑意:“爷不说这番掏心窝子的话,他们怎会相信,爷是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
“密室里的小哥儿们,研好墨,铺好纸,提稳笔!把你家刘爷接下来这番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将来你们统一思想、煽动百姓的时候,管保用得上!”
密室中。
张九佬一脸懵逼,低声问:“和珅……不是姓和吗?怎么自称刘爷?”
李十八摸着下巴,自以为聪明地推测:“嗨,他大名叫钮钴禄·和珅!姓钮钴禄!译成汉话……嗯,大概是‘牛’的意思?所以叫牛爷?”
和珅:牛你大爷!爷姓刘!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刘!
清了清嗓子,和珅声音陡然变得洪亮而富有煽动力,如同在训话,却又字字句句直指人心。
“如今天下为何谣言四起,人心浮动,为何?”
“皆因这朗朗乾坤,成了他爱新觉罗一家一姓的私产!”
“皆因这天下事,全凭那建奴酋首金口一开,乾坤独断!”
“但是这天下事,凭什么他一人说了算?”
“就凭他是君父!”
“君父是什么?就是咱们所有人的爹!”
他和珅猛地拔高音调,充满了愤怒和质问:“可咱们都有亲爹!生我养我,我叫他一声爹,天经地义!”
“可这凭空掉下来的爹,他生我了吗?养我了吗?”
“没有!”
“不仅没有,他专吃我的、喝我的!靠我辛辛苦苦供着、养着!骑在我脖子上作威作福!”
“末了,我还得给他三跪九叩,山呼万岁,谢他养活之恩!这他娘的是什么道理?”
“这样的爹,你们愿意认吗?” 这最后一句,如同惊雷,在密室中炸响。
李十八听得入神,咂咂嘴,小声嘀咕:“带劲,是挺带劲的,但是这朝廷大员说话……怎么跟咱码头扛大包的兄弟一个味儿?”
张九佬补充道:“等会誊录的时候,润色一下吧。”
人就是这样,稍微识几个字,就爱拽文嚼字,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文化”,说话云山雾罩,以示高人一等。
床榻上。
女子从和珅怀中微微仰起脸,眼中带着一丝困惑和探究,轻声问道:“老爷说话为何如此直白浅显、通俗易懂?”
高情商:通俗易懂。
低情商:大白话,不似文人。
和珅低头瞥了她一眼,目光深邃:“因为这话,本就不是说给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爷们听的。”
他捏了捏女子的下巴,“是说给这天下被欺压得喘不过气、已无退路的泥腿子、灶户、匠户们听的!”
“不说他们听得懂的大白话,难道要爷给他们念《牧誓》吗?”
“那些酸腐文人读十年书都未必懂,指望他们懂?还以为爷在念天书呢!”
“爷算看透了!想掀翻建奴,靠那些墙头草的士绅、唯利是图的商人?不行!他们骨头软,给点甜头就摇尾巴。”
“唯有这天下间,被盘剥得最狠、被踩在最底层、早已无路可退的农户、匠人!只有靠他们的血性,靠他们这口憋屈了百年的恶气,才能成事!”
这番话,如同重锤,既是说给女子听,更是说给隔壁密室里的听众。
二人握着笔的手顿了顿,脸上神色变幻,决定不用他们识得的那点文墨去修饰半分,一字不改的呈给爷叔。
和珅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带着诱哄:“好了,师太……”(466章结尾,师太渡我)
他拍了拍女子光滑的后背,如同逗弄一只慵懒的猫儿,“给师太讲个小故事解解闷儿?”
女子像只温顺的玉猫儿,用柔嫩的脸颊在他胸膛上蹭了蹭,算是应允。
“可知道那建奴酋首乾隆实为汉人之子的传言,最初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唔……是后人编的演义小说?” 女子猜测道,声音带着刚被惊吓后的慵懒。
“不对。”
“是天地会放的风声?”
“非也。”
“那是……白莲教的手笔?” 女子又猜。
“还是不对。”
连猜几次皆错,女子似有些赌气,娇嗔道:“总不能是乾隆老儿自己传出来的吧?”
“哈哈!” 和珅笑了,捏了捏她的鼻尖。
“虽不中,亦不远矣!差一点点就猜着了!”
女子:我就随口一说啊……
密室中,张九佬听到这里,好奇心大起,索性放下笔,右手直接伸到李十八面前。
男人的默契无需言语,李十八嘿嘿一笑,从怀里摸出一把炒得喷香的地瓜子,啪地拍在张九佬手心。
“这惊天的秘闻……”
和珅压低了声音,“恰恰就是从紫禁城那九重宫阙里,一点点漏出来的风声!”
“乾隆老儿的诞生地,内务府的记录就混乱不清,一改再改!”
和珅语气笃定,“内务府再是废物点心,也不至于连他们主子爷的出生地都搞混了吧?”
“再说他娘,明面上是钮祜禄·凌柱之女,正经满洲贵女。”
“可宫里头,一直有股子阴风,说他亲娘,姓钱!是个汉女!”
感受着怀中人儿屏住的呼吸,和珅继续道:“爷我当年也以为是些没影儿的谣言。直到爷掌管内务府!”
“翻看那些尘封的卷宗,但凡涉及这酋首出生地的记载,要么被涂得墨迹斑斑,要么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乾隆他爹雍正,爱穿汉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钮祜禄·凌柱取巧,送汉女讨雍正欢心也在情理之中。”
“乾隆老儿更是整日把满洲八旗挂在嘴边,要求大臣说满语、穿满服、学骑射,可他呢?整日也是穿着汉服。”
“所以啊,爷断定……” 和珅故意拖长了音调,“乾隆亲娘,多半就是个身份低贱见不得光的汉女。”
话毕,和珅的手掌在女子光滑的后背上重重一拍,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
“师太,故事讲完了,现在该告诉爷你的真实身份了吧?”
和珅目光如炬,紧紧锁住女子的双眼,“是白莲教哪一支的高足?”
怀中的女子娇躯微不可察地一僵,随即缓缓坐直了身子,臻首轻摇,青丝滑落肩头,并未言语。
和珅眉头微蹙,眼中精光一闪:“哦?天地会何时也学得这般灵活……不拘小节、不择手段了?”
女子依旧只是摇头,唇角似乎还挂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浅笑。
和珅盯着她看了几息,语气带上了一丝不耐和最后的试探:“你还真是个寻常的风尘女子不成?”
密室内。
李十八嗑着地瓜子,兴致勃勃地压低声音:“赌五文钱!肯定吓他一哆嗦!”
张九佬闻言,脸色却是一白,想起了极其不愉快的经历。
当初就是他奉命去接这“师太”的,初见时也是被那绝色容光迷得神魂颠倒,满脑子想着怎么“停车坐爱枫林晚”。
结果得知女子教门的教义,又见这女子笑吟吟地从随身精巧的首饰盒里,拈出几截打磨得发白的人指骨,慢条斯理地讲述是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超度”了原主时。
张九佬瞬间觉得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红粉皆是白骨!
那晚他回去念了半宿的佛号才定下神。
此刻以己度人,他觉得和珅就算再老奸巨猾,骤然得知怀中温香软玉竟是这等人物,怕也得惊出一身冷汗!
睡风尘女子顶多破财。
睡这位“师太”,那可是要命啊!
女子久久沉默不语,和珅正欲再施加压力逼问,忽见天幕再次滑动。
和珅目光一凝,瞬间将逼问的心思按下,大手将女子重新揽入怀中,语气恢复了之前的慵懒,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师太且安心在爷怀里慢慢思量,待爷看完这个视频,再听你细细道来。”
【#缘何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