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灭佛逻辑#】
【华夏历史上,灭佛事件屡见不鲜,但规模度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三武一宗灭佛。
历经北魏、北周、唐朝、后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怎么动不动就要灭佛?佛又有什么罪过?
三武一宗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
四位皇帝,在华夏历史上虽然不是千古一帝,也担不起千古圣君的称谓,但说他们是“有为之君”,想必应该没人反对吧?
大规模灭佛里的四位皇帝都是胸怀大志的明君,为何都做了一样的选择?
东汉永平十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到东汉国都洛阳。
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史书以此作为佛教在华夏传播的开启时间,至今已经将近2000年了。
任何组织、任何团体、任何宗教,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乱象,佛教也不例外。
回看历史,就能发现四次灭佛事件中,佛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灭佛的出现。
公元423年,拓跋焘继位,境内寺院有三万多座,光僧尼就超过两百万。
根据历史学家估算,当时北魏治下的人口大概只有2000多万。
也就是说,当时北魏全境有10%的人口都在佛门。
不事生产,不服兵役、劳役,不纳赋税,这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拓跋焘有一统天下的壮志,结果年轻人都皈依佛门,享受百姓的供养,谁来种地、谁来交税、谁来当兵呢?
太延五年,拓跋焘远征凉州,将三万余户凉州居民迁于京师。
因凉州居民世信佛教,致使京师沙门大增。
于是,太武帝下诏,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沙门悉数罢黜。
太平真君五年,拓跋焘下诏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太平真君七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太武帝亲率军队前去镇压,军队经过长安时,在一所寺院中发现了兵器。
拓跋焘怀疑僧侣与叛军通谋,于是下令诛杀寺中僧人、彻查寺庙,最后竟然发现比私通叛贼更加离谱的罪恶。
《魏书》记载: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
在查抄寺院财产时,发现酿酒器具和官员、贵族、富豪寄存的大量财物,以及藏匿妇女的“淫室”。
南北朝以及唐朝前期,寺庙是免税的。
于是僧侣就和北魏的一些官员、地主、富人勾结。
把这些人该纳税的财物通过各种方式变成寺庙财物,变成不需要纳税的资产,藏在寺庙。
有没有人知道,现在的寺庙需不需要纳税?
你们见过税务局去寺庙查过账吗?
你在寺庙见过发票吗?
社会组织中有类组织叫: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华夏佛教协会作为全国性宗教团体,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比如红色的十字协会,也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那寺庙,是否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呢?
很遗憾,绝大多数、几乎完全都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寺庙的税收政策有以下几条。
捐赠以及信徒供奉的香火钱,不收税。
经营活动收入,比如卖门票、香蜡纸烛、饭食,出借场地、搞演出活动、商标授权使用等的收入,要纳税,但是有税收优惠。
房产与土地,实行有条件免税。
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经财政部门批准可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但如果是用于经营活动的房产,则不能享受免税优惠。
同时又有一条规定:寺院、宫观、清真寺和教堂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增值税。
比如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寺庙举办法会等活动所售门票收入,无需缴纳增值税。
——————
拓跋韬知道之后勃然大怒,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发生了。
这次灭佛,也是四次灭佛中最为血腥残酷的一次。
坑杀所有僧人,毁坏佛像,而且对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致使“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一百多年之后,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灭佛寺四万座,强令三百万僧人还俗。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此次灭佛,北周国力因此大盛,也为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过了两百七十一年。
唐武宗李炎再度灭佛,拆毁寺庙拆除大的寺院一千六百余所、小的寺院四万多所,还俗二十六万人,没收田产数千万顷。
当时的大唐朝廷内部,有三十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参与国家军事机密。
相同出身的人聚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个我们无比熟悉的词:结党营私。
而那些没有当官的僧人,也与权贵交往密切,气焰极为嚣张,屡屡作奸犯科,却又因权贵庇护,而没有受到处罚。
所以这次灭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参与政治。
唐武宗灭佛后,寺庙也纳入两税法管辖范围,寺院田产逐步纳入征税范围,甚至有地方官吏以“香水钱”名义强制摊派。??
香水钱,最早可追溯至唐中宗景龙二年确立的,缴纳三万贯可度为僧尼的鬻度体系。
也就是说,想当和尚,得交钱,才能获得官方认可。
否则即便有了师承、剃了度,也是非法和尚。
安史之乱爆发后,天宝十四年,右仆射裴冕为筹措平叛军费,提出在各地设置戒坛开展度僧活动,征收僧税缗作为香水钱。
而强制摊派则是穆宗至文宗年间,徐泗观察使王智兴以置戒坛名义在江淮地区公开鬻度,僧尼需缴纳三缗获公度身份。
也就是说,哪怕你是中宗景龙二年前入佛门的和尚,也得交钱,才能获得官方认可。
网上有个关于这件事的段子。
和尚:我是和尚。
官员:怎么证明?
和尚:我是光头。
官员:天生秃头的人也光头。
和尚:我有师承。
官员:谁知道你们是不是串供?
和尚:那要怎样才能证明我是和尚呢?
官员:度牒。
和尚大喜:您早说啊,我有。
官员瞥了一眼:你这是假的。
和尚:我这是朝廷发的,怎么能是假的呢?
官员:朝廷当初给你度牒的时候,你交钱没有?
和尚摇头。
官员:那就对了,没交钱的度牒,都是假的,你现在交钱,我用上大印,你这假度牒也就是真度牒了,你也就是真和尚了。
和尚:你的意思是贫僧剃了度、拜了师、守戒律、不近女色、不食荤腥、拿着朝发的度牒,结果贫僧是假和尚?
官员:对,没盖章就是假和尚。
和尚:你这是强买强卖!贫僧要还俗。
官员:你这是非法还俗,你得先花钱证明了你的和尚身份,才能合法还俗。
和尚:我去其他地方……
官员:我们这明码标价,给钱就盖章,但你去其他地方……】
王智兴:瞎编排!
苏轼:后人段子倒没有夸大。
王智兴:你也卖了!
苏轼:我是为了修缮府衙和西湖,没有强买强卖,所得全用在正事上。
王智兴:我难道私吞了?我还不是为了国家吗?
苏轼:你为了养兵,最后都打折促销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各路藩镇因为没钱,开始通过大批量发放度牒的方式来搜刮钱财。
王智兴还通过减价、简化流程的方式大批量出售度牒。
每个人只要交两缗钱,就可以发放度牒,连出家仪式都不需要。
当然,出了这个节度使的地盘,又或者当地节度使又缺钱了,那你还得再买一次。
王智兴在历史圈内并不出名,但聊到安史之乱后的各路藩镇,这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
苏轼曾在元丰元年五月的上书中借王智兴之事,阐述徐州的重要性。
“而王智兴以卒伍庸材,恣睢于徐,朝廷亦不能讨,岂非以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
王智兴以行伍中的平庸之材,在徐州肆意妄为,朝廷却不能讨伐他,难道不是因为徐州地形便利、士卒勇猛强悍的缘故吗?
苏轼在杭州修缮府衙、西湖、筑缇时,因为府衙的钱粮不够,上书请朝廷特批度牒给他发买。
元丰年间,度牒的官方售价是一百五十贯。
众所周知,官方售价是官方售价,能够用官方售价买到的东西,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当时,夔州路达三百贯,广西路高达六百五十贯。??
有的时候,甚至要加价至上千贯,还要托一番人情才能买到。
【华夏历史上,灭佛事件屡见不鲜,但规模度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三武一宗灭佛。
历经北魏、北周、唐朝、后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怎么动不动就要灭佛?佛又有什么罪过?
三武一宗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
四位皇帝,在华夏历史上虽然不是千古一帝,也担不起千古圣君的称谓,但说他们是“有为之君”,想必应该没人反对吧?
大规模灭佛里的四位皇帝都是胸怀大志的明君,为何都做了一样的选择?
东汉永平十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到东汉国都洛阳。
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史书以此作为佛教在华夏传播的开启时间,至今已经将近2000年了。
任何组织、任何团体、任何宗教,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乱象,佛教也不例外。
回看历史,就能发现四次灭佛事件中,佛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灭佛的出现。
公元423年,拓跋焘继位,境内寺院有三万多座,光僧尼就超过两百万。
根据历史学家估算,当时北魏治下的人口大概只有2000多万。
也就是说,当时北魏全境有10%的人口都在佛门。
不事生产,不服兵役、劳役,不纳赋税,这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拓跋焘有一统天下的壮志,结果年轻人都皈依佛门,享受百姓的供养,谁来种地、谁来交税、谁来当兵呢?
太延五年,拓跋焘远征凉州,将三万余户凉州居民迁于京师。
因凉州居民世信佛教,致使京师沙门大增。
于是,太武帝下诏,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沙门悉数罢黜。
太平真君五年,拓跋焘下诏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太平真君七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太武帝亲率军队前去镇压,军队经过长安时,在一所寺院中发现了兵器。
拓跋焘怀疑僧侣与叛军通谋,于是下令诛杀寺中僧人、彻查寺庙,最后竟然发现比私通叛贼更加离谱的罪恶。
《魏书》记载: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
在查抄寺院财产时,发现酿酒器具和官员、贵族、富豪寄存的大量财物,以及藏匿妇女的“淫室”。
南北朝以及唐朝前期,寺庙是免税的。
于是僧侣就和北魏的一些官员、地主、富人勾结。
把这些人该纳税的财物通过各种方式变成寺庙财物,变成不需要纳税的资产,藏在寺庙。
有没有人知道,现在的寺庙需不需要纳税?
你们见过税务局去寺庙查过账吗?
你在寺庙见过发票吗?
社会组织中有类组织叫: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华夏佛教协会作为全国性宗教团体,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比如红色的十字协会,也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那寺庙,是否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呢?
很遗憾,绝大多数、几乎完全都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寺庙的税收政策有以下几条。
捐赠以及信徒供奉的香火钱,不收税。
经营活动收入,比如卖门票、香蜡纸烛、饭食,出借场地、搞演出活动、商标授权使用等的收入,要纳税,但是有税收优惠。
房产与土地,实行有条件免税。
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经财政部门批准可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但如果是用于经营活动的房产,则不能享受免税优惠。
同时又有一条规定:寺院、宫观、清真寺和教堂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增值税。
比如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寺庙举办法会等活动所售门票收入,无需缴纳增值税。
——————
拓跋韬知道之后勃然大怒,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发生了。
这次灭佛,也是四次灭佛中最为血腥残酷的一次。
坑杀所有僧人,毁坏佛像,而且对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致使“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一百多年之后,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灭佛寺四万座,强令三百万僧人还俗。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此次灭佛,北周国力因此大盛,也为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过了两百七十一年。
唐武宗李炎再度灭佛,拆毁寺庙拆除大的寺院一千六百余所、小的寺院四万多所,还俗二十六万人,没收田产数千万顷。
当时的大唐朝廷内部,有三十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参与国家军事机密。
相同出身的人聚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个我们无比熟悉的词:结党营私。
而那些没有当官的僧人,也与权贵交往密切,气焰极为嚣张,屡屡作奸犯科,却又因权贵庇护,而没有受到处罚。
所以这次灭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参与政治。
唐武宗灭佛后,寺庙也纳入两税法管辖范围,寺院田产逐步纳入征税范围,甚至有地方官吏以“香水钱”名义强制摊派。??
香水钱,最早可追溯至唐中宗景龙二年确立的,缴纳三万贯可度为僧尼的鬻度体系。
也就是说,想当和尚,得交钱,才能获得官方认可。
否则即便有了师承、剃了度,也是非法和尚。
安史之乱爆发后,天宝十四年,右仆射裴冕为筹措平叛军费,提出在各地设置戒坛开展度僧活动,征收僧税缗作为香水钱。
而强制摊派则是穆宗至文宗年间,徐泗观察使王智兴以置戒坛名义在江淮地区公开鬻度,僧尼需缴纳三缗获公度身份。
也就是说,哪怕你是中宗景龙二年前入佛门的和尚,也得交钱,才能获得官方认可。
网上有个关于这件事的段子。
和尚:我是和尚。
官员:怎么证明?
和尚:我是光头。
官员:天生秃头的人也光头。
和尚:我有师承。
官员:谁知道你们是不是串供?
和尚:那要怎样才能证明我是和尚呢?
官员:度牒。
和尚大喜:您早说啊,我有。
官员瞥了一眼:你这是假的。
和尚:我这是朝廷发的,怎么能是假的呢?
官员:朝廷当初给你度牒的时候,你交钱没有?
和尚摇头。
官员:那就对了,没交钱的度牒,都是假的,你现在交钱,我用上大印,你这假度牒也就是真度牒了,你也就是真和尚了。
和尚:你的意思是贫僧剃了度、拜了师、守戒律、不近女色、不食荤腥、拿着朝发的度牒,结果贫僧是假和尚?
官员:对,没盖章就是假和尚。
和尚:你这是强买强卖!贫僧要还俗。
官员:你这是非法还俗,你得先花钱证明了你的和尚身份,才能合法还俗。
和尚:我去其他地方……
官员:我们这明码标价,给钱就盖章,但你去其他地方……】
王智兴:瞎编排!
苏轼:后人段子倒没有夸大。
王智兴:你也卖了!
苏轼:我是为了修缮府衙和西湖,没有强买强卖,所得全用在正事上。
王智兴:我难道私吞了?我还不是为了国家吗?
苏轼:你为了养兵,最后都打折促销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各路藩镇因为没钱,开始通过大批量发放度牒的方式来搜刮钱财。
王智兴还通过减价、简化流程的方式大批量出售度牒。
每个人只要交两缗钱,就可以发放度牒,连出家仪式都不需要。
当然,出了这个节度使的地盘,又或者当地节度使又缺钱了,那你还得再买一次。
王智兴在历史圈内并不出名,但聊到安史之乱后的各路藩镇,这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
苏轼曾在元丰元年五月的上书中借王智兴之事,阐述徐州的重要性。
“而王智兴以卒伍庸材,恣睢于徐,朝廷亦不能讨,岂非以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
王智兴以行伍中的平庸之材,在徐州肆意妄为,朝廷却不能讨伐他,难道不是因为徐州地形便利、士卒勇猛强悍的缘故吗?
苏轼在杭州修缮府衙、西湖、筑缇时,因为府衙的钱粮不够,上书请朝廷特批度牒给他发买。
元丰年间,度牒的官方售价是一百五十贯。
众所周知,官方售价是官方售价,能够用官方售价买到的东西,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当时,夔州路达三百贯,广西路高达六百五十贯。??
有的时候,甚至要加价至上千贯,还要托一番人情才能买到。